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肠肝曲癌侵犯门静脉行右半结肠根治切除(right hemicolectomy,RH)联合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血管端端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总结2004-2011年吉林大学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行右半结肠根治切除术及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门静脉切除术后血管进行端端吻合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肿瘤完全切除,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结肠肝曲癌极易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及(或)门静脉,行右半结肠癌根治切除术及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门静脉切除后均未间置人工血管进行端端吻合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70~1994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3例,无手术死亡率,5~年生存率达29.7%。其经验是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1)胰癌的确诊除靠一般病史、现代影象学定位外,采用术中细针穿刺,多方位反复取材,其确诊率达98%。(2)肿瘤若侵犯胰后血管,用血管外科技术,常温下阻断血流,切除病灶,并修补重建,可以增加切除机会。(3)淋巴是胰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对胰周区域淋巴行廓清术,本组45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4.1%,但5年生存率达29.7%,说明淋巴廓清能降低复发,对提高生存期有积极作用。(4)防止胰瘘出血,对1975年后的53例用显微外科技术直接吻合胰肠粘膜,无胰瘘发生。术中常温阻断胰后血管、修补或切除有侵犯的血管并进行重建者25例,均无并发症。此外,围手术期处理包括TPN、ICU监护及专业手术组等措施,均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郑英键  王文龙 《外科》1997,2(1):41-42
我院自1970~1994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3例,无手术死亡率,5~年生存率达29.7%。其经验是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1)胰癌的确诊除靠一般病史、现代影象学定位外,采用术中细针穿刺,多方位反复取材,其确诊率达98%。(2)肿瘤若侵犯胰后血管,用血管外科技术,常温下阻断血流.切除病灶,并修补重建.可以增加切除机会。(3)淋巴是胰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对胰周区域淋巴行廓清术,本组45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4.1%.但5年生存率达29.7%.说明淋巴廓清能降低复发,对提高生存期有积极作用,(4)防止胰痿出血,对1975年后的53例用显微外科技术直接吻合胰肠粘膜,无胰瘘发生。术中常温阻断胰后血管,修补或切除有侵犯的血管并进行重建者26例,均无并发症。此外,围手术期处理包括TPN、ICU监护及专业手术组等措施,均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胰头癌根治术联合血管切除的术中评估和操作要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开展胰头癌根治联合受侵血管切除术的术中合理评估和操作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004年胰头癌根治术中联合血管切除术的开展情况及血管切除和重建方式。结果:1999年~2004年我院胰头癌的根治性切除术逐年增加,手术根治率明显提高,合并血管切除术的比例也明显升高。手术进行均告顺利,血管切除重建在12~46min内完成,围手术期并发症率为20.8%,死亡率为1.9%。结论:对侵犯门静脉和(或)十二指肠上静脉的胰头癌并不是根治术的绝对禁忌证。术前仔细检查,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准确评估,解剖操作细致,对开展胰头癌联合受侵血管切除的根治术至关重要。由有良好血管外科经验的专业组医师完成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根治率和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总结61例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验。结果 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死亡率为4.9%(3/61),并发症发生率为18%(11/61)。获随访的47例胰腺癌病人,术后生存5~36个月,平均18个月。有9例血管受侵病人术后存活超过24个月,1例已生存42个月至今,无肿瘤复发。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不增加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00年3月至2006年3月施行的11例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切除的11例血管标本中,5例为血管周围炎性反应导致肿瘤与血管粘连;6例肿瘤侵犯了血管壁,其中5例侵及到管壁肌层,内膜完整,仅1例侵犯到内膜。随访2~49个月,12月内死亡1例,24个月内死亡2例,36个月内死亡2例,其余仍健在。结论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提高壶腹周围癌的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使部分血管侵犯病人可获得根治性手术机会并能从手术中获益。随着技术进步,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在国内外少数中心开展,国内外多项回顾性研究结果证实该术式在围手术期是安全可行的。针对伴有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精准评估、合适的肠系膜上动脉入路、手术流程、合理的血管切除重建方式以及重建血管通畅性的术中评估是该技术的关键环节。由经验较为丰富的胰腺微创外科医师以及在较大的胰腺外科中心开展该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该技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该技术已从技术挑战阶段进入了更为规范合理的、以胰腺微创外科手术为主导的多学科综合治疗阶段。该技术对胰腺恶性肿瘤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仍需要更多的随机、前瞻性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研究来证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为达到根治切除目的,联合肠系膜上静肪/门静脉(SMV/PV)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5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18例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其中21例联合了不同程度的SMV/PV的切除,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在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生存率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血管切除组中,共有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SMV/PV受累,预后较差。但与同期未切除受累血管、断端阳性患者相比,血管切除组预后好于癌残留组(P〈0.01)。结论对于胰头癌局部浸润SMV/PV,但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切除。胰腺癌联合SMV/PV切除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切除率,但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联合SMV/PV切除对提高胰腺癌的根治率和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继红  何燕敏  顾黎军 《护理学杂志》2009,(11):96-96,F0003
对1例因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患者,术前进行主动心理干预,术后重点进行生命体征和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同时密切观察各管道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和性质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等。结果本例患者恢复顺利,未出现护理相关并发症。提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是保证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血管切除在胰头癌根治术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4月我科施行18例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楔形切除5例,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部分切除、端端吻合9例,门静脉(SMV)/肠系膜上静脉(PV)部分切除自体血管移植2例,SMV/PV部分切除+肠系膜上动脉(SMA)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5~9小时;术中出血量50~2000ml;门静脉阻断时间20-45分钟。肿瘤切除类型:R0切除10例、R1切除6例、R2切除2例;术后病理证实有6例血管未受侵犯、6例仅侵犯血管外膜、3例侵犯血管中膜、3例侵犯血管内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4/18),主要并发症有胃潴留(2/18)、胆汁瘘(1/18)、胰瘘(1/18)等,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与传统的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相比,联合血管切除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相反会有助于提高局部较晚期肿瘤的切除率特别是R0切除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363例,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38例,设为联合组;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25例,设为标准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胰瘘发生率、腹腔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腹腔感染发生率、胆瘘发生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 结果联合组及标准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5±2.2)h和(5.9±1.7)h,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500(100~4 500)ml、200(20~12 000)ml。联合组的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3,P<0.001;Z=-4.028,P<0.001)。联合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20.3±14.2)d,标准组为(18.5±13.1)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1,P=0.418)。联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26.3%(10/38)、2.6%(1/38),标准组分别为35.4%(115/325)、1.8%(6/32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6、0.539)。联合组术后血管病理证实15例有癌细胞侵犯,35例移植血管通畅,3例发生门静脉血栓并发症。 结论与单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手术并不增加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对于伴有血管侵犯的肿瘤患者有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12.
胰头癌侵犯胰后大血管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头癌侵犯胰后大血管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切除受侵犯血管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 2 5例胰头癌及 1例复发性十二指肠癌胰后大血管受侵犯者。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胰瘘 4例 ,胆瘘 2例 ,均经保守疗法治愈。无血管手术并发症发生。 2 6例获随访2 .5~ 6 .5 (中位时间 4.5 )年 ,平均生存期为 5 6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6 .1% ,88.4%和5 7.5 %。结论  ( 1)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作为术前诊断血管受侵犯的实用、可靠方法。 ( 2 )胰头癌侵犯血管时 ,应积极采用切除受侵犯血管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该手术方法合理、安全、有效、可行 ,能提高 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行胃癌根治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2年6月期间11例因侵及胰头或十二指肠而联合行胃癌根治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行远端胃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行远端胃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加右半结肠切除5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胆瘘1例,胰瘘1例,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2%,34.1%,22.7%。 结论:对能达到R0切除的胃癌侵犯胰头或十二指肠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大段肠系膜上-门静脉切除后不用血管替代进行端端吻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自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采用联合肝脏游离及Cattell-Braasch手法施行胰十二指肠联合5cm以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切除,未采用替代血管而直接行端端吻合的5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术后所有病人均恢复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大段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后直接进行端端吻合,是安全、可行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1例因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患者,术前进行主动心理干预,术后重点进行生命体征和静脉血栓形成的现察,同时密切观察各管道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和性质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等.结果 本例患者恢复顺利,未出现护理相关并发症.提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是保证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切除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消灭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区域性死腔的方法。方法 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后,经肠系膜上血管蒂后间隙置入上提空肠,做改良Child吻合术。结果 围手术期因肝衰、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2例,腹腔乳糜瘘、胆瘘各1例均治愈,其余病人均恢复顺利。结论 (1)整块切除胰十二指肠时,经肠系膜血管蒂后间隙上提空肠,可消灭后间隙死腔。(2)在完整切除胰钩突肿瘤时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院1970~1990连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03例,其中随访94例肿瘤,行Whipple手术49例,扩大根治性Whipple手术24例及全胰切除21例;并发症胰瘘占15.3%,1975年后,用微血管技术吻合法防治胰瘘,无瘘发生。本组肿瘤行根治全胰切除病人术后的生存期与行一般Whipple手术的生存期有明显差异(P<0.05)。对kloppel分期为T_1N_0M_012例,T_2N_(0-1)M_012例及T_(1-3)N_(0-2)M_021例,共45例行胰大部或全胰切除、区域性淋巴结廓清及有侵犯胰后血管切除治疗后,5年生存期达29.7%。(28/94)。作者认为:应重新估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作用,并扼述方法必需改进及扩大根治的远期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8 1年 12月~ 1999年 5月间 ,由作者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0 2例 ,采用如下综合措施重点预防胰瘘 :作好围手术期处理 ,固定有经验的医师主术 ,套迭吻合时内外两层缝线间严密不留间隙的缝合 ,套迭吻合内嵌胰管吻合 ,胰管支撑内、外引流 ,胆肠外引流 ,带蒂大网膜包裹吻合口 ,安放可靠的腹腔引流等。结果采用综合措施的 10 2例术后无1例发生胰瘘。作者认为综合措施有助于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 ,黄疸病例亦可争取一期胰十二指肠切除  相似文献   

1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恶性肿瘤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8~ 1998年间连续施行的 6 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结果 本组 6 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 18例 (30 % ) ,其中胰瘘 8例。住院期死亡 2例(3 3% )。采用单层吻合技术进行胰肠、胆肠重建的 14例无 1例术后并发胰瘘及胆瘘 ,亦无手术死亡。结论 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外科手术操作的精细及积极的围术期处理。单层吻合技术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胆肠重建是降低术后胰瘘、胆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手术。手术的成功直接取决于手术期间的技术操作,围手术期处理如营养支持,对于确保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成功和达到预期治疗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我院1991年~2001年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8例,围手术期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