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气钡双对比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消化内科2007年10月~2011年10月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30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对以上患者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溃疡性结肠炎在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中的影像学特点。结果:经过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溃疡性结肠炎侵犯黏膜下层最多,占66.67%。其病变侵犯的程度不同,X线的表现也各不相同。结论: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能够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以及对其病情判断的检查手段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双对比造影(DCBE)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并对其病因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由DCBE检查发现经肠镜或手术证实的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表现。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表现为病变自直肠逆行向上连续性发展,早期:结肠边缘见针刺状突出(或棘状突起)及正面的“靶样征”;急性期:出现“锯齿征”、“钮扣征”和“鹅卵石征”;慢性期:局部肠腔呈铅管样狭窄及假息肉形成。结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DCBE是目前最佳的X线检查方法,根据病史、进展方式和典型X线征像,本病较易诊断,不难与其他炎性结肠病变鉴别;安全性好,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溃疡性结肠炎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的X线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6年经纤维结肠镜检查证实的27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岁~60岁,平均年龄33岁。结果:病变多侵犯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早期8例,表现为黏膜增粗紊乱,肠腔内多个弥漫性、连续性和均匀一致的钡点。中期6例,肠腔内多发斑片状龛影,肠壁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可见"揿扣"样龛影及"双边征"。晚期13例,表现为肠管变形,多发炎性息肉形成。结论: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最常见的大肠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属多因性或不明原因的炎性肠病。由于CT对胃肠道病变诊断的局限性,至今X线造影检查仍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X线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在传统的单对比钡灌肠检查中,溃疡性结肠炎最早的改变表现在排钡后的粘膜相上,出现异常的粘膜皱壁,即粘膜皱壁变得粗大、紊乱及模糊不清,充盈相时结肠边缘毛糙,呈针夹状或锯齿状,但这种改变常无确切的标准,且易与正常结肠或功能性改变所产生的表现相混淆。随着结肠双对比造影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对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累及范围和数字化双对比结肠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病理确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数字化双对比结肠造影X线表现。结果点片状的不规则的钡斑影30例,针刺状龛影30例,锯齿样龛影19例,不规则的多发的充盈缺损影12例,铅管征4例,直肠后壁和骶骨前方的间隙增宽3例。结论数字化双对比结肠造影能很好地显示结肠黏膜的小溃疡和累及的范围,能对溃疡性结肠炎准确诊断,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气钡双对比在早期食管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应用数字化X线胃肠机行食管气钡双对比造影多轴位快速摄影诊断早期食管癌的表现。结果早期食管癌病变较局限及隐匿,主要表现为黏膜纹破坏中断,局限性食管壁毛糙及小钡斑形成,局限性食管壁僵硬。结论应用数字化X线造影机结合气钡双对比造影技术,多轴位快速摄影,利用计算机存储能力和图像后处理功能,提高了图像质量及病变检出率,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邓百文 《吉林医学》2010,31(19):3114-3115
目的:采用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双对比显示结肠黏膜的细微结构,诊断克隆病发现率较高,对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防治有较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双对比检查,必要时加作口服钡餐检查。结果:克隆病一般好发于右半结肠,呈局限性,跳跃性侵犯一段或多段结肠。常伴有回肠末端的改变。结论:结肠克隆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国内发病率不高,低于溃疡性结肠炎。至今未有癌变的报道。但晚期可并发瘘道和脓肿形成,这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本病应引起同道的重视,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对100例结肠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进行总结,认为低张药物的注射时机应以检查前10分钟为宜;注钡量应以钡头到达结肠脾曲为适度,总量约在250ml~350ml之间;注气量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不应以结肠的扩张程度为准。本文还介绍了结肠癌、息肉及溃疡性结肠炎在双对比造影下的主要X线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结肠癌致机械性小肠梗阻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结肠癌性肠梗阻中的13例机械性小肠梗阻病患者,行腹部立、卧位拍片或透视,气钡双对比结肠灌肠造影。结果:腹部立、卧位片或透视均表现为机械性小肠梗阻。气钡双对比结肠灌肠造影表现①结肠癌的分型:浸润型11例.混台型2例。②癌肿部位:升结肠、盲肠7例,结肠肝曲2例。结肠脾曲3例.降结肠1例。结论:结肠癌性肠梗阻病患者中.表现为机械性小肠梗阻并不少见,因其无特征性X线征。与其它原因引起的小肠梗阻较难鉴别,行气钡双对比结肠灌肠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CT检查在结肠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各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提高对结肠癌影像学认识,进而提高检出率。方法50例结肠癌分别采用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和螺旋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对照。结果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6%; 螺旋CT扫描癌检出率为68%; 淋巴转移符合率为31.3%; 原发灶侵犯周围器官组织诊断符合率为60%.结论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是临床影像学检查结肠癌的重要手段,显示各种结肠癌病理分型。CT检查不但能发现和显示病变,还能够确定病变的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是临床确定治疗方式及判定预后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X线表现。方法对我院经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为结肠癌的56例患者的X线征象进行分析。结果X线表现显示肿瘤部位准确率100%,X线诊断与手术病理证实符合率96.6%,主要X线表现为充盈缺损,肠管狭窄,边缘僵硬,不规则龛影和环堤,黏膜破坏。结论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符合率高,它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气钡双重造影的X线表现乔泮芹(徐州市财贸职工医院放射科221005)本文总结了16例溃疡性结肠炎气钡双重造影的X线表现特点,并对其诊断价值、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6例中男9例,女7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52.1岁...  相似文献   

13.
结肠炎误诊为结肠癌20例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钡灌肠造影中结肠炎误诊为结肠癌的多种原因。方法:对20例各类结肠炎结合结肠镜检资料分析对照,重点讨论其中一例典型病例。结果:临床上结肠病变误诊的主要原因在于造影方法运用不当。造影前充分的准备、多体位、多角度观察,结合结肠镜检资料可减少误诊。结论:结肠双对比造影仍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改进造影方法和寻找特征性X线征象可减少误诊,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近年来由于结肠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术的广泛开展,使其诊断率提高,成为最常见的大肠非特异性炎症。笔者自1993年开始采用低张气钡双对比法诊断溃疡性结肠炎12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受检126例中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19岁~68岁,多为慢性发病,腹泻每日数次,大便不成形,部分病例大便带血,脓和粘液、贫血、消瘦,其中2例结肠镜检中肠穿孔,9例癌变,11例造影中或检查后呈痛苦面容,自述剧烈腹痛,20分钟后缓解。2X线检查及表现:造影前5分钟肌注654-2,10mg~20mg,病人俯卧头低15°(现采用数字胃肠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的X线表现。方法 对6例(男4例,女2例)uC患均行结肠灌肠双对比造影。结果 X线表现为病变自直肠向上连续性发展;肠壁多发小而浅的翕影,典型为“靶征”、“针棘征”和“揿扣征”;多发假息肉形成;肠管狭窄、缩短。结论 根据发病部位、进展方式和典型X线征象,本病较易诊断,不难与其他炎性结肠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6.
邓松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9,22(3):179-180,182
目的:探讨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结肠癌病例X线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肠腔显示面好,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范围显示清楚,完全达到结肠癌影像诊断要求。结论: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结肠癌的安全、有效、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结肠钡气双重对比灌肠造影检查,能够显示结肠细微结构,对其细小病变的早期发现,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这在放射界已成共识。目前,结肠造影检查操作方法尚不统一,观点也不一致,我们在借鉴数家三级医院的造影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摸索经验,总结出一套比较实用的造影方法,减少了结肠疾病的漏误诊。现就我院1997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800例结肠钡气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的经验及灌肠造影技术方面的体会介绍如下。1检查前准备1.1禁忌证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疑有结肠坏死、穿孔以及肛裂疼痛患者。1周内做过结肠镜检查取过活检者。1.2造影前准备造影前常规胸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在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采用何种术式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采用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病例。将术前X线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采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用少量钡剂即可将直肠及结肠全貌显示清楚。其诊断符合率95%。结论:采用气钡双重对比灌肠既能防止患儿不配合将钡剂排出,又能清晰显示各部结肠形态,操作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X线诊断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行X线造影。其中,34例手术切除,4例经纤维内窥镜活检证实。将X线所见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X线双对比造影发现病变率100%,定性诊断率73.7%。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依X线表现分为3种类型,以溃疡型最多见,双对比照片中的多重密度现象是溃疡性癌与其它类型癌鉴别的主要依据。结论X线双对比造影是发现十二指肠癌的首选方法,对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如能与十二指肠镜配合,其正确诊断率可达94.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诊断的重要性.方法:使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方法诊断先天性巨结肠28例.结果:所有病例在腹部立位或平片上均有不同程度腹部膨隆、肠积气、肠管扩张等表现.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可见明确结肠痉挛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其中短段型6例,占21.4%;常见型 15例,占53.6%;长段型4例,占14.3%;全结肠型1例,占3.6 %;不典型巨结肠2例,占7.1%.不典型巨结肠加照24 h排钡像见不同程度钡剂残留.结论: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安全、有效、便捷,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方法,为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