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临床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并伴有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性功能减退等躯体症状,其发病主要由于思虑过度引起的,中医认为,抑郁症的病位主要在肝,但文章认为其病位与脾亦有密切关系,脾失健运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不足,以及心失所养、心脾两虚从而加重抑郁状态,文章旨在探讨脾失健运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中医古代文献无抑郁症这一病名,但与抑郁症临床表现相类似的记载散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等病中。基于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文献统计分析,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为情志失调,抑郁症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肝失疏泄、思伤脾,抑郁症的中医临床证型主要为肝郁气滞证和肝郁脾虚证。  相似文献   

3.
浅谈抑郁症之病因病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抑郁症不能等同于中医郁症,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思虑过度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肾精亏虚,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元神失养。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多脏,中医辨证以虚证为纲。  相似文献   

4.
在查阅大量古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从思则气结的角度梳理了抑郁症发病与脾的理论内涵,深入探讨抑郁症发病与脾的内在机制;从"思则气结"的角度探讨脾与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脾主思,思则气结伤及脾运是抑郁症发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后抑郁症将成为第二大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对于抑郁症病位与病因病机的认识比较局限,本文根据查阅到的相关文献,就抑郁症的中医病位、病因病机进行探讨。笔者研究认为,抑郁症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主要在肾、心、肝、胆、脾、胃,病因病机有肾精亏虚、元神失养;情志过极、心失所养;情志抑郁、肝失疏泄;忧愁思虑、脾失健运;情志不遂、胆郁痰扰等。还为抑郁症的辨证论治分型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探讨分析脂肪肝发病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脂肪肝属中医学的"胁痛""痰浊""痞满""积聚"等范畴,其发病多与酒食过度、情志不遂、贪逸少劳、先天禀赋、药毒、疫毒伤肝等诸多因素有关,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水湿不化,滋生痰浊,气滞血瘀,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胆肾诸脏,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心境障碍,且具有高发病、 高复发、 高自杀、 高医疗成本的特点,属中医"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范畴,一般认为肝郁属本病的基本病机.成都中医药大学马烈光教授根据自己50余年的临证经验,抓住抑郁症的病因多为情志所伤,脏腑功能失调,病位主要在肝脾两脏的特点,认为抑郁症的基本病机中,不能忽视脾胃的因素,肝郁脾虚为其主要病机.临证更应据其病程久暂,分别以疏肝健脾,疏肝解郁、 健脾和营、 兼清郁热,滋阴疏肝等为主要原则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其经验值得我辈认真学习、 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癌症的病因,人们往往认为是受环境、物理化学、饮食、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很少与情绪联想到一起,然而,不少医学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与癌症的发生有关。其实,祖国医学早已发现这一点,《外科正宗》中对乳腺癌的病因分析,认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肝癌患者大多有"大怒"伤肝的经历,胃癌患者则常生"闷气"。俗话说:"百病皆生于气","万病源于心"。临床统计数字显示:90%以上的肿瘤患者均与不良情绪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乳癖病见于《中藏经》,其病因《外科正宗》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垂坠作痛或不疼,皮色不变,其核随情绪喜、怒而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肝郁聚结所成。现代医学认为此病与卵巢机能失调有关,由于机体黄体素分泌量减少、雌激素量相对增多而致病。患者青春期发病多为乳腺小叶增生,哺乳期发病多为乳腺导管增生,更年期发病多为乳房末性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其大意是说,二阳之病(胃病)的发生,多由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而致。脾与胃同居中焦,属土,故脾伤可累及于胃;心为君主之官,为一身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心伤亦可影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肝郁气滞,血瘀痰凝,乳络阻塞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内分泌紊乱,黄体素的分泌减少,雌激素的分泌相对增高有关。为广开治疗途径,从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中急慢性心理应激状态颇常见,"思伤脾"是中医的重要理论,基于"急慢性心理应激状态"认识到"思伤脾"理论的"思"是"思障",并从"思"对胃肠道运动与分泌的影响,"思"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思"对肠道微环境和微结构的影响,"思"对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思"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性等方面探讨了"思伤脾"的相关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思伤脾"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睡眠障碍往往是指中医学中惊悸、怔仲、眩晕、耳鸣等证的一种临床表现 ,也是单独的一种疾病。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学习前贤心法 ,结合个人体会 ,略陈管见如下。1 病因病机的认识睡眠障碍病因虽然复杂 ,但主要由于七情内伤 ,情志不舒 ,气机郁滞所致。《丹溪心法》在分六郁之后 ,更进一步指出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拂郁 ,诸病生焉。”故一身诸病多生于郁 ,如气滞则出现肋胀、眩晕、心悸、失眠等 ,思虚伤脾 ,脾血亏损 ,脾伤失运影响纳食 ,气血失其所生 ,心神失养而致心烦、失眠、惊悸、怔忡 ;饮食不节 ,用脑过度 ,生活失节 ,情欲…  相似文献   

14.
脾脏的升降气机、运化水谷、生成运行血液、主思虑等方面的功能多受肝脏辅助和协调。脾者肝之属,脾运赖肝以疏、脾统赖肝以藏、脾升赖肝以扬、脾思赖肝以调。脾病多受肝脏的影响,肝病常先传病于脾,肝病多传病于脾。在临床上理清肝脾关系治脾不离肝,对临床辨证和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乳腺增生在祖国医学中属于乳癖的范畴。《疡医大全》中论述 :“乳癖 ,乃乳中结核。”“忧郁伤肝 ,思虑伤脾 ,积想在心 ,所愿不得志者 ,致经络癖涩 ,聚结成核。”清代吴谦等进一步论述“乳中结核 ,小者如梅 ,大者如李……时时隐痛 ,皮色如常。”这都阐明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而且说明了本疾病病因与精神因素有关。伤于七情者多由忧郁伤肝 ,忧思伤脾 ,使志不得发 ,思不得道。致气血痰湿郁滞乳络 ,结而成核。我们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病收到了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中医诊断乳房肿块是诊断乳腺增生的主要依据 ,一侧或双侧乳房发生…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症侯群,其发病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中医多归属于“胃病”、“痞满”等范畴.中医治疗多疏肝解郁为主,而中医心神与FD的发病关系密切相关.本文通过从心神则脾伤、思则气结、思伤脾,亦伤心的理论探讨,为进一步探讨从心论治FD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古籍并无"抑郁症"之病名,因此,现代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甚不统一。抑郁症之病,抑郁乃其主要临床症状,但多数研究者却将以抑郁为病因的疾病归于抑郁症之中。"癫证"、"百合病""、脏躁""、奔豚""、失眠"、"健忘"、"郁证(情志抑郁类)"等中医病证,尽管在其发病过程中出现有类似抑郁症的症状,而其所以出现之病机并未证明与抑郁症发作病机相同。中国古代疾病中,与抑郁症主证最相似的疾病之描述,乃公元前541年医和为晋平公诊断之惑疾,其病机为肾不藏精,心肾不交。  相似文献   

18.
郁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郁证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忧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善悲易哭等多种复杂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本证的病因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滞郁结;心血失养,神失所藏;久郁伤脾,气血不足;久郁化火,耗伤肾阴.因此本证与肝、心、脾、肾四脏关系密切.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与本证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认为脾统四脏,百病由脾而生,脾与脑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相关性。脾舍意主思,为五脏神之一,与其他四神共同参与调节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复杂,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本病以"脾"立论,以心脾、肝脾、肺脾、脾肾亏虚为基本病机,"痰""瘀""毒"内阻为其发病的关键,以健脾养心、温补脾肾、培土生金、疏肝健脾为基本治则,来探讨从脾论治老年性痴呆的可行性,期望对本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肝脾相关理论认为肝与脾生理上制中有生,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肝病可传脾,脾病亦可及肝,这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具有相似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是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虚的证候表现存在一致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和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可认为肝郁脾虚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痰、湿、瘀等为其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法,同时注重解毒通络,祛除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