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观察评价外源性注射HBIG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阳性孕妇200例作为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三组,HBIG 1组:同意孕期及产后注射HBIG者75例;HBIG 2组,同意产后注射HBIG者85例;非HBIG组不同意或因经济原因无法注射HBIG者40例。凡新生儿HBV-DNA(+),即表示胎儿宫内感染HBV;婴儿出生后6个月HBV-DNA(+),亦表示母婴垂直传播HBV。结果:孕28周时孕妇乙肝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IG1组经过产前3次HBIG注射之后,HBsAg、HBeAg、HBsAb阳性率与HBIG2组和非HBIG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三组孕妇在孕28周和产前血清中的HBV-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乳汁中HBV-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生儿和6个月婴儿HBV感染率HBIG 1组〈HBIG 2组〈非HBIG组(P〈0.05,P〈0.01)。结论:肌注HBIG可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明显,并可降低母乳喂养感染的风险,且孕晚期孕妇和新生儿均使用HBIG优于仅产后新生儿肌注。孕晚期孕妇肌注HBIG可降低HBV的传染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或保护因素。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分娩的417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BV宫内感染组33例,非感染组384例,感染组的母亲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和非感染组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孕晚期注射HBIG在2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母亲各HBV DNA水平级上分析,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和母亲使用HBIG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1.HBV DNA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2.HBsAg阳性孕妇晚孕期间肌注HBIG对HBV宫内感染未见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晚孕期注射HBIG行宫内阻断的HBV—DNA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的宫内阻断失败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母婴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50例HBV—DNA阳性孕妇及其子女随访至1月龄,根据母血HBV—DNA定量(copies/ml)分为4组:1组〈10^6级、2组10^6级、3组10^6级、4组≥10^8级,研究HBV—DNA含量与宫内阻断失败的关系。选择高病毒载量孕妇(HBV—DNA≥106copies/ml)及其所生子女各114例分为宫内阻断成功组和失败组两组进行其他原因分析。结果随母血HBV—DNA含量增高,宫内阻断失败率随之增加,四组失败率分别为0.74%、8.33%、15.38%、41.67%,P〈0.05;HBeAg定量分析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t=3.223,P〈0.05;两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先兆流产、先兆早产发生情况、新生儿性别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bcAb定量两组下降幅度比较t=5.43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BV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主要为母体HBV—DNA浓度.宫内感染可能与胎儿血清HBcAb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504例HBsAg(+)孕妇分为A(预防组),B(对照组)两组。A组:246名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分别注射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10μg、HBIG200IU(200IU/ml),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同时在出生后24h内注射HBIG200IU,然后在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每次10μg。B组:258例产前未注射HBIG和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的HBsAg阳性孕妇,其所生新生儿在0、1、6(30μg、30μg、30μg)月龄只用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免疫。A、B两组婴儿都分别在0、3、6、9、12、24月龄静脉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同时随访。结果A组的宫内感染率为3.25%,B组为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A组没有发生慢性HBV感染的婴儿,而B组中有7例婴儿发生慢性HBV感染,B组婴儿发生慢性HBV的感染率显著高于A组(χ^2=4.41,P〈0.05)。结论产前用HBIG和新生儿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HBV感染率,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提高产程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5.
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5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HBIG组 5 6例 ,孕 2 8周起肌注HBIG ,每 4周一次至分娩 ;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小时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 ,HBeAg及HBVDNA定量。结果 :HBIG组孕妇HBV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6 .1%和 32 .7% ) ,P <0 .0 5。胎儿宫内感染率随着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呈现增高趋势 (P <0 .0 5 )。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增高是胎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单个核细胞(PBMC)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新生儿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选择HBV257例感染产妇,检测新生儿脐血血清和脐血单个核细胞(UBMC)中的HBV—DNA;所有新生儿出生24h内和生后2w分别注射HBIG 200IU,1月时按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并在1岁时检测血清HBsAb和HBV—DNA。结果正规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UBMC中HBVDNA阳性的婴儿1岁时HBsAb阳转率明显低于血清HBV—DNA阳性、UBMC阴性者(50.00%vs.77.78%,P〈0.05)。而且,UBMC阳性组有15.79%的婴儿1岁时血清HBVDNA阳性。结论HBIG联和乙肝疫苗能够阻断PBMC感染HBV新生儿HBV的垂直传播,但存在部分病例的阻断失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36例HBsAg(+)的孕妇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孕妇于孕28、32与36周分别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双阳性注射400IU,单阳性注射200IU;对照组只作随访及常规产检。两组的新生儿在出生6h内、第1、6个月时分别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5μg、5μg;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6h内臀部肌内注射HBIG 100IU。分别检测两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及HBV DNA。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观察组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较对照组高,而HBV 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O.05)。结论HBsAg(+)的孕妇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而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明显提高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及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 HBIG组 5 6例 ,孕 2 8w起肌注HBIG 2 0 0U每 4w 1次至分娩 ,拉米夫定组 4 3例 ,孕 2 8w起口服拉米夫定 ,每天 10 0mg至产后 30天。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 3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 sAg、HbeAg和HBVDNA定量。结果 HBIG组及拉米夫定组孕妇HBVD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6 1% ,16 3%和 32 7% ) ,P <0 .0 5 ,HBIG组与拉米夫定组在HBVDNA变化及新生儿感染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或服用拉米夫定均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母体HBV传染性与宫内感染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母体HBV传染性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于1999年12月~2002年6月,将我院HBsAg阳性孕妇122例,分为3组:HBIG组49例;拉米夫定组45例;对照组28例.HBIG组孕妇自孕28w起肌内注射HBIG 200U,每4w一次至分娩;拉米夫定组自孕28w始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直至分娩后4w;对照组未予用药.三组孕妇均于孕28w用药前及分娩前行血乙肝两对半及HBV DNA定量检测,新生儿出生后24h内予HBIG 100U注射,并予HBVac 0,1,6方案接种,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免疫接种前采静脉血检测血乙肝两对半及HBV DNA定量.结果孕28w时孕妇不同的HBV DNA水平其宫内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 >0.1);而胎儿宫内感染率随着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的增加呈增高趋势(P<0.01).结论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与孕妇孕期HBV传染性相关,孕期高病毒血症(即HBVDNA≥108copies/ml)与宫内感染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单药及其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ADV单药及28例ADV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HBVDNA、ALT水平及HBV DNA检测不到率、ALT复常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的HBV DNA及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HBV DNA、ALT水平在治疗48周、72周时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48周时,联合组的HBV DNA检测不到率虽高于单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vs25%,P〉0.05);ALT复常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别(67.9%vs75%,P〉0.05)。治疗72周时,联合组的HBV DNA检测不到率为68%,要显著高于单药组的33.3%(P〈0.05);联合组的ALT复常率为93%,显著高于单药组的70.8%(P〈0.05)。结论ADV单药或联合拉米夫定均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HBeAg阳性CHB的有效方法,联合治疗的疗效要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期不同阶段应用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设计自孕20周起,给予乙肝孕妇每四周免疫HBIG一次,共5次。对比常用的孕晚期3次免疫方法及孕期无干预措施的乙肝孕妇,在脐血、新生儿外周血及羊膜、胎盘感染方面进行比较。结果20周免疫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与28周免疫组相比无明显减少,同时新生儿抗体产生率也无明显增加。但是在胎盘感染的微观方面,20周免疫组明显低于28周免疫组。两个干预组较未干预组相比宫内感染率都有明显降低。结论孕期应用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可有效的减少宫内感染率;20周开始免疫和28周开始免疫相比,在临床上,未见明显的优势,但是胎盘感染的微观方面,有明显低的感染率,新生儿外周血能比脐血更准确的诊断乙肝感染情况;羊膜的感染率与胎盘相同。  相似文献   

12.
123例HBV携带者孕妇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2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孕妇及新生儿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情况分析。方法治疗组61例于孕28w、32w、36w分别注射HBIG200U,对照组62例未注射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新生儿脐血及外周血乙肝标志物(HBVM)。结果治疗组61例检出脐血HBV阳性5例,新生儿外周血阳性1例;对照组62例,检出脐血HBV阳性30例,新生儿外周血阳性22例。两组比较P〈0.01,有极显著差异。结论对HBV阳性孕妇于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和15天应用HBIG和常规0、1、6个月乙肝疫苗(HBVac)联合免疫是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评价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作用的有效性。方法对国内外12篇有关孕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宫内传播的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显著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宫内传播(Z=7.15,P〈0.00001)合并OR值为0.26,0R95%CI为0.18-0.37。结论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显著阻断乙肝病毒的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14.
孕期干预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孕期干预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结果.方法将60例HBsAg/HBeAg阳性孕妇分成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均在孕26w起开始注射HBIG及外用左旋咪唑涂布剂,采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PCR电泳和RT-PCR法测定HBV DNA及全长型和顿挫性转录体.分析母婴之间乙肝病毒分子水平上的关系.结果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阳性率者2例,宫内感染率为6.45%.对照组4例,宫内感染率13.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都有超过一半的患儿携带顿挫型病毒转录体.结论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治疗后,可有效降低婴儿HBsAg和HBV DNA携带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对HbsAg、HbeAg单阳性及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试验组孕妇自怀孕28w起每4w注射HBIG 200IU,新生儿出生8h内、15天各注射HBIG 200IU,同时按0、1、6月顺序接种乙肝疫苗(每次剂量5μg)。对照组新生儿仅按0、1、6月顺序接种乙肝疫苗。观察两组中新生儿HBV感染情况。结果HBV病毒携带者中,HbeAg阴性的试验组与对照组新生儿HBV感染差异无显著性;HbeAg阳性的试验组与对照组新生儿HBV感染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产前和产后感染,并降低宫内感染率,对新生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一种新的基于上转发光法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UPT)检测500份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清样品HBV.LP含量,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结果50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HBV-LP与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8.0%和42.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15份HBeAg阴性患者血清中,HBVDNA与HBV—LP的阳性率分别为29.3%和37.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检出率为57.0%,与HBVDNA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法检测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对HBeAg阴性和HBVDNA低拷贝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及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HBVDNA、HBV—LP和HBeAg有利于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判断和抗病毒治疗终点的确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1年疗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例,选取54例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INR、MELD评分及肝功能结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2例,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7例,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INR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AⅡ、AST、TBIL、INR、HBVDNA水平及MEL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加快肝功能好转,抑制病毒复制,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病情好转后维持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血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检测及其与病毒复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LHBs)检测对于判定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40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LHBs、Pre-S1蛋白、HBV-M和HBVDNA,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40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LHBs水平与HBVDNA拷贝数变化相一致,两者呈正相关(r=0.899。P=0.038);在不同模式的HBeAg血清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V DNA阳性血清中LHBs阳性率(83.15%)明显高于Pre-S1蛋白和HBeAg的阳性率(50.54%和5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LHBs水平能反映HBV感染者体内HBV复制程度,其灵敏度高于Pre-S1蛋白和HBeAg,可作为判断HBV复制新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HBV抗原定量(HBsAg水平)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48周疗效的预测。方法62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时,根据疗效进行分组,若HBVDNA≤100IU/ml,定为A组。继续单药治疗至48周;若HBVDNA〉100IU/ml,定为B组,加用ADV治疗至48周。B组患者联合治疗至48周时,若HBVDNA≤100IU/ml,定为Bl组,若HBVDNA〉100IU/ml,定为B2组。疗效评价指标:HBVDNA显著抑制(HBVDNA≤100IU/m1)。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ALT、TBIL、HBVDNA及HBsAg、HBeAg水平,采用SPSSl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线水平三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布、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B2组患者基线HBVDNA、HBsAg、HBe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B2组比较,12周、24周HBsAg下降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下降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HBVDNA仍高于lOOIU/ml的慢性乙肝患者,12周、24周HBsAg下降水平可以预测加用ADV治疗至48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单纯HBsAg阳性及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随机各分两组,其中各一组作试验组,定期注射HBIG,另两组作对照组,不注射HBIG,然后随访并测定婴儿HBsAg。结果 注射HBIG组,对单纯HBsAg阳性孕妇及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出生婴儿HBsAg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BIG对单纯HBsAg孕妇预防效果优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结论 HBIG能有效预防母婴传播。减少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