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辅治缺血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3天的生化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浆中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第1、3天研究组患者AST、ALT、IL-6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肝炎患者早期联用乌司他丁可明显降低AST及ALT,减轻肝脏损伤,分析原因可能与乌司他丁拮抗应激,减轻炎性细胞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缺血性肝炎患者的生化指标及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肝炎患者分为心衰致缺血性肝炎(心衰组)、心脏骤停、复苏术后致缺血性肝炎组(复苏组)、心脏大手术后致缺血性肝炎组(手术组)各40例。分析3组患者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取同期健康查体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性肝炎各组患者AST、ALT明显升高,AST/ALT>1,且IL-6、CRP水平也相应升高(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ST与CRP、IL-6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r=0.659,0.723,P<0.05)。但缺血性肝炎各组分析显示AST、ALT、CRP、IL-6水平变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肝炎临床生化特点表现为AST水平与CRP、IL-6水平关系密切,提示缺血、缺氧导致的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肝炎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对SAP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生长抑素组(n=45)、乌司他丁组(n=30)和联合用药组(n=45),生长抑素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3组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及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血小板黏附率、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高切、CRP、TNF-α、IL-6含量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组全血比黏度高切、血小板黏附率、血浆比黏度均出现显著下降,并且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显著低于生长抑素组和乌司他丁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CRP、TNF-α、IL-6含量均出现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含量显著低于生长抑素组和乌司他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生长抑素组(80.00%)和乌司他丁组(7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生长抑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治宇 《中国药业》2010,19(17):80-8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肝功能和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肝叶切除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对照组于肝门阻断前20min恒速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mL,10min内完成;乌司他丁组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加入了乌司他丁1.2万U/kg,其他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肝门阻断末、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抽取静脉血,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ELISA法检测血浆NO和ET-1含量。结果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ALT和AST均明显升高,NO含量明显下降,血浆ET-1含量明显增加,但乌司他丁组变化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肝功能损害和血浆NO/ET-1比例失衡,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NO/ET-1比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9,(1):65-67
目的:评价参麦注射液与奥曲肽及乌司他丁联用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SAP患者120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奥曲肽组、奥曲肽+乌司他丁组和奥曲肽+乌司他丁+参麦组(每组40例);奥曲肽组患者给予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奥曲肽+乌司他丁组患者在奥曲肽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奥曲肽+乌司他丁组+参麦组患者在奥曲肽+乌司他丁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CRP)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奥曲肽+乌司他丁+参麦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奥曲肽+乌司他丁组为72.50%和奥曲肽组为55.00%(P<0.05);3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测得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奥曲肽+乌司他丁组+参麦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奥曲肽+乌司他丁组和奥曲肽组(P<0.05)。结论:采用参麦注射液与奥曲肽及乌司他丁联用治疗SAP患者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磷酸肌酸钠对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乌司他丁组和乌司他丁联合磷酸激酸钠组(联合组)三组,对照组给与抗脓毒症集束化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联合组在乌司他丁组基础上给予磷酸激酸钠。治疗5天后抽血测心肌钙蛋白(c Tn I)、B-型钠尿肽(BNP)、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乳酸(Lac)的变化,监测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的变化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乌司他丁组、联合组治疗第5天后以上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优于乌司他丁组。三组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比对照组及乌司他丁组下降的更为明显(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保护脓毒症患者心肌并改善其心功能,联合应用磷酸激酸钠直接对损伤的心肌细胞供能取得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应用于中暑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中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中暑并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治疗.以入院时和入院第7天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为观察指标,评价乌司他丁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乌司他丁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均较观察组显著降低,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用于中暑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秦玉刚  贾云  易文  张强 《中国药事》2019,33(8):929-935
目的:研究奥曲肽及乌司他丁在胰周残留脓肿胆道镜下清创引流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4月-2018年6月在航天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84例胰周残留脓肿病历,按治疗不同分为对照组、奥曲肽组、乌司他丁组、联合治疗组4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胆道镜清创治疗,其余三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醋酸奥曲肽、乌司他丁、醋酸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患者体温恢复与拔引流管时间、复发率和有效率,比较各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N%)、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降钙素原(PCT)以及血清TNF-α、IL-6、IL-8的改变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和拔除引流管的时间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6±0.6 d,35.7±4 d,97% vs 4.7±1.5 d,70.8±12.6 d,82.6%,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的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个用药组的WBC计数、N%、CRP、PCT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联合治疗组又优于奥曲肽组和乌司他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NF-α、IL-6、IL-8变化,在术后第3d、第7d,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各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疗效评估,联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奥曲肽组、乌司他丁组。结论:在胰周残留脓肿胆道镜下清创引流术治疗中,无论单用还是联合应用醋酸奥曲肽和乌司他丁,WBC计数、N%、CRP、PCT以及血清TNF-α、IL-6、IL-8恢复时间均优于不用药组且联合用药组的临床疗效优于两药单用,而用药组均优于不用药组,因此,值得推荐临床进一步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门静脉局部应用及联合维拉帕米对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切除肝叶或肝段的患者,肝门阻断前经胃网膜右静脉缓慢推注乌司他丁10wu或联合维拉帕米5mg.观察术后1天、3天实验组血清酶(ALT、AST)、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MDA及病理变化.结果 术后1天、3天实验组血清酶(ALT、AST)及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MDA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但联合用药组保护效应与单纯应用乌司他丁组无显著差异(P>0.05).光学显微镜检查,实验组肝细胞病理损伤程度比对照组轻.结论 肝门阻断前经门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对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联合使用维拉帕米,未发现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规实施集束化治疗基础上,乌司他丁联合CRRT应用为治疗组(18例),单纯CRRT组为对照组(14例)。比较两组入住ICU天数及临床病死率差异;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C-反应蛋白、IL-1及IL-6的变化,并比较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入住ICU天数(12.5±6.2dvs14.1±5.7d)及临床病死率(38.9%vs42.9%)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乳酸、C-反应蛋白、IL-1及IL-6的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第4、7天血乳酸、C-反应蛋白、IL-1及IL-6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CRRT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疗效确切,抗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0例需要手术治疗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前具有明显肾功能不全者除外)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20例,乌司他丁组切皮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万U/kg,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切皮前(H1),切皮后2h(H2)、4h(H4),术后第1天(D1)、第2天(D2),采静脉血测定血浆中非蛋白氮(BUN)、肌酐(SCr)以及脂质过氧化物MDA、炎性介质IL-6和IL-8的水平。结果与H1相比,BUN、SCr水平在切皮后2h、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第1天(D1)及术后第2天(D2)均显著降低(P〈0.05),MDA、IL-6和IL-8在切皮后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天(D1)及术后第2天(D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U组在切皮后2h、4hMDA、IL-6和IL-8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术后第1天(D1)及术后第2天(D2)BUN、SCr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休克期以及休克恢复期氧自由基的释放,对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0万单位/次,3次/d,疗程10 d。观察两组治疗第1,4,7,10天血浆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PR)值,并进行比较。结果各检测指标值逐渐下降,TNF-α在乌司他丁组第7,10天明显低于对照组;IL-6和CPR在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创伤性脾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击(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输血、抗休克的同时急诊手术治疗,治疗组还给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IL-6、IL-8、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ALT、AST、Scr、BUN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LT、AST升高幅度明显较低(P〈0.05),恢复更快(P〈0.05);两组患者术后IL-6、IL-8、TNF—α水平升高幅度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恢复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创伤性脾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减轻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地塞米松对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试验组:U组(乌司他丁组)、D组(地塞米松组)和UD组(乌司他丁和地塞米松联用组),每组39例。C组常规麻醉,D组术前给予地塞米松,U组术前给予乌司他丁,UD组术前给予乌司他丁和地塞米松联用。测定四组患者气腹前10 min (T_0)、气腹后第1天(T_1)、术后第3天(T_2)、第5天(T_3)、第7天(T_4)血中ALT、AST、BUN、Scr浓度;于术后6 h、24 h、72 h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PONV发生情况。结果 T_0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AST、ALT、BUN、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T_4时,四组AST、ALT、BUN、Scr均在正常范围内。T_1、T_2时,U组和D组AST、ALT水平高于U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组与D组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与UD组AST、ALT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5)。D组BUN、Scr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U组和UD组BUN、Scr均显著低于C组(P<0.05)。C组PONV发生率显著高于U组、UD组(P<0.05),但U组与UD组PONV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时,乌司他丁与地塞米松均对肝脏功能产生保护作用,但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地塞米松能够减少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PONV的发生,而乌司他丁并不能够加强地塞米松单用对PONV发生率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腺五肽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9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48例)和前列地尔组(4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用药组显效19例,有效26例,无效3例;前列地尔组显效11例,有效21例,无效1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TBIL和PT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的TBIL下降、PTA上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胸腺五肽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Sprague-Daw-ley同系大鼠肝移植(OLT)模型,受体分为3组,每组8只大鼠: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假手术组大鼠仅接受麻醉、开腹、肝周韧带游离及关腹操作;乌司他丁组及对照组大鼠建立OLT模型,门静脉开放后,乌司他丁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104 U/kg,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后6及24 h每组分别处死4只大鼠,获取下腔静脉血标本及肝脏标本.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及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肝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Kupffer细胞浸润,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脏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1mRNA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受体血清内上述炎症介质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肝脏内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亚单位P65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同一时点检测乌司他丁组大鼠血清ALT水平明显降低(P<0.01),肝脏组织学损伤情况明显改善(P<0.01),肝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1);肝脏内TNF-α、IL-1β、IL-6、MCP-1的mRNA表达降低(P<0.01),血清内上述炎症介质含量明显降低(P<0.01);P65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减轻大鼠移植肝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再灌注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房》2017,(29):4119-412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注射液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乌司他丁组、醒脑静组和联合组,各40例。3组患者入院后均及时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乌司他丁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注射液20万单位,ivgtt,bid;醒脑静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ivgtt,qd;联合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注射液联合醒脑静注射液,用法同上(两药间隔1 h滴注)。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颅脑损伤血清学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和S100B蛋白(S100B)]水平、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治疗后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颅脑损伤血清学指标和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乌司他丁组显著低于醒脑静组,联合组显著低于两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颅脑损伤血清学指标水平和GC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联合组均显著优于两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乌司他丁组与醒脑静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联合组患者GOS评分[(4.17±0.81)分]显著优于乌司他丁组[(3.05±0.97)分]和醒脑静组[(2.97±0.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乌司他丁组与醒脑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7.50%)显著低于乌司他丁组(50.00%)和醒脑静组(4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乌司他丁组与醒脑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注射液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可显著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颅脑损伤,保护脑组织,改善患者近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均常规进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最佳PEEP加潮气量5~8ml/k)。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并记录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指标以比较其预后。结果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有效率达90%,与对照组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组PaO2、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ARDS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静脉推注前列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PCI相关心肌损伤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PCI的UA患者90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优化药物治疗,前列地尔组在此基础上术前3天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 μg 溶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 mL稀释后静脉推注,术后连用4 d。术前、术后24 h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白细胞介素(IL-6)、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结果:有75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前列地尔组37例,对照组38例,术后24 h 2组患者CK-MB、cTnI、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又明显高于前列地尔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前列地尔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能通过改善冠脉微循环灌注,调控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相关心肌损伤,减少心绞痛发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匀浆IL-18水平升高的抑制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1.4g&#8226;kg-1,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组(Lipo PGE130μg&#8226;kg-1)和阴性对照组(灭菌生理氯化钠溶液),均为一次性腹腔注射。检测两组造模前和造模后6,12,24h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肝匀浆IL-18的水平。结果:D-氨基半乳糖造模后,两组大鼠血清ALT,AST和肝匀浆IL-18值呈动态升高(P<0.05)。在造模后6,12和24h,前列地尔30μg&#8226;kg-1治疗组的血清ALT,AST和肝匀浆IL-18值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结论:前列地尔对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损伤大鼠有肝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肝脏IL-1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