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惠珊  许艳  王璐  郭巍  葛琳  丁国伟 《疾病监测》2011,26(6):458-462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省(直辖市)艾滋病异性性传播方式的构成及分布特征。 方法 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艾滋病疫情严重程度及地理分布不同的4个省,选取各省HIV异性性传播报告病例较多且较集中的地区作为调查现场。抽取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报告的、经异性性传播的HIV感染者,对其HIV异性性传播方式、社会人口学和性行为特征等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 结果 共调查符合纳入标准并知情同意的HIV感染者676例,其中经商业性伴传播者占47.6%(322/676);经固定性伴传播者占28.1%(190/676);经非商业临时性伴传播者占24.3%(164/676)。在经商业性伴传播者中,男性占73.9%,50岁年龄组占35.1%。经非商业临时性伴传播者以30岁年龄组为主,占54.9%。 结论 所调查城市/地区HIV异性性传播方式以经商业性伴传播为主,但经非商业临时性伴传播及固定性伴传播HIV感染者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婚检人群HIV抗体筛查结果,了解一般人群中HIV流行特征及趋势。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4—2020年凉山州12个市/县婚检人群HIV抗体筛查资料以及HIV抗体筛查阳性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和接触史相关危险行为等内容。  结果   2014—2020年婚检男性HIV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男性HIV抗体阳性率在1.49%~1.99%范围内,女性从2014年的0.89%上升到2020年的1.34%;两两比较不同地区婚检HIV抗体阳性率差异较大;婚检HIV抗体阳性者以男性居多,男女性别比从2014年2.08下降至2020年1.36;年龄以25~39岁组居多,<40岁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民族以彝族为主,占95.49%;文化程度以文盲为主;异性传播构成比从2014年46.50%上升至2020年62.98%,注射吸毒传播构成比从2014年53.39%下降至2020年37.02%;注射毒品传播的HIV抗体阳性者中男性占86.53%,异性传播中女性多于男性,占58.61%;异性传播接触史以非婚非商业为主,构成比从2014年48.04%上升至2020年72.87%,其次为婚内异性传播。  结论   凉山州一般人群中艾滋病流行水平高,早期流行模式受注射吸毒传播影响。随后逐步向异性性传播方式转变,并以非婚非商业异性性接触史为主,流行模式相应变化,同时具有广泛流行地区异性传播的特点。 在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等彝族聚居地区,需根据彝族少数民族特点开展针对性宣传及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的流行特征,探索性分析影响成年女性感染HIV的潜在因素。方法 收集2011-2015年我国新发现15岁女性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人口学、行为学信息,分析该人群的传播途径特征和流行趋势变化。结果 2011-2015年每年新发现成年女性HIV/AIDS病例数有所上升。异性传播尤其是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其构成比逐年上升。2012年开始,40~94岁组女性感染者为首要受累人群,非婚异性性行为和配偶/固定性伴感染均占较大比例;40岁女性病例的报告数和构成比基本稳定,20~24岁年龄组出现下降,以非婚异性性行为接触为主要感染方式。结论 新发现女性病例的年龄峰值向高年龄组推进,应重视高年龄组女性艾滋病防治工作。扩大检测尽早发现感染者,避免女性被动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浙江省男性大学生的临时异性性行为特征,为高校男性大学生艾滋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浙江省11个市13所高校,并选取自述最近1年有临时异性性行为的男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使用自制的网络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态度、性行为发生情况、接受干预情况等信息。  结果  共调查最近1年有临时异性性行为的男性大学生455人,年龄为(20.09±1.38)岁,发生临时异性性行为占有性行为经历男生的16.6%。 研究对象中接受一夜情和商业性行为分别为78.0%和53.4%,最近1年接受学校艾滋病检测宣传为67.5%,想知道对方艾滋病感染情况的占51.3%,自觉有感染艾滋病风险的占11.8%;寻找临时性伴通过网络、娱乐场所和其他途径分别为33.3%、29.1%和37.6%,临时性伴数量≥2个的达60.4%,临时性伴含社会人员的占33.8%,酒后临时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45.0%和26.4%,接受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为8.4%,发生性行为前讨论过安全套使用和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分别为72.7%和40.1%;最近1年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及安全套每次使用分别为67.5%和35.9%。  结论  有临时异性性行为的男性大学生存在性态度开放程度高,酒后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和网络寻找多性伴等危险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不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低等情况。 应采取多措并举的预防艾滋病宣教干预形式,倡导安全性行为,减少艾滋病对大学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浙江省有异性临时性行为男大学生坚持使用安全套情况与影响因素,为高校男大学生艾滋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8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浙江省11个市13所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其中自述有异性临时性行为且告知安全套使用情况的男大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态度、性行为特征、接受干预情况、安全套使用效能等资料。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调查424名有异性临时性行为男大学生,年龄(20.08±1.34)岁,占有性行为男大学生的15.91%;其中发生异性临时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170名(40.09%)。 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20~21岁较≤19岁组(aOR=2.52,95% CI:1.47~4.30),知晓“通过外表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艾滋病”(aOR=2.46,95% CI:1.28~3.71),临时性伴为学校学生(aOR=2.08,95% CI:1.08~4.01),社会人员(aOR=3.32,95% CI:1.41~7.78)较学生+社会人,通过非网络寻找临时性伴较网络(aOR=2.18,95% CI:1.29~3.70),没有发生过酒后临时性行为较有(aOR=2.62,95% CI:1.56~4.40),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测量非常有信心较没有(aOR=1.99,95% CI:1.04~3.81),是有异性临时性行为男大学生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保护因素。  结论   男性大学生存在一定比例的异性临时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不高、酒后性行为、网络寻找性伴及性伴复杂多样等高危性行为。 在艾滋病防治中,要注重宣教干预的多措并举,提高正确使用安全套比例。  相似文献   

6.
1996-2007年浙江省台州市HIV/AIDS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亚夫  林海江 《疾病监测》2008,23(4):236-237
目的 分析1996-2007年台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或)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行特征,探讨流行因素.方法 对254例确认的HIV/AIDS个案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6-2007年共报告HIV/AIDS 254例,其中HIV感染者216例,AIDS患者38例.男女性别比为1.28:1,20~50岁病例占85.54%,异性传播占57.02%.结论 目前台州市HIV/AIDS报告病例数呈现快速七升趋势,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家庭内传播危险性大.应进一步完善艾滋病疫情监测体系,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为干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艾滋病感染诊断治疗服务链中诊断发现率、链接率、保持率、登记治疗率、维持治疗率、病毒抑制率及相关因素,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截至2019年温州市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信息,采用Spectrum v5.753软件估计HIV/AIDS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温州市艾滋病感染诊断治疗服务链各环节(链接、保持、登记治疗、维持治疗和病毒抑制)影响因素。  结果  截至2019年底,温州市估计现存活HIV/AIDS 5 750(5 078~6 473)例,诊断发现率为76.2%(67.7%~86.2%)(“第一个90%”)。 分别与服务链的上一环节相比,链接率、保持率及登记治疗率为99.1%、97.2%、98.9%。 维持治疗率为91.5%(“第二个90%”),病毒抑制率为95.9%(“第三个90%”)。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监管场所来源HIV/AIDS 在各环节均容易脱失,OR值(95%CI)分别为0.23(0.08~0.64)、0.32(0.17~0.62)、0.33(0.18~0.60)、0.33(0.20~0.54)、0.49(0.31~0.78)。 已婚有配偶/有固定性伴是各环节的保护因素,OR值(95%CI)分别为4.45(1.65~12.04)、2.50(1.51~4.15)、2.29(1.47~3.56)、2.49(1.76~3.51)、1.69(1.29~2.22)。 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是病毒抑制环节的保护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32(1.05~1.66)、1.51(1.11~2.06)和1.55(1.12~2.15)。  结论   2019年温州市艾滋病感染诊断治疗服务链薄弱环节是诊断发现环节。 需继续深化扩大检测策略和措施的落实,并提高高危人群及重点人群检测意愿和服务可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云南省德宏州1989-2015年50岁人群艾滋病疫情特征及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国家艾滋病防治综合信息系统中报告现住址为云南省德宏州,年龄50岁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31日,对其构成比、三间分布和趋势构成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 现住址累计报告50岁HIV/AIDS病例1 193例,占累计报告数的7.98%;1 193例病例中,截止2015年底已死亡496例,病死率为41.58%。自2000年以来50岁HIV/AIDS的构成比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2.97%上升至2015年的19.94%。50岁HIV/AIDS在全州5县均有分布,芒市占当地报告HIV/AIDS构成比最高(占11.67%)。50岁HIV/AIDS人群分布以男性为主(64.79%,773/1 193),平均年龄(58.316.96)岁,93.38%患者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94.02%的职业为农民、待业和离退休人员。89.52%通过性接触传播,10.48%通过注射吸毒传播。女性、无配偶者、性接触传播者、农民和临床就诊检测发现者所占比例在不同时间段(1989-2003年、2004-2011年和2012-2015年)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德宏州50岁人群艾滋病流行形式较为严峻,艾滋病防控工作应关注该年龄人群,结合艾滋病防治常规工作开展多元化的性健康教育应成为该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艾滋病网络直报数据库中老年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曼  林鹏  王晔  李艳 《疾病监测》2010,25(7):557-559
目的获得广东省HIV/AIDS网络直报数据库中≥50岁年龄段人群的特征。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专报系统中下载广东省艾滋病网络直报的数据库(截至日期2009年8月31日),对数据采用SPSS进行分析。结果已报告的HIV/AIDS病例中,≥50岁所占的比例从2005年的2.9%上升到2009年的10.4%;异性传播是≥50岁人群感染HIV的主要途径。结论应进一步研究导致老年人HIV感染的因素;在下一步的干预工作中,应针对老年人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其安全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描述浙江省台州地区≥50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行特点,为制定针对性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台州地区1996-2010年的≥50岁人群艾滋病疫情报告资料,对病例分布特点、传播途径构成及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 台州地区累计报告≥50岁人群HIV/AIDS 88例感染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浙江省宁波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分类管理策略实施前后传播风险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17年11月底,对现住址在宁波市的在访HIV/AIDS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定期开展传播风险评估,针对传播风险不同实施分类管理策略,分析人口学特征、风险评估结果、行为学特征、性病感染情况以及抗病毒治疗情况等数据。结果共有2905例HIV/AIDS纳入研究。经过1年的分类管理策略实施,HIV/AIDS高传播风险比例从11.74%降低至5.23%(χ^2=66.786,P<0.05)。除20岁以下年龄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和吸毒传播的HIV/AIDS高传播风险比例无明显下降外(P>0.05),其他人群的高传播风险比例均显著下降(P<0.05)。通过分类管理策略的实施,高传播风险的HIV/AIDS发生性行为比例、多性伴的比例和未使用安全套比例显著降低(P<0.05),梅毒阳性比例显著降低(P<0.05),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和病毒载量≥400拷贝/ml比例显著降低(P<0.05)。结论宁波市分类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减少高传播风险HIV/AIDS的比例,降低高传播风险HIV/AIDS的多性伴高危性行为和性病感染比例。应进一步加强HIV/AIDS的随访管理工作以及高传播风险的HIV/AIDS抗病毒治疗动员和转介工作,减少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2015年和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柳州市≥50岁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当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实施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 2015 年和2020 年抽取柳州市≥50 岁常住农村居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2020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5年和2020年分别抽取柳州市1 298名和1 373 名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24.7%和69.5%,其中“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问题的正确率在两次调查中均最低,分别为23.7%和64.5%。 2020年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为电视(60.6%)、医务人员(43.2%)、广播/收音机(41.4%)和报刊(20.8%)。 2020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年龄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OR=0.516, 95% CI:0.441~0.604);个人月收入1 000~元者(OR=1.674, 95% CI:1.173~2.389)、已婚者(OR=2.458, 95% CI:1.715~3.523)和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为免费宣传材料和网络者艾滋病知识水平较高。  结论   2020年≥50岁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水平较2015年显著提升,但仍需加强对年龄较大 、个人月收入<1000元和未婚/离婚/丧偶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3.
谢小花  李慧  姚慧  覃清华  梁夏  宋玉美 《疾病监测》2022,37(9):1187-1191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HIV感染孕产妇分娩高暴露风险儿童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选取广西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报告且出生日期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HIV感染孕产妇分娩的儿童;收集其母亲人口学特征、确诊感染时间、孕期保健情况、抗病毒治疗情况和病毒载量等信息。 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HIV高暴露风险儿童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对象2 707例,其中普通暴露风险儿童2 277例,高暴露风险儿童的430例。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孕产妇文化程度高是避免儿童发生高暴露风险的保护因素;本次妊娠确诊HIV感染的孕产妇分娩高暴露风险儿童的可能性高于孕前已确诊的孕产妇,OR值(95%CI)为10.928(8.140~14.671);与初检孕周在孕早期的感染孕产妇相比,初检孕周在孕晚期的孕产妇分娩高暴露风险儿童可能性更高,OR值(95%CI)为21.997(15.253~31.723)。 高暴露风险儿童HIV母婴传播率为13.44%,普通暴露风险儿童HIV母婴传播率为0.43%。  结论  HIV感染孕产妇确诊时期、初检孕周与所生儿童HIV暴露风险程度密切相关。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分娩史与新生儿HIV暴露风险因素也有关系,应给予感染孕产妇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高早检比例,可减少HIV感染产妇分娩高暴露风险儿童,减少HI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估计2015年浙江省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人数,探索适宜的艾滋病疫情估计方法。方法 收集2015年浙江省11个市艾滋病主要受累人群的规模和HIV感染率等数据,主要应用Workbook模型估计艾滋病流行现状。结果 2015年浙江省估计HIV/AIDS人数为20 902人(15 439~26 365),估计男男性接触人群HIV/AIDS人数为10 567人(7 699~13 435),其中城市占35.2%,农村占15.4%;估计异性性传播HIV/AIDS人数为9 745人(7 214~12 277),其中商业性占27.1%,非商业占19.5%;经注射吸毒、血液和母婴传播仅占2.1%、0.4%和0.3%。浙江省估计HIV感染率为0.038%(0.028%~0.048%),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Workbook模型是开展艾滋病疫情估计的适宜工具,其估计结果对浙江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国报告15岁儿童艾滋病病例的主要流行特征及变化,为制定儿童感染艾滋病控制措施提供有效信息。方法 收集截至2015年底发现并报告的15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人口学和暴露史信息,分析其1985-2015年流行特征及趋势。结果 截至2015年底,共发现儿童HIV/AIDS病例9 906例,小年龄组病例发展呈现3个阶段:1985-1993年外源性引入阶段,1985年首次发现3例输入外源性血制品的小年龄组病例;1994年首次发现2例本地小年龄组报告病例,为经静脉吸毒感染,1994-2009年为本地疫情发现及增长期,2009年为901例;2010年之后为平稳下降期,报告病例数分别为 842、892、842、867、840和809例。小年龄组报告病例以母婴传播为主,占82.98%。2010年以来同性和异性传播病例的数量及构成均有所增加,从2010年的2例(0.24%)和9例(1.07%)增至2015年的26例(3.21%)和19例(2.35%)。结论 我国15岁儿童疫情伴随全国整体疫情进入广泛流行期后也出现增长,但随着母婴阻断工作的推进,近几年呈现下降趋势,性传播为15岁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绍兴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绍兴市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的流行特征,为制定AID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1995-2004年绍兴市艾滋病常规监测和哨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5-2004年全市共报告HIV/AIDS56例,其中AIDS病例6例,死亡5例。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性别比为5.22:1;传播途径主要以吸毒为主,占50%,并已出现母婴传播病例。暗娼人群中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较低,为27.80%。结论绍兴市AIDS流行速度明显加快,应采取措施预防HIV从高危人群向一股人群传播,加入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7.
史宏博  张继红  洪航  董红军 《疾病监测》2016,31(12):1072-1075
目的 了解宁波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死亡特征,进一步探索降低艾滋病病死率的方法。方法 用SPSS 19.0软件分析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历史卡片中的数据资料。结果 宁波市自2001年报告首例HIV/AIDS死亡病例以来,截至2015年底,共累计报告225例死亡病例。死亡病例中的80%病程进展为AIDS,平均年龄为(50.0017.00)岁;85.33%的死亡病例通过性传播感染,4.44%经血液传播感染;41.33%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的生存时间在不同死亡年份、不同死因分类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近3年始终维持在6.50%左右。结论 宁波市HIV/AIDS死亡病例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较低,大多数是艾滋病相关死亡。扩大抗病毒治疗工作将有助于改善感染者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8.
陈旭富  张幸  吕磊  王炜 《疾病监测》2017,32(12):940-943
目的 掌握2007-2016年浙江省衢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6年衢州市报告的HIV/AIDS流行病学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6年衢州市共报告HIV/AIDS 620例,男女性别比为3.3:1;主要经性接触传播(93.4%);感染者年龄以20~49岁为主(71.1%),老年人的发现比例逐年上升,HIV/AIDS平均年龄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本市户籍感染者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最高,为74.3%;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77.8%;发现方式由羁押人员中发现为主转为医院检测发现为主,性病门诊检测报告55例,占8.9%。男男性行为者经性途径传播构成比自2009年开始明显上升,由11.1%上升到2011年的38.2%(最高),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2007-2016年衢州市艾滋病疫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男男性行为者感染率快速上升,需进一步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和扩大高危重点人群检测范围,落实好早发现早治疗策略,以控制疫情的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9.
1997~2004年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1997~2004年合肥市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流行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2004年在全市暗娼、吸毒者及性病门诊哨点监测、医疗机构常规监测和自愿咨询检测(VCT)等发现并经确认实验室确认的HIV∕AIDS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自1997年发现首例AIDS病人至2004年底,累计报告发现HIV抗体阳性者131例,其中AIDS病人69例。HIV/AIDS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采供血感染及输入血液/血制品,异性性传播比例逐年增高,并已出现母婴传播的病例。感染者主要为皖北地区有偿采供血者和输注血液者以及感染者的配偶,本地户籍病例较少。结论合肥市HIV/AIDS疫情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流行速度明显加快,流行趋势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应采取加强监测、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措施,遏制艾滋病传播和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117例HIV初筛结果阳性患者特征谈护士职业防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院护士HIV/AIDS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寻找改进和加强预防HIV感染职业防护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117例门诊和住院患者HIV初筛报告的基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HIV初筛报告特征及护士HIV/AIDS职业暴露的危险性。结果:①117例HIV初筛阳性患者年龄虽集中在40-59岁年龄段,占总数73.5%,但年龄最小者为6岁、最大者76岁。②HIV初筛阳性几乎在各临床科室均有报告。③117例HIV初筛阳性患者仅13例(11.1%)系患者主动要求检测HIV抗体,极大部分因为明确诊断或鉴别诊断需要而进行HIV抗体检测。结论:HIV/AIDS患者存在于各年龄阶段,临床各科均存在HIV/AIDS感染的职业风险,护士对于HIV/AIDS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绝对不能因不同年龄、有无检测报告、不同科室等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