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用单腔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在经左胸径路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拟行经左胸径路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腔气管导管组(A组)和双腔气管导管组(B组)各30例.患者麻醉诱导后.分别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右双腔气管导管至一侧支气管.插管成功后接麻醉机机控呼吸.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插管定位成功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情况;记录诱导前(T1)、插管定位成功后(T2)、开胸后30rain(T3)、开胸后60min(T4)、术毕(T5)时血氧饱和度(SpO2)和气道峰压值(peak);观察术中肺萎陷优良例数;记录插管次数及导管定位时间;随访术后声音嘶哑和咽喉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前和插管前血压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插管后A组血压低于B组,心率慢于B组(P<0.05).两组SpO2在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peak在T3、T4点小于B组(P<0.05),在T2、T5点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定位时间和一次插管成功例数长(多)于B组,术中肺萎陷优良例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声音嘶哑和咽喉疼痛例数少于B组.结论:利用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用于左侧开胸手术安全可靠,且具有经济、省时,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麻醉科在肿瘤开胸手术麻醉中全部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技术 ;对气管内插管困难的病例则采用气管支气管导管 ,不仅为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 ,而且术后无一例麻醉并发症发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 ,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开胸手术麻醉已日趋广泛普及 ,但临床上常遇到双腔支气管导管插入后 ,管端不到位 ,或由于术中患者体位变动、手术牵拉等原因致导管移位 ,不能与支气管开口吻合等问题。通常插管后是盲目用手法纠正 ,有时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即使有时听诊似乎满意 ,但由于仍有部分导管位置实际不恰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腔及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闭式引流中应用的优缺点,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对33例行单腔导管、27例行双腔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导管堵塞发生率、胸腔积液引流效果、患者耐受情况等进行评价。结果 3例单腔导管及1例双腔导管患者因意外脱管后重新置管,剔除观察,其余56例插管1次性成功。操作简便、安全,患者痛苦小。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发生率及再置管率分别为13.3 %(4/30)和10.0 %(3/30),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分别为3.8 %(1/26)和0 (0)。结论 单腔及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胸腔闭式引流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其中单腔导管发生堵塞导致置管失败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方法下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30例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单腔气管插管全麻,术中行双肺机械通气;B组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术中行单肺机械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灌洗前及灌洗结束后心率(HR)、平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pO2),并检测血气,记录pH、PaO2、PaCO2,及灌洗时间、手术时间、灌洗液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灌洗前后A组及B组患者生命体征HR及MAP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灌洗后PaO2及pH值B组较A组有明显提高(P<0.05),SpO2和PaCO2在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灌洗液量B组较A组明显增加(P<0.05),灌洗时间B组较A组增加,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全麻下行双腔管气管内插管双肺隔离后单肺通气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是安全、效果明显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腔、双腔PICC及CVC导管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根据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不同,分为单腔PICC组(A组),双腔PICC组(B组)及锁骨下双腔CVC组(C组),对比三组患者在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ICC组(A组和B组)在置管安全性、留置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上优于双腔CVC组(P<0.05);双腔CVC组局部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PICC组在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CVC组(P<0.05).结论:与锁骨下CVC及单腔PICC相比,双腔PICC既能满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同时输注两路液体的需求,且有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导管留置时间长的优点,值得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成人经鼻型Airtraq窥喉镜与经口型Airtraq窥喉镜在胸科手术困难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需进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胸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50~70岁,ASAⅠ~Ⅱ级, Mallampati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分为两组(n=30):经鼻型Airtraq喉镜组(A组)和经口型Airtraq喉镜组(B组)。全麻诱导后,A组用经鼻型Airtraq喉镜引导经口双腔气管导管插管,B组用经口型Airtraq喉镜经口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采用Cormark-Lehane分级评价声门显露程度,记录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成功情况和插管时口唇、牙齿、咽喉部损伤情况及插管前、插管时及插管后1min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与B组比较,A组双腔气管导管插入声门时间短,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高,插管时口唇、牙齿、牙龈、咽喉部并发症发生率低,血流动力学更平稳(P<0.05)。结论:在需进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困难气道中应用经鼻型Airtraq喉镜可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插管所致心血管反应和插管所致口腔咽部损伤,在胸科手术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困难时及合并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患者乳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MALND)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CALND)的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依据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乳腺外科诊治的60例乳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MALND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及乳腺癌TNM分期1∶1配对选择同期60例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CALND组),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日引流量、拔管时间,采用配对资料χ~2检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皮瓣坏死、上肢水肿、感觉异常的发生率。结果 MALND组术后腋窝平均日引流量为(17.7±7.2)ml,明显少于CALND组的(21.4±6.8)ml(t=2.959,P=0.004);MALND组术后腋窝平均拔管时间为(7.5±2.3)d,明显小于CALND组的(8.8±4.1)d(t=2.057,P=0.044);MALND组皮瓣坏死发生率为0(0/60),明显低于CALND组的10.0%(6/60)(P=0.031);MALND组上肢水肿发生率为3.3%(2/60),明显低于CALND组的13.3%(8/60)(P=0.031);MALND组感觉异常发生率为23.3%(14/60),明显低于CALND组的41.7%(25/60)(P=0.001)。结论乳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明显减少了皮瓣坏死、上肢水肿、感觉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肺癌患者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仍是术后肺炎.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致病性气道定植菌被认为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致病性气道定植菌的存在与术后发生肺炎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横断面调查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连续收治于成都市6家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2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经纤维支气管镜取气管及支气管内液细菌学标本,并检测术前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水平,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肺癌患者术前合并致病性气道定植菌的发生率为15.2%(19/125),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19/22,86.36%);肺癌患者术前合并致病性气道定植菌的高危因素为:高龄(≥75岁)和长期吸烟史(吸烟指数≥≥400支/年);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和术后肺炎发生率在肺癌合并致病性气道定植菌组(42.11%,26.32%)均显著高于非合并组(16.04%,6.60%)(P=0.021,P=0.019).术前血清SP-D浓度在肺癌合并致病性气道定植菌(31.25±6.09)显著高于非合并组(28.17±5.23)(P=0.023).并发术后肺炎患者中气道致病性定值菌发生率为41.67%(5/12),其发生率是无手术后肺炎患者的3.4倍(OR=3.363,95%CI:1.467-7.711).结论 肺癌患者合并致病性气道定植菌与术后肺炎发生密切相关,且高危险因素是高龄和长期吸烟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手术时施行单肺通气对血气的影响。方法:20例术前肺功能正常或轻度减退的肺癌病人被为A、B两组,每组10例,A明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术中行单肺通气,B组用单腔气管导管,术中行双肺通气。全组于麻醉前、术中和术毕分别作血气分析,结果:全组术中的血气分析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在同一时刻的血气分析值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肺癌手术时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对术前肺功能正常或轻度减退的病人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全麻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C、D两组,在手术开始前10 min至术毕前20 min,分别泵注生理盐水(C组)和右美托咪定(D组)0.6 μg.kg-1.h-1。监测患者麻醉前(T1)、拔管前(T2)、拔管时(T3)、拔管后5 min(T4)、拔管后10 min(T5)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采用t检验、χ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时间、呛咳评分、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及用药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拔管前后心率、血压波动较小,Ramsay评分高。拔管前和拔管后D组呛咳评分和SAS评分低于C组(P<0.05)。D组躁动、心动过速发生率低于C组(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C组(P<0.05)。D组七氟醚用量和术后追加芬太尼量均少于C组(P<0.05)。结论 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减少拔管不良反应和血流动力学波动,不延长恢复时间,有利于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