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以遗传性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为对象,发现听源性惊厥可诱导大鼠脑内c-fos基因快速、大量、短暂性表达。c-fosmRNA分布于大脑皮层、梨状皮层、杏仁复合体、海马齿状回、上丘脑、背侧丘脑、下丘脑部分核团、下丘、蜗神经核、蓝斑及小脑等处。惊厥后皮层下结构中c-fos基因表达变化程度超过皮层的变化,尤其是下丘、蜗神经核与惊厥时程有明显关系。推测皮层下结构对听源性惊厥的发生有重要意义。P<0.01讨论本文结果说明听源性惊厥同其它因素诱导的惊厥一样[3],可诱导大鼠脑内c-fos基因的表达,表达涉及到大脑皮层、海马齿状回、丘脑、下丘、蜗神经核等结构,其中以皮层下结构如丘脑、下丘、蜗神经核表达变化最显著。原位杂交显示的c-fos基因表达特征类似于Northern杂交结果即快速、大量和短暂性。由于不同部位在惊厥活动中的作用差别,因此用原位杂交可以显示每一结构内c-fos基因表达特点。如在惊厥后30min,海马齿状回中70%以上的神经元单位胞质面积上银粒计数超过20个,而梨状皮层及运动皮层仅占5~13.8%。有报告指出海马齿状回为钙离子通道和NMDA受体高密度区域[4],推测Ca2+和NMDA?  相似文献   

2.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以遗传性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为对象,发现听源性惊厥可诱导大鼠脑内c-fos基因快速、大量、短暂性表达。c-fosmRNA分布于大脑皮层、梨状皮层、杏仁香体、海马齿状回、上丘脑、背侧丘脑、正丘脑部分核团、下丘、蜗神经核蓝斑及小脑等处。惊厥后皮层下结构中c-fos基因表达变化程度超过皮层的变化,尤其是下丘,蜗神经与惊厥时程有明显关系。推测皮层下结构对听源性惊厥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解释脑磁图(MEG)数据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对产生测量磁场的神经活动进行定位。由于理论上不可能从容积导体(如头)外部的磁场来重建其内部的电流密度,故只能使用假设或模型的方法。本文研究了用信号间隔投影(signal-spaceprojection,SSP)方法时伪差抑制对偶极定位精度的影响。给出了近似的解析公式,Cramer-Rao范数(bound),并用MonteCarlo模型进行了验证。MonteCarlo模型可将不同坐标定位误差的增加与伪差场和由相应的二极场微分得到的四极场(quadrupole…  相似文献   

4.
脑磁源的定位是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简称MEG)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该问题属不定问题,即根据探头测量的微小磁场所建立的方程组求得的未知脑磁源有无穷组解。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补充适当信息。脑磁场测量信号SVD正交分解且进行单偶极子搜索方法(music)已被广泛采用。该方法假定脑磁源是许多孤立的偶极子源,且偶极子源之间在统计上是互相独立的。若脑磁源不满足上述假定,一般讲该方法失效。三目标最优化法是最近推出的一方法,若偶极子源分布在脑空间内任意深度平行于探头表面的一层附近,该方法可给出正确的解。三目标最优化法与脑磁场测量信号的SVD正交分解方法相结合可得一新方法,它将脑空间划分成几个子区域,每一区域在平行探头表面不同深度的一层附近。新方法仅要求每一区域内的脑磁源与其它区域内的源在统计上互相独立。而区域内的源是允许互相相关的。与前两种方法相比,新方法进一步放松了对脑磁源的要求,因此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本文详细推导并论证该新方法并讨论它对磁场的源的独立性的要求。本文所述新方法也适用对脑电图EEG源的定位计算。  相似文献   

5.
由头皮电位测量信号重构脑电活动源分布,对于研究脑的认知功能和临床医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近10年发展起来的皮层成像技术(conical imalging technique)因其在脑电源的定位方面相对于传统脑电图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成为脑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本详细介绍了皮层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等效皮层源及头容积导体的建模、头皮测量电位与等效皮层源间定量关系的建立、等效皮层源的重构算法。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脑电图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分辨脑电图是一种由头皮测量到的电位估算出皮层电位分布的方法,本研究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理论分析。首先证明了当整个头部的外表面电位分布都己知时,在介质电导率各向同性头模型下,由于皮层和头皮之间的区域是无源区,因此皮层电位是惟一确定的。其次,考虑到在实际中只能够测量到头皮上有限个电极上的电位,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寻找电位从皮层表面到头部外表面的空间传递系数,并根据它来判断利用高分辨率脑电估算出的皮层电位可信度比较高的区域。最后,本研究在三层各向同性同心球模型下,推算出皮层的点电位传递到头部外表面电位的空间传递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7.
三种经皮层性失语症神经语言学与CT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种经皮层性失语症神经语言学与CT对比分析汪凯,孟玉,王兴中,李铮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皮层性失语(TranscorticalAphasia,TCA),指的是优势半球侧裂周围语言皮层区以外的皮层病变所引起的以复述功能相对保留为特征的一类失语症...  相似文献   

8.
磁场刺激诱发的动态脑电时空拓扑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使用动态脑电时空拓扑图研究了磁场刺激诱发的脑电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磁场刺激外周体躯感觉神经时,可以在大脑皮质相应投射区内记录到诱发反应电位。在该区的诱发脑电将在大脑皮层中按一定规律进行传播,即首先在皮质的相应投射区内产生诱发脑电位,然后这一诱发脑电位向同一半球的其它区域传播,再后传向大脑另一半球的皮层区。此研究对于揭示皮层诱发脑电的规律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本概述了脑磁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潜在的临床价值。详细阐述了脑磁研究中使用的基本电磁学理论,包括描述电磁规律最基本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生物电磁研究中麦氏方程的准静态近似条件,介质分区域均匀时计算电场、磁场的Geselowitz公式。在准静态近似条件下,讨论了原在电流密度与磁外磁场的线性关系。阐述了脑磁正问题中常用的球对称导体模型解及基于真实头模型的边界元方法解。  相似文献   

10.
脑电皮层成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头皮电位测量信号重构脑电活动源分布,对于研究脑的认知功能和临床医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近10年发展起来的皮层成像技术(corticalimagingtechnique)因其在脑电源的定位方面相对于传统脑电图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成为脑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本文详细介绍了皮层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等效皮层源及头容积导体的建模、头皮测量电位与等效皮层源间定量关系的建立、等效皮层源的重构算法。  相似文献   

11.
带绦虫体壁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TEM观察了Taeniasolium,T.Saginata,T.Disiformis成虫体壁的超微结构。体壁由皮层及实质两部分组成。皮层为合胞层,从位置上分成两个区:远端胞质区(distalcytoplasmiczone),和深层的核周胞质区(perinuclearcytoplasmiczone)。远端胞质的外表面密布微毛。微毛外被质膜,由基部和端部组成,端部较基部致密,呈电子致密的棘状。基部与端部之间有电子致密环(electrondensering)2条。微毛的长度,随节片的发育而增长,主要是棘的增长。远端胞质内充满大量的,形状各异的空泡、囊泡、杆状器(rhabditiformorganelle),线粒体及内质网。其中豆状带绦虫远端胞质内主要是杆状器;猪带绦虫则以圆形囊泡为主;牛带绦虫为充满内含物的椭圆形囊泡。远端胞质的内面为基膜。基膜下为实质区,实质以网状细纤维样的间质为基质,肌束,核周胞质、支持细胞、实质细胞分布其间。在实质深层,实质细胞逐渐退化成空泡样,构成实质的海绵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脑磁图(MEG)合成孔径磁场测量(SAM)时频分析法研究正常健康受试者运动磁场的变化情况.方法:17例健康受试者给予纯音刺激,受试者听到声音后右手食指触压按键感应器.以声音触发为基点进行平均,选择触发点后的波形进行分析.结果:所有17例受试者定位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与运动皮层解剖位置一致,在听到触发后的400~550 ms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密集激活,占总激活数的74%(34/46).结论:MEG的SAM时-频分析法能够确切地描述皮层神经兴奋活动在时频域的能量变换情况.  相似文献   

13.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是一种无创伤性测定脑电磁活动的技术,主要测定脑皮层神经元细胞内电流产生的微弱磁场。1968年Cohen在麻省理工学院磁屏蔽室内使用诱导线圈和信号叠加技术首次测量了脑的仪节律产生的磁场。1969年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 device,SQUID)的发明,  相似文献   

14.
现有神经调控技术可以实现全脑刺激或皮层精准刺激,但高聚焦性的脑深部刺激一直是该领域的技术瓶颈。本文以近年来出现的负磁导率理论为基础,建立磁场复制器仿真模型,研究脑深部感应电场分布,探讨其深部聚焦的可能性,并与传统磁刺激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单个的磁场复制器实现了远程磁源的建立,与同样位置条件下的传统刺激方法相比,前者的感应电场较小且随距离出现骤减,通过磁场复制器的叠加可增加感应电场强度并提高聚焦性,减少外围导线数目仍可保证良好的聚焦性。本文建立的磁场复制器模型为脑深部精准刺激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未来可以与神经调控技术结合起来,为最终实现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抗GLUT3 C-末端部分合成肽的抗血清对大鼠脑中GLUT3阳性神经细胞的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除在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和海马CA区存在大量的GLUT3阳性神经元外,皮层下的某些核团和区域的神经元以及第三脑室腹 侧部的tamycyte也表达丰富的GLUT3蛋白。有趣的是,这些核团的大部分参与构成脑内葡萄糖监控系统的神经网络,髭阳性细胞(如下丘脑外侧区,黑质的神经元和tamyc  相似文献   

16.
冲动行为及其神经机制是系统水平大脑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涉及冲动行为的皮层、皮层下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整合对冲动行为至关重要。本文着眼于行为抑制调控,对近年来个体冲动行为的脑成像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其核心机制为行为去抑制,在大脑中体现为皮层与纹状体的异常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异常连接。今后的研究至少可以从冲动行为亚型的探索和测量工具的优化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发育和生长过程中的小鼠体重与其左心室心肌收缩结构和产能结构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称量胚胎16日至生后60日小鼠的体重,测量其左心室肌原纤维和线粒体的11种体视学定量参数,对体重与体视学定量参数的结果作直线相关、直线回归和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Vm/Vs、Smo/Vs、Smo/Vmit、Nv和V与体重无直线相关关系;Vf/Vs、Vm/Vf、Smc/Vmit、Smc/Vs、Smo/Vf和Smc/Vf与体重的关系能用直线方程回归,除Vm/Vf外,它们均能用多种一元非线性函数拟合,以对数曲线的拟合效果最好;双曲线函数能较好地拟合Vm/Vs和Smo/Vs与体重的关系。结论:在发育和生长过程中,体重的增长导致心肌微细结构的改变,与心肌收缩结构和产能结构的变化有关,当体重较轻时肌原纤维和线粒体含量的增加幅度较大,体重较重时增加的幅度较小;生长发育早期,心肌主要以线粒体结构迅速增加,晚期主要以线粒体功能完善来满足心脏功能活动加强对能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韩世辉  寿天德 《解剖学报》1993,24(4):349-355
用Golgi和Golgi-Cox方法,镀染猫视皮层17,18区,外侧上雪氏回(LS区)和外膝体背核(LGNd)神经元,利用偏心度对其树突野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以上3个区域中,大多数细胞具有伸长的树突野;在17、18区Ⅱ、Ⅲ层,树突野朝向平行于皮层表面的细胞比例明显高于LS区;LGNd内class3细胞偏心度的平均值大于class1细胞的偏心度平均值;LGNd内多数相邻细胞的树突野朝向相近。  相似文献   

19.
MEG概述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探测神经元兴奋时细胞内电流在颅外产生的磁场变化¨工J,为一种无创伤性脑功功能检测技术,通过脑磁图设备所具备的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conducting)quantum interfere device,SQUID)可精确地测量大脑产生的微弱的电磁信号。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纹状体边缘区与脑内其他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有关结构间的关系,将海人藻酸注射于大鼠纹状体边缘区,观察了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脑内的表达。海人藻酸注射4h后,脑内有少量FOS表达,海人藻酸注射6h后,脑内FOS表达增至最高峰。在嗅脑,基底前脑,海马,杏仁核,大脑皮质以及丘脑的中线核和网状核中有大量密集有FOS表达,另外,在纹状体,Meynert基底核,即内核,丘脑底核,黑质外侧部及其背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