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脑周围池形态改变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首次检查以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主要诊断的119例病人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统计分析发现中脑周围池形态改变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有相关性。结论:中脑周围池形态改变是判断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人中,15%~20%的首次血管造影不能发现动脉瘤。根据早期CT扫描上的出血类型,这些病例可分为两类,即局限于中脑环池的出血和弥漫性基底地或限于其前部的出血。1 局限于中脑环池的出血 局限于中脑周围,占无可见性动脉瘤之SAH病例的2/3.主要包括持发性中脑周围出血,占全部SAH的10%,其中2/3的血管造影正常。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60岁以上者居多。仅少数有高血压史,缺乏动脉瘤性SAH时的“预警性头痛”史,1/3在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CT检查诊断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头部CT检查,对CT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病率22例(38.60%),提示病情最重,且出血量30 m L死亡率最高;小脑出血的发病率7例(12.28%)最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出血的CT表现不尽相同,其各有一定的特点。结论头部CT检查可有效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显示不同部位出血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及确立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提示头部CT检查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壳核出血患者中脑影像学变化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0例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进行CT影像与临床观察,探讨急性期中脑受累程度与病情关系及重症患者影像特点。结果中脑双侧受压变形与单侧受压变形和无受压变形者之间意识障碍程度有明显不同。受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及合并症影响,中脑受累征象各异,临床上10例钩回疝和4例中心疝患者不仅有中脑受累影像,还有相邻脑池变形和周围组织移位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CT影像学检查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头部CT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并对全部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19例中,基底节区部位出血最多,为59例(49.58%),其次分别为丘脑、脑叶、脑干及小脑,其中脑干出血死亡率最高,达77.78%;破入脑室者50例,其死亡率明显高于未破入脑室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越多,死亡率越高,出血量50 m L者的死亡率高达93.75%。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出血部位与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2 2 6 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CT及生命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出血部位以壳核最多占全部病例 5 5 % (12 5 5 )。脑干出血及多灶性脑出血病情更为严重且脑疝发生率高 ,病死率高。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发生于脑内各部位 ,以脑干出血及多灶性脑出血的生命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7.
DU CP  Ke KF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5):408-410
目的 提高对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和影像特征、预后的认识水平,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首次3维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3周后复查造影,两次均阴性定义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2个亚组:中脑周围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 49例造影阴性.中脑周围者24例预后良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但约15%的SAH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后并未发现出血原因,其中部分病例CT具有特征性表现: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其他脑池没有或仅有少量出血,没有明显的脑沟和脑裂出血。对此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n和放射学家Van Dongen于1985年提出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较危重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低于基底节区脑出血,危重程度仅次于脑干出血,可直接累及丘脑周边的内囊、中脑与下丘脑,其中40%-70%破入脑室系统[1],进一步加重了病情,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2]。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分为两型,一为脑内血肿为主型,一为脑室积血为主型[3]。  相似文献   

10.
脑内出血包括丘脑、基底节、脑室周围的白质、桥脑和小脑出血,它与高血压、穿通动脉及小动脉病变有密切关系。作者研究以下3个问题:(1)高血压在原发性脑叶出血中的重要性;(2)原发性脑叶出血者高血压与年龄的关系;(3)老年人脑叶出血的发病率。作者选择原发性脑内出血163例,均经 CT 扫描或尸检证实为脑内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内出血、出血性梗塞和有明确出血原因的脑内出血,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肿瘤、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引起的脑内出血)。其中脑深部出血77例、脑叶出血66例、小脑出血11例、桥脑出血9例。结果发现,原发性脑叶出血的发病率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各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桃核承气汤与甘露醇联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桃核承气汤及甘露醇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甘露醇脱水治疗,共治疗21 d,疗程结束后对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功能(ADL)评分、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头颅CT出血灶血肿大小进行比较,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组病人治疗21 d后NIHSS评分、ADL评分、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血肿大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桃核承气汤与甘露醇联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显著改善病人出血后脑水肿及预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念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形成过程是短暂的,入院后患者病情加重是由于脑水肿等因素所致。随着CT的广泛应用,发现部分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一段时间还存在继续出血。为了探讨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CT与临床特点,现将1997年1月至2003年6月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57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脑继续出血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 结果 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 结论 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8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在CT引导下,依据壳核出血的形态、大小及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方向,行CT平面导向下的微创液化引流术,清除血肿.结果 38例患者痊愈或好转32例,死亡6例,病死率15.8%.结论 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能最大限度地清除血肿,避免或减轻并发症,具有很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丘脑出血属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侧型出血,其发生率仅次于壳核出血,过去占10~15%,CT 问世后已上升为20~35%,我科半年内经CT 证实的200例脑出血中,丘脑出血31例,占15.5%。丘脑出血的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与微小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传统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但随 CT扫描的应用,已经发现了一些再发性中风的病例。作者回顾了 Soonchunhyang 大学 Chonan 医院1985年1月~198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518例,其中 CT 证实为再发性脑出血14例(2.7%)。临床特征 14例中,男1、女13例,第1次出血时平均年龄为54.5岁,第2次为55.4岁。两次出血平均间隔13.1个月。主要神经症状:第1次出血为偏瘫9例,头痛3例,意识模糊和木僵各1例;第2次出  相似文献   

17.
<正>在高血压患者中脑微出血是常见现象,并且与较高的血压水平相关。对于脑微出血危险因素知之甚少,特别是动态血压水平所起的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脑微出血进程和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在基线和两年后的随访时,193例患者除了测量诊室血压外,还行脑磁共振成像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脑微出血进程和基线血压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随访时,行脑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过程中发生术中再破裂(IPR)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278例,根据是否发生IPR分为IPR组13例和无IPR组26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R的危险因素。结果 278例患者中,IPR 13例,IPR发生率为4.7%。IPR组高血压、动脉瘤5 mm、动脉瘤形状不规则、术中脑血管痉挛比例和动脉瘤高与动脉瘤颈宽度的比值(AR)明显高于无IPR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动脉瘤5 mm、AR和术中脑血管痉挛是IP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中IPR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小动脉瘤、较高的AR、高血压和术中脑血管痉挛等。  相似文献   

19.
杨阳 《山东医药》2011,51(38):82-82
上消化道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006年3月~2010年3月,我们分别用泮托拉唑、奥美拉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29例。现比较其疗效。临床资料:58例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39例,女19例;年龄45~67岁。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3例,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18例,丘脑出血12例,大脑皮层出血7例,小脑出血2例,脑干出血6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aSAH和10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CT检查(以德国Freiburg大学神经中心的标准,根据头部CT影像分型)、第1次全脑DSA检查、重复全脑DSA及短期和长期预后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23,P〈0.001。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86,P〈0.001。非aSAH和aSAH患者伴有脑室积血者分别为36.6%(41/112)和89.4%(93/104),χ^2=72.254,P〈0.001;脑积水分别为34.8%(39/112)和74.0%(77/104),χ^2=38.910,P〈0.001。③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0,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CT分型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4,P〉0.05。④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和21.8%(12/55),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54.4%(31/57)和42.1%(24/57),两组比较,χ^2=19.575,P〈0.01和χ^2=5.283,P〈0.05。⑤168例非aSAH患者随访92例,MRS≤2分者占90.2%,中、重度残疾占3.3%;104例aSAH患者随访88例,MRS评分≤2分者占50.0%,中、重度残疾占34.1%,χ^2=8.42,P〈0.05。结论非aSAH比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低,并发症少、预后好,在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