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药汤剂服用之法是否恰当,对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影响。如徐灵胎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淡汤剂的服法与同道商榷。 1 服药时间 元代的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根据这一  相似文献   

2.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3.
"不服药,得中医"的临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敬远 《吉林中医药》2003,23(11):47-47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过爱小儿反害小儿》中曾引班固言 :“有病不治得中医。”山东中医大家李克绍曰 :“不服药 ,得中医。”“不服药 ,得中医”是古人提示用药不当 ,易造成医疗事故的警戒性用语。药能治病 ,但用药不慎 ,也能加重病情。治好病为上医 ,致病加重为下医 ,那么 ,不服药虽不能愈病 ,但也不至于出事故 ,就等于请中等医生看过了。这提醒中医临床工作者 ,不是一遇到前来就诊的病人就一定开方用药 ,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如未找到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可不必服药 ,应多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导 ,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中医。笔者曾翻阅大量文献…  相似文献   

4.
略谈中药的用药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治病,是以中药性能之偏,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而恢复机体生理平衡,故用药治病,就有药和病症的适宜与否两种情况。中药治病多为复方配伍,故药物配伍也有适宜与否的两种情况。病人在服药期间,饮食和其它生活条件对于疾病和药物也有适宜与否的问题。所以中药治病就存在着用药禁忌。《脾胃论》曾论及“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就是说,在服药治病时,必须知道四时气候变化对疾病和用药的影响,病情  相似文献   

5.
中药毒副作用应引起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达理 《光明中医》2000,15(3):31-32
大自然中一切草木根、皮、叶、茎、果、籽均可入药 ,五谷、五果、五虫、五金 ,乃至动物排泄物都可入药 ,因其各有不同性味、归经、功效 ,医者正是利用其不同的性味、归经、攻效针对不同的病人、疾病、证候等予以治疗。客观地说 ,药物的性味不同 ,内含着有不同的毒性。张子和说 :“凡药皆有毒也 ,非只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说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足以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 ,谷食之属是也 ,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 ,药饵之属是也 ,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 ,正以人之为病 ,病在阴阳偏胜尔……是凡可辟邪安正者 ,均可称为毒药 ,故曰毒药攻邪也。”其说甚是。《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 ,无使过尔。”告诫人们 ,用药要考虑毒性 ,不使太过伤人之正气。仔细体会 ,真辩证法也。不役使毒性 ,不能愈病 ;太过又伤正气 ,妙在“适度”尔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居住有140万侗族,主要分布州内的黎平、从江、天柱、三穗、剑河等县。侗族民间有不少人从事侗医药,各村寨里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草药医。他们治病,有用复方治病者,有用单方治病者,有单味药治疗多种常见病症,而且效果都比较好。现将我们收集到的侗医用单味药治多病症的经验简介如下。1蒲公英侗语名:骂萨姑,别名:黄花地丁、降落伞。来源:蒲公英味菊科多开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全草。  相似文献   

7.
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发药交待。所谓发药交待是指在发药过程中,药剂调配人员把所配中药的煎法、用法、注意事项、特殊药物处理等交待给病人,也是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现将此问题从5个方面作以讨论如下:1 交待中药的煎煮方法  相似文献   

8.
“未病”一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句,一般都视作强调预防的名言。但是仔细推敲,从字面上看,已病不去治,未病倒要治,说是重视预防,意思虽然不错,但总有突兀、跳脱的感觉。《说文·疒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有轻重之别:“疾,病也。“”病,疾加也。”认为“疾”轻而“病”重。清代有位医家叫陆懋修,他依据许慎的这一说解,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指出“: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认作服药于未疾时,反谓药以治病,未病何以药为。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  相似文献   

9.
据唐代孙思邈介绍 ,晋宋以来 ,虽名医间出 ,然治十不能愈五六 ;其中原因 ,不在医生水平 ,而是病人嗜欲太甚 ,不知摄养所致。所以他不但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切脉诊候 ,采药合和 ,服饵节度 ,将息避慎”之术 ,还将“能将节调理”视为疾病向愈的一个条件。他说得好 :“治病用药力 ,惟在食治将息得力 ,大半於药有益 ,所以病者务在将息节慎之至 ,可以养生 ,岂惟愈病而已” (《千金要方》)。《史记》有“病有六不治”之说 ,将“衣食不能适”列为其中之一。可见治病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 ,不可忽视病人的自我调养。今读薛生白医案 ,见其在医案中常“赠…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择时服药方法,古来已有。(《伤寒论》中:“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里指给药时间,应当在汗出休止时,效果才好。此与通常的不论何病、何药,一天皆分二次(早、晚)或三次(早、中、晚)的服药方法不同,是一种颇有发展前途的服药方法。而此法在当前中医药的研究及运用中还不多见,研究方法也较局限,更未形成系统的治疗学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探讨思路与方法,以求抛砖引玉,供深入研究时参考。针刺按时开穴法,值得借鉴。它是根据  相似文献   

11.
清·程文囿的《杏轩医案》是一部学验俱富、别具特色的医案佳作.从“为医首重明理”、“读尽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不服药,得中医”、“情志之病,未可全凭药力”、“医者要善于体悟”、“尽信书,不如无书”、“治病不可见病治病”、“愈病之三要”、“病真药假”、“医贵识病”等十个方面,对程氏“超群迈众”,“开阔心思”的学术思想作出了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12.
《古今医案按·七情·忧》曰:“丹溪治陈状元弟,因忧病咳唾血,面黧色,药之十日不效。谓其兄曰:此病得之失志伤肾,必用喜解,乃可愈。即求一足衣食之地处之,于是大喜,即时色退,不药而愈。由是而言,治病必求其本,虽药中其病,苟不察其得病之因,亦不能愈也。”原文大意:朱丹溪给陈状元的弟弟治病,他是因为忧思成疾而咳血,面色黧黑,用了10天药都不见效。朱丹溪对他的哥哥说:他的病是因为不得志而伤肾所致,一定要使用让他高兴的方法才能使他痊愈。于是找到一个衣服、粮食都充足的地方让他小住。他十分高兴,面色随即好转,没有用药病就好了。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过:“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除无之功,反而有害。”说明服药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以下从中药汤剂的服药方法、时间、温度、饮食宜忌及服药后的观察护理等几方面来阐述中药汤剂在临床中的正确服用,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以取最佳的疗效。遵守药疗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给药前了解病人的病情、诊断、用药,发药前认真核对,观察药液外观颜色、气味、浓淡,确认无误、无变质后发给病人,严防错发、错服。如病人有疑问时,应认真听取,重新核对,必要时与煎药室联系,确认无误后耐心向病人解释。中药袋上的科…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药的煎服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汤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药物的配伍与剂型的选择十分严密,若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正如李时珍曰:“只服汤药,虽品特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无功”。徐大椿亦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这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自神农尝百草辨别了药物后 ,古人服药从咀嚼药草、取汁服用开始 ,随着汤液、丸、散等剂型的出现 ,服用方法也有了发展。在《金匮要略》中可见一斑 ,从书中可以看到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 :“病之愈不愈 ,不但方必中病 ,方虽中病 ,而服之不得其法 ,则非特无力 ,而反有害 ,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中医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服药温度 仲景要求服用表散外邪的方药 ,要温服。如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在完整保持侗族医药本真性的前提下,结合应用现代知识对黔东南地区侗族经口传承的医药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以阐明侗族医药和侗族药物及其应用。内容和方法:应用普遍调查、学科性的典型调查、田野调查、现场观察等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侗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在侗族不同方言区的表现作全面、深入的调查,发掘,对调查所获的大量素材运用专题研究、系统分析研究等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从而从侗医药约定俗成的医疗习惯中。阐明侗医药,阐明侗族药用物种及其分布、来源、功效和临床应用。结果:阐明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及其临床应用;阐释了侗药的人为分类法和命名方法,记述了贵州省东南部侗族地区侗药734种及侗医常用的植物药物(包括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动物药、矿物药的构成比;研究结果建立了侗族药物凭证标本室;研究结果的部分侗药标本经数字化后,进入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平台,实现了以“互联网”共享。结论: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医药文化特色;保持侗族药物的本真性,注重了侗族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注重了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和可传播性;促进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在完整保持侗族医药本真性的前提下,结合应用现代知识对黔东南地区侗族经口传承的医药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以阐明侗族医药和侗族药物及其应用。内容和方法:应用普遍调查、学科性的典型调查、田野调查、现场观察等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侗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在侗族不同方言区的表现作全面、深入的调查、发掘,对调查所获的大量素材运用专题研究、系统分析研究等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从而从侗医药约定俗成的医疗习惯中,阐明侗医药,阐明侗族药用物种及其分布、来源、功效和临床应用。结果:阐明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及其临床应用;阐释了侗药的人为分类法和命名方法,记述了贵州省东南部侗族地区侗药734种及侗医常用的植物药物(包括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动物药、矿物药的构成比;研究结果建立了侗族药物凭证标本室;研究结果的部分侗药标本经数字化后,进入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平台,实现了以“互联网”共享。结论: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医药文化特色;保持侗族药物的本真性,注重了侗族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注重了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和可传播性;促进了侗族医药、侗族药物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郑峰 《光明中医》2008,23(12):2032-2033
千百年来传统中医药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确的给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清·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掌握中医给药的相关护理知识可确保疗效,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侗族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南方世居少数民族。侗族医药文化主要是“口述”史料世代传承,以及少数零星散在当地非医学文字典籍中的医药文化史料。经考证,明朝以前我国侗族地区尚未发现有关侗族医药专著或保存完好的医药抄本。近年来,在侗医药文献调查中,收集到清代康熙至民国年问的侗医药民间手抄本20余种,30余册(本)。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历来都十分讲究。《医学源流论》记载:“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用,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兹将有关事宜简要介绍如下: ①发表祛寒类药物(附子、肉桂、干姜等)不能煎得太久,药汁宜温服,取液不可太少。服药后,要避风勿再感受外邪,同时要忌食生冷之物。 ②清热泻火、解毒、止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