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检查了180侧成年人的上肢,发现存在肩胛上神经皮支的共有9例,出现于6具男性尸体上,出现率为5.0±1.62%。此皮支发自正常起始的肩胛上神经,在它穿过肩胛上横韧带下方时分出,经过喙锁韧带与喙肩韧带之间,向前斜穿三角肌而分布于上臂前外侧部的上1/3区域,相当于三角肌前半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肩关节外侧三角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的解剖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肩关节囊外侧三角肌形态及其深面的血管神经的走向及分布,为肩关节及其周围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30具成人尸体60侧上肢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三角肌起点弧长(22.5±3.9)cm,中线长(15.2±2.3)cm;2.腋神经前支长(2.9±0.7)cm,其分支主要分布支配三角肌前部和外侧部;3.腋神经前支与肩峰至三角肌粗隆连线之交点位于肩峰平面下方(6.1±1.3)cm。结论肩关节及周围手术时,其手术切口和分离三角肌纤维的远侧点不应超过上述范围,以防止损伤腋神经前支。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入路主要有两种:前内侧入路、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然而现有的手术入路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的:分析臂部前外侧腋神经与肱骨上段及三角肌前、中亚部的解剖关系,为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寻找新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解剖12具成人(男7例,女5例)防腐上肢标本20侧,了解腋神经前支在三角肌前、外亚部中的走行,比较经过两亚部时跨越肌缝的神经分支形态。完成初步数据收集后,进行尸体上模拟复位内固定实验。 结果与结论:腋神经前支横向行走于三角肌肌腹深面中上1/3水平,距离肩峰外下缘(6.0±1.3) cm,前亚部仅有1支一级神经支支配,两亚部间为一连续的乏血管横越的肌缝,肌缝位于肩峰前角向下的延长线处,肉眼观为一白色结缔组织条带,腋神经通过肌缝时无分支,游离后跨缝段长度均大于1 cm,放置钢板后腋神经张力不高。通过肩峰下三角肌前、中亚部肌缝入路,显露腋神经支配前亚部的一级神经支并进行分离保护后,可以向下延伸切口,能够安全地暴露上段肱骨,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等操作。  相似文献   

4.
肩关节手术外侧入路与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肩关节手术外侧入路和避免损伤腋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尸上肢标本,按照手术进路和层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三角肌起点弧长22.6±4.0cm,中线长15.3±2.3cm:(2)腋神经前支长2.9±0.7cm,分支主要支配三角肌前部和外侧部.(3)腋神经前支与肩峰至三角肌粗隆连线相交点,位于肩峰平面下方6.2±1.3cm,此段距离相当于三角肌上2/5份。结论:手术切口和分离三角肌纤维的远侧点均不应超过三角肌中线长的上2/5份,否则容易损伤腋神经前支。  相似文献   

5.
肋间臂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为乳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了解剖,对肋间臂神经及上下相邻皮神经的走行、分支、支配、粗细等情况进行解剖观察。结果:ICBN可分为缺如型、单干型、单干分支型、双干型及3干型;84%的臂内侧皮神经与ICBN上支、上干相交通;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支配腋窝底;3侧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干进入上臂内侧。结论:肋间臂神经为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分支,通常为上支或上干,与臂内侧皮神经联合构成,可有第3或第1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参与。其损伤可造成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乳癌腋清扫术中经胸小肌后方或经腋静脉下方能顺利找到该神经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侯慧英  杜颋 《解剖学研究》2002,24(2):160-160
在供学生解剖操作的 6 1具尸体中 ,发现 1具老年男性尸体 (身高 16 9cm)神经、血管多发性变异 ,较为罕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 ,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 ,报道如下。1 解剖资料右侧前臂外侧皮神经由正中神经分支与肌皮神经终支(皮支 )合成。肌皮神经发自臂上外侧束 ,起始部宽 2 5mm ,厚 1 4mm ,斜穿喙肱肌 ,经肱二头肌和肱肌间下降 ,发出肌支至上述三块肌。正中神经由分别发自臂上内、外侧束的内、外侧根夹持腋动脉合成 ,起始部宽 6 6mm ,厚 2 1mm ,沿肱动脉外侧下行 ;于距起始部 10 5cm处发出分支 ,长 3 5cm ,宽 1 …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肩关节手术前内侧人路和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按照手术人路进行层次解剖观测。并通过模拟显露证实其可行性和临床意义。结果:(1)头静脉95%位于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区筋膜深面,90%上端注入腋鞘内的腋静脉。(2)胸肩峰动脉三角肌支横过三角肌前缘、喙突深面的锁骨下缘与胸小肌止点上缘之间。(3)肌皮神经人肌点至喙突尖的间距为5.99±4.54(7.8~11.5cm)。(4)四边孔内结构与肩胛下肌切断线之间的间距在肩关节内收、外旋位时最大,此时四边孔内结构张力最低。结论:(1)当分离和牵开切口时,应将头静脉和切断的喙肱肌及肱二头肌短头向内侧拉开。(2)胸肩峰动脉三角肌支应在三角肌前缘深面的锁骨下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寻找。(3)在切断肩胛下肌时,应使肩关节处于内收外旋位。  相似文献   

8.
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联合阻滞治疗肩周炎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观察其走行位置及分支分布,拟定穿刺点及体表定位。结果:①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冈上肌支和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距皮肤的距离和冈上肌支起始段距皮肤的距离均为4.0~4.5cm,冈下肌支起始段距皮肤的距离为4.0cm。②腋神经主要分支有前支和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距皮肤的距离为5.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三角肌不同部位安全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分别以经过!肱骨小结节和肩峰后外侧角垂线为标志,将三角肌分为前部、外侧部和后部三部分。按照三角肌注射的部位及深度在30具(60侧)成人尸体上进行解剖观测。结果:三角肌起点前端与肩峰外侧角间距为(73.4±6.9)mm,后端与肩峰外侧角间距为(97.7±8.4)mm,止点与肩峰外侧角间距为(148.7±7.2)mm。前、后部较薄,外侧部较厚。外侧部深面横过的血管神经束上下径为(18.0±4.8)mm,此束上缘与外侧部中垂线交点到肩峰平面垂直距离为(51.8±7.2)mm。后部深面腋神经后支入肌点到肩峰平面垂直距离为(49.6±8.3)mm,与三角肌后缘垂直距离为(26.7±6.1)mm;在后部深面有桡神经向下行走,桡神经与大圆肌下缘交界处距肩峰平面垂直距离为(72.6±6.5)mm处。结论:三角肌注射首选部位为外侧部,此处肌肉较厚,操作安全方便,有利用药液吸收。  相似文献   

10.
局部解剖学实验过程中,笔者在解剖1具55岁左右,1.75m的男性尸体右上肢时,发现其肌皮神经从外侧束发出,穿经喙肱肌后,行于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发出肌支至肱二头肌、肱肌,皮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后,其终支行向下内,加入正中神经干的变异,现报道如下. 肌皮神经从臂丛外侧束根部发出,起始处横径为3.8 mm.距胸小肌下缘76.5 mm处,穿过喙肱肌并发出喙肱肌支;肌皮神经出喙肱肌继续向外下行,在距胸小肌下缘99.9 mm处,发出肱二头肌支,起始处横径为2.1mm,长15.3 mm,支配肱二头肌.  相似文献   

11.
肩胛上神经阻滞穿刺点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102例成人尸体肩胛区,在肩胛冈中部上方切除一长宽约8 cm的区域,显露和观察肩胛上神经、血管及肩胛上横韧带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测量肩胛上神经与肩峰内侧的距离和肩胛冈上方的距离及其深度;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的连线上,测量肩胛上神经与肩峰内侧的距离。结果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29±0.71)cm、上方(1.93±0.59)cm、肩胛上神经在此点距皮肤的深度为(3.63±0.55)cm。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连线上,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37±0.87)cm。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穿刺点位于肩峰内侧6.29 cm、正上方1.93 cm、此点深度3.63 cm,或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连线上,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37 cm。  相似文献   

12.
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小针刀减压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4侧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冈上孔、冈下孔和肩胛上神经及血管,观察冈上孔、冈下孔及其与肩胛上神经、血管的走行位置关系,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冈上孔位于锁骨锥状结节的后端深面,由肩胛切迹和横架于其上方的肩胛上横韧带围成,距体表(4.75±0.79)cm.冈下孔位于肩胛冈中外1/3交界处下方2cm处的深面,由冈盂切迹和连于肩峰根部及肩胛骨背面的肩胛下横韧带围成,距体表(3.93±0.95)cm.肩胛上神经起自臂丛上干,行向后外下,穿冈上孔人冈下窝,再向后穿冈下孔入冈下窝,沿途发支至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肩胛上血管经肩胛上横韧带的外上方入冈上窝与神经伴行.结论本文提出同时扩大或开放两孔进行治疗的新思路,提供的有关数据和定位方法,可提高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发现一成年男尸双臂的三角肌多肌腹伴肱骨附着位置异常1例。异常的三角肌由下向上呈10条放射状肌腹。经解剖学追踪发现,三角肌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外侧1/3之间。10条肌腹包绕肩关节,由后上向前下旋转走行,最后呈一条直线,穿过喙肱肌与肱二  相似文献   

14.
喙肩韧带转位重建喙锁韧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喙肩韧带转位重建喙锁韧带修复肩锁关节脱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用 6 4侧成人尸体标本 ,对喙肩韧带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 ,并用 16侧经股动脉灌注乳胶的标本 ,研究喙肩韧带的血供来源及分支情况。结果 喙肩韧带长度为 (2 7± 0 4 )cm ,肩峰端宽 (1 5± 0 3)cm ,厚 (0 5± 0 1)cm ,喙突端宽 (2 4± 0 5 )cm ,厚 (0 7± 0 4 )cm ;以三部型为主 ,前部最为厚韧 ;血供来自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及三角肌支 ,二者发出 6~ 12支分布于喙肩韧带。结论 喙肩韧带转位重建喙锁韧带具有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肩胛上横韧带,肩胛上动脉、肩胛上神经及其冈上肌支,为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肩胛上横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观察肩胛上动脉和肩胛上神经以及它们的冈上肌支与肩胛上横韧带的位置关系,测量它们在肩胛切迹处的直径;以韧带内侧附着处下点的骨面为基点,确定体表穿刺点和穿刺深度。结果肩胛上横韧带下缘长(0.901±0.234)cm,韧带中间窄厚,内、外侧附着点宽薄;肩胛上神经走行于肩胛切迹内,肩胛上横韧带的下方;肩胛上动脉有16.67%走行于切迹内神经的外侧,83.33%走行在切迹外韧带外上方;肩胛上神经的冈上肌支经肩胛切迹内上角走行入冈上肌;体表穿刺定位角为(24.102±3.681)°。穿刺定位距离计算的回归方程是:Y=2.560+0.615X,穿刺深度为(4.342±0.629)cm。结论针刀切断韧带的方向应从韧带内侧部下缘切向内上,可避免损伤韧带下方的肩胛上神经和韧带外上的肩胛上动脉,且可更有效地解除对肩胛上神经及其冈上肌支的卡压;直线回归方程使穿刺的体表定位因人而异,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解剖 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之间有 2个交通支相连 ,现报道如下 :组成右侧臂丛的 5个神经根先形成上、中、下干 ,每干都分前、后股 ,其上、中干的后股在腋动脉的后方合并下行 2 .7cm后再与下干后股合并形成后束 ,其合并处横径 2 .1mm ,后束下行 1.8cm分出桡神经和腋神经。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 ,外侧束在胸小肌上缘后方胸肩峰动脉起始处的外侧发出正中神经外侧根 (横径0 .8mm)和肌皮神经 (横径 2 .3mm)。肌皮神经在腋动脉的外侧向外下行至 2 .5cm处胸小肌下缘后方发出 :①喙肱肌支 ,支配喙肱…  相似文献   

17.
排球运动员冈下肌萎缩症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测量了57侧肢体的肩胛上神经和肩胛上血管、肩胛上横韧带和肩胛下横韧带;在268块肩胛骨上观测了肩胛切述和肩胛冈外侧缘的局部结构。根据解剖学资料和在尸体上的摹拟观察,分析讨论了排球运动员冈下肌萎缩症的原因,认为肩胛上神经在冈盂切述处受绞勒性损伤的可能性最大,并提出了手术治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材料为一例身高157cm,年龄约三十岁左右的哈萨克女性尸体.右腋静脉主干上有一2×0.5cm大小梭形裂孔.该孔位置在腋静脉第二段平胸外侧静脉注入处.静脉管壁完好无损,前臂内侧皮神经由外向内穿过该静脉裂孔.前臂内侧皮神经主干穿经静脉孔后沿臂内侧下行3cm后即分为二支,一支分布于臂内侧皮肤,另一支在前臂内侧行走.查左侧无此变异.  相似文献   

19.
山田宗里(′68)首先在人体发现一源起肩胛上神经的皮支,并定名为“肩峰下皮神经”。此后在日本又有人进行研究,国内仅见有施永洲等的报告。作者于1981年曾连续解剖30具尸体,所见不尽相同,现报导如下。材料为重庆地区中国成人整尸30具,60侧(男16;女14),皆无籍贯、年龄记录。观察步骤与方法:细心翻开肩部和上臂部皮片,暴露浅筋膜。于肩峰直接前下方的浅筋膜中仔细找出皮神经分支,并小心追踪。如该皮神经向上穿三角肌起始部,遂切开该起始部继续追寻,直至发出此支的神经部位为止。  相似文献   

20.
许刚  史振满  郭树章 《解剖与临床》2009,14(4):F0003-F000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喜欢打篮球。右肩胛部疼痛3月,理疗无效,右肩部肌肉萎缩、活动乏力而就诊。查体:右肩胛部冈下肌明显萎缩,肩胛冈中外1/3交界下方压痛,压痛范围1cm×1cm。皮肤感觉正常,右肩关节各向活动范围正常,外旋肌力减弱。肌电图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行手术治疗,沿肩胛冈中点向外侧切开至肩峰,切断部分斜方肌、三角肌在肩胛冈上的附着部,分别将冈上、下肌自肩胛冈两侧剥离并牵开,于外侧见肩胛上神经冈下支神经血管束穿行于冈盂切迹与肩胛下韧带构成的骨纤维孔道,肩胛上神经冈下支水肿及瘢痕增生。切除肩胛下韧带及冈盂切迹内侧部分骨质,骨蜡涂抹切骨处,神经外膜松解。术后肩胛部疼痛消失。术后半年两侧肩部肌肉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