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完全或不完全梗阻。临床上无诱因的呕吐、呃逆、腹痛等肠梗阻症状 ,由于压迫程度不同 ,症状各异 ,部分患者俯卧位或膝胸卧位症状可减轻和缓解 ,造成患者病史长 ,诊断上的困难。本文回顾性研究 10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胃肠道造影和手术结果对照 ,并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10例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13~ 41岁。病程 1h~ 10 a,10例患者均以间断性呕吐、呃逆 ,常无明显的诱因 ,其中 4例有上腹部疼痛 ,2例表现为脐周疼痛 ,均在进食后加重…  相似文献   

2.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梗阻等一系列症状称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本病较少见,且易误诊。我院自1975~82年12月共收治9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临床上并不多见,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十二指肠水平部被压迫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脊柱之间而引起十二指肠近端梗阻的一种疾病,故临床又称为十二指肠淤滞症。2005年1月~2008年9月,我院曾对18例患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十分少见,1842年Rokitansky首先提出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走行可压迫十二指肠下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1889年Albrecht将本病命名为“肠系膜上动脉性十二指肠梗阻”。此后国内、外文献中相继有关于本病的报导。因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下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性梗阻,故称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今将能查找到的主要文献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为小儿常见消化道畸形,是新生儿期主要急腹症之一,病死率较高。多数患儿出生后即出现以呕吐为主的临床症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等。现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13年5月共10年间收治的31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1例患儿均经腹部X线平片、上消化道  相似文献   

6.
姚明龙  王增臣 《河北医药》1992,14(5):290-291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十二指肠第三段或第四段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的慢性梗阻。通常称为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或为Wilkie氏综合征、十二指肠郁滞、Cast综合征及慢性十二指肠淤积。本病临床少见。我们自1974~1990年间发现并手术治愈5例,简要报告并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见表)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1]。我院采用屈氏韧带松解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是指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的餐后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临床症状,是十二指肠雍积症最常见的病因。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导致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变小。X线钡餐造影和腹部彩色超声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内科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方法,保守治疗失败者可首选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或屈氏韧带松解下移术。此文主要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SMAS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王凤安  蒋贻康 《河北医药》1992,14(5):294-295
我院自1975年~1989年经外科手术治疗十二指肠良性梗阻病人30例。年龄16~63岁,男女比例6:24。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5例,十二指肠结核7例,十二指肠粘连4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4例。现结合文献对其诊断与治疗分别讨论如下。1 发病率十二指肠良性梗阻少见,我院普外科14年间收治27 020例病人,其中良性十二指肠梗阻30例,占普外科病人总数的0.0106%。2 病因2.1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12例。Cokock等在5年间消化道X线检查38 000例中,本病发病率为0.013%,我院14年间收治15例,与文献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 ,如认识不足 ,会延误诊断和治疗 ,导致不良后果。我们结合临床资料和病理 ,复习 6例十二指肠梗阻的 X线表现 ,现分析如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讨论。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 1997~ 1999年 X线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梗阻性病变 6例 ,其中男性 2例 ,女性 4例 ;成人 3例 ,儿童 3例 ;本组病程长短不一 ,最长 12年 ,最短 5天。有急性梗阻症状者 5例 ,占 83.3%。全部病例均作 X线检查 ,腹部平片 2例 ,钡餐造影 6例 ,钡剂灌肠 2例。手术证实十二指肠腺癌 1例 ,平滑肌瘤 1例 ,肠系膜血肿 1例 ,十二指肠粘连 1例 ,肠道回转…  相似文献   

11.
引起十二指肠降部、横部梗阻的原因很多,其中以肠系膜上血管压迫十二指肠最为常见。我院1976~1980年诊治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16~56岁。病程4~10年。症状和体征:食后上腹疼痛7例。阵发性绞痛1例。呕吐胃内容物3例,吐胆汁4例。吐后和俯卧后症状缓解各1例。有胃型及振水音1例。X线所见:所有病例均呈现十二指肠扩张,有逆蠕动,钡剂通过受阻。其中兼有胃和幽门管扩张各1例。十二指肠降或横、升部受压,有明显压迹者3例。改换体位可见钡剂通过2例。呈“双球征”1例。手术所见:十二指肠被肠系膜上血管压迫5例。十二指肠悬吊肌呈束状、十二指肠空肠曲呈锐角1例,上述改变同时存在者1例,受压肠管呈环形狭窄2例。术式选择: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4例。悬吊肌切断松解1例。胃空肠吻合1例。悬吊肌切断加十二指肠空肠侧  相似文献   

12.
王修中  汤海涛  潘宏年 《安徽医药》2007,11(11):1025-1026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小肠肿瘤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3月到2006年10月间本院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3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肿瘤8(8/17)例,病理证实6例;梗阻性黄疸9例均B超提示总胆管梗阻,6例行MRCP检查,5例提示总胆管下段梗阻及占位可能和1例结石,但十二指肠镜检查为乳头部腺癌;8例经B超或CT检查发现腹部包块;11例小肠造影发现有异常者7(7/11)例;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及怀疑3(3/4)例,外院双气囊小肠镜检查1例,未发现异常。本组病例中位于十二指肠20例、位于空肠9例,空回肠交界处2例,小肠系膜根部1例。结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合理地选择小肠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胃或十二指肠镜、双气囊小肠镜或胶囊内镜、腹部B超或CT检查以及MRCP检查等方法,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徐琦  毕朝燕  陈后平 《贵州医药》2012,36(8):724-725
十二指肠梗阻是婴儿期常见的疾患之一[1],原因较多,如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肠旋转不良、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等都可表现为肠梗阻症状.由于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在诊治过程中常会发生漏诊或误诊.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2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横部引起梗阻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病症.临床上较少见.据国外Colwek等报道5年间38000次上消化道钡检中发现率仅为0.013%.我院自1980年~1995年间共收治本病10例,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7例,均痊愈出院,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17~35岁,平均年龄25岁.1.2 临床特点:反复发作性食后上腹部胀痛伴呕吐,所吐为含有胆汁的胃内容物.多数发生在进食后一小时左右.俯卧位时呕吐症状减轻.5例病人有胃型及振水音.7例病人明显消瘦并伴有贫血(血红蛋白<9g/L).  相似文献   

15.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又称 Wikie’s 综合征,是指十二指肠横部或升部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肠梗阻。该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按其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我院自1968年—1985年间共收治24例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系指十二指肠横部或升部受到肠系膜上动脉的压迫,引起肠腔通过受阻,并同时出现上腹部胀满、腹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病并非少见,但国  相似文献   

17.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8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CS)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2008年手术治疗的18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13例,其中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8例,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顺蠕动侧侧吻合5例;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顺蠕动侧侧吻合术3例,其中1例1.5年后改行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1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1例,一年后再行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顺蠕动侧侧吻合术。18例均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入院后即开始每晚口服百忧解20mg至术后4~8周,18例术后均行7~11天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论SMACS术式选择应个体化,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适用于大部分SMACS患者,抗抑郁治疗及术后肠内营养可提高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18.
小儿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十二指肠梗阻是一组临床症候群 ,其病理类型复杂多变 ,临床症状多样 ,容易误诊。此症对小儿特别是婴幼儿的生命有较大的威胁 ,在诊断与治疗上有其特殊性而区别于成人。我科自 1 982~2 0 0 2年共收治手术小儿十二指肠梗阻 3 2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3 2例其中男性 2 3例 ,女性 9例 ;年龄 2 0天~ 9岁。 3 2例的主要症状均表现为高位肠梗阻和胆汁性呕吐 ,其中 1 5例新生儿或婴儿为急性发作 ,9例幼儿及儿童为慢性反复间隙性呕吐 ,其它 8例虽无梗阻症状 ,但有明显营养缺乏 ,发育迟缓。患儿入院后均予禁食 ,胃肠减压 ,水电解质酸碱…  相似文献   

19.
魏国贞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8):1225-1226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是指十二指肠横部受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引起梗阻而造成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该病无确切发病率,并非临床罕见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田。有作者认为该病多见于青少年,也有报道该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我科1995年12月-2003年12月共收治该患者5例,通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除1例后来转外科手术治疗外,其余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胰腺结核并发十二指肠梗阻,阻塞性黄疸者较少见。我院各收治1例,术前均误诊为胰腺肿瘤,报道如下。例1:女,25岁。上腹部饱胀5个月,呕吐3个月,于1977年7月11日入院。呕吐多在晚饭后或睡前,吐当日食物,吐后上腹部舒适。入院前2周呕吐加重,体重减轻10余斤,大便3~6天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