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制备的血浆及冷沉淀中纤维蛋白原和FⅧ凝血因子水平变化。方法 通过选取3个时间段(6 h~8 h、10 h~12 h和14 h~18 h)、3个温度段(2℃~6℃、10℃~13℃和20℃~22℃)制备的冰冻血浆、冷沉淀各20份,检测纤维蛋白原和FⅧ凝血因子水平。结果 在2℃~6℃、10℃~13℃、20℃~22℃条件下的不同时间段内FFP和冷沉淀中Fbg水平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FⅧ随时间延长水平降低。在6 h~8 h、10 h~12 h、14 h~18 h条件下的不同温度段内FFP和冷沉淀中Fbg、FⅧ凝血因子随时间延长而水平降低。结论 温度和时间是影响Fbg、Ⅷ凝血因子活性的主要因素,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必须从血液采集过程、制备时间、制备温度、运输温度上严格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新鲜冰冻血浆的凝血因子Ⅷ水平进行检测,挑选出适合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浆,从而提高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合格率。方法随机选取本中心采集6 h内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四种血型的血液各10份,其中男女各半,对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进行检测,然后提取冷沉淀凝血因子后,对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凝血因子Ⅷ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合格率为72.5%。进行制备前检验,要求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水平55%以上的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则冷沉淀凝血因子合格率达到89.7%;要求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水平70%以上的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则冷沉淀凝血因子合格率达到95.2%。结论通过对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水平的检测,只选取Ⅷ因子水平高的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可以大大提高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合格率,保障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李燕红  王敏  夏晓 《中国校医》2020,34(5):372-374
目的 探讨冷沉淀制备时间对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4月期间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160份,根据采集后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时间分为4组,分别为6 h组、8 h组、12 h组和18 h组,每组各40份。将4组新鲜冰冻血浆制备成冷沉淀,对比FVIII、Fg含量和冷沉淀中凝血因子质量。结果 随制备时间延长,FVIII含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制备的冷沉淀中Fg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组合格率为97.50%高于8 h组87.50%、12 h组75.00%和18 h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 h组、8 h组和12 h组均达到标准,18 h组未达到标准。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的制备时间对冷沉淀中的凝血因子影响较大,对纤维蛋白原影响无明显影响,并且全血制备新鲜冰冻血浆的最佳时间在6~8 h,最长不能超过12 h。  相似文献   

4.
王姣杰  李建斌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615-1616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灭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用新鲜冰冻血浆和新鲜冰冻灭活血浆制备冷沉淀,应用CA500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Ⅷ因子(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b)的含量,比较2种原料制备的冷沉淀成分变化。结果新鲜冰冻灭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中FW:c、vWF及Fb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损失量均小于25%,仍然符合血液成分质量的国家标准。结论新鲜冰冻灭活血浆制备冷沉淀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24 h内凝血因子的变化,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CL 8000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0份血浆样品进行融化后0、6、12、24 h分别测定FIB、FⅦ、FⅧ、FⅨ活性水平.结果:新鲜血浆融化后24 h之内无明显改变的有FIB(P>0.05);其他指标在不同时间段各有明显的改变,同时显示FⅧ半衰期为12~24 h.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放置会有凝血因子活性的衰减,为保证输血质量,尽可能融化后立即输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控制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关键环节,提高冷沉淀的质量。方法:筛选从采集到制备间隔时间短、FⅧ损失少的全血制备的血浆留做冷沉淀原料浆。保持良好的冷链系统,尽快低温分离成分血,控制好设备和环境温度,把握好制备的最佳时间等环节。结果:2010年2-5月份冷沉淀质量控制结果显示,有25%不合格,不合格原因均为FⅧ因子含量达不到80IU。通过对上述各个环节的不断改进和控制,2010年6-9月份冷沉淀质量控制抽检全部合格。结论:冷沉淀制备的质量控制涉及到全血的采集、储存和运输、分离以及新鲜冰冻血浆的融化、分离、入库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会影响到冷沉淀的最终质量。因此,要求心中有关部门加强沟通、紧密协作。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减少冷沉淀中的不稳定成分FⅧ因子的损失,而FⅧ因子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破坏很大,所以控制的核心内容是保持血液的冷链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血制品在常温下的时间。要保证各个环节的的严格受控,制备优质的冷沉淀,除了配备必要的设备外,还要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提高专业技能,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院》2016,(10):1478-1480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病毒灭活前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Fib)和总蛋白(TP)、亚甲蓝浓度及血浆容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7月~12月(每月10份)60份新鲜血浆,分成两组,一组进行病毒灭活,一组不灭活,灭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48小时后融化,分别对病毒灭活前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Fib)和总蛋白(TP)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检测病毒灭活前后血浆中亚甲蓝浓度和称取病毒灭活过滤MB前后血浆的重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的回收率。结果经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Fib)和总蛋白(TP)的含量及亚甲蓝浓度、血浆重量明显降低,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变化,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Fib)和总蛋白(TP)回收率分别为84.81%、82.46%和93.76%,亚甲蓝的清除率可达83.93%,血浆回收率为93.97%。结论经MB-P病毒灭活血浆能提高血浆输注的安全性,同时,血浆中的有效成分及容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应加强从采血到血浆病毒灭活各环节的冷链及时间控制,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保证原料血浆的有效成分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付竹筠 《现代保健》2012,(30):85-86
目的:通过对虹吸法与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的质量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冷沉淀。方法:随机取24袋新鲜冰冻血浆,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袋,分别用虹吸法和离心法制备冷沉淀,测定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虹吸法与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其凝血因子Ⅷ的含量分别为(120±11)IU/袋(,90±9)IU/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分别为(165±12)mg/袋,(168±10)mg/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吸法制备冷沉淀简便、快捷,凝血因子Ⅷ含量高,优于离心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方式所制备冷沉淀的各项指标,探讨适合的制备方法。方法:抽取Ⅷ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符合要求的新鲜冰冻血浆90袋,以三种不同方式进行制备,检测其Ⅷ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虹吸法合格率83.6%,离心法93.3%,制备仪100%。结论: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仪具有温度控制精准、称重温度、虹吸结束后能自动截流等特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标准时间范围内(即6h)新鲜冰冻血浆(FFP)制备时间因素对凝血因子Ⅴ和Ⅷ含量的影响,同时探讨在标准保存时间范围内(即1年)FFP保存时间因素对凝血因子Ⅴ和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凝固法对按要求收集的700份FFP进行凝血因子Ⅴ和Ⅷ定量。结果凝血因子Ⅴ在不同制备时间和保存时间条件下均无差别,凝血因子Ⅷ在不同保存时间条件下无差别,在不同制备条件下有差别,但均符合产品的国标要求。结论6h制备FFP与2h及4h制备有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后,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含量有无变化。方法随机抽取20袋血液,滤前、滤后各取样5 ml,分别用血凝仪进行凝血因子FⅧ、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检测,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观察滤过前、后凝血因子变化。结果PT、APTT、FIB、FⅧ经白细胞过滤后延长(P<0.05),FIB(P>0.05)。结论经白细胞过滤后的血浆虽然部分凝血因子活性丢失,但其仍保持在正常水平,可以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相似文献   

12.
冷沉淀是一种特殊的成份血液制品,含有第Ⅷ、XIII因子、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主要用于血友病及凝血因子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冷沉淀是由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分离,再次提取而制备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亚甲蓝光化学法病原灭活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分批抽取新鲜冰冻血浆(FFP)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MBPPS)各200ml×20袋,37℃水浴融化,无菌操作取样2ml,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凝血因子FⅡ:C、FⅤ:C、FⅧ:C、FⅨ:C水平。结果 FFP与MBPPS凝血因子水平比较,TT、FⅡ:C的活性变化不显著(均P﹥0.05),PT、APTT、Fbg、FⅤ:C、FⅧ:C、FⅨ: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仍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结论新鲜血浆经亚甲蓝光化学法病原灭活后,凝血因子水平均有一定程度影响,但仍能满足临床输注血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013年4月以来使用多美达速冻机冰冻的2176袋新鲜血浆和320袋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最佳的冰冻时间,保证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减少速冻机不必要的运行,延长使用寿命。方法按照不同的包装,不同容量分别放置或混合放置,到设定45min后,记录冰冻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销售商预先设定的45min,冷沉淀凝血因子全部冻好,冻透率100%;血浆冻好1708袋,冻透率只达78.72%。结论:按预先设定的45min冷沉淀凝血因子可以完全冻好,而血浆仍有21.18%没有冻好。应根据不同的容量和不同的放置方式延长冰冻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凝血因子损失,保证新鲜冰冻血浆质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是将采集后6 h以内的新鲜抗凝全血,于4℃离心分离,并迅速在-50℃冰冻成块而制成。FFP含全部凝血因子:含血浆蛋白60 g/L~80 g/L,纤维蛋白原2 g/L~4 g/L,其他凝血因子0.7 IU/ml~1.0 IU/ml。在-20℃可保存一年,一年到期后可作为普通血浆使用。虽然目前国内外已发表多篇FFP临床使用的相关报道,且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1],但目前人们对FFP的  相似文献   

16.
冷沉淀是由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成分血,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在4℃下融化后残留的白色冷沉淀物。根据冷沉淀在4℃不融化的特性,采用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和水浴虹吸法制备冷沉淀。此两种方法简易,在水温和时间上可控性强,可为临床治疗肿瘤患者因放疗引起的口腔溃疡提供质量可靠、便利有效的冷沉淀制剂。  相似文献   

17.
冯庆功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214-2215
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2—6℃条件下不融解的白色沉淀物,是一种成分血;主要用于治疗先天性缺乏抗血友病球蛋白A(第Ⅷ因子,FⅧ)的血友病A:也可用于因大失血、肝功能障碍等凝血因子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重病创伤等患者的替代治疗,以及遗传性假血友病(VWD),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手术后出血,近年来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的应用已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病毒灭活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情况。方法选择市中心血站抽取的新鲜血浆50袋,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进行病毒灭活血浆,对照组进行新鲜冰冻血浆,然后测定相关的指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的纤维蛋白原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的PT、TT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的APTT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另外,实验组的G和A/G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TP、ALB和对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表明,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液中的有效成分会产生一定的损伤,除了凝血因子Ⅷ和Ⅸ以外,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亚甲蓝(MB)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过程后血浆中主要成分的变化,为临床上制备安全可靠的血浆提供指导方法。方法将随机采集的30份6h内的新鲜血浆100ml称重后留样,试验部分血浆加入MB,并进行病毒灭活光照和过滤,病毒灭活过程完成后,比较实验血浆病毒灭活过程前后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凝血因子Ⅷ(FⅧ)、C级纤维蛋白原(Fib)、VWF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病毒灭活前凝血因子(FⅧ:C)为(113.44±22.4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为(225.67±48.32)mg/dl、凝血因子(FV:C)为(75.34±15.68)%、MB浓度为(1.14±0.22)μmol/L,在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后FⅧ:C为(92.01±15.83)%、Fib(183.62±37.48)mg/dl、FV:C(58.99±14.43)%、MB浓度(0.27±0.14)μmol/L,均较灭活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虽然也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FⅧ:C、VWF、Fib、FV:C、血浆容量均有所影响,但还是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临床用血标准,所以采用病毒灭活可以在保留血浆基本成分的情况下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白细胞滤除对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来源于血站的新鲜冰冻血浆30袋(50 ml/袋),每袋解冻后分为2组,1组不做处理,为A组;另1组进行白细胞滤除,为B组。分别检测2组样本的凝血系统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百分比、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Ⅶ、Ⅷ、Ⅸ、Ⅹ、Ⅺ)、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减少(P<0.05),其余指标未见异常(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能够明显减少新鲜冰冻血浆的纤维蛋白原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