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中西医汇通”的由来,以往多认为是在1890年,李鸿章为《万国药方》(中文版)作序时最早提出,但根据掌握的资料,徐寿在1876年所作“医学论”一文中就已经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的主张,可以说他是提出“中西医汇通”主张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本草问答》是晚清著名医家唐宗海所撰的本草药理专著,体现了唐宗海中西汇通的学术色彩。本文简要介绍唐宗海的生平与成书背景,分析《本草问答》阐发汇通中医药理论的特点,认为该书在立足阴阳五行水火气血理论,重视药物自然属性的同时,引用物理学、化学、气象学、西医学等西方自然科学以补充论证中医观点。从“衷中”“参西”两个方面讨论唐宗海在《本草问答》中体现的中西汇通学术思想,总结认为《本草问答》是一部以中医议论为主,兼有西学观点,通过借鉴或对比,力图证明中医药理观点正确性的著作,此亦为中西汇通学派学术思想的基本构成,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山西"中西医汇通"医事述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山西是中国近代中医研究较为活跃的省分之一,尤其是在中西医汇通的实践方面,有许多特点和值得研究之处,其医事特征有如下5个方面:中西医汇通的政策环境,以改进中医为宗旨的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兼授中西医课程的山西医学传习所,以融会中西医药为刊旨的《医学杂志》,供职山西的中西医汇通著名医家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中西医学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以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而誉满全球,为中西医学的汇通交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运气医学学会副会长李静教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衡通法”。为了给广大中西医学工作者搭建一个中西医学汇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张锡纯医学及衡通法的机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协办、深圳李静衡通中医馆承办的“首届国际中西医学汇通学术研讨会暨衡通法专题会议”定于2013年1月11~14日在深圳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方以智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的多方面贡献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他在中西医汇通方面的倡导作用素来知之者甚少。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物理小识》、《通雅》等著作中,方以智引进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有关人体解剖生理的一些新知识,他关于“脑主记忆”、“脑筋(脑神经)司运动感觉”等记述即包含了中西汇通的阐述,并领先于其同时代的学者。他用“质测”“通几”之论对中西学作了原则性概括,为知识界所采用,中西医汇通大家王学权、唐容川、朱沛文等所谓“皮里春秋”、“形质气化”等评价中西医学的言论,应当说都是上承他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6.
岭南中西医汇通世家——陈氏三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岭南陈定泰、陈相静、陈珍阁一门三代,凭借西医学在岭南传播、发展最早的地域优势条件,从十九世纪上半叶,率先在中医界开始了中西医学汇通的研究。陈定泰早在1829年《医林改错》出版之前就接触到了王清任的脏腑学说,萌发了研究人体脏腑和经络实质的愿望。他接触当时广州的西医,了解西医人体解剖知识,于1844年著成《医谈传真》一书。其书一方面对中医传统的脏腑学说提出异议;另一方面,第一次从解剖角度对中医经络学说产生疑问。陈定泰子陈相静,继承父业,筹资刻印了《医谈传真》。陈定泰孙陈珍阁,则阐扬家学,亲赴南洋新加坡英国皇家大医院学习三年,掌握了系统的近代西医知识,于1890年著成《医纲总枢》。该书在验证陈定泰学说的同时,分别论述了中、西医内科学,而在治疗上一统于中药。陈氏一门三代相承,不断补充、创新,在早期的中西医汇通中有较高水平,成为中西医汇通派在中国的短短百年历程中独有的汇通学术世家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中西医学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以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而誉满全球,为中西医学的汇通交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运气医学学会副会长李静教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衡通法"。为了给广大  相似文献   

8.
恽铁樵与陆渊雷皆为弃文业医者,既广学博识,又长期涉足中医临床与中医教育,二人的医事活动都与近代中医发展密切相关。恽氏年岁稍长,持改进中医论,在近代率先比较系统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思想。陆氏稍幼,坚持“中医科学化”的观点,为后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性人物。二人的学术思想虽有颇多共同之处,如学宗仲景,重视伤寒、倡导革新,汇通中西、反对废医等;但是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如关于《伤寒论》与《内经》关系、温病学说、脉学理论、中医病名、日本汉方医等方面的认识。比较分析其异同,有利于借鉴、继承二人学术思想的优秀部分,促进当代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在发病学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在疾病的转归上,同样是正气存内,病可自愈。纵观《伤寒论》,不仅垂范辨证论治之构架,而且还初露机体抗病自愈体系之端倪。探讨其抗病自愈体系,将不仅有助于明确“正气为本”的疾病自愈观,抑且将有利于因势制宜治则的临床应用。 1.正气抗病自愈机理 临床上,许多发病可以自行痊愈,其机理在何?《伤寒论》认为在于人体自身具有一种正气抗病愈疾能力。在此权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汇通大家朱沛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岭南近代中西医汇通大家朱沛文的身世及其学术思想、汇通观点。指出在近代汇通医家中,他是思想较开明,态度较客观的一个,尤其在中西汇通的方法论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导入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情景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参考《伤寒论》古今名家医案,利用多媒体模拟临床场景,灵活设问,启发思考,分步导入现代医学的诊查过程、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中医现代化研究成果与《伤寒论》原文,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课堂理论教学。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实现经典课程以临床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以及对经典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血浊理论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医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的对疾病防治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全新理论。克服传统中医诊断没有定性定量的缺点,制定血浊证规范的证候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将有效地丰富辨证论治的内容,增强辨证论治的依据,推进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史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许多经方亦被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此笔者根据所查到的文献资料,粗略地归纳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出,仲景治疗心血管病证,不仅仅从心论治,还从脾、肾、肝胆等脏腑角度入手,治法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4.
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史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许多经方亦被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此笔者根据所查到的文献资料,粗略地归纳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出,仲景治疗心血管病证,不仅仅从心论治,还从脾、肾、肝胆等脏腑角度入手,治法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5.
主张眼科辨证应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检眼技术.在实践中,进一步拓展了“五轮学说“,提出了“眼的解剖与脏腑分属“、“深部望诊、微观辨证“的现代眼科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6.
就如何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疗效在中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采访了金实教授,金实教授认为,注重整体观念,正确辨证施治,确保临床疗效是中医学是以延续的保证;辨证与辨互参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方法;中西医结合方法给传统中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现代自然科学的渗透使中医疗效的评判走向客观和微观化,促进了中医学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情迁延,病程难愈。中医药通过辨证分型治疗及对临床微观检测指标的观察、对比分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理论相互渗透,疗效显著,优势明显。即可进一步客观了解临床疗效,便于治疗方案的评价、更改,而且有助于中、西医理念的相互融合贯通,更有利于中医辨证理论的现代化研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房定亚教授为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同时房教授注重心脏功能的保护,治肾的同时不忘保心;注重冬虫夏草、黄芪等单味中药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以期达到补益肺肾、益气健脾的功效,提高肾脏病患者的免疫力;依据“久病人络”的中医理论,倡导慢性。肾脏病治疗中合理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强调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要重视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上,许多疾病如"郁病"、"虚劳"、"不寐"等,这些经现代医学手段体检确定的所谓健康人,常常无法被医疗仪器探查出来,而在舌象已有表现。现代医学对此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法,而舌诊具有提前预警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新时期下探索新的疾病诊断方法,这对于提高社会医疗卫生水平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舌象信息技术研究的探讨,提示在治未病实践中舌诊可以起到监测、预测、预警、预防的作用,为现代医学提供了疾病诊疗、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及具体手段,治未病的舌象研究必将成为治未病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质子泵抑制剂是当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物,许多患者经短期治疗后可获得症状缓解和临床愈合,但由于系非病因性治疗,故须长期服药,一旦停药则容易复发。而近期相关研究也表明,长期维持用药会加重机体毒副作用的产生。然则在整体观念和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中医药通过其独特的传统理论和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因人而异地治疗疾病,从而减少了机体对质子泵抑制剂的依赖,提高了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将着重从中医药对此优势病种的临床认识、治法思路、辨证用药和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拓宽我们的治疗视野,强化我们对中医优势病种的临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