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4运动能力3.4.1步行/轮椅首先确定是行走还是轮椅,有些患者既可走也可用轮椅,评估时以其主要的活动方式进行评分。用轮椅或辅助具者最高评分不超过6分。如果出院时患者改换移动方式,则应根据出院时的方式重新评估入院时得分。7分:行走者能独立行走50m距离,不用任何器具。时间合理,活动安全。6分:行走者能独立行走50m距离,但要使用拐杖、下肢假肢或支具、矫形鞋、步行器等辅助装置完成行走。用轮椅者能独立操作轮椅(手动或电动)移动50米距离(包括拐弯、接近椅子或床,爬3%的坡度及过门坎,开关门)。或时…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出院时功能结局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根据患者人院时的各项资料预测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功能结局以及它与Fugl-Meyer平衡(FMB)得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得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入院时FMB评分、BB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得分,出院时评定FIM作为功能结局,资料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提示BBS、FMB得分与人院、出院FIM得分有较强的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人院时FIM、ADL、BBS评分可以预测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功能结局。结论人院时功能状态如FIM、ADL、BBS评分可以预测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功能结局,并且出院时的功能结局与患者人院时的BBS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患者躯体功能恢复与心理护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应用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unctionalindependentmeasures,FIM)评估住院脊髓损伤(SCI)患者躯体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进一步分析SCI患者躯体功能恢复与心理、直接护理的相关性。方法将39例SCI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8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及康复护理,实验组另予以心理护理。并在入院时、出院时以及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进行FIM评分,同时记录护理接触时间。结果实验组FIM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入院时FIM评分与心理、直接护理所需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出院时FIM评分与心理护理所需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给药、提供治疗等直接护理所需时间无显著负相关;随访时FIM评分与心理、直接护理所需时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结论通过FIM评分可以预测护理工作需要量,躯体功能恢复和护理时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对提高康复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体位转移及轮椅使用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21年1月-2023年1月的脑卒中患者70例,实施14~21 d的体位转移及轮椅使用技术训练。比较患者入院及出院时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估(FMA)及轮椅技能测试(WST)评分。结果 患者出院时的MBI、FMA及WST评分均较入院时有所提高(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体位转移及轮椅使用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轮椅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平衡功能、减少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的发生,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肢体功能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脑卒中病人采用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施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早期系统的,规范的康复护理:对照组40例仅施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肌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①出院时观察组患者肌力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出院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③出院时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指数记分(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实行肢体功能康复能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曹慧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95-2595
目的 了解使用PULSES评定系统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住院患进行康复评价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 对符合COPD诊断标准的无影响肢体活动基础疾患的老年患24例进行一次性床旁询问、观察患自主活动和指挥其按口令活动。用PULSE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和记录。结果 24例患入院时平均PULSES积分为18.2,出院时PULSES平均积分为11.6分,平均改善率为36.3%,其中改善率最高的是E记分,最低的是S2记分。结论用 PULSES评分系统评定老年COPD患机体功能的康复情况有较好的客观性,为此类患的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评估、家庭锻炼、护理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量化括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护患对肺癌病人出院准备度评估的差异性,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应用病人基本资料问卷和病人出院准备度量表,对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12例出院前4h的肺癌病人进行调查,同时采用护士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对212例肺癌病人的责任护士进行调查,对护患出院准备度评分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护患对肺癌病人出院准备度评分总分分别为(173.65±22.64)分、(165.48±29.08)分,护患对肺癌病人出院准备度总分、病人自身状况和疾病知识维度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病人的婚姻状况(P0.001)、护士学历(P0.001)与职称(P0.05)对护患出院准备度评分差异有影响。[结论]护患对肺癌病人出院准备度评分均处于中等水平,但存在差异,病人婚姻状况、护士学历以及护士职称是护患出院准备度评估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护患双方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准备度的评估现状。方法 2015年5-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成都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00例和其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基本资料问卷和患者出院准备度量表,对出院前4 h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同时采用护士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对责任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患双方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准备度的条目评分均分分别为(8.13±1.37)分、(8.29±1.12)分。护患双方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分及疾病知识、自身状况、可获得的社会支持上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者在关于出院后应对能力上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患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准备度的条目评分均处于中高水平,总体评估无差异,但在出院后应对能力的评估上存在差异,提示护士应更关注患者出院后的情况,加强院外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综合分析国内外出院准备度评估工具,为国内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范围综述研究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出院准备度评估工具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06月30日。结果 共纳入3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包含25种出院准备度评估工具,评估内容以患者个人状态、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评分方式以Likert评分为主,评估方式有主观自评、客观他评及两者相结合3种。结论 出院准备度评估工具种类较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国内学者可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评估工具,以早期准确识别出院准备不足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抑郁症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1日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患者,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在出院前采用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患者版、护士版分别对100例患者和100名护士进行评价,并调查抑郁症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抑郁症患者出院准备度护患评估差异的相关因素。结果:抑郁症患者出院准备度护患评分均处于中高水平,且护评出院准备度水平高于患评(P0.01);护患双方对是非题"是否做好出院准备"的评估一致性较差,在自身状况、疾病知识、应对能力维度护患双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护士职称、护士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抑郁症患者出院准备度护患评估差异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出院准备度居中高水平,但护患对出院准备度的评估结果存在明显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应强化护患交流,提高护患契合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患双方对病人出院准备度评估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护患契合度和完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部选取1 125例出院前病人,在病人出院前4h分别对病人及其责任护士进行调查,对收集的1 125例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护患双方对病人出院准备度评分总分分别为(99.89±15.88)分、(94.43±20.3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科室、护士职称、病人年龄以及病人服药种类数护患准备度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患双方对病人出院准备度的评估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两者的评估存在差异;科室、护士职称、病人年龄以及病人服药种类数对护患出院准备度评估结果有影响,应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复医疗软件(APP)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5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康复及定期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通过APP进行康复指导及定期随访,分别在出院时、出院后1、3及6个月比较患者的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出院后1、3及6个月FIM评分均较出院时呈明显上升趋势(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及6个月,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康复模式相比,基于康复医疗APP的康复指导,在短期内可加速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长远影响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纠正胎龄别体重Z评分法评估早产儿出院时营养状况,探讨其与胎龄、营养支持方式、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时间≥2周、出生胎龄2837周的适于胎龄儿,分别按出生胎龄分组及按营养支持方式分组,回顾分析每组入、出院时纠正胎龄别体重Z评分情况。并比较出院时Z评分<-2组和≥-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每组患儿出院时Z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越大,出院时Z评分越低;营养支持力度越低,出院时Z评分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Z评分<-2组严重感染、贫血、呼吸暂停及呼吸衰竭发生率较Z评分≥-2组更高(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时营养状况均较出生时差,严重感染、贫血、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与早产儿的营养不良具有相关性,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可改善其住院期间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性质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的功能损伤特点及其与康复治疗后功能独立性的相关程度。方法 将79例住院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治疗前,采用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采用Sheikh法躯干控制测定(Sheikh法)评定患者躯干控制能力,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FMB)评定患者平衡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治疗1个月后,采用功能独立量表(FIM)对患者功能独立性进行评定。结果 组间比较显示,脑出血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躯干控制能力(Sheikh法)、平衡能力(FMB)以及治疗后功能独立性(FIM)评分均较脑梗死组低(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除脑出血组FMA评分和FIM评分中度相关(P〈0.005)。脑梗死组MMSE评分和FIM评分低度相关外(P〈0.05),2组其余初评指标均与FIM评分高度相关(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脑出血组中,MMSE评分、FMB评分、ESS评分为FIM评分有意义的自变量;脑梗死组中,MBI评分、MMSE评分、ESS评分、FMA评分为FIM评分有意义的自变量。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较脑梗死患者差,经康复治疗后,其功能独立性较脑梗死组差。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的平衡功能、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与其治疗后功能独立性依次相关;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则与其治疗后功能独立性依次相关。  相似文献   

15.
总结1例克-特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患者行髋关节置换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叙事护理模式的心理指导、出血预防及护理、动态调整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早期预防假体松动。患者痊愈出院,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出院时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9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出院计划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功能、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出院计划干预.比较两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相关知识掌握情况、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出院后6个月通过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6个月相关知识掌握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出院计划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护患对于PCI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缩小护患评估差异,完善出院准备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138例PCI术后患者及其责任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出院准备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责任护士评分高于患者自评得分,护患评估差值得分为(17.40±14.91)分,其中出院准备度总分、适应能力及预期性支持等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人状态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患双方对PCI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评估存在差异,患者居住地、责任护士学历、责任护士工作年限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外康复干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康复组出院当日即开始关节功能康复干预,对照组随意自我训练。出院当日及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患髋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康复组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K(P〈0.05)。结论院外康复干预可以改善关节功能,促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患肢肌张力出现早晚对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按脑梗死后10d内出现或不出现肌张力,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分为A,B两组,对两组患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Barthel指数(BI)积分,及出院时行走能力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积分和BI积分,以及出院时步行能力有显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肌张力出现越早,其运动功能恢复越好,但要特别注意肌张力出现后及时应用抗痉挛手法防止痉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活重建"的作业治疗理念在偏瘫患者出院后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患者出院时给予以"生活重建"作业治疗理念为指导的出院训练计划,对照组给予普通运动功能训练计划,分别评价2组患者在出院时与出院1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B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卒中病人运动功能评估表(MAS)得分并进行比较。结果:出院1个月时,2组BI、FMA及MAS各项总分分别与出院时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及MAS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BI总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1个月时,2组BI、FMA及MAS评分中与下肢功能相关项目得分与出院时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各项相关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出院1个月时,观察组FMA及MAS评分中与上肢相关项目得分与出院时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FMA及MAS评分中与上肢相关项目得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时给予基于"生活重建"作业治疗理念的出院指导对上肢功能改善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