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曾亚  徐珽 《中国药业》2021,(5):95-96,I0001-I0003
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征、发生机制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年1月1日至3月15日14例接受LPV/r治疗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xcel软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情况、ADR及其转归。结果 14例患者中,12例患者发生ADR,男女比例相当;发生人群集中在41~50岁;平均用药疗程为(13.8±4.45) d。ADR中高三酰甘油血症构成比最高,其次为腹泻、胆红素血症、恶心呕吐、肝药酶升高等,无新发或严重ADR。ADR处理包括停药、药物干预、停药并药物干预,83.33%的患者在出院前治愈或好转,58.33%的患者在10 d内治愈或好转。12例患者中,11例有联合用药情况,联用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结论 LPV/r易发生ADR,但转归较好,很少出现停药情况。其所致ADR存在个体差异,多数为营养代谢异常、胃肠功能紊乱和肝胆损伤。密切监护、及时处理、用药疗程尽量不超过10 d是安全用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方法临床药师通过问卷星调查、康网系统、查阅病程等方式收集ADR,对其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过敏史、报告类型、怀疑药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ADR共45例,ADR发生率为12.4%,其中一般的44例(已知的39例、新的5例)、严重的1例。ADR发生较多的为抗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LPV/r)、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MP)、抗菌药物莫西沙星。结论临床使用多种药物治疗COVID-19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以及患者基本情况、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关注疗效同时对ADR也应积极宣教、及时发现与上报,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12):1607-1609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0—2013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各监测单位提交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的银杏达莫注射液致ADR病例,并就收集到的192例ADR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致ADR女性及中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消化系统及皮肤反应;ADR多发生于用药后2 h内(83.44%),以速发型为主,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致ADR与用药剂量、患者性别及年龄有关,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测,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抗病毒治疗药物之一。几项体外试验研究结果显示,LPV/r有抑制SARS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的作用,但也有研究并未发现其有抑制SARS病毒的活性或活性较弱。2篇文献报道了LPV/r治疗SARS有一定临床疗效,1篇文献报道了LPV/r治疗1例MERS患者取得成功。近来也有少量LPV/r治疗COVID-19的报道,但是均尚缺乏高质量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南药学》2017,(11):1509-1512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并对其血液系统ADR发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筛选本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使用多西他赛化疗的住院患者,报警病例经人工评价后进行多西他赛相关ADR研究。结果系统共监测住院患者984人,共计2831个化疗周期。多西他赛致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4.65%、13.67%、4.11%和15.21%,其严重ADR发生率分别为5.14%、4.67%、0.32%和0。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7.84%,有1例发生严重ADR。急性肾损伤和皮肤变态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1%和0.30%,无严重ADR发生。本研究显示胸腹膜转移(OR=1.637,95%CI:1.113~2.407)与用药前肾功能异常(OR=5.502,95%CI:1.046~28.932)均为多西他赛血液系统A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西他赛致血细胞减少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且血液系统ADR严重,临床上要对患者做好用药监控,防止严重ADR发生。  相似文献   

6.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目前还没有高质量临床实验证实任何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该疾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是中国卫健委发布的试行诊疗方案中推荐试用的抗病毒药物之一。但因证据有限,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缺乏LPV/r在一般和特殊人群中的详细用药指导,诊疗方案中推荐方案的依据和理由不明确等。本文总结和分析了LPV/r在SARS和MERS患者中使用的临床证据,根据现有的安全性数据推荐了在成人和特殊人群中的用药方案,并讨论了治疗时长、注意事项和LPV/r的药学监护策略等。本文目的是解读在COVID-19的治疗中使用LPV/r的理论依据和潜在益处,并指导临床工作者在试用LPV/r治疗COVID-19时合理地使用LPV/r。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院儿童患者应用注射用更昔洛韦(GCV)致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于我院住院部接受注射用GCV 治疗后发生ADR 的33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注射用GCV 致ADR 最常见的为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ADR 主要发生于0 ~ 1 岁婴儿(75.76%);18 例(57.57%) ADR 发生于用药后第1 ~ 2周;严重ADR 共3 例。结论:为减少ADR 发生,临床应合理应用注射用GCV,提高其用药合理性,避免超说明书用药,注意配伍禁忌,减少药物联用。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患儿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赵业清  徐传新 《中国药房》2014,(16):1501-1503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2-2013年国内期刊发表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ADR文献进行检索,并就收集到的23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3例ADR患者年龄分布以老年人为主;发生时间最快为静脉滴注1滴时发生,最慢为连续用药19 d后;以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血液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适应证,实施个体化给药,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情况,发生ADR及时处理,并上报ADR监测网。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特点,为该病的预防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深圳市2014~2017年32 068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中筛选肝功能异常病例,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肝功能异常患者性别、年龄、发生时间等,涉及药物、类型分布、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药物性肝功能异常报告704份,占32 068份ADR/ADE报告的2.20%。18~39岁年龄段比例最高(53.41%),发生在2~7 d内的比例最高(36.22%),76.95%发生在用药1个月之内;涉及抗结核药物(39.08%)、抗恶性肿瘤及影响免疫功能药(22.11%)、抗菌药(11.92%);阿托伐他汀钙(35例次)和甲巯咪唑(20例次)在同类药物中发生肝功能异常例次较多。严重肝功能异常发生比例较高(50.15%),合并用药(40.79%)更易导致严重肝功能异常发生,但大多数病例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仅45例患者需入院治疗,其中39例为严重病例。结论:应重视肝功能异常的监测。尽量避免联合使用易致肝功能异常的药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7,(27):3785-3787
目的:探讨仙灵骨葆胶囊致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7年1月-2016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报道的仙灵骨葆胶囊致ADR病例,并就收集到的185例ADR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85例患者中,原患疾病主要为骨质疏松症的有63例(34.05%);联合用药ADR发生率(70.81%)显著高于单用药(29.19%);ADR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67.03%),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系统损害较多(82.68%);大部分患者(61.62%)未予处理或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缓解症状。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仙灵骨葆胶囊ADR的监测,尤其应重视其在肝功能方面的ADR,以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东北地区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川东北地区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所致ADR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2月22日,南充、广安、巴中3个地区累计收治确诊患者92例,其中84例使用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各地区患者ADR发生率分别为52.94%,58.62%,66.67%,无明显差异(P>0.05);ADR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恶心、皮疹等,其中腹泻、恶心的发生率与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川东北地区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冠肺炎的ADR发生率均较高,其中腹泻、恶心的发生率及总ADR发生率在不同疾病间的差异显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确认,临床用药需谨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患者的安全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建议。方法:对40例新型冠状病毒病确诊患者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性质、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29例(72.5%)发生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关不良反应,出现2种及2种以上不良反应13例(32.5%),严重不良反应4例(10%)。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甘油三酯升高20例(50%)、恶心7例(17.5%)、腹泻7例(17.5%)等。男女组和不同年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在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检验指标的前提下,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ADR)发生特征和发生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医院集中监测方法,利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对2017年1月-2017年11月使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住院患者进行监测。监测内容为患者的一般信息、诊断信息、用药信息、不良反应/事件信息等。结果: 2 476例患者中发生ADR 31例,发生率为1.25%,以全身性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寒战、高热等;严重ADR 5例,新的ADR 16例;31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患者用药1~7 d内发生ADR最多。结论: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ADR发生率属常见,以老年人为主,临床应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20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提取并发现风险信号,为优化药品安全性监测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严重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监测上报人员类型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34.15%,14岁及以下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7.2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高,肌肉注射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低。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ADR报表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占比为87.11%,药师上报例数最低,占比为0.99%;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诊断用药(造影剂)和抗微生物药物。结论:在ADR日常监测过程中,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60岁以上和14岁及以下的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利巴韦林治疗新型冠病毒肺炎的可能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有关利巴韦林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文献,同时回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快速系统评价方法,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评估利巴韦林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可能性。结果共检索到437篇文章,最终纳入18项研究。SARS疫情期间,我国大陆、香港以及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都有应用高剂量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激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的经验,高剂量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有贫血、心动过缓、肌痛、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等,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停止药物治疗或不良结局。结论利巴韦林可在联合应用干扰素、激素、LPV/r并严密监测相关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尝试用于COVID-19的治疗,但其临床有效性还有待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邹晓波 《中国药房》2006,17(23):1809-1810
目的:探讨临床一线降脂药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年~2005年国内报道的使用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19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肌肉毒性反应常见,其次为肝脏毒性反应以及其它不良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关节肿痛、过敏等)。结论: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规范用药剂量及联合用药,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监测结果,确保其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药品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方法根据药品说明书、丁香园用药助手、《新编药物学》,以及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Micromedex及UpToDate临床顾问等药品信息,结合临床药学实践经验,分析联合用药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学监护要点。结果武汉方舱医院和抗疫定点医院常用36个药品品种存在较多相互作用,有发生潜在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中药注射剂和中药汤剂存在用药禁忌及注意事项,且中西药联用需加强药学监护。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较多潜在药品不良反应,中西药联合治疗需整体评估药物相互作用,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并加强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所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网(VIP)、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载的VDZ致ADRs的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VDZ致ADRs个案报道30篇共3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在19~49岁24例,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的前3个月,累及皮肤软组织、消化、呼吸、骨骼等多个系统。经停药或减量和(或)对症治疗后,30例好转,2例转为慢性病程,1例仍处于疾病活动期,1例死亡。结论: 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关注VDZ致ADRs,做好用药监护和患者随访,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地塞米松注射剂致恶心呕吐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某口腔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期间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患者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总体人群和不良反应发生人群的基本特点、不良反应发生与处理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使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样本结构差异分析。结果:5年共有28 959人次患者住院治疗,使用地塞米松注射剂后发生恶心、呕吐96人次,发生率为0.3%。总体人群和不良反应发生人群间男性比例(52.1%vs 26.0%,P<0.01)、平均年龄(35.1 vs 26.3,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96例不良反应均为一般程度,94例发生在用药后10 min内,91例未经处理症状自行缓解,5例采取了停药或降低输液速度、给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或维生素B6注射液后症状缓解,3例再次使用药物后出现同样反应,79例存在合并用药的情况,所有药物使用均符合说明书内容规定。结论:地塞米松注射剂与恶心呕吐反应之间是"肯定"的关联性关系,女性和较低年龄者更容易发生该反应,用药后10 min内需重点关注,一般自行缓解,症状严重者需停药,协助清洁口鼻腔,必要时给予甲氧氯普胺或维生素B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