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顾蘅 《河南中医》2004,24(8):77-77
中药的服药方法包括服药时间、次数、药量、冷服、热服等。祖国医学对服药时间十分重视,《神农本草经》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下面对常用的服药方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金匮要略》书中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  相似文献   

3.
从十枣汤的服药时间谈择时服药的客观性及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历代文献均注重择时服药 择时服药,强调的是不同的方药,不同的病证,应该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服药,而不是百病皆早晚分服。早在《内经》中就有择时服药法的记载,如“于春分之日,日未出时吐之”。御农本草经》亦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易饱满而在夜。”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历来都十分讲究。《医学源流论》记载:“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用,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兹将有关事宜简要介绍如下: ①发表祛寒类药物(附子、肉桂、干姜等)不能煎得太久,药汁宜温服,取液不可太少。服药后,要避风勿再感受外邪,同时要忌食生冷之物。 ②清热泻火、解毒、止血  相似文献   

5.
中医方剂的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服药法是提高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家对服药法历来颇为重视,清代徐大椿在其《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然而现在的中医临床诊疗,多数医生普遍采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伤寒论》54条(宋本编码)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本条说明,对于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的患者,在拟用桂枝汤治疗时,须以“病人脏无他病”为前提,如此则赋与了“脏无他病”应与“脏有他病”进行鉴别的深意在内。对此,古代医家已有所领悟,如程郊倩指出的“脏病亦有发热汗自出连绵不愈者,骨蒸劳热类是也。”(《伤寒论后条辨》)就是这种临床鉴别诊断思路的初步体现。然可憾者,程氏却把“脏病”囿于痨瘵范围,则使仲景精义难伸,不能不为之惜也。笔者以为本  相似文献   

7.
中医的择时服药方法,古来已有。(《伤寒论》中:“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里指给药时间,应当在汗出休止时,效果才好。此与通常的不论何病、何药,一天皆分二次(早、晚)或三次(早、中、晚)的服药方法不同,是一种颇有发展前途的服药方法。而此法在当前中医药的研究及运用中还不多见,研究方法也较局限,更未形成系统的治疗学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探讨思路与方法,以求抛砖引玉,供深入研究时参考。针刺按时开穴法,值得借鉴。它是根据  相似文献   

8.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自神农尝百草辨别了药物后 ,古人服药从咀嚼药草、取汁服用开始 ,随着汤液、丸、散等剂型的出现 ,服用方法也有了发展。在《金匮要略》中可见一斑 ,从书中可以看到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 :“病之愈不愈 ,不但方必中病 ,方虽中病 ,而服之不得其法 ,则非特无力 ,而反有害 ,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中医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服药温度 仲景要求服用表散外邪的方药 ,要温服。如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9.
服药方法对组方配伍有一定的影响,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就《方剂学》(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五版教材)中所载成方而言,服用时需用酒、茶调服,人参汤、米汤送服,以及醋、童便、姜汤、盐汤、枣汤、藕汁、萝卜汁、银花汤、薄荷汤等送服者共20余种。这些多为方剂中的佐使药。其配伍意义在不同的方剂中,起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芝萍 《中医研究》2007,20(10):58-59
未明热,用西医的理论,依靠检查、化验去寻找病因,往往病因未明之前,医生束手无策,患者痛苦不堪。而中医在这方面优势明显,如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第54条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李素云教授在临床中将未明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并结合现代检查、化验,有针对性地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经》认为施治“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治”,其施针服药择时的原则主要在阴阳昼夜消长,治宜顺势而为;疾病变化有期,贵在截之适时。现略论之,并列举历代医家择时施治经验,现代时间治疗学研究成果,说明其临床意义与科学性。阴阳昼夜消长治宜顺势而为《内经》认为人体阴阳有昼夜消长变化,临床可顺其消长之势而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顺天之气,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所谓顺者,顺其自然之性之势也;天者,  相似文献   

12.
服法是中药合理运用的重要一环 ,服法不当 ,反而为害。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 ,对中药服法已有详述 ,其云“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再如《伤寒论》中桂枝汤宜温服一杯 ,约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 ,以助药力。《金匮要略》大乌头煎服法 :取二升 ,强人服七合 (70 ml)、弱人服五合(50 ml) ,不差 ,明日更服 ,不可一日再服。《温病条辨》银翘散服法 :病重的白天服 3次 ,夜间服 1次 ,病不解者 ,原方再服。又如鸡鸣散要在清晨 4时服用等。笔者在学…  相似文献   

13.
陈国权 《河南中医》2012,32(5):529-531
厚朴七物汤证主证为发热10日左右出现腹满,此为外邪由太阳内传阳明.此证中“脉浮数”主表证,“饮食如故”并非指饮食正常,而指饮食与往常一样,方中用大黄是取其通腑泄热之力.从本证的治疗可以看出,《金匮要略》中所论杂病多系外邪入侵所致,有表证或外邪者服药后并非皆有汗出,服药后有汗出者并非皆有表证,对表里同病的治疗既有先表后里者,也有先里后表者,更有表里双解者.  相似文献   

14.
中药汤剂临床疗效下降问题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造成中药汤剂临床疗效下降的因素颇多,比较复杂,然而忽略中药服药时间亦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曾云“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故重视中药服药时间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人体活动具有周期节律性,  相似文献   

15.
刘兵  王见 《河南中医》2012,32(4):415-416
大柴胡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第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相似文献   

16.
近代名医蒲辅周(1888~1975)先生有句名言:“中医治病有一个秘诀,就是‘一人一方’。”此言乃衍生于清代医家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中“病同人异论”。 徐灵胎云:“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相似文献   

17.
择时服药方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时服药,是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着眼于人体阴阳消长的昼夜变化节律.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疗效的方法。早在《内经》中已出现吐法于“日未出时吐之”的记载。《重辑神农本草经》亦提出“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的服药法。尤其是宋代以后,择时服药,更是引起临床医家的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  相似文献   

18.
顽痹证证治拾粹鄂州市中医医院(436000)朱祥麟《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故治痹者多以三因立论。痹病久延不愈,衍成顽痹病疾,证情较为复杂,非循常法可获效。《灵枢·周痹》谓:“刺痹者,必先循切其上下之大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  相似文献   

19.
侗药服药方法对发挥药效有密切关系,《医学源流论》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过去由于侗族文化落后,加上侗医药知识普及和宣传不足,以致病人在实际服药时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为此必须加强侗族地区服药护理质量。本人在侗族地区长期从事护理工作。下面仅就服侗药方法护理谈几点体会。1语言沟通古希腊大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可以治病,即“药物和语言”,语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可见语言在服药护理方面的重要性。侗族地区的患者大多数来自偏远、贫困…  相似文献   

20.
古今经方煎服方法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源流论》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煎服方法对疗效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