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桂枝汤作为众方之冠,擅长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和解肌发汗,在治疗气血失和、营卫失调的汗证方面有独特疗效。结合妇人围绝经期素多肝郁、肾精亏损、气血阴阳失衡、营卫失调等基本生理特点,通过从桂枝汤组方特色、止汗降温机制和临床运用方面进行探讨,得出临床上可推广运用桂枝汤结合"补益、调营、疏肝、敛汗"法治疗妇人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汗出,以期拓宽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2.
妇女经断前后,肾阴阳俱虚,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是其机体阴阳失衡的表现。烘热汗出为绝经期综合征主要症状,营卫不和为其病机特点。桂枝汤作为调和营卫法的代表方,应用范围广泛,不单用治伤寒,亦可用于治疗各种汗证。针对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烘热汗出之营卫不和的病机特点,提出以调和营卫为法,采用桂枝汤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烘热汗出,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论述了大量运用汗法治疗疾病的条文,其中既有正确运用汗法者,也不乏大量误用汗法而产生变证者。《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所致变证的病机有:汗出不彻致变,伤阴阳气血,伤胃中津液,伤脏腑阳气,正虚邪入。汗法不当既可伤阳,又可伤阴,更可阴阳两伤,既可伤在表之阳气,又可伤在内之津液和脏腑之气。虽然同为误汗变证,其病情程度和病变所在部位却迥然不同。不同变证成因主要有:发汗汗出程度不同,邪气留去不同,患者体质和脏腑气血盛衰不同,脏腑的生理特点和相互间的联系不同。张仲景对于不同变证的治法用药不同,但本质上仍然秉承救阳气和护脾胃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妙用颇大。本文就桂枝汤的双向治疗作用,试作如下肤浅讨论。一、发汗与止汗桂枝汤具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发汗作用,以治疗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舌苔薄白之太阳表虚证,此已为人所共知。然桂枝汤尚具有滋阴和阳、谐调卫气之止汗作用,以发汗之法,奏周表止汗之功,更属妙绝,令人回味。如《伤寒论》54条说:“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自汗证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正> 问:少阴病既然禁汗,为什么也有发汗之理? 答:《伤寒论》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病入少阴,心肾两虚,阴阳两衰,气血俱不足。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其机理可从阴化寒,从阳化热。若寒化,脉细沉数,为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之象,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阳亡立现。若热化,脉细沉数,为邪热炽盛,阴津亏损之征,故不可发汗,若汗之则津枯液竭。由此而见,不论寒化、热化,汗  相似文献   

6.
“误汗 ,误下伤阴”的说法自古有之 ,至今仍有沿用者。是否误汗一定伤阳而误下一定伤阴呢 ?不完全是。笔者认为不适当的汗与下均可耗阴津或损阳气 ,或变生他证。在阴虚阳亢之体 ,汗下易伤阴 ,在阴盛阳虚之体 ,汗下易伤阳 ,在阴阳两虚之体 ,汗下易阴阳两虚。兹以《伤寒论》为例来论证。如《伤寒论》原文 2 1条 :“太阳病 ,发汗 ,遂汗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就是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虚汗漏证 ,汗后不独伤阳 ,而且损阴 ,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原文 6 8条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  相似文献   

7.
小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其生成与排泄无不与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及气血津液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息息相关。仲景在《伤寒论》中,既通过观察小便一证的变化,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又灵活运用利小便之法治疗多种病证,本文仅就此略作探析。1探求病因病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外感热病在发病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会出现不同的病理机转,观察小便的变化,可以测知津液的盈亏,脏腑的气化功能等,有助于病情的诊断。1.1误治损伤津液:太阳风温用汗法治疗后,若再用攻下之法治之,则可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6条)的危重变证。这是由于误治耗伤津液,化源告竭所致。1.2过汗阴阳两伤:太阳病用汗法治疗,本为正治之法。但若发汗太过,汗漏不止,则可见“……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条),此为过汗伤阳,卫表不固,汗漏不止,耗伤阴津,化源不足则小便难,阳虚失于温煦,阴伤失于濡养,故四肢微急,难于屈伸。1.3表证兼阴阳两虚:患伤寒病后,脉浮,自汗出者,若见其“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29条)者,是素体阴阳两虚,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虚阳上扰则心烦,阴津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脚挛急。此非桂枝汤之适应症,故曰“此误也”。1...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论误汗(汗不得法)所致变证的条文约有六十余条,超过全部条文的六分之一。本文试就《伤寒论》中误汗所造成的变证作一粗略探讨,不妥之处,尚祈同道指正。一、误汗致虚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若一旦误用汗法(或汗不得法),将会造成阴阳俱衰,气血两虚,表里俱虚的严重后果。(一)阴阳俱衰如“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11)。此病在太阳,汗出已多,津伤化燥而转阳明,再发其汗,不但津液更伤,而阳气亦随汗外泄,大量  相似文献   

9.
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方在临床的运用中 ,历代医家的实践证明 ,无论是经方自身的完善 ,还是临床疗效都有长足的发展 ,充分体现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兹介绍一些个人的肤浅体会 ,以期抛砖引玉。1 桂枝汤的运用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 ,有群方之冠的美誉。柯韵伯称之为“滋阴和阳 ,调和营卫 ,解肌发汗之总方”。然其方中主药桂枝入血通阳 ,芍药入血滋阴 ,甘草、姜、枣为脾胃药 ,又如何发挥其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功效而成为解表的良方 ?这就应从桂枝汤的整体结构和表虚证的生理、病理来理解。因为汗血同源 ,表虚自汗不固 ,说明营卫之气不和 ,其汗为风邪劫迫汗…  相似文献   

10.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11.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创立"鼓运转旋脾胃"法。其运用苓桂术甘汤常常去掉甘壅的甘草,加入辛通的生姜,称为苓姜术桂汤。吴鞠通称苓姜术桂汤为苦辛温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寒湿伤脾胃之阳导致的诸多病证。由于,寒湿内伤脾胃之阳,所以药用姜、桂既能温通阳气,又能散表邪,并协同苓、术温补脾胃,祛除寒湿,寒湿去,阳气复,脾胃健。  相似文献   

12.
竹叶汤的主治病证为产后中风,产后中风有两个特点:①易病痉:产后亡血,复加外感伤津,易致筋失所养,发为痉病;②易阳虚:产后亡血复汗,阴液已伤,气随津脱,阳气亦伤.产后气血聚于阳明,注于乳房,化生乳汁,故产后阳明经气旺盛,一旦受邪,极易化热,且易郁结.故竹叶汤证病机为阳虚中风,且易致痉,阳明热盛,且易郁结.竹叶汤用人参、附...  相似文献   

13.
王建华 《河南中医》2020,40(5):688-690
正常的睡眠与阴阳的升降平衡有直接关系,阴阳升降出入正常,则人体可正常寐寤。阴阳升降平衡失常,则发为失眠。若阳偏亢,不能正常下潜入于阴,则发为失眠,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可用栀子豉汤或酸枣仁汤加减,以滋阴清热,清心除烦,亦可依据不同病因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交泰丸加减、百合地黄汤加减等治疗。阳扰于阴,表现为入睡容易,但是多梦、易醒,此类失眠与三焦、肝、胆、胃关系密切,可采用保和丸或温胆汤加减治疗,如属血瘀证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属心肝血虚证者可采用安神定志汤、逍遥丸或归脾汤等治疗。阳早出于阴,表现为入睡不难,但睡眠持续时间不长、醒后不易再入睡、早醒,此类失眠和三焦、胆、肺、大肠等关系密切,患者多为老年人或抑郁症患者。老年人失眠,可采用老人不寐丸、左归饮、桂枝龙骨牡蛎汤等加减治疗。抑郁症患者,可采用柴胡加桂枝龙骨牡蛎汤、柴桂温胆定志汤等治疗。治疗时要综合分析,找准病机,平衡阴阳,调畅气机,方能显效。同时,要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顺应阴阳变化,养阴养阳,使人体处于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则失眠自愈。  相似文献   

14.
闫朝勃  赵瑞成 《河南中医》2021,41(4):552-557
赵瑞成教授认为,失眠以五脏不和为本,心神不安为标,倡导从五脏入手治疗失眠。心脾受损所致失眠多以虚证为主,以归脾汤为基础方治疗。从肝论治失眠主要分为4个证型:肝气郁滞证,肝郁化火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亏耗证。肝郁气滞者予柴胡疏肝散;肝郁化火者予四逆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血瘀阻者予桃红四物汤加减;肝阴亏耗者可予钩芍通络汤配合酸枣仁汤加减。赵教授从肾阴虚、肾阳虚、心阴虚、心阳虚、心肾阴阳两虚5个方面论治心肾不交型失眠。肾阴不足者,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肾阳不足者,方用交泰丸加减;心阴虚者,用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加减;心阳不足者,可用桂枝加桂汤;心肾阴阳两虚者,用桂附地黄丸加人参、沉香。若失眠患者肺气虚弱,在基础方中配合补肺汤;肝火扰心患者,在清肝泻火,镇心安神的同时可加用枇杷叶;肺肾阴虚,虚热扰心者,用生脉地黄饮加减。赵教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针灸治疗,常以百会、四神聪、安眠穴、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申脉为基础穴组,灵活取舍。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以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之机理作一探讨。营卫与虚劳病具有密切的关系,营卫和则身体健,营卫虚则身体损。营卫可概括人体气血阴阳。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病的机理主要是从营卫入手,来调和气血、阴阳、脾胃。从而达到治疗虚劳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常言"病下利者多发于阴",然阳证亦多见下利:(1)病在太阳经表,当以葛根汤疏表止利。若兼阳明经表、入里化热,则以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若兼太阴脾虚,则用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太阳变证、邪气内陷,在中焦者,以泻心汤辛开苦降;在下焦,滑脱不止者,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水湿偏渗者以五苓散分利水湿。(2)病入阳明成里热腑实,燥屎当结,当用承气汤急下存阴、通因通用。(3)病在少阳半表半里,胆腑郁热所致下利,应用黄芩汤和胆止利。若兼阳明里实,重者用大柴胡汤、轻者以柴胡加芒硝汤和解通下;若兼太阴不足者,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温阳。  相似文献   

17.
真武汤及其辨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华龙 《河南中医》2005,25(10):3-5
82条之真武汤证,为太阳病过汗、损伤阳气,无形之水气凌心;316条之真武汤证,则是病程较长,阳气久虚,水饮停滞.该方不仅能够通利表里上下、上中下三焦之水,又能温补三焦、表里之阳气.方中芍药能够利血脉、泄孙络、通泄筋脉肌肉中的水气.真武汤证水气内停兼阳虚,故以附子生姜配白术二苓,既利水化气,又温扶肾阳;而猪苓汤证是水热内停而兼阴虚,故除以滑石泽泻配二苓清热利水外,且加阿胶入肾滋阴.前者温阳化气行水以治水停兼寒,后者育阴清热利水以治水停兼热.而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比较,虽同属阳虚有寒,水湿泛滥,但一为有形之寒水,泛滥于三焦表里上下;一为无形之湿气,弥漫于筋肉骨节之间.二者皆有身体疼痛,但真武汤证偏于四肢沉重,附子汤证偏于筋骨疼痛.  相似文献   

18.
唐农教授根据《黄帝内经》重阳思想和郑钦安扶阳理论,认为老年复发性口腔溃疡多由阳虚导致,老年人阳气虚损,阴寒相对过盛,阴邪侵犯阳位,使原本的"内阳外阴"结构变为"内阴外阳",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里寒外热"。因此,治疗应以扶阳为主,收敛在外之浮阳,温煦在里之阴寒,迎阳归舍,使异常的"内阴外阳"结构回归到"内阳外阴",以达阴阳和合、疾病自愈之目的。临证常据病情不同阶段选用桂枝汤、潜阳封髓丹、补益汤加减,疗效较好。列举验案一则以说明疗效。  相似文献   

19.
马桂琴教授认为,痰瘀胶结伤筋损骨,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是风湿病临床中痹痿同病的根本病机。马教授认为,因痿致痹以补为要,因痹致痿以通为要,"痹痿同病"均可见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两亏,均要佐以补虚扶正,补脾益肾以固根本。马教授认为,凡病不论病位浅深,病程长短,均有气血流通受阻,气血失和因素在内,既调畅三焦,又从六经运动的角度,调畅阴阳运动之枢机,从而提出治疗"痹痿同病"要善用柴胡剂及四逆散。马教授还重视调和营卫,常运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20.
水字有一,形有三,却病千万。水致病,于不同形态、不同生理机制、不同身体部位皆可发生不同的症状。或渴、或汗、或利、或噎、或咳、或喘、或悸、或烦、或眩、或呕逆、或痞满。足太阳经为阳经之长,循肩背属阳,如天日昭彰司水。太阳病分为太阳经证、太阳腑证和太阳变证,太阳经证主要有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治疗方剂为麻桂类方,代表方为麻黄汤、小青龙汤和桂枝汤;太阳腑证分为蓄水证与蓄血证,治疗方剂为苓桂剂,代表方为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变证分为烦证、结胸证与痞证,热与水结于胸膈,形成热结无水的状态,为虚烦的栀子豉汤证,热携水气互结于胸膈,则为结胸,形成结胸证,结胸证方剂主要为大陷胸汤(丸)、小陷胸汤(丸)、十枣汤;痞证方剂主要为泻心汤类方,代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太阳病可致病于经腑,内传于少阴,当治以亢其害,使不克伐,承乃制,使生相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