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活动障碍对神经功能恢复是否有影响?目的观察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0-01/2002-03连续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48~87岁,平均(62.5±12.1)岁,受教育时间(5.2±4.5)年.方法在病程2周、1,3,6,12个月时对每一位人组患者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ADL,HAMD,SDS,SAS评分.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中约44.7%出现抑郁症状.②脑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③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④盐酸氟西汀能明显改善病程3,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个月时抑郁症状(4.63±2.37),日常生活能力(23.25±10.12),神经功能缺损(12.95±11.54)方面改善尤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6~12.174,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与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干预2周后及4周后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在心理干预2周以及4周后,HAMD评分以及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18&;#177;2.86)比(24.57&;#177;3.47)分(P&;lt;0.01);(14.35&;#177;3.12)比(21.07&;#177;2.5)分(P&;lt;0.01);(14.98&;#177;7.39)比(19.69&;#177;6.42)分(P&;lt;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早期应用氟西汀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何萍  孔岩  许丽珍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16-6017
目的:脑卒中后抑郁能明显影响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加重功能缺损,观察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对其的预防作用以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1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除外意识障碍、失语、精神病史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加用氟西汀20mg/d。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分别于入院时、8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和S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治疗组HAMD和SSS评分分别为14.28&;#177;2.31,10.41&;#177;6.36,对照组为20.32&;#177;3.38,14.43&;#177;7.9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87,4.09,P&;lt;0.01)。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加快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抑郁患者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前3个月的抑郁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兰州医学院附属白银医院神经内科86例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在8分以上],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3例,两组在实验过程中因失访和依从性差退出11例。死亡2例,进入结果分析研究组38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研究组除常规治疗外,在发病2周内采取心理干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末、3个月末采用HAMD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对疗效分别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1个月末HAMD评分研究组为(12.18&;#177;2.39)分,对照组为(17.25&;#177;3.6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8,P&;lt;0.05),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3个月末HAMD评分研究组为(6.35&;#177;2.86)分,对照组为(12.68&;#177;2.4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32,P&;lt;0.05),ADL评分研究组为(78.26&;#177;13.49)分,对照组为(63.48&;#177;10,9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49,P&;lt;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心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8/2004-08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66例,按人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mg,1次/d,连用4周。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基本一致(P&;gt;0.05)。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a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治疗后4周评估,2组66例患者均进和结果分析。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4.8l&;#177;2.05,(11.2&;#177;3.8)分;20.42&;#177;1.82,(25.3&;#177;4.2)分;15.10&;#177;4.08,(16.3&;#177;2.5)分,P&;lt;0.01),Baahel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60.1&;#177;12.1),(26.1&;#177;6.8),(51.6&;#177;11.2)分,P&;lt;0.01].结论: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经临床体格检查、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将符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抑郁治疗组和抑郁对照组,治疗组予氟西汀治疗。分别在病程2周、1月、3月、6月、12月时给每一位入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脑卒中患者中约44.7%出现抑郁症状;抗抑郁药物PROZAC(盐酸氟西汀)能明显改善病程3,6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月时不仅抑郁症状减轻,ADL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尤为显著。结论:抗抑郁治疗能使PSD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显著提高ADL能力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的转归及伴随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变。方法:选择2001-06/2002004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均为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8~35分的轻中度抑郁。入院后即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三级或五级评分,&;lt;8分为无抑郁,&;gt;35分为严重抑郁)和Barthel指数评定,评定结束后观察,不进行抗抑郁治疗,1个月后再次评定,对仍有抑郁者进行抗抑郁治疗(氟西汀20或40mg/d,顿服,治疗1个月,同时进行心理治疗),治疗1个月后进行第3次评定。结果:7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74例患者初次评定后1个月复查,28例自行缓解(汉密顿抑郁量表&;lt;8分),其汉密顿抑郁量表各因子分(除体质量和日夜变化外)均较初次评定降低(P&;lt;0.05,0.01)。②1个月后再次评定时,抑郁症状自行缓解者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未缓解者(84.04&;#177;8.22,64.68&;#177;12.34,P&;lt;0.05)。③46例抑郁症状未缓解者经抗抑郁治疗1个月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降低(21.64&;#177;7.58,8.33&;#177;1.26,P&;lt;0.05),Barthel指数略有增加,无统计学意义(64.68&;#177;12.34,70.14&;#177;9.32,P&;gt;0.05)。结论:部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在急性期可自行缓解,同时伴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部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不能自行缓解,抗抑郁治疗有效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发病后3个月时的运动功能及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0-01/2004-08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180例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gt;0.05)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1个月。而治疗组在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同时给予抗抑郁治疗:氟西汀20mg/d,连续服用3个月。结束后两组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6.4&;#177;6.2.治疗前为18.5&;#177;6.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为10.4&;#177;8.5;对照组为22.6&;#177;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治疗组为7%,对照组为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减少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氟西汀对脑卒中抑郁患者不同时期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经临床体格检查、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卒中患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将符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随机分成抑郁治疗组和抑郁对照组,治疗组予氟西汀治疗。分别在病程2周、1月、3月、6月、12月时给每一位入组患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脑卒中患中的44.7%出现抑郁症状;抗抑郁药物PROZAC(盐酸氟西汀)能明显改善病程3,6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月时不仅抑郁症状减轻,ADL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尤为显。结论:抗抑郁治疗能使PSD患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显提高ADL能力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氟西汀对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致脑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并观察氟西汀对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对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110例进行评估,分为抑郁组(48例)和非抑郁组(62例)。观察抑郁与性别、脑卒中性质、病灶部位、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抑郁患者采用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以HAMD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抑郁的发生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lt;0.05),氟西汀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减分率比较(治疗前后HAMD平均分分别为24.1&;#177;4.9,5.1&;#177;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生物因素有肯定的关系,氟西汀能明显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卒中发生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2001-09/2004-09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急性期732例患者。从中筛选出268例有不同程度抑郁障碍(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患者,男196例,女72例;年龄(57&;#177;10)岁。基底核区受损198例,皮质受损36例。将2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34)和对照组(n=134)。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塞平片治疗。两组治疗前后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评定患者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了解不同程度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68例。①98例(36.6%)抑郁自评量表总分20~25(轻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85例(31.7%);153例(57.1%)抑郁自评量表总分&;gt;25(中重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39例(51.9%);轻度抑郁患者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数明显少于中重度抑郁者(X^2=18.89,P&;lt;0.01)。有17例(6.3%)抑郁自评量表总分16。19(有抑郁倾向)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0例(3.7%)。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23.95&;#177;9.31,24.01&;#177;9.70,P&;gt;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18.71&;#177;9.36,23.95&;#177;9.31,21.11&;#177;10.09,t=4.596,2.017,P&;lt;0.01,0.05)。③治疗组治疗后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25.22&;#177;5.42,27.07&;#177;5.92,26.70&;#177;5.86,t=2.594,2.145,P&;lt;0.05)。④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66,P&;lt;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有关,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抗抑郁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和神经内科收治7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排除并发脑出血,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治疗,对照组用维脑路通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长春西汀治疗组治疗后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明显改善(P&;lt;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ADL评分)分别是7.14&;#177;1.33和93.05&;#177;1.77,较治疗前16.74&;#177;2.13和53.02&;#177;1.81有明显改善(P&;lt;0.01),临床疗效较维脑路通佳(P&;lt;0.05)。结论:长春西汀对老年脑梗死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明显改善,是治疗老年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关系,为康复处方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999—01/2003—12贺州市富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06例。在脑卒中患者住院3。9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测定,以评价脑卒中后VD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结果在脑卒中患者住院3个月时,伴有VD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不伴有VD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7.4&;#177;2.2和28.2&;#177;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轻、中、重3组不同程度痴呆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8.2&;#177;1.7,25.6&;#177;1.3和33.6&;#177;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脑卒中9个月时,无痴呆。疾呆程度较前严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1&;#177;6.2和25.6&;#177;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痴呆、痴呆程度无变化或有所好转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8.1&;#177;6.2和18.5&;#177;5.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痴呆程度越重,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脑卒中后VD的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干预治疗对运动功能康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方法:60例PSD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ADL训练,干预康复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早期康复、ADL训练和抗抑郁剂及心理调试干预治疗。结果:干预康复组在治疗后1个月NIHSS(6.90&;#177;4.22)分,FMA(74.65&;#177;24.12)分,MBI(81.80&;#177;21.58)分及HAMD得分(4.75&;#177;0.60)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PSD的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8例2003-07/2004-03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患者意愿分成抗抑郁组43例,对照组45例。另选择同期住院的脑卒中后无抑郁者50例作为无抑郁组。全部病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抗抑郁组加用氟西汀20mg口服,1次/d,共4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抑郁、应用Ban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测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抗抑郁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lt;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lt;0.05)。②抗抑郁组治疗后Banhel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lt;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lt;0.05),与无抑郁组相似。③抗抑郁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下降(P&;lt;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lt;0.05),与无抑郁组相似。结论氟西汀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早期短程康复干预对急性期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相关因素及早期肢体康复治疗对PSD干预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评分量表对68例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评定,分为PSD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部CT扫描,对部分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治疗10d。结果:PSD组与对照组在病灶最前点到额极的距离比值(0.33&;#177;0.087和0.44&;#177;0.1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0.86&;#177;9.80和6.12&;#177;4.79)、伴发焦虑评分(43.50&;#177;7.99和32.48&;#177;8.66)及伴发疾病评分(7.29&;#177;3.75和4.76&;#177;3.30),病灶发生的前后部及社会支持多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病灶体积、既往史评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情况、有无原发性高血压、病灶类型及病灶左右部等方面的比较6个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24-4,01,x^2=8.08,4.04,P&;lt;0.01)。康复治疗组与非康复治疗组在PSD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0.5818,P&;gt;0.05)。结论:PSD的发生与患者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否伴发焦虑和其他疾病及社会支持多少等因素相关。早期、短程的肢体康复治疗对PSD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首发急性单一病灶脑卒中患者抑郁程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抑郁程度的关系,以及抗抑郁治疗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首发单一病灶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SDS抑郁自评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检测,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每日给予氟西汀20mg治疗,连续4周,在第2,4周分别进行SDS抑郁自评量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评定。结果:42例首发单一病灶脑卒中患者,其中18例于脑卒中2周内出现抑郁表现,占43%(18/42)。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MMSE(26.38&;#177;2.26)分,评分显著低于非抑郁患者(29.00&;#177;1.91)分(t=-3,366,P&;lt;0.002),主要集中于时间空间、地点定向、注意计算、短程记忆、物体命名等能力的下降。且与SDS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r=-0.57,P&;lt;0.01)。氟西汀抗抑郁治疗2周后认知损害无明显改善,治疗4周后MMSE评分显著升高。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且与抑郁程度相关。随着抗抑郁治疗后抑郁症状的缓解,认知功能损害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早期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标准,抑郁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按脑梗死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抗抑郁药氟西汀胶囊治疗。用HAMD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表,认知功能量表(MMSE)、ADL量表、Barthel指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种功能均有恢复,第8周治疗组患者抑郁状态的治愈率为84%(26/3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基本痊愈率为55%(17/31),B1≥75分为77%(24/31),MMES≥24分增加39%(12/31),对照组分别是53%(17/32),3l%(10/32),47%(15/32),16%(5/32)。治疗组患者抑郁状态的改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ADL、认知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PSD对脑卒中患者早期的恢复有明显的负性影响,及时治疗PSD,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ADL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继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03-3703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9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接受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在出院前测试了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18.6分)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上肢为(65.6&;#177;19.8)分,下肢为(36.2&;#177;9.2)分]均明显优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lt;18.6分)患者[上肢为(51.5&;#177;12.4)分,下肢为(28.3&;#177;6.8)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4,2.729,P&;lt;0.05),Bathel指数(67.3&;#177;15.0)也明显优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患者(56.9&;#177;10.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137,P&;lt;0.01)。结论 对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的脑卒中患者,康复处方设计应更有针对性,增加训练时间,提高训练频度。  相似文献   

20.
陈爱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18-5219
目的:对不同职业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与心理障碍情况进行测评,以了解此类患者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方法:依是否从事手工业工作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5例患者分为A组40例,B组35例。两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和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均给予相同的上肢康复训练方法。结果:两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3.43&;#177;7.52)分、(14.35&;#177;8.02)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9.56&;#177;6.12)分、(19.21&;#177;6.26)分,两项评分比较t=0.51,0.24,P&;gt;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56&;#177;3.42)分、(8.12&;#177;3.56)分相比较t=0.69。P&;gt;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为(11.46&;#177;2.12)分、(7.42&;#177;1.89)分.两组HAMD评分比较t=8.66,P&;lt;0.01。A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分级Ⅰ.Ⅱ.Ⅲ,Ⅳ,V,Ⅵ分别为21,9,5,2,2,1例和8,7,10,5,4,6例,B组分别为18,6,3,6,1,1例和10,6,8,5,4,2例。两组治疗前后比较u=0,38.0.99,P&;gt;0.05。A组治疗前后比较u=3.55,P&;lt;0,01,B组治疗前后比较u=1.96.P&;lt;0,05。结论:临床医疗手段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但非医疗因素对不同职业患者康复过程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