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DNA芯片快速检测耐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开发快速检测耐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rpoB基因突变的DNA芯片。方法 根据结核菌rpoB基因序列设计探针并制作基因芯片,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结核菌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含有rpoB基因突变位点的特异DNA片段,荧光标记后与芯片上含有的检测特异突变位点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杂交,同时与DNA直接测序法测定序列比较。结果 35株耐利福平结核菌中有91.4%(32/35)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出存在rpoB基因突变,DNA芯片的检测效率为71.4%(25/35)。结论 用DNA芯片检测结核菌对利福平的耐药性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临床结核菌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开发快速检测耐利福平与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inhA基因突变的DNA芯片.方法 根据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inhA基因序列设计探针并制作基因芯片,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含有上述几个基因突变位点的特异DNA片段,并事先在PCR引物的5′端作生物素标记,然后与膜条芯片上的检测特异突变位点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杂交,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体系显色,直接观察突变情况,以此来判断耐药结果 .结果 35个利福平和异烟肼单耐药或多药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中有82.9%用芯片法检出的结果 与药敏培养法一致;其中利福平耐药样品突变检出率为100.0%;有20.0%异烟肼耐药的样品芯片未检出突变,可能是突变发生在芯片检测位点范围之外.结论 用DNA芯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性,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临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特征,为其早期初步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按性别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有52%男性有休息痛和晨僵,女性为53.84%和46.15%;活动后疼痛缓解男女分别为80%和96.15%。骶髂关节检查的阳性率为80%,指地距离大于10cm者,男女分别为64%和42%,Schober试验阳性者男女分别为20%和3.84%;胸廓活动度小于5cm者,男性8%,女性3.84%。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21.57%和47.06%。结论晨僵和休息后疼痛加重以及活动后缓解是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重要的临床症状。骶髂关节检查和指地距离具有较高的阳性率。血沉和C反应蛋白有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临床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入路主要有两种:前内侧入路、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然而现有的手术入路存在一定局限性。目的:分析臂部前外侧腋神经与肱骨上段及三角肌前、中亚部的解剖关系,为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寻找新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12具成人(男7例,女5例)防腐上肢标本20侧,了解腋神经前支在三角肌前、外亚部中的走行,比较经过两亚部时跨越肌缝的神经分支形态。完成初步数据收集后,进行尸体上模拟复位内固定实验。结果与结论:腋神经前支横向行走于三角肌肌腹深面中上1/3水平,距离肩峰外下缘(6.0±1.3)cm,前亚部仅有1支一级神经支支配,两亚部间为一连续的乏血管横越的肌缝,肌缝位于肩峰前角向下的延长线处,肉眼观为一白色结缔组织条带,腋神经通过肌缝时无分支,游离后跨缝段长度均大于1cm,放置钢板后腋神经张力不高。通过肩峰下三角肌前、中亚部肌缝入路,显露腋神经支配前亚部的一级神经支并进行分离保护后,可以向下延伸切口,能够安全地暴露上段肱骨,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等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Gartland 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应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Gartland 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12岁,平均6.4岁。骨折均为伸直型,Gartland Ⅱ型21例,Ⅲ型12例。分析术前、术后X线片,对肘关节功能进行Flynn肱骨髁上骨折分级评定,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3例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8个月。33例均手法复位成功,14例有肘关节周围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疱,9例由于张力性水疱影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发生骨折再次移位,5例择期静脉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4例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患儿最后一次随访时Flynn肱骨髁上骨折评定分级:优11例,良16例,一般4例,差2例。结论: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仍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方法,肘关节过度屈曲位固定虽然可以提供骨折断端较稳定的固定,但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运及肘关节周围皮肤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Frykman分型各分型进行不同体位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Frykman分型方法,选择180例Colles骨折患者,其中Ⅰ型33例,Ⅱ型33例,Ⅲ型24例,Ⅳ型21例,Ⅴ型21例,Ⅵ型21例,Ⅶ型15例,Ⅷ型12例,按研究要求每型分为3组治疗:掌屈尺偏位组(A组)、中立位组(B组)、轻度背伸位组(C组)。随访6~18个月,根据Gartland and Werley功能评估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Ⅰ、Ⅱ、Ⅲ、Ⅳ型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Ⅴ、Ⅵ型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Ⅶ、Ⅷ型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Ⅰ、Ⅱ、Ⅲ、Ⅳ型Colles骨折采用掌屈尺偏位或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固定疗效无明显差别,临床治疗时均可采用;Ⅲ、Ⅳ型建议采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固定;(2)Ⅴ、Ⅵ型采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固定疗效较好;(3)Ⅶ、Ⅷ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建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自体筋膜固定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自体筋膜治疗腰椎滑脱术后及循环载荷下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18具新鲜猪脊柱运动节段(L  相似文献   
8.
电子、五金、服装等为主体的工业加工产业是东莞石碣镇主要的经济支柱。这种东莞经济模式形成了外来年轻打工人口远远多于本地原住人口的独特二元社会结构。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5567例创伤病人,其中2427例为工伤病员。现将回顾性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骶管注药术后患者体位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骶管注药术后患者侧卧位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69例下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患者交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都接受骶管注药治疗,治疗组:34例,骶管注药后采用侧卧位;对照组:35例,骶管注药后采用仰卧位。所有患者注射前、注射后6周接受VPS和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的VPS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0007),但两组的ODI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结论骶管注药后患者向患侧侧卧位更能缓解疼痛,应用于骶管注药术中可帮助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继发性腹膜炎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病人的治愈率。方法 对 6 9例继发性腹膜炎并SIRS病人早期阶段 (入院至负平衡后 2 4小时 )以等渗晶体液为主进行持续液体复苏 ,使每小时尿量≥ 10 0ml。记录出入液量 ,观察负平衡出现时间和入院时、 2 4小时、 1周后红细胞比积 (HCT)值的变化 ,探讨早期液体复苏与继发性腹膜炎并SIRS病人程度的关系。结果  6 9例中符合SIRS指标 2项的 37例、 3项 2 5例、 4项 7例 ,随着指标数的增多其第一、二个 2 4小时输液总量、第一个 2 4小时正平衡液量及负平衡出现时间均明显增加 (P <0 0 1) ;全部病例液体复苏后 2 4小时HCT值较入院时明显下降 (P <0 0 1) ,全部病例均治愈。结论 对继发性腹膜炎并SIRS病人早期阶段以等渗晶体液为主进行持续复苏 ,在不使用利尿剂和白蛋白等胶体液的情况下 ,根据每小时尿量调整输液速度 ,每小时尿量≥ 10 0ml是合适及安全的 ,显著降低 2 4小时HCT值可以作为复苏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