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青霉素致痛及加电针后脑内强啡肽。及亮啡肽的变化。致痫时,在海马门区及苔样纤维上强啡肽含量明显减少,在海马下脚、CA_1区等结构内亮啡肽含量明显增加,电针后海马中强啡肽含量增加,亮啡肽含量在上述各区显著减少。提示:癫痫及电针抗痫可能与脑内强啡肽和亮啡肽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癫痫发作及电针时大鼠脑内c—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在海马青霉素致痫模型上观察了致痫及致痫加电针后脑内c-fos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致痫时海马CA1区,齿状回,梨状皮层,背测内嗅皮层,杏仁核见到较多的c-fos在CA1区明显减少,在CA3区及上述余各区则显著增加。提示:致痫能引起与癫痫发作有关的某些核团c-fos表达,电针抗痫作用可能和调节上述部位c-f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大鼠组织内免疫活性强啡肽A1-13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依赖程度的关系.方法:用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评分测定吗啡依赖程度,用放射免疫测定组织内强啡肽A1-13水平.结果:在3-6天给药期内,吗啡可进行性降低脊髓、垂体、血浆内免疫活性强啡肽A1-13水平,升高海马及下丘脑的强啡肽A1-13水平,继续给药至12天,各组织内免疫活性强啡肽A1-13水平不再有显著性变化.结论:吗啡依赖形成过程中脊髓、垂体及血浆内强啡肽A1-13呈进行性降低,其趋势与吗啡依赖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在海马青霉素致痫模型上观察了致痫及致痫加电针后脑内c-fos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致痫时海马CA_1区、齿状回、梨状皮层、背测内嗅皮层、杏仁核见到较多的c-fos表达,电针后c-fos在CA_1区明显减少,在CA_3区及上述余各区则显著增加,提示:致痫能引起与癫痫发作有关的某些核团c-fos表达,电针抗痫作用可能和调节上述部位c-f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一氧化氮(nitrioxide,NO)在青霉素致痫中的作用及与NMDA及非NMDA受体的关系。方法用自制的一氧化氮敏感电极——Nafion-壳聚糖合镍修饰铂电极(Nafion-CTS(Ni)-Pt)连续测定了青霉素致痫海马脑片CA1区锥体层神经元NO的释放,并同时观察了N-methyl-D-asparate(NMDA)受体阻断剂DL-2-amino-phospho-no-valericacid(AP5)及非NMDA/AMPA受体阻断剂6,7-dini-troquinoxaline-2,3(1h,4h)-dione(DNQX)对诱发痫波及NO含量的影响。结果①自制NO敏感电极检测NO浓度线性范围为4.5×10-4~1.0×10-8mol·L-1,检测下限为5.0×10-8mol·L-1;②青霉素致痫时NO释放增加,与诱发脑片痫波有剂量反应关系;③NMDA受体阻断剂AP5(50μmol·L-1)明显抑制电刺激Schafer's纤维引起的CA1区诱发痫波,表现为痫波数减少,同时伴有NO释放下降;④非NMDA受体阻断剂DNQX(3μmol·L-1)对诱发痫波作用不明显,NO释放亦无显著变化;⑤AP5与一氧化?  相似文献   

6.
<正> 强啡肽(Dynorphin,Dyn)是1979年Goldstein等首先从猪的垂体中发现的不同于脑啡肽和β-内啡呔的另一种内阿片肽。 一、Dyn的结构 Dyn具有一族内阿片肽,其前体不同于脑啡肽和β-内啡肽(见表1),族内各肽的氨基酸顺序(见表2)均以亮啡肽为氨基端。从17肽到8肽,不同长度的DynA片段均具Dyn活性。  相似文献   

7.
内原性阿片样肽分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dynorphin)三组,β-内啡肽的吗啡样效应最为明显,另两组的阿片样肽本身并无镇痛作用,但亮-和甲硫-脑啡肽能增强或抑制吗啡诱导的镇痛效应。强啡肽的药理性质作者等的研究表明,强啡肽(1-17)及其合成的十三氨基酸片断象乙基酮环唑星(EKC)一样具有k激动剂的性质,其结合的受体跟与吗啡结合的(μ)或与脑啡肽结合的(δ)受体均不同。因此它能使EKC的剂量反应曲线平行地右移;强啡肽在小鼠无镇痛作用,且能抑制吗啡和β-内啡肽的镇痛效应,但不抑制合成的脑啡  相似文献   

8.
研究6,7dinitroquinoxaline2,3dione(DNQX)和荷包牡丹碱(Bic)在青霉素致痫及电针抗痫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n=53)海马内微量注入青霉素1μL(024μg),以脑电记录及其功率谱分析作为癫痫发作的指标.结果:电针和nonNmethylDaspartate(非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DNQX能部分抑制癫痫发作,电针和DNQX1μg合用时能加强对癫痫的抑制;而Bic可使电针对癫痫的抑制减弱.结论:海马内GABAA受体拮抗剂能部分翻转电针的抗痫作用,而电针和非NMDA受体拮抗剂有协同抗痫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毒蕈碱(M)受体拮抗剂对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前脑啡肽原和前强啡肽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文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 mRNA为内标检测了PPE mRNA。结果 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PPE基因表达和正常大鼠相比都略有增加,吗啡依赖大鼠注射纳洛酮激发戒断反应后,脊髓PPE基因表达增加,而脑干中变化不明显。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PPD基因表达都低于正常  相似文献   

10.
丁丙诺啡治疗阿片依赖者的对照试验研究目的:评估丁丙诺啡作为短期维持和脱毒治疗的有效性。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丁丙诺啡用量为8mg·d-1,美沙酮作为对照药,剂量为20mg·d-1和60mg·d-1,在维持给药17wk后进行8w...  相似文献   

11.
观察依那普利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高血压患者血浆β-内啡肽、亮啡肽、精氨酸加压素、P物质、神经降压肽、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的变化。结果:治疗前SP、NT、β-EP和LEK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AVP、NE、E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观察强啡肽A(1-17)经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后对胞内Ca2+受体钙调蛋白(CaM)含量及其依赖于Ca2+/CaM的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啡肽A(1-17)10、20nmol给药10min可使脊髓组织CaM含量和PDE活性明显下降,呈量效依赖关系,2h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选择性k型阿片受体拮抗剂nor-BNI30nmol、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PV10nmol可显著对抗强啡肽A(1-17)20nmol降低脊髓组织CaM含量的作用并完全阻断强啡肽A(1-17)对PDE活性的抑制;L型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100nmol亦可部分阻断强啡肽A(1-17)20nmol对脊髓组织CaM含量和PDE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强啡肽A(1-17),观察其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及对脊髓组织AC-cAMP系统的影响。强啡肽A(1-17)5、10、20nmol可引起大鼠双后肢弛缓性瘫痪,并在给药10min强啡肽A(1-17)10、20nmol显著抑制脊髓组织cAMP含量和AC活性,呈量效关系,2h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选择性k型阿片受体拮抗剂nor-BNI30nmol可明显对抗强啡肽A(1-17)20nmol所致的后肢瘫痪并完全阻断其对AC、cAMP的抑制作用;L型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100nmol亦可部分阻断强啡肽A(1-17)对脊髓的影响;而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PV10nmol则无效。提示k型阿片受体和L型Ca2+通道参与了强啡肽A(1-17)所引起的大鼠运动障碍及对脊髓组织AC、cAMP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尼古丁对脑组织(皮层、海马、纹状体和丘脑等四个脑区)中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定量测定,观察大鼠形成尼古丁身体依赖性过程中脑组织β-内啡肽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尼古丁急性给药(2.5Cg·kg-1,sc)可使四个脑区中β-内啡肽的含量明显升高。且能被美加明特异阻断;在尼古丁连续递增给药形成身体依赖的过程中,大鼠脑组织中β-内啡肽的含量也持续维持在高浓度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尼古丁是通过兴奋中枢烟碱样胆碱能受体继而使亮啡肽含量升高;大鼠形成尼古丁依赖可能与脑内源性阿片肽含量的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尼古丁依赖大鼠脑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尼古丁对脑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定量测定,观察大鼠形成尼古丁身体依赖性过程中脑组织β-内啡肽含量的动态变化。且能被中明特异阻断阻断,在尼古丁连续递增给药形成身体依赖的过程中,大鼠脑组织中β-内啡肽的含量也持续维持在高浓度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尼古丁是通过中枢烟碱样胆碱能受体断而使亮啡肽含量升高;大鼠形成尼古丁依赖可能与脑内源性阿片肽含量的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3H〕依托啡与金仓鼠脑内kappa受体结合及其在脑内分布的特性。方法:用受体结合和药物的竞争抑制试验研究〔3H〕依托啡与金仓鼠脑匀浆中kappa受体结合。结果:〔3H〕依托啡与金仓鼠脑匀浆中kappa受体结合的Kd值和Bmax值分别为0.52nmol·L-1和34.0pmol·g-1蛋白。5μmol·L-1(D-Ala2,D-Leu5)脑啡肽可完全阻断〔3H〕依托啡与kappa受体的结合。该结合易被苯吗啡烷类及奥列巴文类药物取代,而不易被强啡肽A(1-13)取代。金仓鼠脑内kappa受体存在不同的局部分布,纹状体和中脑的密度较高(Kd和Bmax值为0.48±0.021nmol·L-1和26.6±2.1pmol·g-1蛋白;0.41±0.015nmol·L-1和24.9±0.36pmol·g-1蛋白),大脑皮层的密度较低(Kd和Bmax值为0.42±0.02nmol·L-1和10.5±0.85pmol·g-1蛋白)。结论:金仓鼠脑内有优势的kappa受体,它不同于经典的kappa受体,可能属于kap-pa2受体。纹状体和中脑的kappa受体分布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强啡肽(Dynorphin)的可能调节功能和临床意义。药理特性:强啡呔(1~17)和(1~13)在豚鼠回肠上的效力大大强于去甲吗啡、亮啡肽或β-内啡肽,在小鼠输精管上的效力也最强。此外,在豚鼠回肠上还具有κ激动剂如乙基酮环唑星(EKC)等的特性,能使EKC 的剂量-效应曲线平行右移,并选择性保护EKC  相似文献   

18.
连续注射1wk眼镜蛇神经毒素后,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对照组及神经毒素组大鼠5个脑区亮啡肽样免疫反应物质及甲硫啡肽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含量。神经毒素组两种脑啡肽样物质在下丘脑、中脑+丘脑两个脑区的含量变化均出现明显升高(p<0.05),海马及后脑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吗啡在很低浓度对低频电刺激豚鼠回肠及小鼠输精管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神经毒素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吗啡的效应。结果提示,神经毒素可能并不直接与吗啡受体产生相互作用,但其镇痛机理可能涉及中枢内源性阿片肽能系统。  相似文献   

19.
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强啡肽A(1-17),观察其所引起的行为变化及对脊髓组织AC-cAMP系统的影响。提示к型阿片受体和L型Ca^2+通道参与了强啡肽A(1-17)所引起的大鼠运动障碍及对脊髓组织AC、cAMP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用固相多肽合成方法,合成了强啡肽A-(1-13)(I)及其类似物[Ala8,D-Pro10]-DYNA-(1-13)-NH2(II)和[D-Ala2,Ala8,D-Pro10]-DYNA-(1-13)-NH2(III),并对其进行了镇痛活性试验和MVD及RVD试验。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均有镇痛活性,其中类似物III的镇痛活性是1的3.6倍,RVD试验活性比1强135倍,比已知的k-受体强激动剂U500488强1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