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84例大肠息肉进行了临床分析,认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特别是绒毛状腺瘤的恶变率较高。本文就大肠息肉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肠良恶性肿瘤中PTEN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大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2 8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 ,3 2例大肠腺瘤的腺体及腺体旁组织 ,12例大肠息肉及息肉旁组织 ,48例大肠癌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TEN蛋白在所有大肠肿瘤组织的表达与其在正常粘膜组织及肿瘤旁组织表达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TEN蛋白在所有大肠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 ,尤其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 ,均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组织及其相应的肿瘤旁组织 ,且与肿瘤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 ;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其临床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无关。结论 抑癌基因PTEN在大肠息肉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检测PTEN蛋白表达可能对大肠息肉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和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术后的进一步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c-erbB-2和c-erbB-3三种蛋白的共同表达与大肠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检查证实的大肠息肉、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共151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技术分别对所选取的标本进行EGFR、c-erbB-2和c-erbB-3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增生性息肉组EGFR、c-erbB-2和c-erbB-3三者单一表达或三者均不表达的比率较高(42.86%和35.71%),二者和三者共同表达的比率低(19.05%和2.38%);腺瘤与腺癌组均出现较高的二者和三者同时表达的比率,而三者共同表达在腺癌组中的比率明显高于息肉组和腺瘤组(P<0.01)。大肠息肉中,c-erbB-2单一表达率较高(28.57%) ;腺瘤和腺癌中分别有一种蛋白不出现单一表达,为c-erbB-3和c-erbB-2;在大肠息肉和腺瘤中,均未出现有c-erbB-3与EGFR的共同表达。结论:在不同类型的大肠肿瘤中,EGFR家族蛋白的表达或共同表达具有不同特点;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三种蛋白在信号传导过程中呈共同表达。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认为,大肠癌多数系起源于结肠腺瘤。本文对我院1982年至1996年间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和大肠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旨在对大肠癌与大肠息肉发病关系作一探讨。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982年至1996年的15年中,共行全结肠镜检查3561例,发现大肠息肉488例(564)枚,其中男性289例,女性199例,平均54岁(10~84岁);大肠癌331例(339个癌灶),其中男性170例,女性161例,平均61岁(23~86岁)。大肠癌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便血、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大肠息肉主要症状是便血。本组资料中,大肠息肉和大肠癌肿发生部位均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常见,其次为降结肠或升结肠(见附表)。  相似文献   

5.
本院9年间2389例纤维结肠镜检查中,共检出下消化道息肉561例,计大肠息肉1256个,末段回肠息肉82个;共摘除息肉1299个,均用活检钳咬切:经病理证实腺瘤406个,其中有异型性增生者89个,恶变者23个;在932个非肿瘤性息肉中,有异型性增生102个。腺瘤属癌前病变,经纤维结肠镜摘除大肠息肉,特别是有异型性增生者,可使大肠癌发病率下降。本组肠癌合并息肉者达51.28%.肠癌术后亦可能再发息肉。及早发现恶变的小腺瘤是提高大肠癌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合理治疗方法和时机选择,我们根据息肉位置、大小、数量及有无癌变等,对78例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患者分别行术中切除、术前及术后内镜下切除。结果显示,78例患者都未发生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3种手术方法术后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果表明,对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治疗应按个体化原则选择术中切除、术前及术后内镜下切除等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手术处理方法及疗效,回顾分析56例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病例的诊治资料。结果显示,2004年3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255例大肠癌患者中共发现并存大肠息肉者56例,其中45例行术前息肉摘除手术,7例行术中结肠息肉切除,4例在术后进行结肠息肉摘除。全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息肉切除部位无残留、恶变或癌种植转移。结果表明,术前应用内镜切除是治疗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主要手段;不宜内镜切除者,尽量采用扩大切除术;远离大肠癌常规切除范围、较分散的息肉和不宜扩大切除的患者,可在内镜定位下行局部切除,如为恶性息肉则行结肠次全或全切除。双镜联合可提高大肠息肉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肠同时多原发癌与大肠腺瘤癌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同时多原发癌的发病情况及其与大肠腺癌变的关系。方法 连续观察可发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大肠癌166例。结果 166例大肠癌中同时多原发大肠癌8例(4.8%),单发癌合并腺瘤43例(27.2%)。同时癌合并腺瘤4例,这4种同时癌共有腺瘤14处,其中2例的3处腺瘤癌变,8例同时多原发大肠癌的18外癌灶中直径小于3cm的8处。结论 大肠同时多原发癌并非罕见,且与腺瘤癌变有关。临床上不应满足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33例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资料 ,其中同时性多发癌(SC) 19例 ,38个癌灶 ;异时性多发癌 (MC) 14例 ,计 2 9个癌灶 ,全组有 15例为大肠多发腺瘤 ,占 45 .5 %。结果 :SC术后生存 >5年 4例 ,<5年 15例。 MC自第 1癌手术后计算时间 ,生存 >10年 5例 ;>5年 4例 ,<5年 5例。第 2癌手术后生存 >5年 3例 ,<5年 10例 ,失访 1例。结论 :多原发大肠癌预后优于单发癌的复发和转移 ,因此要力求根治性切除。加强对大肠腺瘤的处理及随访 ,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多原发癌  相似文献   

10.
�󳦰��ϲ�Ϣ��132���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大肠癌病人同时合并息肉的诊断,处理。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132例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肠癌合并息肉者发生率高达18%。息肉术前确诊率低(20%),在切除大肠癌同时一期处理大肠息肉者101例(77%),术后二期处理息肉者26例(18%),85例获得随访,其中一期处理息肉者65例中术后息肉复发5例,恶变1例(1.5%),二期处理息肉者20例中,12例息肉明显增大,其中恶变4例(20%),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息肉在大肠癌中漏诊率高,并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因此。应尽可能术前明确诊断,力争在根治大肠癌的同时处理息肉。术中仔细探查与纤结镜结合,可明确息肉诊断提高切除率,术后应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息肉。  相似文献   

11.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息肉是指高出于肠粘膜表面的突起性病变,为大肠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既往将大肠息肉称为癌前病变。近年通过对息肉癌变规律的深入研究,发现与癌有关的息肉主要是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AP),即腺瘤-癌的发生与发展学说,本文就AP与癌关系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大肠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的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MLH1与hPMS2在大肠癌及伴发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航天中心医院2013年1月—8月16例经肠镜及病理检查诊断大肠癌伴发腺瘤的标本,其中高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1例;伴发大肠腺瘤共计27枚。采用Elivision法检测hMLH1、hPMS2蛋白在大肠癌和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6例大肠癌组织中hMLH1缺失表达1例,伴发腺瘤3枚,其中hMLH1缺失表达的管状腺瘤2枚。16例大肠癌组织中hPMS2缺失表达5例,伴发腺瘤10枚,其中hPMS2缺失表达的Ⅰ级管状腺瘤4枚,Ⅱ级管状腺瘤2枚。16例大肠癌组织中,1例同时存在hMLH1与hPMS2缺失表达,其余15例hMLH1表达阳性的大肠癌患者中26.7%(4/15)hPMS2缺失表达。结论:hPMS2蛋白检测可以提高错配修复功能突变异常的检出率。大肠腺瘤中hMLH1、hPMS2蛋白功能缺失时,可能通过促使腺瘤细胞异常增生诱发癌变。  相似文献   

13.
<正>大肠息肉是临床较常见的下消化道肿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1995-12~2010-10我们对明确临床病理诊断的大肠息肉40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对照,以探讨大肠息肉良恶性之间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0~71岁。分为良性息肉组(25例)和息肉伴癌变组(15例)。1.2研究方法2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实验室检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3在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MMP-3在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和41.7%(P=0.031)。(2)MMP-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7)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果表明,MMP-3的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内境下切除大肠息肉后病理检查在早期大肠癌诊断和治疗中价值,总结分析了本院近十余年来内境诊断和切除的大肠息肉576例,其中癌变37例。37例中腺瘤性息肉癌变者共36例(16.3%).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10例(31.3%),管状腺瘤癌变4例(9.3%).混夸性腺瘤癌变22例(15.1%)。更性息肉癌变者1例(0.3%)。病变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共29例(占78.4%)。息肉大于2.0cm者。癌变率选31.4%。无蒂息肉癌变达57,1%。因此,畸大肠腺瘤性惠肉,尤其是较大、无蒂的息肉应早期内镜下切除及病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早期大肠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七个家系2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特性、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对7个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进行调查。结果 7家系中有21例发病者,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46岁。21例共有31处大肠癌灶,其中16处位于脾曲近端的大肠,10处位于脾曲远端的大肠,5处部位不详。61.5%(16/26)的癌灶位于脾曲近端的大肠。6例患大肠多原发癌,占全组的28.6%(6/21)。结论 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要进行严密监测。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消蕈汤口服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探讨本方对不同病理类型、临床症状的大肠息肉是否具有疗效方面的差别,对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50例用消蕈汤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肠镜下情况等疗效指标进行判断分析。结果显示,(1)治疗后临床控制14例,显效31例,有效2例,无效3例;肠镜下息肉完全缓解21例,基本缓解23例,有效3例,无效3例。(2)治疗后评价为“有效”和“无效”的7例患者中,增生性息肉1例,绒毛状腺瘤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4例,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完全消失患者20例。结果表明,(1)治疗后患者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有效率达94%。(2)肠镜下息肉有效率达88%。(3)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与其他病理类型息肉的疗效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绒毛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的疗效较其他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相对较差。(4)对于纳呆、里急后重、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形状改变4种临床症状,具有明确治疗优势;对于暖气、口干、便血,临床症状可部分缓解;对于腹痛、腹胀、黏液便疗效一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在大癌中的比例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和分析550例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符合Amsterdam标准或日本标准者诊断为HNPCC。结果 550例大肠癌中6例(1.1%)符合Amsterdam标准,19例(3.5%)符合日本标准。本组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是肿瘤发病年龄早,多位于右半结肠,粘液癌及多原发大肠癌多见,家族中肠外肿瘤增多,息肉伴随增  相似文献   

19.
大肠腺瘤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肠镜早期发现以及早期切除大肠腺瘤对预防大肠癌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总结我们5年来肠镜检查发现和治疗505例大肠腺瘤的经验。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5年间共行肠镜检查3 950例,发现大肠腺瘤患者505例(12.8%)。年龄18~92岁,平均55.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便血198例,大便习惯改变167例,腹部不适87例,其他表现有腹泻、黏液便、消瘦等。2.诊治方法:采用Olympus EV-70结肠镜检查全部大肠。记录所发现的腺瘤明确数目、部位,并测量其大小,观察表面和基底部特征。用Olympus UES-20型高频发生…  相似文献   

20.
重视大肠腺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腺瘤系指生长自结直肠黏膜而隆起于黏膜表面的病变。腺瘤的总患病率为 30 %~ 5 0 % ,且随年龄而增加[1] ,大量的临床研究与文献均证实大肠腺瘤是明确的癌前病变 [2 ] ,因此重视大肠腺瘤的早期诊断 ,正确处理大肠腺瘤至关重要。1 大肠腺瘤的诊断1 .1 重视大肠腺瘤的早期诊断 ,提高检出率 ,减少漏诊。Morson认为大肠癌几乎均来源于腺瘤 ,国际息肉研究 ( NPS)指出 ,息肉切除术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约 76%~ 90 % ,从腺瘤的演变、移行过程、生物学特性及分布情况等多方面研究证实大肠腺瘤是重要的癌前病变[3 ] 。因此 ,重视大肠腺瘤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