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是近年来消化病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已证实,支气管哮喘是GERD最常见的食管外并发症之一,现将我院2002年—2008年临床确诊的18例GERD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或加重的患者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率为10%左右,西方国家尤为多见,我国约为2%~6.2%,但糜烂性食管炎(EE)的内镜检出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部分GERD患者会伴有反复发作的哮喘、慢性咳嗽、咽喉炎、非心源性胸痛等食管外症状,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内镜检查结果,一般将GERD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BE)三型。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999年北京、上海两地的研究提示GERD的惠病率为5.77%。  相似文献   

4.
一、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者经常就诊于呼吸科 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约15%~44%的正常人每月发生一次反流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烧心、反酸是GERD最常见的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消化系统以外的临床表现更为突出,为此就诊于其他科室,尤其是呼吸科。例如,由于GERD患者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胃酸反流,可刺激咽部引起慢性咳嗽。GERD与哮喘关系尤为密切,哮喘门诊约半数患者有GERD症状,可能与胃酸刺激支气管黏膜有关。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为使GERD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误诊误治的惟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认识.明晰GERD的概念,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对于GERD规范治疗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我国基层临床医生对GERD的认识,与时俱进,以当前临床治疗本病的知识避免选药不当、剂量过大或不足.避免疗程过长或过短,或用药品种过多、配伍错误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现状和GERD对老年患者健康的影响情况,同时分析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GERD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健康状况量表对372例老年GERD患者进行调查,同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老年GERD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平均得分(5.13±0.59)分,生活质量平均得分(48.75±7.59)分,处于较低的水平,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成正相关(r=0.423,P<0.01).结论 医护人员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老年GERD患者的自我管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治疗GERD的药物中,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是质子泵抑制剂(PPI).但GERD的慢性复发性特点,使患者停用PPI后症状反复而需要更长久持续的PPI治疗.国内外对GERD患者长期使用PPI与胃黏膜病变(如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腺癌)的关系尚存争议.  相似文献   

8.
高宁汉  于桂萍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1):1529-1530
胃食管返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损伤。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中并发GERD较多。有资料推测HP的感染可能与GERD的发病有关。为此本文对69例GERD患者和对照组77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HP检测,以探讨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调查表WHO QOL-100测评其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综合干预,可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符合慢性病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许多患者被疾病长期困扰,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我院自.2000年起采用洛赛克、西沙必利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6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保护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丽 《医学综述》2011,17(4):583-58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GERD的影响是近来年消化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显示Hp感染对GERD并无影响,也有研究报道Hp感染可以促进GERD的发生,但是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结果支持Hp感染可能对GERD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胃食管反流与哮喘是十分常见的疾病,哮喘患儿中50%~80%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本文试探讨儿童胃食管返流(Gestro esophageal Reflux,GER)与哮喘的关系。方法:对我院51例有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及鼻部检查正常,怀疑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儿进行24 h食管p H监测,记录患儿反流与呼吸道症状同时进行抗反流治疗并以51例无呼吸道症状的GER患儿作为对照。结果:以哮喘为主要表现的GER患儿食管24 hp H监测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抗反流治疗对哮喘治疗有效。结论:胃食管反流并哮喘症状的患儿返流比普通GER严重,对有GER并哮喘症状的患儿,实施抗返流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提示哮喘症状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F-36量表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相关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1例门诊GERD患者为对象,以SF-36生活质量调查量表为工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GERD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SF-36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各维度的重测信度良好,分半信度为0.93,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700以上;治疗后SF-36生活质量量表的各个指标均有改善,以生理功能和躯体疼痛改善最为明显,其次为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P<0.05,P<0.01),但是活力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可以较准确地评估GERD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伴或不伴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副作用、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展现出其独有的优势。该文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与特点,总结分析了近几年有关本病的中医诊疗经验与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为基础,设计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从生理、心理、日常生活、社会娱乐、家庭、饮食、睡眠和治疗等方面,调查216例18岁以上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并对银屑病的严重度进行评分(PASI积分)。结果生活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是饮食(1.51±0.063)、治疗(1.49±0.061)、心理(1.23±0.055)、生理(0.88±0.053)、睡眠(0.81±0.061)、穿衣(0.79±0.053)、社交娱乐(0.76±0.052)、日常生活(0.70±0.052)、工作学习(0.56±0.047)、运动(0.43±0.040)性生活(0.40±0.057)、家庭(0.25±0.036),总分为9.64±0.426。按性别比较时,男女生活质量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P=0.934)。对不同严重程度银屑病患者的DLQI分值进行比较,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50,P=0.000)。结论银屑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并且病情越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越大。在临床工作中,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应该得到皮肤科医生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近年来,随着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该病存在较高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其典型症状(反酸、胃灼热)常与患者的情绪密切相关。食管外症状是GERD常见的一类症候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影响治疗效果。目的 通过对伴或不伴食管外症状GERD患者的症状、情绪、生活质量的调查,探讨食管外症状对GERD患者的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对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8周后GERD患者的随访,探讨影响GERD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8年1-12月,收集在门诊及住院患者1 013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胃镜、24 h pH监测及GerdQ量表诊断GERD;采用SAS、SDS量表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况;采用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ERD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13份,回收有效问卷937份,有效回收率92.5%。伴食管外症状GERD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于不伴食管外症状GERD患者(42.6%比33.1%)。随访经PPI治疗8周后的GERD患者,伴食管外症状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症状、焦虑抑郁情绪好转率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GERD亚型、是否合并焦虑抑郁、伴/不伴食管外症状是GERD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食管外症状加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降低生活质量,并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肛瘘是克罗恩病(CD)常见的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D肛瘘的诊断有多种方法,但主要依靠直肠腔内超声和磁共振成像检查。药物治疗CD肛瘘的主要方法,但疗效并不满意,生物制剂的出现给瘘管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联合外科手术。该文就CD肛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可引起胃灼热、胸痛、反酸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GERD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为toupet胃底折叠术,疗效较好。已有研究显示Stretta射频治疗可明显改善GERD症状和患者生活质量。目的 对比Stretta射频治疗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确诊为GERD并行toupet胃底折叠术或Stretta射频治疗的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行toupet胃底折叠术者73例(toupet胃底折叠术组),行Stretta射频治疗者45例(Stretta射频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反流情况,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6个月DeMeester计分、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疾病转归。结果 随访结束时,toupet胃底折叠术组失访3例,Stretta射频治疗组失访2例,最终共11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反流时间、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式与时间在DeMeester计分、LES压力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式、时间在DeMeester计分、LES压力上主效应显著(P<0.05)。Stretta射频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DeMeester计分低于toupet胃底折叠术组,LES压力高于toupet胃底折叠术组(P<0.05)。两组吞咽困难、腹胀、腹泻、慢性疼痛、GERD复发、因GERD严重并发症死亡发生率、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反流次数〔RR=1.202,95%CI(1.729,3.981),P=0.031〕、DeMeester计分〔RR=1.567,95%CI(1.132,2.170),P=0.001〕、LES压力〔RR=1.302,95%CI(1.809,2.096),P=0.037〕是toupet胃底折叠术组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治疗后6个月反流次数〔RR=1.583,95%CI(1.168,2.145),P=0.022〕、DeMeester计分〔RR=1.792,95%CI(1.422,2.258),P=0.004〕、LES压力〔RR=1.653,95%CI(1.365,4.477),P=0.015〕是Stretta射频治疗组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 与传统toupet胃底折叠术相比,Stretta射频治疗在不增加预后风险的情况下,同样能够明显改善GERD患者食管内pH及压力,有望进一步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顽固性GERD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姜堰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病率,分析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该院300名医护人员纳入研究,行GerdQ调查,积分8分以上者诊断GERD。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寻求此人群GERD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300名医护人员完成调查,其中诊断GERD共33例,患病率为11%。性别、年龄、学历、专科、婚姻状况之间GERD患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分析发现,工作强度、便秘是这一人群GERD患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护士职业、高强度工作、油腻饮食、便秘可能是导致这一人群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医护职业不同、高强度工作、油腻饮食、便秘可能是该医院医护人员GERD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