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骨移植材料对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植入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D组植入新鲜同种异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组织学、透射电镜及X线检测。结果四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骨生成、骨连接情况A、C组优于B组,B组优于D组;A、C组细胞增生活跃、核呈分裂相、胞质丰富、核膜光整、细胞器丰富,同比均优于B、D组;骨缺损愈合时间A、C组为8-10周,B组为12周,D组骨缺损在术后12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胶原基人工骨基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动态过程。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78只,雌雄不限,兔龄1岁,体质量2.5~3.0 kg。切除桡骨中段15 mm造成长骨缺损,用庆大霉素反复冲洗后,其中50只在左侧植入条状胶原基人工骨基质(A组),右侧植入颗粒胶原基人工骨基质(B组),同时另取28只兔同法制成左侧骨缺损模型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右侧骨缺损植入市售人工骨作为阳性对照组(D组)。实验组(A、B组)分别于术后1、2周各处死2只,4、8周各处死5只,12、16周各处死18只,对照组(C组、D组)在1、2、4、8周各处死2只,12、16周各处死10只,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片、组织学、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实验等观察桡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除2只因自身撕咬包扎纱布延误愈合外,其余76只全部为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0 d;愈合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射线片显示:实验组术后7 d已有少量骨痂,对照组在术后14 d后开始形成骨痂;实验组90 d骨缺损处新骨已基本填平,可见明显骨皮质和髓腔,对照组个别仍可见到骨缺损;实验组术后120 d完全恢复正常,对照组个别仍可见部分骨缺损。骨密度测量结果表明:在骨缺损愈合早期(术后30 d),A、B组较C、D组骨密度值明显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所用材料具有明显促进成骨作用。除术后60 d,B组较C组骨密度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缺损愈合中后期(术后60 d以后),A、B组与C、D组骨密度值逐渐趋于大体一致。组织学结果显示:整个实验过程,实验组兔桡骨骨缺损处细胞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压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骨缺损修复处在轴向抗压缩和外抗断裂方面略高于对照组。3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术后90 d以后,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弯曲刚度、弯曲强度、弯曲最大力和弯曲断裂力等4项指标均无明显增高。结论实验组所用材料在骨缺损愈合早期具有促进成骨作用,在后期(术后90 d)具有加速愈合、缩短修复时间的作用。这与胶原基人工骨基质独特的制备方式有关,胶原基人工骨基质是在低温下是通过有机相对无机相调节钙化,自组装而成。纳米羟基磷灰石均匀沉积于胶原的纤维网络中,其分子结构和结晶度与天然骨相近,造成了胶原基人工骨基质在骨缺损修复时的优异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临界性骨缺损:首先定义为自然状况下骨缺损不进行任何处理无法自愈的最短的骨缺损尺寸。随后考虑到观察实验动物完整的生命周期是非常困难的,将临界性骨缺损值定义为在实验期间物种不能自行愈合的最短骨缺损尺寸。 动物模型:是在医学研究中建立的模拟人类疾病表现的动物,骨组织工程中建立临床相关的测试动物模型来研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降解、力学性能以及与宿主组织的相互作用,是体外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之间的关键一步。 背景: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被研究者们广泛用于骨缺损替代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测试,但对于兔股骨髁圆柱形骨缺损模型的大小文献报道不一,直径分布在5-9 mm,深度8-12 mm,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目的:建立兔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尺寸。 方法:6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分别建立骨缺损模型,骨缺损直径依次为5,6,7 mm,深度均为10 mm,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4,8,12周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CT-Hedberg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新西兰白兔,取出股骨髁缺损样本,通过大体观察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缺损区愈合情况。实验方案经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术后12周大体观察示:直径5 mm组缺损由新生骨组织充填,股骨髁塑形良好,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组、直径7 mm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凹陷,新生骨组织较少,骨缺损未修复;②CT图像示:术后第4,8周,直径5 mm组缺损区逐渐减小,断端桥接;直径6 mm、直径7 mm组缺损区仅周边有少量新生骨长入,缺损面积较前稍减小;术后第12周可见直径5 mm组皮质骨结构完整、连续,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组骨缺损部分修复;直径7 mm组缺损未修复,仍可见明显缺损空腔存在;③CT-Hedberg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直径6 mm组评分显著低于直径5 mm组(P < 0.05);与直径7 m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组织学结果示:术后12周直径5 mm组缺损区出现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结构,并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其他2组在骨缺损周边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存在,但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填充较少;⑤结果说明,在12周的实验观察期内,在缺损深度同为10 mm的条件下,直径>6 mm的股骨髁缺损未能自行愈合,而直径<6 mm的股骨髁缺损基本完全修复。此结果符合临界骨缺损的标准,故直径6 mm可作为兔股骨髁临界骨缺损值。 ORCID: 0000-0002-1257-965X(徐石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桡骨骨缺损模型长度均不同,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桡骨缺损标准尺寸。 目的:对兔桡骨缺损模型施行标准化研究再探讨,以期获得相对更可靠的兔桡骨缺损标准尺寸。 方法:选用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双侧桡骨共80侧,在麻醉下行兔桡骨手术造成桡骨完全骨膜缺损,将桡骨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缺损1.0,1.2,1.4,1.7和2.0 cm组,每组16侧。分别于术后12周行X射线、大体解剖、CT三维重建和组织切片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12周可见缺损1.0 cm组至缺损2.0 cm组愈合率逐步下降,1.4 cm骨缺损组愈合率低于1.0及1.2 cm组(P < 0.05)。1.4,1.7,2.0 cm骨缺损组X射线评分及CT评分值均低于1.0及1.2 cm骨缺损组(P < 0.05),说明骨缺损尺寸在1.2 cm以下时,桡骨自行愈合率相对较高。结果提示实验成功建立了兔桡骨骨缺损模型,桡骨中段缺损(包括骨膜)尺寸≥1.4 cm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硼酸盐生物玻璃和自体髂骨移植对新西兰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38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干15 mm骨缺损动物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15只),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植入自体髂骨和硼酸盐生物玻璃(borate glass, BG)。术后4、8和12周行X线检查,观察材料的降解和新生骨生成情况。术后6周和9周分别腹腔注射茜素红和钙黄绿素。术后12周取材行组织学和Micro-CT检查。结果影像学和组织学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新骨生成明显优于空白组,12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新骨完全修复缺损;实验组材料降解与新骨生成协调进行;术后12周缺损处组织学切片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缺损处有大量的新生骨组织。结论硼酸盐生物玻璃可完全修复兔桡骨干大段骨缺损,其修复效果与自体髂骨移植接近,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壳聚糖水凝胶的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并观察其修复beagle犬椎体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水凝胶作为rhBMP-2的缓释载体,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微观形态,检测其载药量、包封率及缓释速率。将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复合rhBMP-2壳聚糖水凝胶,构建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将12只beagle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均采用手术造成半径9 mm、高23 mm的半圆柱状L4椎骨缺损模型,其中A组植入复合rhBMP-2壳聚糖水凝胶的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B组植入复合空白干燥壳聚糖的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C组植入实验犬自体髂骨。术后6、12、24周对实验犬行大体观察、X线影像学观察;术后24周取实验犬椎体标本行离体Micro CT新生骨量检测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制备所得壳聚糖水凝胶扫描电镜下呈3D网状结构,内部均匀分布壳聚糖微球,其负载rhBMP-2后包封率达91.88%±1.53%,载药量为(39.84±2.34)ng/mg;释放率第1天为28.32%±3.01%,第3天为48.92%±6.27%,第12天为74.40%±6.29%。术后6周C组动物平均活动度恢复较A组和B组快(P值均<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周B组与C组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12、24周X线影像学观察显示,A组椎体置换术后骨痂生成逐渐增多,植入材料与宿主骨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至24周时人工椎体周围新生骨与自体骨融为一体;C组在24周时出现明显非承重部位的骨吸收,出现较快的自体骨塑形;B组椎体置换术后人工椎体与自体骨的融合速度慢于A组和C组。术后24周标本Micro CT新生骨量检测结果显示,A组(145.38±18.52)mm3,B组(86.30±15.60)m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9, P<0.01)。术后24周A、B、C组手术节段椎体标本抗压强度分别为(14.03±1.67) MPa、(8.62±1.24) MPa、(13.79±1.43) MPa,A组和C组椎体极限抗压强度均高于B组(P值均<0.01),而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rhBMP-2壳聚糖水凝胶新型HA/ZrO2多孔泡沫陶瓷人工椎体能有效修复脊柱骨缺损,有望代替自体髂骨移植运用于临床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与重组蛋白缓释方法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于兔双侧桡骨中段造成1.5cm骨缺损,采用四种方法修复:A组植入转基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PLA/PCL(聚乳酸/聚己内酯)支架的复合物;B组植入单纯MSCs与含重组BMP-2的PLA/PCL缓释载体的复合物;C组植入单纯MSCs与PLA/PCL复合物;D组植入单纯PLA/PCL。术后4、8、12周行X线、组织学、生物力学和骨密度等检测。结果表明,A组体内植入4周后,成骨细胞和间质细胞呈BMP-2强阳性表达;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均明显优于B组,12周时骨缺损完全修复。C组成骨能力较弱,而D组则无新骨形成,残留骨缺损。BMP-2基因治疗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携带人骨形成蛋白-2(hBMP-2)基因重组腺病毒(Adv-hBMP-2)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透明质酸(HA)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兔桡骨干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兔骨髓行BMSCs培养及Adv-hBMP-2的体外转染,建立兔桡骨干1.5cm的缺损模型。20只兔(40侧)分4组(n=10):第1组注射Adv-hBMP-2转染细胞+HA组,第2组注射Adv-hBMP-2转染细胞组,第3组单纯注射HA组、第4组空白对照组;通过影像学、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测试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观察修复效果。结果(1)第1组,第12周8侧骨缺损中6侧完全愈合;第二组第12周8侧骨缺损中有3侧完全愈合;第3组和第4组,第12周骨缺损均未愈合。根据骨缺损内新生骨面积行X线疗效评分,各组依次为4.63±0.74、3.38±1.60、1.63±0.74、1.50±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第1、2组,4 ̄8周时骨缺损内均有多量新生骨痂形成,12周时部分骨髓腔再通;第3、4组,4 ̄8周时骨缺损处为纤维组织填充,12周时骨缺损未愈合,两骨端硬化。新生骨小梁面积第1、2组分别为(16.25±3.49)mm2、(10.37±2.02)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第1组的最大压缩载荷和弹性模量分别为(211.54±63.58)N和(113.36±56.47)MPa,第2组分别为(126.74±53.13)N和(98.91±63.36)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最大压缩载荷与正常桡骨组之比:前者为75.86%,后者为45.45%。结论HA复合Adv-hBMP-2转染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以修复兔桡骨干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聚-DL-乳酸膜引导兔桡骨缺损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旨在观察可降解聚 - DL-乳酸膜引导兔桡骨缺损再生的现象 ,并探讨其作用和机制。取 4 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双侧桡骨缺损模型。左侧为实验侧 ,以聚 - DL-乳酸膜卷成管状桥接骨缺损 ;右侧为对照侧 ,桡骨缺损不做处理。术后 2、4、8、12周分别处死动物 ,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和骨生物力学检测。实验侧术后 2周 ,可见隔膜管两端已为软组织覆盖 ,膜管外两端可见多量新生骨痂形成 ,膜管内骨断端间充满与膜管形状相适应的血肿和纤维骨痂。术后 12周膜管颜色明显变白 ,仍然保持原有外形无塌陷 ,膜管外骨痂已基本消失 ,膜管内骨缺损均已骨性愈合。对照侧术后 2周骨缺损区被大量的结缔组织充填 ,12周时无 1例愈合 ,骨断端均已封闭而形成典型的骨不连。对照侧均不能进行力学测试 ,实验侧 12周组新生骨的生物力学指标明显优于 8周组 (P<0 .0 5 )。因此 ,聚 - DL-乳酸膜能够成功引导骨再生 ,可以用于临床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g-Sr合金对兔桡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Mg-Sr合金组和空白对照组两组,每组15只。手术制备双侧桡骨中段1.0cm骨缺损模型,镁锶合金组缺损部位植入Mg-Sr合金;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两组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各处死5只动物取材,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及Micro-CT,观察各组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Mg-Sr合金组骨缺损得到了修复,空白对照组仅有少量新骨形成,但骨缺损未得到修复。结论 Mg-Sr合金对兔桡骨骨缺损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β-磷酸三钙(β-TCP)仿生骨支架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关生物性能,并观察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5~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支架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两组大白兔按造模术后采集标本的时间不同又分为两个亚组,每组5只。两组大白兔均于左侧股骨用环钻钻取直径约5 mm、长约10 mm的圆柱形松质骨块,建立股骨髁骨缺损模型。空白组截取的10个松质骨标本,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进行扫描,获得骨缺损标本的结构影像学数据,通过3D生物打印系统设计出相应的仿生骨支架模型,再以β-TCP作为打印材料,打印出20枚仿生骨支架。取10枚β-TCP支架测量高度、直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β-TCP支架孔道形态结构特点,测量大孔的直径和孔隙率,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β-TCP支架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空白组10只大白兔造模后不植入任何材料。支架组10只大白兔在造模后,将制备的10枚β-TCP支架植入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第6、12周使用耳缘静脉推注空气方法处死空白组和支架组的各亚组大白兔,于骨缺损部位或植骨部位上下离断、截取长约10 mm骨段,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采用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骨组织修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20枚圆柱体β-TCP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结构形态相似。支架高度(9.97±0.08)mm、直径(5.09±0.07)mm,松质骨标本高度(9.96±0.39)mm、直径(5.01±0.22)mm,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扫描电镜观察到支架表面及内部呈均匀多孔状,孔径相互连通,大小相仿,孔隙分布较均匀,在大孔侧壁布满了微孔,外形多为近似圆形;其中大孔直径为(223.02±18.20)μm,孔隙率为74.02%±1.38%。松质骨标本大孔直径(227.02±31.20)μm,孔隙率为76.02%±3.29%,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支架的抗压强度为(2.93±0.65)MPa,弹性模量为95~190 MPa。骨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第6周,支架组植骨处可见较成熟的骨组织,骨小梁和骨髓组织增多,新生骨正在逐渐覆盖植骨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出现少量新生骨并向材料内长入;空白组的骨缺损处周围有少量类骨组织形成,大量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生长,未见明显成骨细胞及骨小梁结构。术后12周,支架组植骨处出现成熟的骨小梁和骨髓组织,有编织骨形成,新生骨量较多,部分材料已被吸收降解,材料存留较少;空白组的骨缺损处见少量骨组织从缺损边缘向内长入,大部分被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填充。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术后6周、12周支架组分别为(5.2±0.3)、(8.1±1.2)分,空白组分别为(1.3±0.5)、(4.5±0.6)分,支架组评分均大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1、12.672, P值均<0.05)。结论 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β-TCP仿生骨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的骨组织解剖结构形态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可以提供个体化的仿生骨支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表面修饰的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fic protein-2,BMP-)的表达。方法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s,MSCs)复合Arg-Gly-Asp(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或单纯材料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选择6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15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不同的材料分为A、B、C、D组。A组: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区植入MSCs复合HA培养制备的组织工程骨;C组:骨缺损区植入RGD多肽表面修饰的HA;D组:骨缺损区植入HA。术后4周取材,行修复区局部BMP-2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术后4周各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生成,修复区局部BMP-2表达水平依次为:A〉B〉C〉D(P〈0.05)。结论RGD多肽表面修饰对以HA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修复作用有明显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评价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髁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人白兔15只,抽取骨髓,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骨向诱导。双侧股骨髁制作0.6×1.2cm的骨缺损,将诱导的成骨细胞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左侧,右侧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为对照组。术后4间、8周和12周分别行静态核素骨显像评价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表明术后4、8、12周实验组ROI计数(单位像素)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01)。实验组ROI计数随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术后8周始增长放缓;对照组ROI也有卜升趋势,但术后8周始增长加快,均在12周达到峰值。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可有效的修复股骨髁松质骨缺损。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修复过程中具有动态评价血管化和骨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年8月—2014 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0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7~65岁,平均37.5岁;L5~S1节段病变。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3周,待全身状态改善后均行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重建钛板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系统常规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VAS评分以及ODI。结果 术后30例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结核复发、下肢放射痛及麻木症状。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8±1.7)、(1.7±0.6)、(1.5±0.5)分,ODI分别为71.20%±18.24%、13.41%±5.82%、10.22%±4.28%,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37.8±15.2)、(11.6±3.7)、(10.3±3.3)mm/1 h,C反应蛋白分别为(26.4±8.2)、(6.8±2.9)、(6.4±2.1) mg/L。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上述观察指标在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全身标准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重建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能够直接安全进入病灶,彻底清除病灶并重建腰骶椎的稳定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邢飞  彭静  陈龙  彭鲲  李浪  项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7):7006-7013
BACKGROUND: Periosteum has been shown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one defect repair, but large bone defect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the loss of periosteum. Therefore, tissue-engineered periosteum constructed by tissu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s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tissue-engineered periosteum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pro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and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s on the repair of bone defects in rabbits. METHOD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peripheral blood were seeded onto the pro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to construct the tissue-engineered periosteum, and then the cell growth was observed through live/dead staining. The bone defect model of 15 mm in length in the left ulna was created in the 30 healthy New Zealand rabbits, followed by randomly assigned to 3 groups, and then treated with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s and tissue-engineered periosteum-coated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s, respectively. The remaining rabbits received no treatment as controls.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by X-ray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s among group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Live/dead staining found that th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ew well and the cell number increased gradually. X-ray Lane-Sandhu scores of the group treated with tissue-engineered periosteum-coated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s wer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s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postoperative 4 and 8 weeks (P < 0.05).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group treated with tissue-engineered periosteum-coated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s had more osteoblast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 In conclusion, the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scaffold coated by the tissue-engineered periosteum that is constructed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peripheral blood and pro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is feasible to repair bone defects.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缺损修复实验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A)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重建过程中的应用,为临床运用于骨缺损修复领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在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然后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进行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普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2周,4周,8周和12周分别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监测两组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通过ROI方法定量对比两种材料植入区和正常区放射性浓集比值,nano-HA人工骨组成骨作用优于HA人工骨组,骨缺损修复能力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修复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