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小板功能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52例初诊的AMI合并T2DM患者,随机分为超负荷剂量组(24例,氯吡格雷600mg)和常规负荷剂量组(28例,氯吡格雷300mg)。测定两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变化情况;行PCI治疗后,术后即刻对病变血管行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AR术前两组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术后90min、术后24h,超负荷剂量组MPAR明显低于常规负荷剂量组;术后MBG3级获得率超负荷剂量组明显高于常规负荷剂量组(79.2%比32.1%,P〈0.01)。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抑制AMI合并T2DM患者MPAR,改善心肌灌注,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梁孙英  张明  邓珍 《现代医院》2009,9(7):24-27
目的比较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更高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120例诊断为ACS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na=nb=nc=40),三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分别于术前6h给予600mg、450mg和300mg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观察服药前?服药后2h、4h、6h血小板聚集率,30天主要终点事件(住院期间休克、死亡、靶血管重建、再发心梗、心绞痛、脑卒中)及术后30天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标准的300mg方案相比,氯吡格雷600mg比氯吡格雷450mg前6h内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程度更大。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的增加可减少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三组30天出血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00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相比,较高的氯吡格雷负荷剂量能够产生更快、更强的血小板抑制,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96例老年ACS患者,PCI术后按TIMI危险积分,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在PCI术后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 mg/d(高维持剂量组,47例)和75mg/d(常规剂量组,49例),均口服给药,3个月后两组均给予75 mg/d,直至术后1年.其他常规治疗不变.比较两组术后30 d、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常规剂量组和高维持剂量组患者术后30 d、6个月时MACE发生率[4.08%(2/49)比4.26%(2/47),6.12%(3/49)比8.51%(4/47)]以及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严重:2.04%(1/49)比4.26%(2/47),轻微:8.16%(4/49)比8.51%(4/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应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150 mg/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治疗并PCI的冠心病患者150例.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于服药前和PCI术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NCR).并测定CYP2C1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类型.CR组经临床对策干预后与NCR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年心绞痛复发、出血等情况的发生.结果 约有24.67%的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不能达标;通过关联分析,发现CYP2C19*2携带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较高;综合分析发现CYP2C19 * 2、长期吸烟、血小板计数增高及糖尿病为血小板聚集率不能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CR组经临床对策干预后与NCR组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及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YP2C19 *2、长期吸烟、血小板计数增高及糖尿病为血小板聚集率不能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经临床对策干预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状态等,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基因超家族2C19(CYP2C19)基因型指导的氯吡格雷对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老年心血管研究所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77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138例和替格瑞洛组139例。氯吡格雷组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快、中代谢型患者给予维持剂量75 mg/d,慢代谢型患者给予高剂量维持剂量150 mg/d,服用3个月后更改为75 mg/d;替格瑞洛组给予180 mg负荷剂量和90 mg,2次/d的维持剂量,所有PCI患者双联抗血小板12个月并随访12个月内的临床终点事件。结果替格瑞洛组球囊预扩张压力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4±1.8)%vs.(12.2±2.7)%,P 0.01)。2组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支架内血栓、再次反复发作心绞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氯吡格雷组胸痛再次入院和MACE发生率较替格瑞洛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vs.0,P=0.014;13.0%vs. 5.8%,P=0.041)。结论替格瑞洛较CYP2C19指导的氯吡格雷维持剂量可能会取得更优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氯吡格雷细胞色素P45酶2C19(CYP2C19)基因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和常规治疗的临床预后进行比较。方法入选296例行PCI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抗血小板基因检测组(n=150例)和常规治疗组(n=146例),其中基因检测组患者均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根据基因型给予氯吡格雷剂量加倍或换用替格瑞洛;常规治疗组患者常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6个月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死亡和(或)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34%和4.11%、0.67%和3.41%(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34%和2.05%(P>0.05)。结论根据CYP2C19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可降低ACS患者PCI术6个月后支架内血栓和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用于冠脉弥漫长病变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为冠脉弥漫长病变并择期行PCI术患者159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n=80)与氯吡格雷组(n=79),所有患者常规接受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他汀类、ACEI类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支架内血栓、再发心绞痛)、出血事件、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平均支架数、术后再发心绞痛比率、不良反应及出血事件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替格瑞洛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χ2=4.881,P=0.027);替格瑞洛组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χ2=4.971,P=0.026)、心肌灌注TMPG2级以上发生率(χ2=5.022,P=0.025)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而校正TIMI计帧数(t=-2.137,P=0.034)、无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χ2=5.864,P=0.015)及术后平均肌钙蛋白水平(t=-3.235,P=0.001)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氯吡格雷组(t=5.876,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低于氯吡格雷组(t=-2.355,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格瑞洛用于冠脉弥漫长病变行PCI患者,不增加不良反应、出血事件,降低了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了心肌的再灌注,减轻了心肌损伤、保护了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根据血栓弹力图(TEG)结果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法 用TEG方法检测ACS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以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0%或以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30%为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对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的高危患者采用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135例患者中,有16例(11.9%)患者存在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有25例(18.5%)患者存在氯吡格雷反应低下.41例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者在常规剂量组和负荷剂量组的分布(28/90比1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者56.1%(23/41)合并糖尿病,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者33.0%(31/94)合并糖尿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家族史、合并高血压比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采用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设计,起病12 h内入院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首剂300 mg,之后75 mg/d)和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75 mg/d),连用14 d.主要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出血、白细胞减少等安全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共纳入242例患者,标准剂量组122例、负荷剂量组120例.经过14 d治疗,两组NHI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病情好转;与标准剂量组相比,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 14 d NHIS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4 d治疗,两组血液流变学参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危及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及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P>0.05).结论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优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趋势,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疗效和抗感染作用.方法 对于ACS患者PCI术后血栓并发症高危患者168例,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使用双倍负荷量和双倍维持量(共2周)的氯吡格雷,3组患者术前每天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周),手术当天服用300 mg,术后给予100 mg维持;术后给予药物治疗,并观察术后30 d内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休克等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30 d内A组仪发生心血管事件2例(3.6%),为复发性缺血症和心肌梗死;与B、C组相比效果最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ACS患者PCI术后血栓并发症高危患者给予双倍剂量的氯吡格雷后,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较少,术后无感染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实时心肌超声造影(MCE)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不同时间窗行冠脉介入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心肌血流灌注对其左心结构和功能改变、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共300例已行冠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将其分为急诊PCI组、延迟PCI组,分别于术后早期(术后1周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将左室壁分为17节段,运用Q-analysis软件进行心肌灌注的定量分析。根据心肌灌注造影结果进行室壁运动评分及MCE半定量评分,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测量并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记录临床症状。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MCE,无不良反应发生,其中1 365个节段心肌因透声条件及侧方声影的影响被排除。血运重建术前,MCE评价存活心肌为969节段,无存活心肌为227节段,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 39%、68. 7%和87. 8%。血运重建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发现共有1 364个室壁明显发生节段性运动异常,其中有1 049个室壁的节段性运动异常术后得到改善。心肌灌注改善组(1 049个节段)术前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明显高于心肌灌注无改善组(315个节段)[(-7. 34±5. 84)%vs (-2. 11±1. 66)%,P <0. 001]。以术前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5. 0%作为截断值判断心肌梗死时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5%。急诊PCI组和延迟PCI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吸烟史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急诊PCI组住院时间明显较延迟PCI组缩短(P <0. 05);急诊PCI组LVDd明显小于延迟PCI组(P <0. 01),而LVEF明显高于延迟PCI组(P <0. 01)。结论 MCE可以有效准确地预测梗死心肌的存活性,以MCE为评价心肌灌注的方法,可以检测AMI患者PCI后的心肌灌注水平,并分析心肌灌注水平及左室重构的关系。根据MCE的结果分析:急诊PCI组在恢复AMI患者的心脏灌注,改善左心重构的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延迟PCI组。  相似文献   

12.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约22个核苷酸。miRNAs通过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凋亡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学途径。近些年的研究发现,miRNAs在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现就miRNAs在心肌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14.
Flammer AJ  Sudano I  Corti R 《Epidemiology (Cambridge, Mass.)》2007,18(2):282; author reply 282-282; author reply 283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自从 1 979年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获得成功以来 ,各地相继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 ,不但挽救了数以百万计人口的生命 ,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我国溶栓治疗已日益完善 ,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项有效措施。1 常用溶栓药物的分类及现状1 .1 非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剂 在激活血栓处的纤溶酶原的同时 ,也激活全身血液系统中的纤溶酶原。1 1 1 尿激酶 (UK) 可以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成纤溶酶 ,无抗原性 ,不产生过敏 ,近期内可重复使用 ,是当前国内应用最广的溶栓剂。一般 70kg体重者 ,用量约 1 5 0万U ,30min内输注 ,梗死…  相似文献   

20.
C-reactive protei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C-reactive protein (CRP) has been shown to predi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hether predictions differ across risk factor strata and for short and long-term follow-up has not been clearly examined. The purpose of this report is to assess the relation between CR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over a 20-year period in men in the Honolulu Heart Program. Subjects were aged 48 to 70 years and free of prevalent disease at the time when CRP levels were measured and follow-up began. Using a case-control design, 369 cases of MI were compared with 1,348 control subjects. After risk factor adjustment, the odds of an MI rose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CRP as early as 5 years into follow-up (P = 0.009). Associations appeared to persist beyond this time, but after 15 years, effects became modest. Adverse effects of an elevated CRP level were observed in middle-aged men (< or =55 years), in men without hypertension or diabetes, and in those who were nonsmokers (P < 0.05). Although positive effects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ose who were hypertensive and smoking at the time of CRP measurement,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 clinically healthy men, atherosclerosis could have origins more closely linked with inflammation than with other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