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红  吴莉华  葛觉敏 《现代保健》2009,(23):109-110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早产儿PDA53例,随机分为布洛芬组(n=31)和消炎痛组(n=22),布洛芬组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g组(n=20)及〈1500g组(n=11),均予以口服或鼻饲给药。布洛芬组首剂给予10mg/kg,于24、48h后各给予5mg/kg。消炎痛组0.2mg/(kg·次),每间隔12h 1次,共3次。用药期间观察尿量、胃肠不耐受、黄疸、胃肠道出血情况。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结果布洛芬组PDA关闭率为74.2%,消炎痛组关闭率为77.3%,两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Χ^2=0.07,P〉0.05)。布洛芬组出生体质量≥1500gPDA关闭率好于出生体质量〈1500g(Χ^2=5.21,P〈0.05),疗效与出生体质量有关。布洛芬组4例(12.9%)出现一过性少尿,消炎痛组9例(40.9%)合并少尿,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5.45,P〈0.05)。布洛芬组治疗前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炎痛组8例血尿素氮增高,6例血肌酐增高,两个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效、方便、安全,能显著减少少尿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早产儿40例口服布洛芬(10mg·kg^-1·d^-1)共3天,用药前后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用药后再次复查心脏彩超。结果34例动脉导管关闭患儿中,1例出现肺动脉高压,治疗前后血小板、肌酐、尿素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113、0.957、0.342,均P〉0.05),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愈率为89.47%,有效率为94.74%。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中未发现患儿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及呕吐、腹胀等消化道反应,但远期预后及药代动力学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韩静  周翔  朱春婵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851-5852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及利弊。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月经心脏彩超确诊为PDA的早产儿,口服布洛芬混悬液10 mg/kg,24 h后口服5 mg/kg,3剂一疗程。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aO2)、血糖、尿量,复查血常规、肾功能,并观察有无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颅内出血等倾向。治疗结束后第7天复查心脏彩超并完善头颅CT,生后4周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结果:布洛芬关闭PDA的有效率为86%,同时NEC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却明显增加,脑室内出血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并能减少NEC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12月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有PDA的3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15例未口服布洛芬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13例闭合,3例未闭;15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7例自然闭合。观察组闭合率81.25%,对照组闭合率4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未发生消化道出血、黄疸、尿少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避免部分患儿日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口服布洛芬悬液和消炎痛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 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0例胎龄 30~35周早产儿, 心脏彩超证实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 (PDA), 随机分为布洛芬组 (n=15) 和消炎痛组 (n=15), 于生后 3d口服分 3次给药。布洛芬组首剂给予 10mg/kg, 于 24、48h后各给予 5mg/kg。消炎痛组 0 2mg(kg·次 ), 每间隔 12h1次。结果: 两组关闭率相似, 布洛芬组 12例导管关闭 (80% ), 消炎痛组 13例导管关闭 ( 87% ), 两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5)。布洛芬组 3例合并尿少, 消炎痛组 10例合并尿少,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5), 消炎痛组 5例血肌酐增高, 6例血尿素氮增高, 布洛芬组无血肌酐增高, 1例血尿素氮增高, 两个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5)。其他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消炎痛组 2例大便潜血阳性, 1例血总胆红素轻度升高, 两组均无腹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结论: 生后 3d口服布洛芬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与口服消炎痛同样有效, 并能显著减少尿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要求的早产儿40例口服布洛芬(10mg·kg-1·d-1)共3天,用药前后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用药后再次复查心脏彩超.结果 34例动脉导管关闭患儿中,1例出现肺动脉高压,治疗前后血小板、肌酐、尿素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113、0.957、0.342,均P>0.05),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愈率为89.47%,有效率为94.74%.结论 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中未发现患儿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及呕吐、腹胀等消化道反应,但远期预后及药代动力学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生率在低体重儿为40%。以往国内都用吲哚美辛(消炎痛)片剂磨粉水溶后口服,因不良反应严重,使用时限制较多,布洛芬与消炎痛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且布洛芬治疗PDA在国外已有较多报道,故本研究就布洛芬治疗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无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为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且无合并其他严重心肺疾患的无临床症状的新生儿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仅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首剂量10 mg/kg,第二、第三剂量5 mg/kg,每次间隔24 h。观察两组患儿动脉导管关闭情况;组间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4例PDA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27例闭合,闭合率为92.97%;未经治疗的对照组31例中,15例自然闭合,自闭率为48.3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未出现尿量减少,黄疸加重,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无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减少发展成为严重症状性PDA及手术的机率,改善新生儿近期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口服布洛芬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不同奶量喂养下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283例胎龄≤32周出生48小时确诊为PDA的早产儿行布洛芬治疗者为布洛芬组,并选取同期入院胎龄≤32周、出生48小时床旁超声多普勒证实存在PDA,且PDA直径>1.5mm,CVD评分总分≥3分的早产儿78例作为对照组.布洛芬组又根据第1剂布洛芬口服时的奶量喂养情况,将283例患儿分为禁食组(a)、10~<20mL·kg-1·d-1组(b)、20~<50mL·kg-1·d-1组(c)、50~<80mL·kg-1·d-1组(d)、≥80mL·kg-1·d-1组(e),并根据第1剂布洛芬口服时不同的奶量喂养情况,分析布洛芬口服后1周内消化道症状,如消化道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喂养不耐受等的发生率.结果 经过1、2、3个疗程布洛芬口服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50.5%(143例))、20.1%(57例)和4.6%(13例),第1个疗程PDA的关闭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第2、3疗程(χ2值分别为3.87、4.17和10.14、18.60,均P<0.05).对照组于生后第14天时复查心脏彩超,PDA关闭16例(20.5%),好转12例(15.4%),手术38(48.7%).布洛芬组与对照组比较,在PDA关闭率(χ2=18.13)、好转率(χ2=20.23)、手术率(χ2=29.17)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布洛芬口服后,消化道症状总发生率禁食组(a组)分别与各不同奶量喂养组(b、c、d、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1~40.00,均P<0.05).结论 早产儿出生1周内发现并予布洛芬第1个疗程口服后,PDA关闭率明显高于第2、3个疗程.早期喂养,喂养量大的早产儿布洛芬口服后1周内,消化道出血、NEC的发生率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应用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 以60例经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而确诊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28例患儿在用药后动脉导管自然关闭,关闭率为93.3%(28/30).对照组动脉导管自然关闭21例,关闭率为70.0%(21/30).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用药期间,肌酐含量以及血清尿素氮水平均正常.结论 布洛芬在临床中应用方便、快捷、不良反应少,对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迸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对40例接受口服消炎痛治疗的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PDA中早产儿15例,足月儿25例.关闭31例(77.5%),其中早产儿关闭12例(80.0%),足月儿关闭19例(76.0%),关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体重<1 500g、1 500~2 500 g、>2 500g 3组消炎痛关闭率分别是10.0%、85.7%、70.0%,关闭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口服消炎痛对治疗新生儿PDA有明显疗效.其关闭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生率在低体重儿为40%[1].以往国内都用吲哚美辛(消炎痛)片剂磨粉水溶后口服,因不良反应严重,使用时限制较多,布洛芬与消炎痛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且布洛芬治疗PDA在国外已有较多报道,故本研究就布洛芬治疗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对 4 0例接受口服消炎痛治疗的 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0例 PDA中早产儿 15例 ,足月儿 2 5例。关闭 31例 (77.5 % ) ,其中早产儿关闭 12例 (80 .0 % ) ,足月儿关闭 19例 (76 .0 % ) ,关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体重 <15 0 0 g、 15 0 0~ 2 5 0 0 g、 >2 5 0 0 g 3组消炎痛关闭率分别是 10 0 .0 %、 85 .7%、 70 .0 % ,关闭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口服消炎痛对治疗新生儿 PDA有明显疗效。其关闭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治疗前血小板减少对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并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hsPDA早产儿,给予口服布洛芬(首剂10 mg/kg,第二、三剂5 mg/kg,每日1次,共3 d)一个疗程;治疗前采血,根据血小板计数的情况将入选早产儿分为中度减少组(50~99×109/L)、轻度减少组(100~149×109/L)和正常组(≥150×109/L)三组,疗程结束后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患儿药物疗效及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颅内出血(IV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肾损伤等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早产儿203例,中度减少组、轻度减少组及正常组分别为14例、38例和151例,三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布洛芬后三组分别有5例(35.7%)、23例(60.5%)和103例(68.2%)患儿PDA关闭,组间关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NEC、IVH及肾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hsPDA治疗前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降低了口服布洛芬的疗效,但不影响hsPDA相关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NEC、IVH及肾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产儿生后3天内血小板相关参数对其动脉导管关闭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9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生后3天内血小板相关参数、临床资料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依据心脏超声结果将其分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组57例与无PDA(nPDA)组35例,再根据临床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在PDA组中筛选出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PDA(hsPDA)组17例;给予hsPDA组患儿口服药物(布洛芬混悬滴剂)关闭动脉导管。比较并分析各组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血液学指标,评估相关因素对早产儿hsPDA的临床意义。结果 与nPDA组相比,PDA组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较低(t值分别为2.780、3.418),足量产前激素的使用和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比例均较高(χ2值分别为42.190、6.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PDA组相比,hsPDA组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更低(t值分别为5.338、6.067),足量产前激素的使用、发生RDS、喂养不耐受的比例均更高(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布洛芬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近年来收治的152例早产低体重PDA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实验组于生后24 h内口服布洛芬,首剂10 mg/kg,第2、3剂5 mg/kg。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1 ml/kg,第2、3剂0.5 ml/kg,每剂间隔24 h。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第1疗程结束后实验组PDA关闭率为82.89%,高于对照组的42.11%,平均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期肺出血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脑室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低体重儿PDA患者时可以明显提高动脉导管的关闭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早产儿心脏超声及头颅影像学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早产儿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部分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396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早产儿心脏超声及头颅影像学筛查结果,及其与胎龄、性别的相关性。结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396例早产儿中卵圆孔未闭发生率为72.0%(285/396),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为15.7%(62/396),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为2.3%(9/396),室间隔缺损发生率为0.5%(2/396),瓣膜病变发生率为2.0%(8/396)。但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及不同性别早产儿之间上述不同类型心脏结构异常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396例早产儿中硬膜下出血发生率为2.8%(11/396),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为12.9%(51/396),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为6.8%(27/396),脑室内出血发生率0.3%(1/396)。头颅影像学筛查结果显示男性早产儿硬膜下出血发生率较女性早产儿高(P<0.05),而男性早产儿脑实质出血发生率则较女性早产儿低(P<0.05)。但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之间上述不同类型颅内出血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分列早产儿心脏结构异常前三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分列早产儿颅内出血前三位。且部分类型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与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血流参数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是否自然关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动脉导管未闭的12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生后第72小时和第7天对早产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出生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为依据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出生后1周内动脉导管仍未关闭的25例早产儿为观察组(PDA组),出生后1周内动脉导管自然关闭的10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在第一次超声检查中主要测量以下参数:卵圆孔分流速度、收缩期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结果 (1)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早产儿的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以及卵圆孔分流速度明显降低(P0.01,P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升高(P0.01);(2)利用收缩期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卵圆孔分流速度和肺动脉收缩压预测出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的最佳临界值为:19.68 mmHg、57.06 cm/s和33.73 mmHg。结论超声血流参数对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是否自然关闭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检测评估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4月入住该院的患有心力衰竭的233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在出生24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动脉导管未闭患儿46例为实验组,分为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和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又分为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组和动脉导管未闭未治疗组;动脉导管闭合早产儿187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出生后第1、3、7天的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实验组使用布洛芬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前超声心动图显示动脉导管未闭内径2~2.5 mm、2.5~5.0 mm所占比例分别为76.09%、23.91%,导管未闭率(100.00%)高于治疗后动脉导管未闭率(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早产儿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高于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和对照组(P0.05),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早产儿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组和对照组第7天早产儿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低于第3天(P0.05)。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组早产儿第7天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低于第3天(P0.05);第7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组早产儿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明显低于动脉导管未闭未治疗组(P0.05)。结论由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发展与治疗过程中与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敖桢桢  王静 《现代医院》2012,12(2):51-52
目的比较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的差异。方法将49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布洛芬组25例与对照组吲哚美辛组24例,分别服用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比较两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动脉导管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吲哚美辛组相比,布洛芬组引起的少尿、肾功能损害及喂养不耐受等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安全、有效,用药方便,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