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证结合模式为中医临床的重要诊疗模式,陈可冀院士不仅在应用病证结合方法治疗心血管病、老年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对于如何开展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佳切入点之一,“病”与“证”在研究中的碰撞,不仅为进一步优化疾病辨识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奠定了基础,对中西两种医学的互补融合、乃至新医学体系的创建也具有重要意义。病证结合临床研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疾病证候分布特点研究、疾病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疾病证候客观化研究、疾病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研究、病证结合干预性治疗研究等,陈可冀院士认为,病证结合临床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凸显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色,以提高疗效、应用推广为目标,力争所研究的治疗方案或中药制剂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界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2.
该文提出中药新药研发应基于中医临床价值观,阐述了中药新药多元临床价值如治疗作用、辅助治疗作用、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未病等,从而拓宽中药新药临床适应症。指出中医临床价值观决定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从而构建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临床评价体系;提出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去发现中药新药临床价值,注重中医药的理论创新;药物临床价值没有大小之分,关键在于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中药新药研发忽视中医药理论指导,单纯依赖动物实验数据可能导致临床试验失败。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不同,总结中医核心病机是进行中药新药开发的基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总结疾病病机,同时鼓励应用现代医学方法明确疾病诊断。针对中药新药研发特点,提出要重视人用经验的支撑作用,阐述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技术要点,提倡证候评价使用客观化指标、选用合适量表和制定合理疗程。在中药新药研发中不仅需要关注现代医学安全性指标,也应观察中医证型演变和特异性中医症状变化。  相似文献   

3.
王少卿  高颖  吴圣贤 《世界中医药》2014,9(8):1093-1095
临床疗效评价是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和难点所在。本文在回顾现有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中药新药临床评价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在证病结合的模式下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围绕证候评价与疾病评价的关系,疗效评价指标的设定,证候评价方法如四级标准法、量表法的使用,以及自评、他评模式的结合运用,疗程的设置、安全性指标的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病证结合模式是通过西医的病理学、诊断学确定病名,再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确定证型、治则及治法,也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以中医临床医生经验为主的疗效评价难以得到国际公认,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而沿用西医的标准则难以显现中医药的优势。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需重视疾病结局指标的综合评价,将客观与主观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疗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在证病结合、以证统病的模式下进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针对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设计要点及难点,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评价标准、疗程、对照组的设置、安全性观察、生物学指标采集时点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如何建立以证候为中心的、符合中医诊疗模式的、可以体现中医特色的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病证结合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主要的诊疗模式。基于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特点,首先对病证结合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介绍,围绕科学假说提出和有关验证假说的思路阐述病证结合中医疗效评价研究的设想,并对疗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如建立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筛选和测量评价指标、采用怎样的评价方法、采用怎样的评价标准、如何构建反映中医证候变化的疗效指标等。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论治,是目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的主要模式。常见病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不规范和不统一,是制约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研与新药研制水平、临床疗效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要系统总结各病的治疗规律,不断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和新药,提高临床疗效,前提是从中医角度对西医各病种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阶段及其演变规律有明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而“审症(证)求因”是中医临床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认识各种西医疾病的主要证候及其主症。主要证候转化规律,并通过…  相似文献   

8.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证候类中药的研究是近几年中药创新研究的热点,但评价证候类中药的临床疗效是目前研究的难点。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对证候命名达成共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制作合理、公认的证候诊断量表和证候疗效评价量表是研究客观化的前提;构建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是减少不同研究异质性的方式。采用基于注册登记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以证统病研究和病证结合研究,可以进行证候类中药主治优势病种的筛选及治疗特定证候最佳中药的筛选;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可以严格验证方-证-病-效的关系;采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个体进行方证相应研究,及证候类中药新药和辨证论治比较研究,以探寻证候类中药的合理性及中医辨证论治的意义。最后,结合循证目标成就量表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点,构建以个体化评价为基础,证候疗效评价为主的综合疗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发在学界仍存在质疑,针对单纯中医证候进行治疗的中药复方制剂是否符合中医理论尚不明确,其较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优势尚不清楚。该文从中医传统理论入手,通过溯源历代古籍中的中医干预理念,从干预模式、干预层次、方剂理论3个角度提出三维N阶理论,从而阐明证候类中药新药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第一维度,归纳出中医方药的干预模式,可分为围绕疾病、围绕病机、围绕症状这3类,进而提炼出干预的基本元素为:体质、疾病、病因、病机、病位、症状、西医病理、西医指标。其中,针对体质、围绕病机的模式为证候类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可能性,而围绕疾病的干预模式则适合病证结合新药研发。第二维度,汇总历代中医干预的层次,可分为: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六经与局部。其中,针对阴阳、气血津液、经络等较宽泛的层次则适合进行证候类新药研发。第三维度,根据适应症范围方药大致分为4类:适应症较为广泛的方剂、干预脏腑病机的方剂、疾病针对性强的方剂以及症状针对性强的方剂,其中,前两者适合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而疾病针对性强的方剂则适合病证结合新药研发。通过三维N阶理论进一步厘清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及较病证结合新药的理论优势:对于新型疾病(疾病基本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不清楚)、复杂疾病、合并疾病、老年疾病,以及针对体质的调理,可以考虑证候类新药研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特色,详细阐述了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古今演变以及中医证侯疗效评价研究的原则和理念,并具体介绍了本团队通过系统复习、采纳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等方法分别在病证结合模式和单一证候模式下研制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的构想与结果,同时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冀以为证候类新药疗效评价研究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大肠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可以为深入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预测疾病和证候的演变趋势,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辨析、把握证候特色的同时,探索证候临床诊断、疗效评价的标准化,从而提高中医药诊疗体系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并为病证结合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论治,是目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的主要模式。常见病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不规范和不统一,是制约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研与新药研制水平、临床疗效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要系统总结各病的  相似文献   

13.
中医既有辨证论治亦有辨病论治。近年来 ,许多学者一方面从证的规范化、证的指标客观化和证的实质等方面入手对“证”进行了深入研究 ,揭示辨证论治的丰富科学内涵 ;另一方面从辨病论治着手 ,努力寻找专病通治方 ,并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条途径对专病通治方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笔者认为 ,中医要发展 ,病证结合是关键 ,要积极开展病证结合研究工作 ,促进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1 辨证论治是行之有效的诊治模式 ,但忽略引起证候的疾病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 ,也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内…  相似文献   

14.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晓娟  张军平 《中医杂志》2008,49(9):775-777
辨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病证统一则是辨证精确的肯綮,而方证对应是临床施治的前提,也是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核心内容,但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证候概念的泛化、病证结合应用具体化的矛盾及证候与疾病诊断的不同步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老年人肺炎的病证结合模式来探索建立该模式下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为进一步研究突出中医治疗优势的指标与评价提供依据。1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与思路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体系涉及到西医“疾病”的有关指标  相似文献   

16.
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技术进步总是继承与创新互动,保持永恒和与时俱进互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病证结合治疗观的演变和进步,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几种模式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经典(传统)模式: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2)中医辨证论治模式:证因脉治、方证相应;(3) 中医辨症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模式;(4)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模式:即现代病证结合模式;(5) 西医辨病与专方的应用模式;(6) 无病从证、无证从病模式。在这些代表性模式中,当代中医药界及中西医结合界最为普遍应用的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现代病证结合模式,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医现代临床实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病证结合是当前主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实现了中、西医的优势互补。但临证中针对中医药特色、优势定位和治疗特点等问题仍没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答案和表述形式,导致中医药的诊疗方法没有被广泛使用和推广,西医指南也鲜见收录中医的方案。临床实践证明,无论是全身性疾病的糖尿病分为糖尿病期、并发症期及兼夹证期三个阶段,还是以局部表现为主的膝骨关节炎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都是通过临床分期的核心病机,再结合症状体征进行辨证施治,具有很强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针对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的某一环节,采用“辨证”后再“辨症”的“证症结合”的诊疗模式,从疾病的关键环节入手,突出中医药在某一疾病中的优势定位及疗效特点,并通过适当的疗效指标加以阐明,使中医治疗的效果具有可操作性和重复性,让中医药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同时能为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中医诊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阐释了辨病治疗、辨证论治、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后者包括基于中医诊断疾病而进行辨证论治的中医病证结合模式,和基于西医诊断疾病而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的病证结合模式,并探讨不同诊疗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提高中医治疗疾病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正虚血瘀”是慢性肝、肺、肾疾病的病机特点,存在“异病同治”补虚化瘀的理论基础,且存在方-证效应的物质基础。病证结合、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是器官纤维化疾病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基于肝、肺、肾纤维化疾病“正虚血瘀”中医基本病机,通过加载扶正化瘀中药开展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前瞻性RCT临床试验,对“方-证-效”的关联进行验证;并采用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发现效应目标人群特征,探讨方证相应的内在原理,有利于阐明正虚血瘀的证候内涵,促进中医药在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意义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滥觞于《黄帝内经》,至《伤寒杂病论》得以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体系下的病证结合是指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为目前临床所常用。基于“症征—病机—病理—药理”的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可以多层次、全面、综合的把握疾病,从而实现两种医学优势的结合与互补。而方证相关是指方剂与其适应症之间存在契合的固定的对应关系,伤寒派诸家多有发挥,目前引申为方从证出,证即证据,包括证候、症状体征、疾病、体质等多个方面,与辨证论治相辅相成。而《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与其适应症之间的关系最为固定,是方证相关的典型代表。故典型的经方类方的临证法则,是传统中医理论中方证相关的具体应用,也为现代临床方证相关应用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