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寰枢椎骨折与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寰枢椎骨折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扫描和MPR、MIP及VR后处理图像,通过多平面观察寰枢椎损伤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6例寰枢椎骨折与脱位患者中,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半脱位5例,寰椎前弓骨折伴寰枢关节半脱位7例,寰枢关节半脱位8例,枢椎左侧椎板伴横突骨折9例,寰椎后弓骨折3例,寰枢椎突均骨折4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整体显示寰枢椎的立体解剖结构、评价寰枢椎骨折与脱位,诊断精确度高,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根侧块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疗效. 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12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11例,回顾性分析临床效果. 结果 术后X线显爪所有螺钉位置良好,寰枢椎复位满意.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患者均未发生脊髓损伤或椎动脉损伤,未出现内置物断裂. 结论 使用寰枢椎椎弓根侧块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病变术前多层螺旋CT成像椎弓根钉道设计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寰枢椎病变术前MSCT成像椎弓根钉道设计的价值.方法 37例做寰枢椎或枕枢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区域病变患者,术前行寰枢椎多层螺旋CT(MSCT)成像,在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上全方位观察并分别测量:枕内脊各位置的厚度,寰枢椎椎弓根(侧块)的长、宽、高度及椎弓根(侧块)与矢状面的夹角.所测量数据供临床医生在术前选择椎弓根螺钉的长短和大小,确定术中螺钉的置入位置、深度和方向时参考.术后再通过寰枢椎X线片或/和MSCT成像复查,判断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病人的手术都获得了成功,其中采用单纯性寰枢固定5例、寰枢固定 融合15例、单纯枕枢固定4例、枕枢固定 枕枢融合11例、寰枢固定 枕枢融合2例.术后寰枢椎X线片或/和MSCT成像显示所有螺钉均位于预设的钉道中,寰枢椎完全复位.术后随访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及寰枢椎再脱位现象.结论 寰枢椎术前MSCT成像椎弓根钉道设计具有可行性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难治性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儿童难治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1月,对7例寰枢椎难治性脱位的患儿采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时辅以寰枢椎间植骨.结果 7例患儿寰枢椎脱位得到复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8~14个月(平均10个月),影像学显示患儿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寰枢椎难治性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一种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入技术. 方法用Mimics软件对CT扫描的20例成人寰枢椎标本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重建图像的椎弓根参数.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寰枢椎实物模型,测量模型椎弓根参数.测量寰枢椎标本椎弓根参数.对重建图像、实物模型和寰枢椎标本的椎弓根参数行统计学分析,验证重建图像的精确性.在Mimics中寻找三维重建图像椎弓根最佳钉道,制订个体化置钉参数并模拟置钉,根据这个参数和在实物模型直观指导下在寰枢椎标本上置钉.置钉后行CT扫描,判断置钉准确性. 结果寰枢椎重建图像和实物模型与标本椎弓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准确反映寰枢椎解剖结构.用上述方法,4例寰枢椎标本共16侧椎弓根行置钉术,术后CT扫描显示一侧寰椎椎弓根螺钉稍穿破椎动脉孔内侧骨皮质,其余螺钉均未穿破椎弓根骨皮质. 结论用Mimics软件对寰枢椎进行三维重建,制订个体化置钉参数,同时配合实物模型的直观指导,提供了一种寰枢椎椎弓根钉个体化置钉的方法,利用该法能提高置钉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7例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 患者寰枢椎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27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可为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损伤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3月采用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陈旧性寰枢椎损伤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16例,其中男14例,女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6个月,平均10.5个月.其中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治疗13例,包括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0例,陈旧性创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采用经寰椎后弓椎弓根钉板联合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治疗3例,均为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全部患者在复位固定的同时行椎板间自体骨植骨.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变化,术后随访X线片及CT,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 ~18个月,平均13个月.全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复查CT显示2例一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横突孔,但无神经或血管损伤并发症,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评分13 ~16分,平均14.8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1% ~92%,平均82%.复查X线片、CT显示骨性融合好,未见寰枢椎失稳或复位丢失征象,固定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发生. 结论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可有效重建寰枢椎稳定性,并能改善脊髓神经功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与脱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路融合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3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后路手术治疗进行分析。10例寰枢椎不稳及7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寰枢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6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枕颈融合术。结果1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于术后1周死亡;1例术后脱位复发,症状未改善。其余病例随访5个月~5年,枕颈部症状减轻或消失,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寰枢椎或枕颈部植骨于3~6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融合固定术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有效方法。术前应仔细分析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10.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11.
引起寰枢椎不稳的原因中,以创伤因素最为常见.寰枢椎一旦发生不稳,将使高位颈脊髓处于危险状态.因此,有必要积极施行复位固定,解除脊髓压迫,恢复寰枢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13.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14.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15.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16.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17.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18.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19.
1910年,Mixter等[1]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寰枢椎相对旋转的CT研究与旋转固定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正常人功能位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的变化并与旋转固定的患者比较分析,为寰枢关节旋转性固定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82例正常人组与18例寰枢关节旋转性固定患者组行中立位CT扫描,然后行左、右旋转25°~45°功能位扫描,测量功能位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同时对比观察寰齿前间隙与齿突与环椎侧块间隙变化情况.结果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在正常人组不同年龄阶段存在差异,40岁以前与40岁以后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固定患者组与正常人组各年龄段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组与旋转固定患者组功能位比较,寰齿前间隙的改变有意义(P<0.05),齿突与环椎侧块间隙的改变无意义(P>0.05).结论测量功能位寰枢椎相对旋转角度,分析寰齿前间隙的改变,有助于寰枢关节旋转性固定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