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珠海口岸首次截获褐带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003年8月29日从1艘巴拿马籍货轮上捕获1只雌性褐带蠊成虫Supella longipalpa(Fabricius,1798)。该种蜚蠊起源于非洲,在美国是常见室内种,在我国罕见。其主要特征为:有2条淡褐色带状横斑位于翅基部和腹部,因此俗称其为“褐带蠊”。为防止该蜚蠊通过国际航行船舶传入我国,对褐带蠊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以供口岸检疫人员和昆虫研究人员鉴别之用。  相似文献   

2.
褐带皮蠊的学名为Supella longipalpa Fabricius,同种异名为Supella supellectilium Serville。拉丁名直译为“有长长触须的”蜚蠊,因此,也有称其为“长须蜚蠊”;而其俗名Brown—banded cockroach,因其成虫翅膀或若虫虫体上均有明显的浅褐色带状横条纹而得名,也有称其为“棕带蜚蠊”。由于褐带皮蠊适应性强,早已从发源地非洲大陆通过海运商船、货物等途径,迁移到南美、欧洲和南亚的港口城市,以后逐步扩散,现已几乎遍布全世界,成为一种世界性卫生害虫。在我国,除台湾地区外,目前尚未发现该种。  相似文献   

3.
正万山口岸位于广东省珠海市东南部的桂山岛,地处珠江入海口,濒临南海,西距澳门17海里,北距香港大屿山仅3海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4℃,年平均降雨量1 700~2 300 mm,空气平均相对湿度为79%。1蜚蠊监测2017年,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珠海局")在万山口岸开展蜚蠊监测。使用粘捕法,每月1次。10月18日,捕获蜚蠊10只,经形态学鉴定,其中1只雌性蜚蠊成虫为褐带皮蠊~([1]),这是首次在我国大陆口岸发现褐带皮蠊。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艘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褐带皮蠊的情况和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检疫对策。方法对来自美西航线的国际航行船舶"XX"轮上携带输入性蜚蠊的检查、鉴定及处理。结果鉴定为褐带皮蠊。对策应加大对国际航行船舶蜚蠊等病媒生物的监督检查力度,有效防止输入性病媒生物通过国际航行船舶携带传入传出国境,维护口岸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5.
2004年第5期杂志382页“我国境内检出的蜚蠊新种”,该文内容是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马来西亚远洋船上采到的一种蜚蠊,请求海军医学研究所鉴定的,定为褐带蜚蠊(Supella supellectilium),我看此文后觉得有些地方值得商讨。(1)标题“……蜚蠊新种”我认为不能称新种,因该种在1798年被发现,并被发表论文记载,该种虽在马来西亚船上发现,但不是在陆地上,马来西亚船走后该种也被带走.  相似文献   

6.
本文小结了1993年1~12月在漳州口岩市区室内蜚蠊种类及季节消长调查,采集了879只成虫隶属于二个科、二个属、五种。美洲大蠊、褐斑大蠊、澳洲大蠊为市区优势种;但不同场所其优势种排列不一,宾馆以褐班大蠊、美洲大蠊为主。饮食店里美洲大蠊占绝对优势,居民点为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蜚蠊终年活动,成虫高峰在6~7月,呈单峰型,若虫高峰在6月、9~10月,呈双峰型。  相似文献   

7.
我国境内检出的蜚蠊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来自马来西亚的远洋船上检出雌雄成虫数只,将其烘干保存,之后送于本所鉴定。根据有关资料,鉴定为蜚蠊目姬蠊科Supella属褐带蜚蠊(Supellasupellectilium)。该种在我国境内为首次发现。1 主要形态特征 复眼之长超过头部之长的1/2,间距窄于触角间距;中足和后足腿节的腹面边缘有许多硬刺,体长较短,雌虫13mm,雄虫11mm;前胸背板上无2条连续的深色纵纹,而是呈一块深褐色斑纹(图1),侧缘及前翅肩域色淡,半透明,形成一明显的淡色带;前翅有2条横向的浅色条纹——一条位于翅的基部,另一条位于腹部,且呈一大的“V”字型,雌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国防控外来病媒生物传入的国境卫生检疫对策。方法结合外来病媒生物输入后产生危害的实例,分析2004-2009年宁波口岸首次截获的外来病媒生物物种,并从国境卫生检疫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宁波口岸通过多年来对国际航行船舶、集装箱、货物等实施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在国内首次截获褐带蜚蠊、次生锥蝇、古巴蜚蠊等3种10批次39只,以及国内仅极少数省份有分布或浙江省内无分布的物种9种12批次,有效地阻止各类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与传播。结论国境卫生检疫在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我国各地区均从蜚蠊体内、外分离出多种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卵素 ,因此 ,有学者认为 ,机械携带病原性微生物是传播疾病的重要方式 ,可见蜚蠊与人体健康及食品卫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蜚蠊携带黄曲霉菌及其黄曲霉毒素B1(AFTB1 )的报道不甚多见 ,故我们于 1988~ 1999年 ,对大连市区蜚蠊带染黄曲霉菌及其AFTB1 的情况做了初步调查分析 ,同时也填补了辽宁省的空白。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 根据蜚蠊的密度分布和可能带染的情况 ,我们在大连市区蜚蠊高密度的不同场所分别采集了日本大蠊及其卵荚、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1.2 …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京市大型超市蜚蠊侵害及种群分布等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为超市蜚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南京市不同方位4家大型超市,采用粘捕法调查侵害率和密度,现场鉴定蜚蠊种类并计数,了解超市不同区域的蜚蠊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共捕获蜚蠊8894只,均为德国小蠊;超市蜚蠊侵害严重,侵害率达72.64%,密度为16.78只/张,主要分布在食源和水源丰富的库房、生鲜区、熟食区、蔬果区、食品区和面包房,百货区蜚蠊侵害程度相对较轻。结论德国小蠊已成为超市侵害的优势种,以食源和水源丰富的区域侵害最为严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蜚蠊侵害率,控制其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防止传染病经过口岸传播。方法对入出境旅客进行传染病监测。结果在拱北口岸发现一例中国澳门居民体温异常、咳嗽,出现全身乏力、消瘦,体重明显减轻等症状,经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珠海局)国际旅行保健中心检查,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该旅客在卫生检疫人员监护下入院治疗,病情好转后出境。结论应加强对入出境旅客结核病疫情监测,同时加强口岸卫生监督与卫生宣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2007—2011年珠海口岸核与辐射超标检出情况,防止核与辐射物质通过我国国境口岸传入传出。方法采用通道式、便携式辐射检测设备对入境人员、行李、交通工具、货物、快件和邮寄物等进行α、β、γ射线检测,并对核素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珠海口岸共检出核辐射超标22起,其中接受放射性治疗的人员放射性超标14例,快件和邮寄物4例,船载货物4例。结论继续加强珠海口岸核与辐射监测,防止放射性超标物质通过珠海口岸进出国境。  相似文献   

13.
2008-2009年珠海市乙型流感病毒HA1基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珠海市2008-2009年乙型流感病毒HA1基因变异情况。方法按照采样时间,选取珠海市2008-2009年每月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培养分离到的第1、2株乙型流感毒株共25株,没分离到毒株的月份不选,提取病毒RNA,RT-PCR扩增HA1基因片段,产物纯化测序,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基因进化特性分析。结果 2008年珠海市乙型流感毒株在8月达到分离高峰,晚于A型流感毒株分离高峰时间7月,2009年其在4月达分离高峰,早于A型流感毒株分离高峰时间5月。2008-2009年珠海市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优势株为Victoria系病毒。与北半球国际疫苗株B/Florida/4/2006 like-virus(GenBank序列号CY033876.1)相比,2008-2009年珠海市流行的Yamagata系乙型流感病毒HA1片段有7个氨基酸位点发生替换:分别是103 K→R,212D→N,其中08-1267、09-0233和09-0240毒株的218N→S,08-190毒株的123P→A、245S→G、270P→S,除08-190外另5株毒株的181N→Y、245S→D,氨基酸同源性高于97%。其中有2个参与构成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位点发生替换,没有发生病毒抗原漂移。Victoria系毒株与疫苗代表株的同源性低于89%。结论 2008-2009年珠海市流行的Yamagata系乙型流感病毒与疫苗代表株同源性极高,本年度的流感疫苗株对珠海市乙型流感病毒流行的防治起了一定作用。2008-2009年珠海市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优势株属Victoria系,故本年度的流感疫苗株不能对珠海地区流行的乙型流感提供最佳保护。珠海市2008年乙型流感病毒流行时间较长,2009年流行高峰提前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珠海地区蚊媒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珠海地区蚊媒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情况,为控制乙脑在人群中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成蚊进行鉴定,并对蚊悬液采用细胞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病毒鉴定,并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 2005年全年在养猪场共捕获成蚊876只,经鉴定隶属4属8种,其中以三带喙库蚊(35.73%)、致倦库蚊(32.54%)和海滨库蚊(21.35%)为主。在珠海各口岸捕获的542只蚊样本中,则以白纹伊蚊为主,占82.47%,其次为致倦库蚊,占16.25%。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珠海地区注册养猪场和口岸的蚊媒中检出1份乙脑病毒阳性样本,但强度较弱,这与珠海地区是乙脑低发地区相一致。结论 珠海地区存在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并且在蚊媒中携带有乙脑病毒,提示不能放松对乙脑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珠海市麻疹流行情况,探讨今后控制策略。方法对珠海市2002—2006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市麻疹年度发病率在5.59~17.57/10万之间,总体有上升趋势,香洲区病例占全市总病例的88.26%;发病以外来暂住人口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地带;大年龄组病例所占比重上升,发病高峰集中在4—8月份,大部分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在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中,除进一步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外,还应实施全人口免疫策略,提高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0-2015年珠海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主要死因别死亡率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珠海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计算年度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别死亡率,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指标变化趋势.结果 2015年珠海市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72‰和3.56‰.2010-2015年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分别下降28.63%和23.77%.珠海市近6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前8位为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意外窒息、交通意外、溺水和白血病及其他肿瘤.从死因别死亡率年度变化上看,5岁以下儿童死因别死亡率中,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交通意外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及肿瘤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结论 珠海市2010-2015年对5岁以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和交通意外等的监管成效显著,但白血病及其他肿瘤导致的死亡率仍应加强监管措施,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珠海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现况,初步探讨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相关因素,为干预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资料来源于2011-2016年的托幼机构体检数据,使用1∶1病例对照方法筛查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143名病例来自于3个区的10所托幼机构,对照为同性别、年龄、身高相近健康儿童。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病例和对照儿童的家庭、社会学因素以及可能与肥胖相关的因素。结果 珠海市2011-2016年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为6.12%,并呈现上升趋势(P<0.01),男童组发生率高于女童组,且随着年龄增长肥胖发生率越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龄前儿童出生体重≥4 000 g,吃饭速度快,父母亲超重或/和肥胖是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放学后户外活动超过2 h、家长正确填报儿童体重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珠海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其相关因素复杂多样,家长应注意自身体重管理,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降低儿童单纯肥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珠海口岸蚊类的种群及其季节消长情况,为蚊类防制、蚊媒传染病监测和口岸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诱蚊法,用吸蚊管进行定点、定人、定时人工诱捕,从2002.3~2003.2对珠海口岸的蚊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结果共捕获蚊类6属12种,其中致倦库蚊、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捕获成蚊总数的54.4%、37.0%、3.25%。结论珠海口岸全年均有蚊类活动,成蚊密度高峰出现在3月份,从3月至次年1月,成蚊季节消长曲线基本呈逐月下降趋势;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为优势蚊种,为加强珠海口岸的蚊媒传染病监测控制以及鉴别外来蚊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011-2016年珠海市户籍居民交通伤害死亡原因及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交通伤害相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1-2016年珠海市户籍居民交通伤害死因监测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PYLL率等指标。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1 - 2016年珠海市户籍居民交通伤害死亡率为6.58/10万,其中男性10.48/10万,女性2.53/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 = 156.78,P<0.01);交通伤害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在6年间总体均下降,从7.97/10万(7.57/10万)下降至4.82/10万(4.13/10万)。交通伤害死亡人群以骑摩托车者、行人、骑自行车者为主,占交通伤害总死因的85.39%;交通伤害死亡年龄分布主要在20~59岁的青年和中年人群,占所有年龄死亡65.66%。2011 - 2016年珠海市户籍居民去除交通伤害后人均寿命增加0.21岁,总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为15 894.63人年,平均减寿年数(AYLL)为36.88人年;2011 - 2016年,珠海市户籍居民因交通伤害造成的PYLL和PYLLR总体呈下降趋势,PYLL下降39.03%,PYLLR下降43.81%。结论 交通伤害已成为珠海市户籍居民伤害的主要死因,2011 - 2016年珠海市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和PYLLR均下降,男性交通伤害疾病负担远高于女性,应重点加强对青壮年男性的交通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