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基于周仲瑛教授“癌毒”学说,引入文本挖掘法,结合原始医案数据进行集内关联挖掘,形成医案解析,分析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症状、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采用优化的集内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医案解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涉及医案147则,患者147人次,主症25条,兼症26条,舌象18条,脉象12条,病机9条,药物30味。经集内关联挖掘规则,主症16组,兼症36组,舌象36组,脉象32组,病机36组,药物30组。结论:本中心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盗汗与发热、恶心与腹痛、咳嗽与咳痰、下肢水肿与神疲乏力,消瘦与纳差五组症状关联度最高。患者舌象多为舌质淡、红或紫,苔薄白腻,脉象多为弦、细、数,高关联病机为虚、毒、痰、热、瘀,高关联配伍用药为白花蛇舌草、茯苓、甘草、陈皮、黄芪、麸炒白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周仲瑛教授临床运用参附药对经验。方法:采用Medcase数据处理平台对医案采用计量性趋势数据解构研究。结果:研究病例112人次,154诊次,病种101种,病机117条,治法19条。结论:周仲瑛教授临证使用参附药对以"泄泻""慢性肠炎"等为主,特异证为"怕冷便溏",相关舌脉为"舌质暗苔黄"、"脉细滑",核心病机为"脾肾两虚",常用复法为"温肾健脾",常用复方为"附子理中丸"、"玉屏风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进行集外关联解析,对淋巴瘤的症状、舌脉、病机与药物之间的核心关联规则进行挖掘,以优化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检索中医治疗淋巴瘤医案类论文,采用Medcase数据处理平台,基于FP-Growth加强关联分析算法,对淋巴瘤医案进行集外关联解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38则,患者138人次、354诊次,涉及病机59条,症状215种,脉象18种,舌象80种,药物451种。经集外关联挖掘,产生临床症状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29条,病机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23条,舌象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21条,脉象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18条,临床症状与病机集外关联规则23条。症状-药物高关联规则为神疲、乏力与黄芪,淋巴结肿、夜寐不安与茯苓;病机-药物高关联规则为气虚、血虚与党参、黄芪,气滞、痰与柴胡、香附、夏枯草,脾虚、肾虚与人参、山药。结论中医临床辨治淋巴瘤的核心症状为疲乏、淋巴结肿、睡眠障碍,核心病机中脏腑病位重点为脾虚、肾虚,病理因素侧重气虚、气滞、痰凝,高关联选药为党参、黄芪、夏枯草、香附、山药等,可为淋巴瘤核心病机证素获取及辨机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581-1584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辨治规律及处方用药。方法:通过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频数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从症状、病理因素、病机、处方用药等多方面对周仲瑛教授治疗肺癌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通过数据挖掘,临床表现中频数最高的是咳嗽,其次是口干、少痰,舌象中频数最高的是苔黄腻、质黯,脉象频数最高的是滑、细脉,病理因素依次为为痰、瘀、毒、热、郁,病机依次为为气阴两虚、痰瘀郁肺、癌毒走注及热毒痰瘀。所用药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北沙参。结论:肺癌的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痰、瘀、毒、热、郁为主。  相似文献   

5.
黄磊  朱垚  陆明 《河南中医》2021,41(4):571-575
目的:研究中医药辨治高脂血症的关联规则。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论文数据库中应用中药复方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文献,采用Medcase数据处理平台,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66篇,医案115则,病例总数115例,诊次总数共177次,临床症状62种,病机59条,药物212种。集内关联处理后,产生核心症状规则30组,胸闷规则6组;病机规则32组,肝郁血瘀规则5组;药物规则30组,茯苓、山楂、白术规则各7组;集外关联处理后,产生舌象-病机规则30组,苔厚腻规则6组;产生脉象-病机规则30组,弦脉、细脉规则各7组。结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时,高关联症状为“胸闷、乏力”,高关联舌脉为“苔白厚腻、质暗红”“弦脉、细脉”,高关联病机为“肝郁血瘀”,高关联配伍药物为“茯苓”“山楂”“白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名老中医睾丸炎辨治医案,通过文本挖掘和数据清洗进行集内关联挖掘,形成医案解析,从中分析研究名老中医治疗睾丸炎的经验.方法:采用优化数据的集内关联挖掘方法,进行医案解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涉及患者92人次,病例200诊次,症状118种,脉象12种,舌象25种,病机11条,药物184味.经集内关联处理,产生核心规...  相似文献   

7.
李玲  陆燕  叶放  周学平 《新中医》2023,55(18):187-19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CTD-ILD) 的诊 疗规律及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周仲瑛教授诊治CTD-ILD 医案,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 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筛选出128 份医案,含193 味中药。涉及病种有6 种,病机排名前5 位的是气阴两 伤、痰瘀阻肺、肺虚热郁、肝肾亏虚、脾虚肺弱;使用中药排名前5 位的是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紫苏子、 太子参;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支持度均较高的为气阴两伤-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太子参、黄芪; 痰瘀阻肺-紫苏子、桃仁、鱼腥草、炙僵蚕、泽漆、法半夏、老鹳草;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 个方剂组,以 益气养阴、祛痰化瘀、补肺健脾、补益肝肾、祛风除湿为主。结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CTD-ILD 主张 病证结合,在疾病发展动态过程中,基于复合病机,通润为要,复法制方。  相似文献   

8.
夏娟  朱垚  陆明 《江苏中医药》2016,48(5):14-16,18
目的:基于中医本体特色,引入文本挖掘法并改进研究模式,结合原始医案数据挖掘分析,形成医案解构,从中分析周仲瑛教授临床运用交泰丸的经验。方法:对周仲瑛教授临证运用交泰丸的医案进行解构分析,并结合数据挖掘分析运用规律。结果:本次研究涉及病例154人,158诊次,病种69种,涉及病机138条,治法10条,药物234种,药物种类覆盖十九大类。结论:周仲瑛教授临证使用交泰丸的主治范围以"失眠"、"胃炎"等病为主,使用特异证为"失眠"、"怕冷",可见症为"口干"、"便溏",相关舌脉为"舌质暗"、"苔薄黄腻"、"脉细",核心病机为"心肾不交",常用复法配伍为"养心安神,温通泄浊",常用复合配方为"酸枣仁汤、半夏泻心汤",常用组合药物为"黄连、肉桂、法半夏、熟枣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脉象与用药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脉诊的医案,建立《临证指南医案》脉象与用药数据表,用Apriori算法对脉象与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有609则医案记载脉象,置信度≥0.7的脉象-用药关联规则有"芤脉=人参""微脉=附子";置信度≥0.7的用药-脉象关联规则有"糯稻根=数脉""菊花叶=数脉""苦参=弦脉"。结论:《临证指南医案》重视辨脉用药,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舌脉诊数据在失眠不同证型中分布规律,为同病异治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搜集失眠为主症的398例医案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舌象脉象信息和证候诊断等。运用频数分析、R×C卡方检验和关联规则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失眠高频证候舌脉数据。结果:选取以失眠症为主症的医案中出现频数较高且典型的三种证候进行,证候类型分别为:肝郁气滞型、心脾两虚型和痰瘀互结型。其中78例肝郁气滞型高频舌脉诊数据为:淡红舌、舌胖大、苔薄白或薄黄、脉弦;65例心脾两虚型高频舌脉诊数据为:淡白舌、舌胖或带有齿痕、苔白或薄白、脉沉或脉虚无力;49例痰瘀互结型高频舌脉诊数据为:舌质暗或紫、舌胖大、苔白或黄腻、脉弦滑。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肝郁气滞型失眠常见的舌脉组合为:舌淡红、苔白、脉弦;心脾两虚型失眠常见的舌脉组合为:舌淡白、苔薄白、脉沉或脉虚无力;痰瘀互结型失眠常见的舌脉组合为:舌暗紫、苔白腻、脉弦滑。结论:在失眠症医案中,失眠症的三类典型临床常见证候的舌质、舌苔、脉象数据客观地反映了三种不同证型的病理特征,为临床辨证疾病证候提供辨识度高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胥晓雯  汪悦 《河南中医》2021,41(1):65-67
汪悦教授治疗风湿病常用参类药有:沙参、玄参、丹参、太子参、党参。汪教授常选沙参为君治疗结缔组织相关性间质性肺炎、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炎;玄参与麦冬配伍,取"增水行舟"之义,用于治疗燥痹之阴液亏虚,水不上济;治疗时,加丹参以畅行营血,以防涩滞不畅,血络受损;气阴两伤的肺虚咳嗽、温病后期气虚津伤内热口渴常用太子参;在其他结缔组织疾病中,病至后期,邪盛正衰,如有关节肌肉萎废及气虚症状,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重用党参,配伍白术、茯苓、甘草以益气健脾,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相似文献   

12.
李玉娟  金星 《河南中医》2015,35(1):173-175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抑郁症方药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研究对象,筛选出与治疗抑郁症(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癫证、不寐、健忘)相关病证的方剂,建立数据录入系统,采用相关分析与因子分析等数据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涉及药物404种,药物所出现总频次共有4 151次,甘草、茯苓、人参、当归、远志、白芍等药的使用频率较高。结论:抑郁症多以虚、郁、神志失常为主要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党参、黄芪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晓丹  佟欣  刘琳  朱英淑 《中草药》2003,34(11):1018-1019
目的 比较党参与黄芪提取物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垂体后叶素(Pit)法建立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以Ⅱ导联心电图T波和S—T段位移及心率的变化为指标,观察党参和黄芪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结果 黄芪和党参均可减轻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的T波抬高,并能减慢心率,但对心电图S—T段的位移无明显作用,并且党参减轻T波抬高的效果强于黄芪,而减慢心率的作用弱于黄芪。结论 党参和黄芪均对Pit致实验性心肌缺血起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闭经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闭经的医案,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找出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治疗闭经的核心药物组合以及新处方。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15位医家共235诊闭经医案,涉及250味中药。治疗闭经最常用的药物分别为牛膝、熟地黄、川芎、当归及白芍。最常用二联药物分别为赤芍-当归、鸡血藤-当归、白芍-当归、川芎-当归及熟地黄-当归;最常用三联药物分别为川芎-牛膝-当归、白芍-熟地黄-当归、川芎-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当归及白芍-牛膝-当归。最常用四联药物为白芍-川芎-熟地黄-当归及白芍-川芎-牛膝-当归。结论:当代妇科名家治疗闭经喜用养血活血药物,牛膝、熟地黄、川芎、当归及白芍则为核心药味。  相似文献   

15.
不同比例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峰  宋兆辉  张兰兰  周水平  冯锋 《中草药》2012,43(6):1101-1104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制川乌中多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指导制川乌与甘草的合理配伍。方法 HPLC法测定制川乌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时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煎出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甘草配伍量的增加,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每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趋于单煎液煎出量的40%。结论甘草配伍制川乌时,甘草的使用量应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既可以保证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稳定可控,又可以防止制川乌毒性过大造成使用危险。  相似文献   

16.
党参、黄芪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张晓丹  刘琳  佟欣 《中草药》2003,34(9):822-823
目的 研究党参、黄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并进行比较。方法 观察党参、黄芪对戊巴比妥钠及乙醚引起睡眠作用的影响;采用水迷宫实验方法。结果 党参及黄芪均能延长戊巴比妥钠及乙醚引起的睡眠时间。党参、黄芪能显著改善东莨菪碱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结论 党参延长戊巴比妥钠及乙醚引起睡眠时间作用优于黄芪;党参改善东莨菪碱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作用优于黄芪。  相似文献   

17.
丁元庆 《山东中医杂志》2020,(2):99-102,117
卢尚岭教授临证常重用益母草、土茯苓、丹参、葶苈子、石菖蒲、附子、川乌、枳实、生地黄、麦冬、蜈蚣等药物,每取佳效。其用药主要以长期临床实践经验为依据,同时也因病位高下、病性虚实、病势急缓而异。单味药治病,也常取大剂奏效。从卢老的用药经验可知,大剂量用药需熟谙药性,有胆有识。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疾病病情的需要、药物性状的古今差异可能是增加大剂量用药需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川乌配伍防己对动物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少华  秦林  薛玲  王平 《中草药》2003,34(10):929-932
目的 观察川乌配伍防己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寒热配伍的免疫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变态反应性炎症模型及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模型,并检测小鼠单核巨噬细胞(Mφ)吞噬功能和特异性抗体生成等。结果 川乌配伍防己既可明显抑制免疫增高小鼠DTH,明显抑制大鼠佐剂继发性关节炎,又明显提高免疫低下小鼠Mφ吞噬功能。而各单味药则无明显作用。另外,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影响,单味防己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乌防配伍后能明显抑制其作用。结论 川乌配伍防己对细胞免疫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体液免疫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皮子凤  越皓  宋凤瑞  刘志强  刘淑莹 《中草药》2008,39(10):1474-1477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药味药材与附子的配伍机制,揭示酸、甘、辛、苦味中药对附子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和内标法,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五味子、黄芪、独活、黄连共煎液和药渣中乌头碱类生物碱进行考察。结果附子与五味子合用,双酯型和脂型生物碱的量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配伍双酯型生物碱的量下降,附子与黄连配伍脂型生物碱和生物碱的总量均降低,但双酯型生物碱变化无规律。结论附子与五味子合用毒性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王雨佳  刘敏 《河南中医》2016,(1):165-166
桔梗和牛膝是两味常用的引经药。临床上常将桔梗比作"舟辑之剂",起到载药上行、开宣肺气之功效;用牛膝以达到引药下行、引血下行、引火下行的功效。通过对桔梗和牛膝两种药物的归经、升降浮沉、四气五味、现代药理的研究,探讨其引经机制,发现桔梗皂苷的表面活性所决定的增溶作用和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是桔梗引经作用的内在基础,牛膝引经之药理机制尚未有明确定论,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