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附骨疽”理论的源流“附骨疽”属于《灵枢·痈疽篇》范围。此为“结毒”一类,亦谓之“贴骨痈”。古书说五脏蕴毒,附骨而生,方觉大如伏瓜者为疽,似指附骨疽而言。汉代名医华佗、刘涓子传有痈疽方称“鬼遗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著的《外台秘要》、北宋的《圣济总录》及《外科正宗》、《疡医大全》、《医宗金鉴》等又称附骨疽为无头疽。隋代《诸病源候论》把本病分为附  相似文献   

2.
理论阐述和文献探讨骨结核是临床上常见的疾患。在祖国医学中虽然没有“骨结核”这个病名的记载,但有关本病的类似症状却散见于历代医籍的“附骨疽”、“流注”等门类中。不过,所谓附骨疽、流注并不完全等于  相似文献   

3.
骨髓炎属中医学中的"附骨疽"范畴。是一种病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千金方》说:"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在中医文献中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尚有不同的名称,如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手、足、腿、膊等处,溃破后出腐骨的叫多骨疽。病名虽异,病因、证治大致相同,故统名附骨疽。本病特征是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肿胀,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本人治疗本病疗效满意,总结如下。内治法1.急性期: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以仙方活命饮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用蛇治病历史悠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蝮蛇,胆苦寒微有小毒,疗诸漏,研敷之。皮烧灰,疗疔肿恶疮骨疽”。祖国医学称慢性骨髓炎为“附骨疽”,是骨疽之一种。其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多属于虚证,早期肾气虚,晚期气阴两虚。一般认为系由于七情劳倦伤肾,引起肾气(阴)虚;复感外邪,邪客经络致气滞血瘀。久之,骨失所养,疽得以附,骨病髓  相似文献   

5.
慢性骨髓炎,属祖国医学的“附骨疽”、“咬骨疽”等范畴,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深部脓疡。近年来我们运用祖国医学的理论,以辨证施治为原则,自制“水火丹”为主,治疗本病20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简介如下:临床资料:1.别与年龄:男9例,女11例,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63岁。  相似文献   

6.
<正> 南郑县中医张启兴七世行医擅长外科,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属中医“附骨疽”、“咬骨疽”、“多骨疽”、“穿骨疽”、“骨漏”等范畴,病程长,缠绵难愈,如不及时给予恰当治疗,每多致残. 本病多为急性化脓性骨感染失治误治而来,大凡痈、疽、疗疮毒热未解,深窜入里,伏骨结毒;或因跌仆损伤,气滞血瘀,复受毒邪,以致经络受阻,蕴脓腐骨、蚀筋伤肉所致. 在治疗方面,张氏重视整体治疗,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部分病例病程迁延,乃  相似文献   

7.
《新中医》1978,(4)
骨髓炎是一种外科常见病,祖国医学大多数文献都划入“附骨疽”和“附骨流注”范畴,如不及时医治,或调治不好,病程缠绵,常致损失劳力,造成残废,极大地危害广大贫  相似文献   

8.
骨髓炎属祖国医学“附骨疽”、“附骨流注”的范围。把骨髓、骨质、骨膜的炎证都概括在内,是毒邪内结,发于筋骨深处的疮疡,是无头疽的一个特殊证型。初起多表现为阳证,而后期则多表现为阴证,也有一发病即表现为阴证者。在临床上按照发病的急缓可分为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两大类进行辨治。一、发生骨髓炎的主要机理1.由于外感邪毒,久而不解,火毒炽盛,侵入骨髓而成本病。如《灵枢·痈疽篇》说:“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  相似文献   

9.
慢性骨髓炎属中医“附骨疽”范畴,目前临床尚乏特殊速效疗法。近几年来,我们运用中医药为主,配合必要的西医手术,如清创、摘除死骨、切除瘢痕组织等,治疗慢性骨髓炎百  相似文献   

10.
香黄散外敷治疗慢性骨髓炎2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黄散外敷治疗慢性骨髓炎256例临床观察慈利县红十字会骨伤科医院(427200)李家伟,吴元秀主题词骨髓炎/中医药疗法,@香黄散/治疗应用,中药外敷疗法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祖国医学文献多称“附骨疽”、“咬骨疽”、“多骨疽”,是一种病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  相似文献   

11.
化脓性骨髓炎指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感染所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化脓性炎症,多发生在四肢长管状骨,以血源性骨髓炎为严重和常见。属中医学的“附骨痈”、“附骨疽”等范畴。  相似文献   

12.
甲、(?)关节結核的最早記載及元明时代对此症的療法(一) 附骨疽、冷性膿腫(隋唐文献) 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方書記錄着髖膝部结核的疾患。当时的名称是附骨疽,亦名随骨疽。像巢元方諸病源候总論里面,就敍述这种病易見於鼠蹊、髖骨和腿膝之間。就髖关節結核來說,其發病最早的部位是髖臼的上部及股骨頸的下半部靠身骨骺部分。这和巢氏病源所說的“好發於大節解間”的話是符合的。这类慢性膿瘍在性别和年齡上对於發病的关系,巢氏病源也有論及,如:  相似文献   

13.
阴疽是一类病情缓慢的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其研究范围很广,如附骨疽、脱疽、痒痈、流痰、流注、乳癖、瘤、癌等。古代医家从异病同治的思路,对阴疽进行论治,其所包含的多种疾病共性则成为阴疽治疗关键。小金丹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剂,本文尝试从小金丹立方思路出发阐释小金丹治疗阴疽的对应病机,从同病异治思路比较阴疽治疗代表方剂间的特点,期望为临床小金丹治疗阴疽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骨疽”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但往往在治疗上很感棘手,因为“疽”是一种阴寒之症,病毒深重故灵枢廱疽篇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廱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从这一段经文里不但把疽的病因、症状、属性简要地说明,而更重要的是说明疽容易内陷,影响内脏选成预后不良。本人使用自制的“普阳汤”与骨疽散”治疗此疾,临床上效果很好,介绍于下,以供同道治疗参考。处方: 普阳汤:当归身三钱、炙黄芪三钱、川乌五分、升麻五分、茯苓二钱、炒白术二钱、炮姜二钱、淡附子二钱、熟地一钱半、炙草五分。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张倚  徐展望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8):509-511,506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是开放性骨折或骨折后出现的骨感染 ,也称创伤后骨髓炎。随着现代工业、交通日益发达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外的一些报告中 ,其发病率甚至超过血源性骨髓炎。其软组织缺损、骨缺损、骨外露、窦道流脓渗液等 ,病程长且难以治愈。现就中西医治疗该病的进展作一综述。1 中医治疗1 .1 辨证论治 此病中医称附骨疽 ,其病程长 ,在阴阳消长的过程中 ,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进退、变化较多。本病以“消、托、补”三法为基本治则 ,根据病症变化常选择多法合用。外伤性附骨疽其治疗方法同一般附骨疽。邓护真…  相似文献   

16.
一、皮肤色泽外科许多疾病,如痈、疽、疖、疗等,均发于体表。抓住皮肤表面色泽的病理变化,有助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一般规律。红赤:红为火之象。因“热毒”、“火毒”而发的急性化脓性疮疡,其局部皮肤都呈焮红之色。病灶浅显者,色红赤而鲜,如丹毒、红丝疗、缠腰火丹等;病灶深在者,红色稍淡,如流注、附骨疽等。值得注意的是,若急性化脓性疮疡患处  相似文献   

17.
附骨疽的中药换药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 《吉林中医药》2003,23(5):29-29
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深部脓疡 ,病久可使骨骼受损 ,常有破碎死骨排出 ,故又称多骨疽 ,西医称之为化脓性骨髓炎。其病因为疔、疖、痈等治疗不当 ,以致脓毒扩散 ,深窜入骨 ,溃后脓水淋漓 ,久不愈合形成窦道。笔者结合临床实践 ,就附骨疽的中药换药和护理措施简介如下。1 临床资料本院自 1997~ 2 0 0 2年共收治附骨疽患者 2 2例 ,男性 15例 ,女性 3例 ,儿童 4例。其中溃后成脓者12例。2 中药换药附骨疽患者入院后首先要观察疮口 ,用银丝探针检查窦道及其深度 ,按常规清洁创面 ,将脓性分泌物清洗干净 ,必要时可在局麻下进行扩疮…  相似文献   

18.
骨髓炎是指骨髓或骨和骨髓的化脓性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多数是血源性的 ,少数是内外伤性的 ,如开放性骨折引起等 ,前者多由疖痈或其它病灶内的化脓菌进入血液循环 ,到达骨组织所引起 ,好发于儿童 ,四肢骨的两端最易受损 ,尤以膝关节附近常见 ,属于祖国医学附骨疽的范畴。《千金方》说 :“以其无破 ,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临床医生常常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激素及清热解毒利湿之中药治疗 ,疗效多不满意 ,往往转化成慢性骨髓炎 ,导致死骨或骨空洞形成 ,患者终年不愈 ,功能丧失 ,采用益气温阳法治疗骨髓炎 ,疗程短、效果好 ,…  相似文献   

19.
附骨疽,指毒气深沉、结聚于骨而发生的深部脓疡,又称骨痈、贴骨痈,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张景岳对该病具有独特的认识,他在《景岳全书·外科钤》中详细论述了此病.本文从附骨疽的病因、辨证施治、手术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4个方面对张景岳辨治附骨疽的经验作了简单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解毒消坚汤治疗急性骨髓炎治验赵家宏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225700)主题词骨髓炎/中医药疗法复方(中医)/治疗应用@解毒消坚汤/治疗应用急性骨髓炎是一种骨组织化脓性感染的疾病。中医称之为“附骨疽”、“附骨流注”。并以为多数为外感邪毒,久而不解,火毒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