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血液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对63例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时即抽静脉血进行凝血四项(PT、APTT、TT、Fbg)及D-二聚体检查分析。结果:63例患者中,52例出现凝血功能变化,表现为D-二聚体增加38例,APTT缩短43例,TT缩短2例,PT缩短6例,Fbg升高11例。结论:COPD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状态有异常,表现为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血液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 对 63例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时即抽静脉血进行凝血四项 (PTINR、KPTT、TT、Fg)及D -二聚体检查分析。结果  63例患者中 ,5 2例出现凝血功能变化 ,表现为D -二聚体增加 3 8例 ,KPTT缩短 43例 ,TT缩短 2例 ,PTINR缩短 6例 ,Fg升高11例。结论 COPD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状态有异常 ,表现为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李艳 《四川医学》2013,(9):1468-1470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ECOPD患者102例,COPD稳定期患者80例,检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作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测,选择同期5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OPD程度的加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也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升高,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其严重程度与病情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朱雪琴  赵云峰 《浙江医学》2017,39(22):2024-202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及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COPD组),另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COPD组再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抗凝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吸氧、抗感染、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于体检时、COPD组于入院次日清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各采空腹静脉血检测APTT、纤维蛋白原(FIB)、PT和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并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患者FIB、D-二聚体水平均增高(均P<0.05),而两组APTT、P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OPD抗凝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APTT、PT均延长(均P<0.05),FIB、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均P<0.05);而常规组患者治疗前后APTT、FIB、PT和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COPD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抗凝治疗可以改善这种凝血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凝血状态及其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COPD急性加重期组、COPD稳定期组及同年龄健康对照组包括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BG)、D-二聚体在内的凝血纤溶指标及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内的炎症因子水平。观察凝血纤溶指标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稳定期组比较, COPD急性加重期组的APTT、PT及TT均显著缩短,FBG、D-二聚体均增高,TNF-α显著增高而IL-10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稳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FBG、D-二聚体增高,APTT缩短(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D急性加重期组患者的 APTT、PT及 TT与 TNF-α呈负相关,而与 IL-10呈正相关, FBG、D-二聚体与TNF-α呈正相关,而与IL-10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尤其是处于急性加重期,存在血栓前状态特点,其与COPD系统性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凝血系功能状态的改变。方法选择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2例,稳定期患者32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测定外周静脉血凝血四项即纤维蛋白原(F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和D-二聚体浓度。结果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组比较,凝血四项、D-二聚体差异无显著性(P>0.05)。较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Fb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凝血系统加重,抗凝系统减弱,存在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7.
过敏性紫癜合并高凝状态及肝素抗凝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合并高凝状态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及评价肝素抗凝治疗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测定2003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5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并进行对比。结果 5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20例的D-Dimer升高,治疗前32例患儿的AT-Ⅲ活性明显降低,TT、APTT明显缩短。经肝素治疗后,20例治疗组患儿的D-Dimer下降、TT延长、Fbg下降。结论过敏性紫癜存在高凝状态,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是:D-Dimer升高、AT-Ⅲ降低、TT、APTT缩短。评价肝素抗凝治疗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是:D-Dimer下降,AT-Ⅲ活性〉70%,TT、PT、APTT延长,Fbg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术中均采用北京京精自体3000P 型血液回收机自体血回收技术回输自体血,对照组15例不用自体血回收技术,根据术中出血量决定是否输入库血。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测量激活凝血时间(ACT)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G)、D-二聚体等。比较两组患者 ACT、PT、APTT、TT、FBG、D-二聚体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ACT、PT、APTT、TT、FBG、FDP-G、D-二聚体等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3000P 血液回收机回输血液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与不回输自体血液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周哲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18-419,42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S)患者血浆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46例、正常妊娠晚期妇女45例及PIHS患者125例的血浆凝血指标及D-D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正常晚孕组和PIHS各组血浆PT、APT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晚孕组比较,PIHS各组血浆PT、APT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着病情加重差异有增高趋势;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的发病率随Fbg、D-D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PIHS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产前测定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对评估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与纤溶活化功能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程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纤溶活化状态,APTT,PT,Fbg,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意义,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B,C级中APTT,PT,Fbg值与A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肝硬化患者APTT及PT可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而Fbg含量降低,并且与疾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它们在诊断产科意外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131例不同孕期孕妇及47例正常非孕妇女的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孕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与早孕组比较,PT、APT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与中孕组比较,P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组与晚孕组比较,PT、APTT、Fbg、TI'、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随着孕期增高血液逐渐呈生理性高凝状态,妊高征孕妇存在明显病理性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向。产前进行凝血指标与D-二聚体的检测,可指导病情监测和治疗,对预防出血及避免DIC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秀丽  王丽华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3):351-352,359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在老年COP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的老年COPD患者90例,其中缓解期22例,急性加重期6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5例。分别检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血清hs-CRP,Fbg和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COPD患者的血清hs-CRP、Fbg和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急性加重期的血清hs-CRP、Fbg和D-二聚体水平较缓解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肺功能分级的升高血清hs-CRP、Fbg和D-二聚体水平也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Fbg和D-二聚体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对其检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在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和临产期,采用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凝血四项指标,比较不同妊娠时期D-二聚体含量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结果:D-二聚体从妊娠早期到临产期逐渐升高(P<0.05);Fbg水平在妊娠中期、晚期和临产期明显大于妊娠早期(P<0.05),妊娠中期和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明显高于晚期(P<0.05);TT水平在整个妊娠期间无显著变化(P>0.05);PT水平从早期到临产期进行性缩短(P<0.05);APTT水平妊娠中期、晚期和临产期均明显低于早期(P>0.05),临产期明显低于晚期(P<0.05)。结论:观察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的变化,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及时预防孕妇血栓、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代偿组51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4例)及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肝硬化代偿组相比,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和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凝血指标和D-二聚变化特点以及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1)将264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轻伤组(GCS〉8分)和重伤组(GCS≤8分),测定病入院时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和D-二聚体(D-dimer),并与8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2)治疗6个月后,根据GOS将病人分为两组(GOS1~3分组及GOS4~5分组),比较两组PT、APTT、Fbg和D-dimer值。结果 (1)各型颅脑损伤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bg和D-dimer均有显著差异。(2)各型颅脑损伤中PT、APTT、Fbg和D-dimer均有异常,随着伤情加重PT、APTT和D-dimer均升高,但Fbg水平是降低。(3)治疗6个月后GOS1~3分组比GOS4~5分组PT、APTT、Fbg和D-dimer水平高,且有明显差异。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与颅脑损伤程度相关。可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预后的提供依据积累了一定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凝血系列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50例在我院进行产检的孕妇,按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期:早孕、中孕、晚孕,严格按照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集、分离和分析血液。比较不同孕期凝血系列和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在不同孕期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期组分别与早孕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孕期组分别与中孕期组、早孕期组及对照组比较,PT和APTT缩短明显,FBG和D-二聚体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妇女在妊娠期间进行凝血系列四项和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有利于预防血栓性疾病及产后大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德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313-1314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的情况,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5例临产孕妇组(实验组)与141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组(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与正常非孕妇比较,PT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B、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而APTT明显降低(P<0.01)。结论:孕妇妊娠前后PT、TT指标无明显变化,不能反映临产孕妇处于高凝状态,而APTT、FIB、D-二聚体可反映临产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指标,D-二聚体升高还能说明临产孕妇有继发性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组,18例)、慢性乙型肝炎(B组,30例)、乙肝肝硬化(C组,13例)、重症乙型肝炎(D组,9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结果 D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C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FIB水平低于其他3组,C组FIB水平低于A组和B组,B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APTT、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正相关(r=0.395、0.398、0.253、0.484,均P<0.05),FIB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负相关(r=-0.209,P<0.05)。结论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血清炎症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10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92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接受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研究组接受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小板、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28 d病死率、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PT、APTT、TT、FIB、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缩短,血浆FIB水平升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研究组PT、APTT、TT短于对照组,血浆FIB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P...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测定其急性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一二聚体(DD)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将急性期水平与67例非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对照进行比较,并从脑梗死患者中选取83例,测定其恢复期相关指标水平,与急性期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T和APTT低于对照组,FIB、DD和MPV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T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患者恢复期的PT和APTT水平高于急性期,FIB和DD水平低于急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T和MPV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APTT、PT、FIB、D-二聚体和MPV异常,检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和D一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