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刺是现阶段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主要方法,在外敷、灌肠治疗方面报道专方专药的文献较多,配合口服中药、辨证外敷及穴位贴敷等内容较少。针刺疗法可减少药物使用,避免药物对肝脏的再次损伤。本文概括了现阶段中医外治研究的优劣,指出了中医外治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药贴敷疗法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用药物外敷穴位进行治疗更是中医常用的方法。大黄性味苦寒,功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是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大黄及含大黄制品穴位贴敷对疾病的治疗,并不能用“导泻”、“通便”作用解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住院的160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给予艾灸、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痛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艾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痛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结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可明显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中医外治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常见肝病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肝区、穴位贴敷、中药脐敷、穴位注射、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肝病治疗仪和刮痧等。参考文献20篇。  相似文献   

5.
正1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属于中医外治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穴位为依据,将中药研磨成细粉,用醋、鲜姜汁、蜂蜜或白酒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穴位刺激作用疏通经络气血、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从而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及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干预虚寒性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虚寒性胃脘痛患者给予中药穴位贴敷,观察贴敷后胃脘痛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予中药穴位贴敷干预后,患者胃脘痛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虚寒性胃脘痛患者,可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7.
孙秋凌 《新中医》1995,27(1):27-28
敷脐疗法临床运用举隅孙秋凌主题词中药外敷疗法,脐,遗尿/中医药疗法,胃脘痛/中医药疗法,复方(中药)/治疗应用敷脐疗法是通过中药外敷或外熨脐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近年来笔者临证时屡用敷脐疗法治病,疗效满意。兹简介如下。1葱硫饼疗遗溺高某,女...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目前西医对此尚无特效的治疗。中医外治法是中医特色治法之一,治疗本病具有确切的疗效。常见方法有中药敷脐、穴位外敷、针灸疗法、二联疗法等。本文系统回顾近年来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法的国内文献,综述了中医外治法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提出目前临床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外治法的治疗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近10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介绍外治法包括: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注射法、体针针刺疗法、灸法、耳穴疗法、中药浴足疗法等。参考文献21篇。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外治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等优点,是不愿服用及不适合多服或久服中药患者的另一种治疗选择,最常用的中药外治法有穴位贴敷、足浴、药枕。近7年来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的研究为穴位选择、贴敷时间、药物调制方法及临床研究;足浴疗法的相关研究多为足浴时辰(以子午流注为主)及临床研究;药枕疗法的相关研究多为中药药枕的作用机制、药物选择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1.
痛风性关节炎为本虚标实之证,机体正气不足,脾肾亏虚为本,痰湿瘀血阻滞为标,治疗当标本兼顾。常用的中医外治法有中药外敷、中药熏洗、中药穴位贴敷、针灸疗法、刮痧疗法、推拿疗法和其他综合疗法。依据病情或单用一种外治法,或多种外治法联用。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等特点,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较多不足,如相关研究样本量较小,科学规范性不足,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的研究较少。今后应该更加科学、系统地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子午流注学说指导下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腹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子午流注时辰表将行气止痛中药药膏择时贴敷于中脘、神阙穴,同时配合促胃动力药和中药汤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促胃动力药加中药汤剂的基础上,每日随机将行气止痛中药药膏穴位贴敷于中脘、神阙两穴位。结果:治疗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腹胀治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腹胀治愈率为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 0.05)。结论:运用子午流注学说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腹胀的疗效优于随机穴位贴敷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综述中医药外治法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对中药敷脐,穴位贴敷、中药灌肠、针灸疗法及综合外治法等常见疗法在治疗肝硬化腹水中的疗效进行探讨。由于中药组方不一,药物制备不一,即使同种方法其疗效也不一,所以需进一步探索外治法综合机制并开展优效性研究。同时认为中药敷脐及联合艾灸疗法已愈渐成熟,但中药浸溻、中药灌肠等文献相对较少,且相关基础性研究甚少,应充分拓展肝硬化腹水在外治法中的适用范围,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以期更好地为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临床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灌肠及穴位贴敷疗法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组、灌肠组及穴位贴敷组各40例。各组均采用小承气汤组方,口服组和灌肠组均采用煎药机煎制成浓煎剂,穴位贴敷组用大黄∶厚朴∶枳实按1∶2∶1的比例制成药饼贴于神阙穴和中脘穴,每日2次,每次贴敷4 h。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肠功能障碍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各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口服组、灌肠组及穴位贴敷治疗前后WBC、PCT、肠功能障碍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下降(P 0.05);与灌肠组及穴位贴敷组相比口服组各项指标下降速度更为显著(P 0.05)。结论口服中药、中药保留灌肠及穴位贴敷疗法对于老年脓毒症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均具有良好疗效,且口服中药优于中药保留灌肠及贴敷疗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疗法、穴位贴敷法、中药足浴法、灌肠疗法、穴位注射、经穴埋线等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认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也存在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李虹 《中医研究》1997,10(4):47-50
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概述广西541002桂林市人民医院李虹主题词痛经/中医药疗法中药外敷疗法近年来对痛经[1]的治疗进展较快,以外治法治疗更有新的进展,疗效颇佳。现将国内近年有关痛经外治法的文献综述如下。敷脐疗法江明旺以化瘀止痛膏治疗痛经80例,全部获...  相似文献   

17.
收集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关资料,从中药敷脐疗法、中药灌肠治疗、穴位注射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一、含义:中药外敷穴位疗法,是选择中药研末,用各种赋形剂调成糊状,外敷于某些穴位,以达到治疗作用,叫做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它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二、意义: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具有方法简便、节省药物、疗效较好、使用安全、对内脏无损害等优点。三、原理:中医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络;穴位是经气输注交会于皮肉筋骨之间的部位。经络和穴位同属于一个系统,在生理、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60例。将莱菔子、焦三仙、佛手、干姜等药按一定比例研磨为粉,烘干后加用适量蜂蜜调制成每丸重7g左右的深褐色药丸,将药丸压扁贴于患者的中脘穴,每周3次,疗程2周。结果:显效:37例,占61.7%;有效20例,占33.3%;无效3例,占5.0%;总有效率95%。结论:中药穴位帖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  相似文献   

20.
正胃痞病是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以上腹部满闷为主要表现。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是将中药加工后贴敷在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药物和穴位双重作用。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而通达百脉,是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在此施行中药外敷能避免药物通过肝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