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注重形神兼养是中医学的养生特色之一,《黄帝内经》对此论述十分丰富,尤其强调"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系统整理《黄帝内经》对"形"、"神"和"形与神俱"的认识,结合历代医家形神兼养的养生思想,探讨"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及形神兼养的养生理论,以期为现代防病延衰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黄帝内经》"心主血脉"理论浅析,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使血液循行于脉中,通达全身,无所不至,如环无端,滋养着全身的组织器官,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之间关系密切,结合临床运用"养心、治血、通脉、调摄神志"之法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西方有句谚语:"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说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养生,都必须注重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根本。其实,早在2400年前,《黄帝内经》就论述了"神形合一""百病始于心"的理论,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腑皆摇。"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之作,文章就《黄帝内经》关于人体健康标准的条文,归纳出"平人"的普通健康标准内涵是形与神俱、九候若一、阴平阳秘、婉然从物;且《黄帝内经》健康概念还包括"真至圣贤"的高龄长寿模型,"小少壮老"的生命全周期维度,及"女七男八"的特殊生理演变规律;四者之间相互补充促进,共同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黄帝内经》健康标准。该标准将为"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转变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医学"模式提供健康评判准绳。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有关"心""神"关系的论述受先秦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心"只是"神"的居所,既不能产生"神",也不可能主宰和支配"神";"心"只有保持虚静无为,"神"才能舍"心","心"才具备正确的认知功能;如果心受到欲望的干扰,"神"就不能舍"心",或者离"心"散去.  相似文献   

6.
考察从《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到《黄帝内经太素》五神脏理论的演变过程。选取"六朝形神之争"为视角,认为其争论的焦点在于神是否是气,而目的是论证神灭还是神不灭。持神灭论者从认为神是气逐渐演变为神以气为物质基础;持神不灭论者则认为神不是气演变而来,亦无需以气为物质基础。受此影响,《黄帝内经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由《黄帝内经》时期的五脏藏神理论转变为五神脏理论。五脏藏精气的目的是为了舍五神,五精气变为了神的物质基础,而非《黄帝内经》中的神即精气。这段时期医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演变趋势相一致,都是在来自异域思想的佛教的冲击下完成,明确这一过程为中医理论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申瑞华  贺莲  余洁英  赖小平 《新中医》2014,46(1):245-246
<正>《黄帝内经》认为,"神"在针刺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指出诊治疾病的根本在于了解患者"得神"还是"失神"。根据"神"的异常变化作出正确的诊断,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1]。如果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都已受到损伤,那么就不可再妄用针刺进行治疗。患者与医生的互相配合,可使经气容易运行。同时,在患者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不可以进行针刺治疗,以免加重气血逆乱。1把握"神"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中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总体外在表现,《黄帝内经》认为,"神"在针刺临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察了《中外卫生要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外卫生要旨》继承《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和中医传统的“心”观念,形成了重视“养心”“医心”,内容涉及到当代心身医学、公共卫生、保健预防与康复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对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健康中国建设等过程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富有启迪。  相似文献   

9.
<正>近期,《养生大世界》杂志进行了改版,突出了"养身、养心、养性、养眼、养神和养情"的"六养"主题。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刊物的内容,而且更加突出了中国特色养生文化的宝贵内核——对"养心"的重视。在"六养"办刊宗旨中,"心"、"性"、"神"、"情"四个字,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与"心"的直接联系;而"身"则是心外在的全面展现,在传统上,"身"往往称为"形",这是养生的基础,身与心的关系紧密。至于"眼",虽然在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一句可视为心主神明论的总纲。从内容上来讲,心主神明论的理论框架可以总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形态看,心为神之舍;从功能看,心为神之主;从生理看,心得神则生;从病理看,心失神则死。从形式上来讲,《黄帝内经》心主神明论的表述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从意义上来讲,心主神明论可不拘泥于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比五脏藏神论阐述问题更为灵活。两种理论一合一分,相得益彰。脑主神明的提出使心主神明受到极大挑战,二者对后世精神疾病、神经疾病和心身疾病的诊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学习探讨《内经》针刺"真"与"神"的理论,指导临床。方法通过针刺"靶点"与"靶位"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等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得气(针感)是"凡刺之真"的具体体现,调节心神(中枢)是"必先治神"的关键。结论《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正确的,对指导针灸临床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黄帝内经》神志理论为起始,论述了神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必要性。以《黄帝内经》重阳思想为突破点,结合古代医家"阳主阴从"理论,论述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作用,以及阳气与神的相通性。基于抑郁症临床表现及神与阳气的相关性,将抑郁症的发病部位集中在心(脑)、肝、脾(胃)、肾;并通过这些脏腑与神的相关性,论述抑郁症的发病病机。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多篇提及心与七窍相关:心气通于舌、心开窍于耳、目者心之使、心与鼻相关等。诸多不同说法并非众医家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黄帝内经》基于整体观念构建的以经络为生理基础、临证为病理依据的多脏连多窍的理论体系。突出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主导地位和心藏神的重要作用。人体七窍各司其职,均是在心神的调节之下,诸窍功能是心神功能的外在体现。梳理心与官窍的关系对于融会贯通《黄帝内经》理论掌握经旨,扩展临床辨证思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德容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42-14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亦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础,总的来说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形神一体论、心主神明论、五神脏理论、七情学说等,本文对《黄帝内经》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加以概况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黄帝内经》中含有"心"字的经文进行梳理,发现《黄帝内经》对心的生理解剖、生理特性、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进行了描述,对于针灸治疗、食疗和其他疗法及预后等进行整理;认为在《黄帝内经》中心系包括心、心包,心包络、血脉、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及其络脉。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治神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中五脏藏神理论是《黄帝内经》情志理论的核心,基于该理论辨治情志疾病对于中医临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述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思想的认识,并阐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黄帝内经》"心肺为阳"进行探析,并进一步探讨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旨在丰富形气神三位一体的内涵,加深对中医经典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挖掘《黄帝内经》中的生态学思想,以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法详读《黄帝内经》,力求深刻理解,并做进一步探讨。结果理清《黄帝内经》的人体生态学概念,阐述了阴阳五行系统,经络藏象系统,精、气、神系统,禀赋系统;阐发《黄帝内经》中关于自然生态学的观点,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参,人与气象相关,人与地理环境相应。结论人体生态平衡失调是疾病的本质,"论治"即是调整人体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医学经验和理论汇集,故就同一问题常会有不同论述。鉴此,本文以《内经》原文为基础,对藏象学说内容之一的脏腑开窍中的心之开窍问题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梳正理论渊源,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经研究发现,在《内经》中就心的开窍问题有"心开窍于舌"说、"心开窍于耳"说及"心开窍于目"说。"心开窍于舌"者,因心与舌经络相通,心主藏神以助舌言;"心开窍于耳"者,因心与耳经络相通,心主血脉以使耳聪;"心开窍于目"者,因心与目经络相通,而心主血脉、藏神志,故神精则目炬。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背景下,联系"道""心"对《黄帝内经》"神明"进行通释."神"的初文"申"本义为"闪电","明"本由"日""月"构成,"神""明"及其同义复合而成的"神明"皆有"阴、阳及其变化"之义.春秋以前"神""明"多单用,战国以降"神明"一词开始出现并与"心""道"发生关联.在比类取象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