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温病学理论,手足口病发病正值夏季,湿热当令,湿热之体,外感邪毒,内外合邪,湿热壅盛,熏蒸肌表,伤及营血,其病乃成。其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病机为湿热瘀毒,熏蒸肌表,病机转变的关键在于瘀毒,治疗当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笔者仅就临床运用温病学说指导手足口病的治疗浅谈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
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病机转归特点,分析其辨证论治思路,临证按疫毒外侵,邪郁肺卫;毒蕴气分,湿热熏蒸;毒迫营血,内陷心肝、余邪未尽,肺胃阴伤四型辨治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3.
毒邪一指病因,二指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三指病证,四指病性,五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病因之毒常被称为"毒邪",即"邪之甚者则为毒";包括外受毒邪、内生毒邪。痛风病因病机为外感毒邪、内生毒邪、外邪引动内伏之毒等。痛风病变之初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盛或后天调摄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继则每因复感外邪侵扰而诱发内生伏毒,毒邪流注血脉、骨节、经络乃可发病。病久入络而致瘀毒,终因湿热瘀毒互致为患而脾肾亏虚。初为邪盛的实热证,继则出现气血亏虚和痰湿瘀血阻滞的本虚标实证。辨证遵循祛湿、泄热、解毒之法。认为未病先防,除节制饮食之外,对于内蕴湿毒之体,当及早干预,予以排毒通利之品,使邪去正安,脏腑和调。  相似文献   

4.
谈毒与痛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痛风属湿热瘀毒为患。湿热毒邪的产生责之饮食失节、脏腑失调 ,日久酝酿而生。湿热毒邪蒸灼气血 ,血热妄行而为瘀。毒邪内伏 ,不发作可如常人。若毒邪受外邪引动 ,毒阻经络 ,则关节红肿疼痛突发。湿热浊毒易趋下焦 ,关节为经络汇集之处 ,夜间血行迟涩 ,阳入于阴 ,故疼痛多发作于夜间及下肢。毒邪久留 ,若蒸酿气血津液 ,生成痰瘀 ,结于关节、皮肤、肾脏等可成痰核、肿块。毒邪留于肾 ,损伤肾之精气 ,肾脏功能衰退 ,可出现癃闭、关格等证。痛风治疗首当分期。间歇期重用调补脾肾之品 ,绝毒内生之源 ,方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急性发作期重用清解之剂 ,一方面阻断湿热瘀毒对机体的损害 ,另一方面 ,开前后二阴 ,促进毒邪的排出 ,使邪去正安 ,常用金银花、忍冬藤、蒲公英、大黄、土茯苓、车前子等。大黄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效著力宏之品 ,可重用之。  相似文献   

5.
邪毒导致肝病血瘀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病血瘀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常见证型 ,特别是在肝病的后期 ,可见胁部疼痛、肝脾肿大或压痛、毛细血管扩张症、腹壁静脉充血、出血、舌暗或有瘀斑、脉涩等瘀血阻滞的表现。肝病属“杂气”致病 ,性多湿热 ,湿热邪毒是其主要病因 ,而血瘀是其病理产物[1] ,本文就邪毒内侵导致肝病血瘀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1 邪毒的特性中医所谓的“邪毒”概念含义较广 ,包括外来之毒及内生之毒。外来之毒是指寒湿留滞、痰浊垢腻、湿热化毒、顽痰瘀血之类 ,此类非本人身之所有 ,今而有之 ,久踞体内 ,则为邪毒。内生之邪毒 ,则为肝肺脾肾的…  相似文献   

6.
早期肝硬化多是由于湿热毒邪侵袭,病情迁延不愈而逐渐形成的疾病,湿热毒邪消耗肝之阴血,肝脏体阴用阳,肝之疏泄之用,全赖肝之阴血之体,故应重视柔养肝阴;肝病发展到硬化阶段,脾肾功能多已虚损,气血不足,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由气血所充盈、濡养和调节其功能,故气血充足,则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总结近三十位名医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论述,湿热之邪、毒邪、瘀邪是慢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病机;三者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交结,相互影响,或偏重湿热之邪、或毒邪、或瘀邪;病因病机明确,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手足口病又称手足口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以口腔、手足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小儿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呼吸、接触形式进行传播.3—6岁幼童发病较多,多发于夏秋季节.笔者认为该病系由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疫毒;又因小儿饮食不节,过食辛热肥甘,以致损伤脾胃,积滞不化,酿成湿热.时行疫毒与内蕴湿热相搏于气分,正气抗邪外出,毒随气泄,邪达肌肤则出现丘疱疹,湿热蕴于脾胃熏蒸于口,故口舌疮疹溃烂.由于病邪多  相似文献   

9.
李福印 《光明中医》2003,18(3):19-20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 ,以中医辨证为基础 ,参考现代检验学指标 ,对乙型病毒性肝病进行分期治疗 ,常获满意疗效 ,今浅述管见。1 健脾补肾 ,祛除伏邪祖国医学认为 ,乙肝病毒属湿热疫毒之邪。若婴幼儿期 ,正气未充 ,先天禀赋不足 ,肾气素亏 ,后天失于调养 ,脾胃不健 ,则易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邪毒入里 ,伏于肝络 ,肝体反复受其克伐 ,肝阴血渐耗 ,致肝用失其所倚而渐虚 ,正不胜邪 ,其病迁延。若正常成人期感染HBV ,正气尚旺 ,即使感受湿热疫毒之邪 ,亦有力驱邪外达。因此 ,HBV携带者和轻度慢性乙肝的主要病机是脾肾气虚 ,正气不足 ,清阳不…  相似文献   

10.
丙型病毒性肝炎从瘀辨治3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刚 《山西中医》2007,23(4):42-43
近年来,丙型病毒性肝炎有增多趋势,且尚未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观察发现,多数丙肝病人呈现不同程度血瘀征象,结合湿热毒邪残留未尽,肝郁脾肾气血虚损的病机特点,拟定丙肝辨治3法,验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简介如下。1清热解毒活血行瘀法急性丙型肝炎多责之湿热毒邪为患,倘若病重药轻,祛邪不利,湿毒未清,余邪残留,迁延日久,每致湿热交阻,蕴结难解,或湿盛之体,脾运不利,湿困中州,湿热相搏,湿热蕴毒深入血分,瘀血内阻。诚如《金匮要略》谓:“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温疫论》云“搏血为瘀”。症见:身黄呕恶,厌油腻,腹胀纳呆,胁肋刺痛,舌红苔厚…  相似文献   

11.
酒军白茅根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猛,酒制后可缓其峻烈之性,而解毒通腑、活血祛淤之功不减。李东垣说:大黄用酒炮治可使湿热毒邪从小便引出。白茅根清热凉血,通利小便。二者配合运用,能使湿热毒邪前后分消。关幼波教授治疗肝炎、胆囊炎证属湿热壅盛,热盛于湿、毒邪蕴结者,善选此二味与他药配伍运用。  相似文献   

12.
1 急性发病,湿热毒邪由气入血急性肝炎多见于甲型肝炎,由于感染甲肝病毒而致,与古人所言外感“疫毒”或“湿毒”之邪有相通之处。肝炎病毒好犯肝胆脾胃,病理因素以湿热为主。湿热蕴脾,肝胆失于疏泄,证见发热、口苦、身黄如橘皮色、尿黄  相似文献   

13.
介绍王小奇教授从脾虚毒滞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王小奇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是以脾胃亏虚为本,毒邪郁滞为标,由于感受外邪或先天不足等因素导致中焦脾土亏虚,升降失常,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湿热内生,诸邪积聚,郁久化毒(痰浊之毒、瘀血之毒、湿热之毒),毒邪阻滞胃腑所致。故在治疗上以固护脾胃为主,同时祛其浊毒;祛痰浊之毒,重在祛湿化痰,佐以温通;祛瘀血之毒,重在活血化瘀,兼以行气;祛湿热之毒,重在清热解毒,辅以温药。如此虚实兼顾,乃能正邪两治,直中其本。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手足口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手足口病病位在肺、脾,涉及脏腑为心、肝。常证邪犯肺脾,预后多良好;变证邪陷厥阴、心阳虚衰,病位在心、肝,预后多凶险。外因为感受手足口时邪,手足口时邪性属湿热疫毒;内因为正气不足,小儿素体湿热体质易于罹患。常证的治疗在于清热祛湿为主,不宜发汗、滋阴、攻下等;变证的治疗或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或温补心阳、救逆固脱,需要审时度势,随证而治为宜。  相似文献   

15.
甘温除热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误区 目前中医界多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是湿热疫毒之邪入侵所致,对其病因病机多认为系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蕴积中焦,胶结不解,加之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诱因,出现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证型.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增潭 《中医杂志》1989,30(3):44-49
甲型肝炎是湿热蕴郁而发病,治疗用清热利湿之剂通常即可取效,而慢性乙型肝炎(以下均简称慢性肝炎,编者注)则不然,它的病因是疫毒之邪,其性有似湿热,但与一般湿热不同。患者受疫毒病邪长期慢性损害,其临床表现虽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二个  相似文献   

17.
孙黄东 《新中医》1997,29(11):50-51
近10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放置节育环引起的月经异常进行辨证治疗,疗效满意。现举验案介绍如下。1 邪毒湿热,侵蕴胞宫此型多因宿有湿热之邪盘踞冲任,蕴结胞宫,或放环时器械不洁,或放环术后摄生不慎,未禁房事,湿毒秽浊之邪侵入胞中与内蕴湿热之邪相合,湿热邪毒郁蒸胞宫,灼伤胞脉,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或邪毒湿热阻滞气血,瘀阻冲任、胞宫,血不循经,而致月经异常。症见上环后多有阴道流血,日久不止,量时多时少,或有低热起伏,或经行先期,经血量多,甚则淋漓不净,经色紫黑,有小血块,气味臭秽,质粘稠,小腹疼痛拒按,腰骶重痛,烦躁口渴,溲黄便秘,舌…  相似文献   

18.
2湿热辨证 刘焯等、张忠均认为手足口病是因为患儿心脾素有湿热内蕴,复感时行病毒所致。病因为时行病毒,病位在心脾二经,将本病分为湿热型、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3型。马元生等通过对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是由于夏秋季节气候炎热,阴雨连绵湿热之气偏盛,再加上儿童时期饮食不节,脾胃未充,内湿由之而生,内外之邪相搏,湿热之气发于皮肤所致,属湿温范畴。  相似文献   

19.
沈敏南 《中医杂志》2002,43(1):72-72
答:黄带以宫颈炎、阴道炎为多见。历代医家常以湿热毒邪立论,困湿热毒邪下注带脉,带脉失约束之力,以致损伤冲任之脉而成。正如傅青主曰:“妇人有带下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医家喜用《世补斋不谢方》止带方加清热解毒之中药,若未见效,须参与其他治法为好。  相似文献   

20.
早期肝硬化多是由于湿热毒邪侵袭,病情迁延不愈而逐渐形成的疾病,湿热毒邪耗伤肝之阴血,故早期肝硬化患者多有阴血不足的表现,而肝阴不足又可加速硬化的形成,肝体阴用阳,肝之疏泄之用,全赖肝之阴血之体,故此阶段的肝病应重视柔养肝阴,以复肝用之职,并达到柔肝的目的,肝病发展到硬化阶段,脾肾功能多已虚损,气血不足,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由气血所充盈、濡养和调节其功能,故气血充足,则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