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证治汇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采撷了清初以前历代医家对内科杂病和五官科等疾患的证治经验,并补人作者自己的临床心得和见解,故名之日“汇补”。作者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清康熙年间名医。著有《证治汇补》8卷,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初刊于康熙三十年,流传颇广。  相似文献   

2.
卢棣  杨亦丰 《陕西中医》2013,34(6):755-755
<正>1概述《心太平轩医案》为清代徐锦所撰,一卷本。徐锦,名奉直,讳锦,字炳南,号淡安,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春,徐锦曾孙徐康将其先君《心太平轩医案》"付之剞劂",并对该书做了大量眉批。徐康生卒不详,据《心太平轩医案》序文稽考,应是道光、咸丰至光绪年间人。徐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略广西近代著名中医、"广西派针法"传播者罗哲初所留手本《针灸发微》和《针灸节要发微》。方法探究两书内容,讨论罗氏发微引据和发微意义。结果两书为罗氏摘取《灵枢》、《素问》等古籍原文和针灸临证经验,对节选经文进行发挥阐释,尤其将其中有经无穴、有穴无治的经文详加注解。结论两书是现代针灸文献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女科经纶》8卷,清·萧纂著,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初刊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书中以条文形式对女科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症予以辨证析源,考究发挥,并以其精辟独到的学术见解,拓宽了临证者辨治用药之思路,为习医者进一步钻研女科疾病证治指点了门径,是一部重点介绍中医妇产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类病证及其治法研究的专著。萧及其著述萧,字赓六,号慎斋,李(今浙江嘉兴)人。少年习儒,年长后因屡举功名不第,遂弃儒习医。自康熙二年(1663年),乃以毕生精力,潜心考究《灵枢》、《素问》,悉心钻研金、元及明代医著,尤擅长内科杂症与女科证治…  相似文献   

5.
《心太平轩医案》为清乾隆中期至道光初苏州医家徐锦的医案选集,载案230余则。《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有"清黄寿南抄本"、"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等。经本文考证,"清黄寿南抄本"实为"民国黄寿南抄本","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应为"1912年长洲徐氏刻本"。医案文辞简练,风格平实,多引《内经》及唐宋以下医家文献,选方则多常用者,于现今中医临证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书由清·魏念庭撰。魏荔彤字念庭 ,一字庚虞 ,号怀舫 ,柏乡 (今属河北省 )人。《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成书于康熙五十九年 (1 72 0 )。魏氏对《金匮要略》的研究相当精深 ,其注文详明细致 ,每一条文后所写之按语 ,简括病证之病因、病机、症状、兼证、治法、方药等内容 ,并能瞻前顾后 ,纵横比较 ,旁征博引。在每一病证之后 ,又附众论 ,概述该病证的因证机理、治则用药 ,分析透彻。魏氏以《内经》理论为本 ,结合喻嘉言等名家之论 ,对《金匮要略》原文详予阐注发挥 ,层层剖析 ,了无剩义。本书现存有康熙五十九年首刊本 ,雍正、乾隆间刊本及 1 9…  相似文献   

7.
汪文绮,字蕴谷,清安徽休宁人。家世业医,父十洲、伯兄汪广期皆有医名。文绮承袭家学,著有《杂症会心录》、《脉学注释汇参证治》等著作。《杂症会心录》两卷,成书于乾隆19年(1754年),为汪氏数十年临床经验之总结,其辨证准确,立论精详,  相似文献   

8.
以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普济方》(乾隆四十六年刊《四库全书》文渊阁版《普济方》为底本,参校明永乐《普济方》刻本残卷)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普济方》著作及成书情况,浅溯"痛证"理论发展源流,主要探讨《普济方》对止痛方药收录状况、收方特色和学术价值,了解经《普济方》收录及保存的自晋至明朝初期诸多"痛证"相关理论及方药文献,特别是今已亡佚不存的诸多止痛方药文献的作用和特点,分析《普济方》一书在中医学方剂发展史中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9.
《内经博议》4卷为清,罗美所著,本文对该书的成书年代和版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该书约成书于康熙初年,目前存在康熙本和乾隆本两种抄本.乾隆本是对康熙本的删改编次本.  相似文献   

10.
王清任 (176 8~ 1831) ,字勋臣。河北玉田人。是我国医学史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 ,其代表作《医林改错》对气血理论和瘀血证治具有独特的见解 ,书中记述和总结了5 0种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常用 33种方剂。王氏对气血理论及瘀血证治新的发挥推动了中医学气血理论的研究与探  相似文献   

11.
内伤湿热病证系肺、脾、肝、肾诸脏气化功能下降,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水湿内郁化热引起的病证,涉病广泛,病程较长,症见不一,治疗十分棘手。陕西省名中医许建秦主任医师以善于诊治疑难杂症为著,取法清代温病学派所完善“三焦”辨证模式,提出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与上焦失宣、中焦失畅、下焦失利密切相关。许建秦认为,内伤湿热与地域、气象、饮食、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或因失治、误治,临床所见症状集中于中焦,多以脾胃、肝胆功能失调为主,但治疗不唯健脾化湿一途。许建秦效法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三仁汤,以此方为基础自拟宣化汤为治疗内伤湿热病证,多获良效。总结许建秦学术经验,以期为临床辨治内伤湿热病证开阔思路。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亟斋急应奇方》系清代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亟斋居士所著,是一部以应对急症为特色的方书,对中医急症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对其进行作者、版本、学术特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艳杰  刘宏岩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5-1297
李《金匮要略广注》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是清早期继明赵以德后注释《金匮要略》注书之一,其注释《金匮要略》见解独特,论析精辟,说理深入浅出,学术观点多被后世医家引用。《金匮要略广注刊印量少,流传不广,后世医家对《金匮要略广注》全貌多有不知,学术界更缺乏对《金匮要略广注》及作者李的系统研究。开展对《金匮要略广注》及作者李的深入研究,对《金匮要略》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医家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书中概括了八纲辨证与医门八法,多篇幅阐述对疼痛的治疗经验。强调辨证应注重辨疼痛表里、深浅、上下、左右;辨明虚实,寒热以及虚实与寒热之间不同;辨疾病伤寒六经传变、转归及预后;辨疾病的发展初、中、末不同时期、病情的主症与兼症。论治则应融寒温于一炉,法方对应,随症化裁,灵活运用八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虚里不是心尖搏动处,而是胃之大络在体内的起点。胃之大络在体表的终点-“左乳下”才是真正的心尖搏动处。结合《内经》原文从4个方面进行论述:虚有空虚不实之意;里有处所、部位之意。虚里即体内胃部空虚无穴的部位。胃之大络在体内的起点虚设为“虚里”。“左乳下”是胃之大络在体表的终点。原文中的两个“其”字,通常多认为是指“虚里”而言,而文章认为两个“其”字都是指“左乳下”而言。长期以来,人们误将“虚里”当作“胃之大络”的代名词。把“虚里”解释成“胃之大络”。文章认为“虚里”是“点”概念,而“胃之大络”是“线”的概念,“虚里”并不是“胃之大络”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古代及现代医药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分析,总结了瓦楞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三国至清朝时期本草原著30部,并查阅《中国药典》9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2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瓦楞子炮制方法加以归纳、总结。瓦楞子炮制历史悠久,历代的炮制方法有生品研碎、火煅、煅醋淬、煅醋煮、煅盐水煮等,目前全国各地主要沿用了煅法。现行的炮制规范中对煅制工艺和火候的表述过于广泛,缺乏定性定量指标和统一的炮制质量标准,而且现行的质控标准主要以碳酸钙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需进一步对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包括煅制火候、温度、时间、煅淬次数、粉碎粒度等具体工艺参数,并比较不同炮制工艺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发挥瓦楞子的最佳药物疗效。另外应进一步对瓦楞子中有机质类成分及某些微量元素进行研究,以增加其质控指标或方法,从根本上全面控制瓦楞子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清以前医籍中以“禀”为词素的先天体质术语及其内涵进行研究。方法:以《中华医典》光盘为检索对象,以“禀”为关键字检索,共检索出6 480篇,逐篇阅读后,筛选出清代以前具体论述先天体质的文献,提炼出9个用来表述先天体质的词汇。结果:1. 隋朝最早出现以“禀”字组成的先天体质术语。至明末,依次出现了“禀气”、“禀质”、“禀受”、“禀赋”、“所禀”、“赋禀”、“气禀”、“禀体”、“素禀”9个先天体质术语,出现率高的先天体质术语是“禀受”(33.27%)与“禀赋”(32.99%)。2. 构成先天体质的要素有5 个,至明末依次出现了形体、父母遗传、寿夭、气血、地域,出现率最高的是形体(32.11%)。结论:1. 清以前,表述先天体质的术语带有“禀”字。2. 用多个词汇来表述先天体质,意在表述先天体质的不同要素,同时也体现了先天体质的认识过程。3.最先认知的先天体质要素不是父母遗传,而是形体、气血是位居第2 的先天体质要素,表明观察先天体质不仅涉及身体的结构———形体表现,也涉及身体的功能———气血表现。古代中医有关先天体质的探讨对当今的健康认知与健康维护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清代医家王清任"久病入络"之思想,从气郁、痰阻、气虚、阴虚等角度论述顽固性失眠久病致瘀,疾病在经久不愈的前提下无论有无瘀像皆可通过活血化瘀之法促使阴阳调和,顽疾得愈。  相似文献   

19.
岭南针灸发展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砭石、药物、艾灸、毫针、导引等中医治病方法,岐伯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指出灸法起源北方,因"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岭南地理气候湿热,灸法按理不适广泛使用,但是从现存的古代岭南针灸文献中,大都与灸法相关。当今学者对岭南医学的研究,采取"博古约今"取材原则。"博古"即明清以前,五岭之南皆收而录之;"约今"即明清以后,核心部位在广东尤其珠江三角洲,广东称为"岭南"。古代岭南号称"瘴疠"之乡,在其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流派,岭南医学。在其针灸学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有影响的针灸医家,如著名女灸家鲍姑,有的还撰写了不少针灸著述,可惜很多已佚失,现存有关针灸的文献仅有《肘后备急方》《采艾编》《采艾编翼》《幼幼集成》等寥寥数部针灸学专著。本文针对现存的清及清以前岭南针灸医家及其学术成就进行简单梳理,希望为今后岭南针灸学的深入研究助以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高玉茹 《天津中医药》2018,35(7):510-511
《本草备要》是清代新安医家汪昂所著,通过简洁清楚的叙述及特有的编撰方式,为读者提供了简明扼要的药物内容,萃取历代本草精华,精选常用药479味,筛滤切实有效的功能主治,配合药效对比、常用配伍、临床用药案例,并穿插相关典故,在阅读的趣味中学习药物的临床应用。该书撷取《本草纲目》、《本草经疏》两书中要义,并补两书中未述者,故名为《本草备要》。汪昂见识独到,博引广征,影响深远。就此书特色及内容,从几个方面论述《本草备要》的特点,例如编撰特点、旁征博引、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特别药物的特别意义浅述心得,聊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