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其特征是以动脉压力升高为主,并且易导致心脏、脑血管、肾脏、眼、外周血管等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对于高血压造成的眼靶器官损害以往只局限视网膜动脉的变化,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新的眼底微循环检测技术: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估视网膜微循环成为研究的热点。OCTA在眼科领域已逐渐开始应用,OCTA对高血压及高血压相关疾病中视网膜病变的微循环变化的研究刚刚起步,可做出更高效、准确、定量的分析,为高血压的眼底靶器官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防治高血压及其靶器官的损伤,早期确诊高血压引起靶器官损伤,对高血压诊疗和长期预后的改善至关重要。高血压眼底病变是靶器官损伤的早期改变之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眼底检查的最新且有希望的技术之一。本文就OCTA在高血压眼底微循环检测中应用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识别脑小血管病早期病变并进行动态量化评估对于脑小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视网膜微血管与脑小血管具有相似的胚胎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可作为脑小血管病的观察窗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可观察和定量分析视网膜微血管结构及其血流灌注变化。作者就该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小血管病的早期识别和动态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攀升,高血压及其导致的靶器官损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高血压-动脉硬化-靶器官损害这一病理生理的认识提高,对动脉硬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研究显示动脉硬化检测指标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动脉硬化靶器官损伤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文章主要对AASI在高血压患者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造成的靶器官(心、脑、肾)损害已为心血管医生所熟悉。心肌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血管重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慢性肾功能不全等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的征象均有诊断标准。早期微血管靶器官损害或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识别有助于早期干预靶器官损害,把靶器官损害阻止在不可逆病理改变出现之前。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视网膜血管病变与尿白蛋白两指标同时存在,则高血压致终末期肾病的风险达到16倍以上;而肱动脉内皮调节的血管扩张障碍,可以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生。这些指标操作简便,需要规范操作流程及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以便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使高血压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模式的改变,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高血压的防治重在预防,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识别高血压高危人群有助于早期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降低成人高血压的发生率。该文从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标准、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的眼底血管成像技术,可高分辨率地识别视网膜脉络膜血流运动信息,对活体组织的视网膜脉络膜血管进行成像,同时还可以实现对视网膜脉络膜各层血管的分层分析并能够量化血管参数。OCT...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先进的支气管镜技术在肺癌的诊断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支气管镜成像技术的方便快捷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支气管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基于电子技术的进步,且越来越趋于小型化.如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的自荧光成像、窄谱成像技术已并入支气管镜系统中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而新兴的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细胞内镜的兴起有望在细胞学和组织学层面上观察肺部病变.另有超声支气管镜、导航支气管镜的应用为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找到了方向.这些支气管镜新技术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诊断肺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12例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脑病患者的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影像学表现特征,分析其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及磁共振成像中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成像及表现弥散系数的变化。结果3例患者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异常,12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发现异常,病变主要以双侧顶枕叶、小脑半球及脑干等后循环系统皮质下白质多见,病变主要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较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病变呈等及稍高信号,表现弥散系数值升高,且呈可逆性改变。结论高血压脑病的头部影像学改变为血管性水肿所致,常累及双侧顶枕叶、小脑半球等后循环系统皮质下白质,特别是磁共振成像中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成像及表现弥散系数等这些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对靶器官心脏的损害主要为心肌肥厚和大、小冠状动脉病变。高血压病的预后取决于心脏并发症的严重性,因此逆转心肌肥大及高血压性小冠状动脉病变是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标。本文综述了高血压性心室肥厚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成机理,提出了针对不同病情的区别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白大衣高血压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大衣高血压是高血压研究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对其发病机制和靶器官损害等方面研究的深入 ,发现白大衣高血压对机体已存在不良影响。本文就白大衣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产生机制、对靶器官的损害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危象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综合征,许多慢性疾病都会导致高血压。各种因素促发血压急剧升高,均可引起靶器官急性损害及其功能障碍,是导致心、脑、肾脏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主要综述高血压危象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波动曲线对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按血压昼夜曲线分为杓型曲线组(96例)与非杓型曲线组(91例).应用活动平板试验、超声心动图、CT/磁共振成像(MRI)、眼底检查、血肌酐及尿蛋白等指标,判断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情况.结果 非杓型曲线组与杓型曲线组者对比,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增加,舒张早期血流与心房收缩期血流比值(E/A)减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降低,活动平板阳性率增加,脑梗死及腔隙性梗死增多,高血压眼底视网膜病变增多且严重,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白蛋白(ALB)增加(P<0.05或P<0.01).结论 动态血压杓型曲线消失是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比如小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视网膜疾病等可以反映血脂、血压、年龄等对血管的累积损害。通过眼底检查,包括对眼底血管的检查,可以探知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视网膜微循环病变不仅可以反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也与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以及预后密切相关。视网膜血管作为评估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个窗口,对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其他心血管疾病,比如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同样被证实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如果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可以被准确评估,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年龄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96例观察对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血压正常组92例,单纯血压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组8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为伴靶器官损害组118例。296例根据动态平均脉压水平分为3个亚组(脉压〈40mmHg组、40mmHg≤脉压〈50mmHg组、脉压≥50mmHg组),对比分析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将伴靶器官损害组按年龄分为〈60岁、≥60岁2个亚组,观察对比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1)伴靶器官损害组24h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2)随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的加重,脉压也随之增大(P〈0.01),依次为伴靶器官损害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3)伴靶器官损害组两年龄间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脉压的变化可以反映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舒张压低及动态脉压增大是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血压变异性(BPV)是人类血压(BP)的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是反映一段时间内BP波动的指标。BP的异常波动,BPV增大可导致心、脑、肾及颈动脉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并对总体预后产生影响。认识BPV及其靶器官损害,有助于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该文对BPV的分析和监测方法,以及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精确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为精确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指导治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评价手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将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器合为一体,应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成熟的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像技术,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的优势在于透射深度大,在管腔结构之外可获取血管壁结构;而OCT则空间分辨率高,与组织学结果高度相关。随着无需球囊阻断血流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D-OCT)的不断推广,OCT临床实用性增强。本文就最新研究进展中IVUS与FD-OCT的成像方式、对病变血管的评估效用及对介入治疗的指引作用进行对比,以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影像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近年出现的一项光学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基于光学干涉现象。该项技术与血管内超声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本文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项技术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正>高血压所引起的颈动脉病变既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又是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表现〔1〕,它对心、脑、肾等主要靶器官的损害是通过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实现的〔24〕。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各大动脉主干拐弯、分叉处,特别是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高血压患者血管狭窄、引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其病变性质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加之超声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