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概述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易栓症一般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 (一)遗传性易栓症 1.抗凝蛋白缺陷: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等.  相似文献   

2.
易栓症是一类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所致的血栓栓塞症或血栓前状态。本文主要介绍遗传性易栓症,这类疾病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缺陷症、蛋白C(PC)缺陷症、蛋白S(PS)缺陷症、FⅤ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调节蛋白(TM)、富组氨酸糖蛋白血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过多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这类疾病中,参与编码蛋白分子的单个基因突变是疾病的病理基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形成,约占未选择静脉血栓栓塞症的10%。患者首次发病一般在50岁以前,可有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可有家族史。在AT、PC或PS缺陷症中,…  相似文献   

3.
易栓症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获得性易栓症继发于手术创伤、制动、口服避孕药、母体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遗传性易栓症主要是由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缺陷导致.AT缺陷的发病率为1/5000~1/500,病情较为严重.遗传性PC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杂合子型PC缺陷症患者多在30~40岁发病,有很大一部分杂合子型不发病,纯合子和复合杂合较罕见.PS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杂合子型60% ~ 80%患有深静脉血栓(VTE),发病年龄多在40~45岁[1].本研究对我院2010至2012年收治的6例AT、PC和PS缺陷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血栓发生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易栓症的定义各家报道不一,而且文献中易栓症常与高凝状态、高血栓倾向和血栓前状态等术语混用。应该说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近年来已有学者将具有高血栓倾向的遗传性血小板缺陷也纳入了易栓症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蛋白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是抗血栓形成调节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抗凝和纤溶特性。蛋白C在体内以酶原形式存在,在内皮细胞表面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活化蛋C(APC)[1],在蛋白S辅助下,通过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来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发挥抗凝作用,主要作用部位在微循环[2]。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以反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出血性皮肤坏死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多器官出血或血栓形成。1981年Griffin等[2]首次报告,编码蛋白C的PROC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蛋白C含量和(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栓性出血性疾病。现报告我院收治的2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致新生儿暴发性紫癜患者,旨在提高对该病的临床及基因诊断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调查复合 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外周静脉血,检测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和抗凝血酶活性等指标以明确表型 诊断。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lustalX-2. 1-win软件分析突变的保守性;使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家系中有4人 存在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先证 者临床表现为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其他家系成员无明显的血栓形成事件表现。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PROC基因第7号外显子存在c.541T>G 杂合错义突变(p. Phe181Val)和c.577-579delAAG杂合缺失突变( p. Lys192deletion),其父亲为 c.541T>G突变杂合子,母亲和妹妹为c.577-579delAAG 突变杂合子。保守性分析显示Phe181和Lys192在同源物种间均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2个突变位点均为有害突变。结论该遗传性蛋白 C缺陷症家系存在c.541T>G杂合错义突变 和e.577-579delAAG 杂合缺失突变,该复合杂合突变可能引起先证者蛋白C活性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反复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蛋白C活性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肺血栓检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年龄≥60岁与<60岁患者,男、女性患者,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蛋白C活性,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结果:(1)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者蛋白C活性分别为83.0%、84.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分别为32.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女患者蛋白C水平分别为83.0%、86.0%;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分别为23.6%、3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蛋白C活性分别为84.0%、83.0%,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分别为19.5%,3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发生肺血栓栓塞症可能与蛋白C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辅因子。除了凝血功能,F也通过辅助活化蛋白C下调活化因子间接参与生理性抗凝旁路途径。F的这一双重作用,使得F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两种完全相反的表型。本文着重就F引起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ombosis,LDVT)机制甚为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血栓栓塞性疾病不仅与各种外在的危险因子相关[1],而且有些由于先天性或遗传性抗凝因子减少或缺陷引起抗凝机制障碍所致[2,3],我们对50例LDVT患者的危险因子及其血浆中抗凝因子总蛋白S(TPS)、蛋白C(PC)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机体容易发生血栓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即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或状态。易栓症本身并非疾病,多数有易栓倾向者并不发生血栓。而其如发生血栓,则临床可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血栓症状,虽可累及动脉和静脉,但主要临床表现仍为静脉血栓栓塞。血栓形成是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凝血因子Ⅴ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辅因子。除了凝血功能,FⅤ也通过辅助活化蛋白C下调活化因子Ⅷ间接参与生理性抗凝旁路途径。FⅤ的这一双重作用,使得FⅤ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两种完全相反的表型。本文着重就FⅤ引起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易栓症是指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抗凝/纤溶系统蛋白活性减低或凝血因子活性升高,而使机体易于发生血栓的疾病状态。遗传性易栓症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抗凝蛋白(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的活性检测、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以及凝血酶原G20210突变的检测。该文就不同临床状态下的易栓症检测结果进行解释,而恰当的结果解释对诊断和治疗易栓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蛋白C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原[1], 是机体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之一。蛋白C活化后能通过水解活化凝血因子Ⅴ(FⅤa)和活化凝血因子Ⅷ(FⅧa)来抑制凝血酶的产生。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是由编码蛋白C的基因(PROC)突变引起的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严重蛋白C缺陷症极其罕见, 发病率约为1/400万[2], 临床可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发生的新生儿暴发性紫癜;单杂合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为0.14%~0.50%[3], 此类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可增加5~7倍。截至2021年4月, 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HGMD)共列出391种PROC基因突变, 其中错义/无义突变290种, 小部分缺失突变30种。我们近期收治2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患者, 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和基因突变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个蛋白C和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的家系进行各项抗凝功能检测、基因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序法(Sanger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在该家系中发现多人为遗传性蛋白C与蛋白S联合杂合突变,其中6位家族成员伴有深静脉血栓症状。结合家族中各成员的相关基因变异特点和临床表现,分析了遗传因素和继发性因素对该家系成员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家系中,蛋白C与蛋白S基因联合缺陷携带者有更高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但后天继发性因素仍对其最终是否出现血栓症状起重要作用。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蛋白C合并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是重要的遗传因素,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继发性因素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蛋白C活性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年龄≥60岁与<60岁患者,男、女性患者,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蛋白C活性,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结果:(1)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者蛋白C活性分别为83.0%、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分别为32.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女患者蛋白C水平分别为83.0%、86.0%;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分别为23.6%、3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蛋白C活性分别为84.0%、83.0%,蛋白C活性降低发生率分别为19.5%、3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发生肺血栓栓塞症可能与蛋白C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宋涛 《护理研究》2012,26(30):2877
肠瘘(fistulaofintestine)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机体容易发生血栓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1.2],即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或状态。易栓症本身并非疾病,多数有易栓倾向者并不发生血栓,而其如发生血栓,则临床可表现为一种或  相似文献   

17.
当抗凝因子或纤溶蛋白等发生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人体存在获得性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时,导致血液流动性受限、止血栓不能及时被清除,容易形成血栓,称为血栓前状态或高凝状态,即易栓症。易栓症并非疾病[1],有易栓倾向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血栓,血栓的最终形成是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发生血栓,可累及动脉和静脉,并出现相应的一种或多种血栓症状,严重可致残、致死。临床中以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多见,其中深静脉血栓危害较大[2],若不及时治疗,栓子脱落可进一步引起肺栓塞,它是深静脉血栓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静脉血栓形成致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状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1],血栓类型以静脉血栓为主[2]。门静脉血栓形成能造成门静脉血流障碍和(或)血流量增加,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从而继发性地引起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黏膜下静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您好! 我近年来从事止血与血栓方面的研究。在这一领域,有几个方面尚不明确,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现就这几方面借贵刊《读者·作者·编者》栏,询求有关专家的解答。 1.肝素-抗凝血酶Ⅲ(AT-Ⅲ)系统:肝素是临床常用药物。临床使用后,血浆AT-Ⅲ↓,活性正常,因此AT-Ⅲ∶Ag↓使得停药后血液呈暂时性高凝状态。肝素在治疗上与ATⅢ的相互关系如何? 2.蛋白C系统:Protein C inhibitor的缺乏与Ⅴ/Ⅷ联合缺陷症的关系:Protein S-C_4bP参与补体、激肽系统的意义:Protein C-Mφ在释放PAl或PA中的作用等如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血栓的蛋白指标,回顾性分析易栓症病人发病的病因,预防血栓的再次发生.方法 收集2004年~2007年住院病人136例,其中肺动脉栓塞病人96例,心肌梗死病人30例,心肌梗死并发高血压的病人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7例.另选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凝固法测定蛋白S(PS:A)、蛋白C(PC:A)、狼疮抗凝物(LA)、APC抵抗(APC-R);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心梗和肺动脉栓塞病人的易栓症指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PC:A,PS:A,LA,APC-R易栓症组比对照组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T-Ⅲ,FIB,PLG易栓症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PS:A,PC:A,LA,APC-R可作为临床血栓病人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