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动震颤(OKN)反应与双眼视功能密切相关:1.双眼视功能异常者OKN反应以方向性不对称为特点,其机制可能是OKN传导通路上视皮层双眼细胞发育异常。2.OKN反应的双眼交替与双眼竞争可能受同一神经机制的控制。3.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刺激及双眼融合参与下的OKN反应,是判断双眼视功能的有效方法。4.开环OKN方法由于消除了负反馈作用的影响并可对不同部位视网膜刺激,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内斜视儿童双眼视VEPs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内斜视对儿童双眼视及VEPs双眼总和的影响。方法对47名正常儿童及25名不伴有弱视的内斜视儿童进行全视野刺激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结果正常儿童组双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与单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相比,双眼刺激N75、P100潜伏期较短而N75-P100波幅较大,表明该年龄组儿童双眼视已发育成熟;但内斜视组双眼刺激与单眼刺激VEPs波幅、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内斜视组双眼总和低于正常组,尤其是内斜视组中同视机检查无同时视者双眼总和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在不伴有弱视的情况下,内斜视仍是损害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因素,即破坏双眼同时视,形成单眼抑制。同时证明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能够客观评价:在分视状态下,有无单眼抑制  相似文献   

3.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应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keratotomy,RK),矫正18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近视屈光度为-3.25~-11.00D,平均-6.53D;屈光参差为-2.50~-11.00D,平均-4.95D;裸眼视力为0.02~0.15,平均0.08。术后半年检查,视力平均提高0.46,屈光度平均下降-4.57D,屈光参差平均下降-3.60D。14例术后恢复了双眼单视,6例立体视可达60″。RK手术不仅能降低近视性屈光不正度数,提高裸眼视力,而且可减少或消除屈光参差,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单侧或不对称近视的视力低下眼、矫正视力>0.6者,可施行RK手术。屈光参差<-9.00D者,RK术后可能恢复双眼单视;屈光参差>-9.00D者,术后只能降低屈光参差,改善双眼单视条件。文中还介绍了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检查、判断预后的方法及矫正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弱视患儿双眼视功能训练前后双眼总和VEP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综合治疗后双眼视力≥0.6的69例双眼视功障碍患儿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并对其中27例患儿作双眼总和VEP反应检测。结果双眼视功能训练后,患儿的弱视眼基本痊愈率、立体视锐度正常率、双眼总和VEP反应结果均明显提高,与训练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眼总和VEP反应检测能够反映弱视眼双眼视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水平性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方法分析45例年龄为18~50岁共同性水平斜视矫正手术后的双眼视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术前均无双眼视功能。斜视矫正术后6周,40例(88.89%)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其余5例(11.11%)术后无双眼单视,但仅2例经同视机检查有Ⅲ级功能。结论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不仅达到美容目的,而且还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经综合疗法治疗后双眼视力≥0.6的88例双眼视功能障碍的弱视儿童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58例进行同视机双眼视功能训练,对照组30例仅进行同视机闪烁训练,观察6天。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弱视基本痊愈率,立体视锐度正常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 提示双眼视功能训练对于提高弱视儿童的基本痊愈率、缩短疗程以及建立健全立体视  相似文献   

7.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84例年龄在4~12岁共同性外斜视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4~12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后74例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88.10%;25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者的50.00%,30例恢复立体视功能,占术前无立体视功能者的53.57%。结论手术在纠正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眼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恢复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双眼视是双眼输入的视觉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三维立体视觉的过程,属于大脑皮层的高级认知活动。斜视因为眼位的偏斜产生复视和混淆视,进而引起视觉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注视异常、三级视功能受损等一系列双眼视异常,严重影响了双眼视觉形成和发育。手术治疗为斜视的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斜视矫正术后大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正常的双眼视功能,而斜视的治疗应以重建双眼视功能为目标。斜视治疗不仅要重视眼位的恢复,更要重视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重建双眼视功能在减少斜视的复发率,提高斜视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大大提高斜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所以双眼视功能重建应在斜视治疗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斜视的早期手术治疗是建立双眼视觉的先决条件,同时应重视术后正确的屈光矫正和弱视的治疗,正确选用训练手段,个性化制定训练方案,才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立体视的发育及检查方法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立体视觉是建立在双眼同时视和融合功能基础上的独立的高级视功能 ,立体视功能反映双眼单视功能的好坏 ,是筛选斜视和弱视、选择斜视手术时机及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双眼视功能与立体视觉的发育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现就立体视的发育及立体视检查法作一综述。一、立体视的发育及关键期行为学及电生理研究证明 ,人的立体视发育开始于生后 3~ 4个月[1,2 ] 。立体视的获得以及精细的立体视锐度依赖于准确协调的眼球运动及双眼黄斑中心凹注视 ,刚出生时立体视觉的神经通路并没有发育完善 ,需要充分的视觉刺激来促进正常的发育 ,出生后不久 ,…  相似文献   

10.
背景来自双眼视觉信号经视网膜、外侧膝状体直至初级视皮层融汇到单个细胞,构成双跟驱动细胞。双眼驱动细胞对双眼视觉信息进行整合和编码并介导高级视皮层产生融合和立体视觉,视觉发育关键期内的异常视觉经验常导致弱视和双眼整合反应的损害。目的观察幼猫初级视皮层双眼驱动细胞对来自双眼视觉信号的整合反应特性。方法选用3只8~10周健康幼猫,采用在体细胞外记录技术和双眼分视刺激方法,观察麻醉和肌肉麻痹状态下幼猫初级视皮层V1区28个电极记录部位的双眼驱动细胞对光栅刺激的峰电位发放率和局部场电位Gamma频率(20~90Hz)的振荡幅度,计算并比较两种信号的眼优势指数(ODI)和双眼整合指数(BI]),观察细胞对双跟分别刺激的反应是否平衡及对双眼整合反应大小的影响。结果在具双眼特性的28个细胞中,锋电位信号的眼优势绝对值较场电位的眼优势绝对值大(t=2.606,P=0.021);锋电位和场电位的ODI呈正相关(R^2=0.513,F=27.423,P=0.003),双眼整合作用主要表现为易化,锋电位的BII(2.348±0.996)较场电位的BII(3.678±1.974)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1,P=0.019),对于锋电位信号,双眼平衡组的易化反应较双眼不平衡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9,P:0.035),对于场电位信号,双眼平衡组的易化反应较双眼不平衡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1,P=0.146)。结论在正常发育的幼猫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对来自双眼感受野内相同视刺激的整合作用主要表现为易化,且易化水平依赖于神经元对双眼分别的视刺激反应是否平衡,场电位信号和锋电位信号从不同皮层空间范围和来源成分反映了双眼整合的神绎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弱视儿童双眼视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弱视对儿童双眼视及VEP双眼总和的影响。以便对弱视儿童双眼间的相互作用及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程度进行大体了解。方法 对 5 4名正常儿童及 41名不伴有斜视的弱视儿童VEP的双眼总和 (VEPBS)进行探讨研究。结果 弱视儿童组的双眼总和低于正常组。尤其是无双眼视的弱视儿童双眼总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并且波形有异常 ,可显示双眼间有抑制。并发现弱视程度与双眼总和VEP反应之间不存在一致性。结论 在不伴有斜视的情况下 ,对弱视儿童进行双眼总和VEP反应测定 ,可以反映弱视仍是损害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因素。同时证明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能反映视功能状况 ,对双眼视功能的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非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的影响。方法对89例远视性屈光参差进行Worth四点灯、Bagolini线状镜、同视机、立体视图谱检查。56例正常人作对照组。结果随着双眼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四点灯远距离抑制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立体视锐度增加。Bagolini线状镜检查大部分患者具有融合功能。同视机检查屈光参差患者融合范围小于正常组(P〈0.05),大部分患者具有远距离立体视。结论屈光参差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发育及建立.但不能完全破坏双眼视功能.屈光参差患者仍存在相对弱的融合功能和粗略的立体视。  相似文献   

13.
双眼白内障摘除术后双眼视觉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卫  金明  陈术  施爱群 《眼科》2004,13(5):277-279
目的:了解双眼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恢复的因素。方法:对80例(16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双眼均采用Phaco或小切口ECCE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检查矫正视力、同时视觉、融合功能及远、近距离立体视功能以及视网膜对应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双眼矫正视力均≥0.3,其中矫正视力均≥0.5者76例(95%),矫正视力均≥0.9者60例(75%)。术后均有同时视功能及一定的融合功能。近距离立体视检查:中心凹立体视(40″~60″)32例(占40%),黄斑部立体视(80″-200″)30例(占37.5%),周边部立体视(400″~800″)15例(占18.8%),无立体视者3例(占3.7%)。远距离立体视中:中心凹立体视者65例(81.3%),黄斑部立体视者12例(占15%),周边部立体视者3例(占3.7%)。术后视网膜对应均正常。结论:双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且双眼矫正视力均≥0.5者,均可较快地恢复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许多学者认为VEP 双眼总和(Summa-tion)是双眼单视的体现。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为了探讨VEP 双眼总和与双眼视功能的关系,本文采用瞬态VEP、高对比度、棋盘格翻转刺激,对30例正常人分别进行了双眼单视下及人为破坏双眼单视下的VEP 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对35例18岁以上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测。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视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8例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范围50″~400″;仅1例通过同视机Ⅲ级功能检查,2例术后仍无双眼单视。5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例获得同视机Ⅰ~Ⅲ级功能及400″近立体视。结论一部分成人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获得视近双眼单视的可能较性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及总和VEP反应特点,评估总和VEP反应对双眼视觉功能检测意义.方法 选取正常儿童80名、远视性弱视儿童151例,进行双眼总和VEP检查,统计学分析总和VEP反应特点.结果 弱视组儿童总和VEP反应低于正常对照组;无同时视者与有同时视者之间总和VEP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总和VEP反应作为一种客观指标,可以反映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状况,对其双眼视功能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琳  陈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8,10(2):147-149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以及屈光参差中立体视和融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隐性斜视小于4△的5~12岁屈光参差儿童46例。对以上所选病例.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及矫正后TNO立体视及Worth四点、Bagolini线状镜、4D三棱镜检查。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agolini线状镜检查中所有患者均有融像功能:Worth四点检查中近距39例有融像.远距22例患者有融像:TNO立体视检查中37例视锐度值下降.其中19例无立体视。4D三棱镜检查中34例有中心抑制暗点.融像功能减弱与立体视锐度下降、屈光参差程度及弱视程度有关,弱视与立体视的相关性大于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相关性。立体视锐度与融像能力的强弱有关。结论双眼视功能随着屈光参差程度和弱视程度的增加而下降。融像功能检查中.Bagolini线状镜提示融合状态,Worth四点提示融合强度。中心抑制暗点可能是导致立体视和双眼视功能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斜视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不同双眼视检查方法的评价。方法89例共同性斜视分为间歇性外斜、恒定性外斜及恒定性内斜3组。定量测量斜视度;检查双眼视觉状态及视网膜对应情况;测定远近立体视锐度。并观察斜视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月的斜视度、双眼视觉状态及远、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与1月双眼视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恒定性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好于间歇性外斜视,且近立体视恢复好于表视;立体视检查非随机点画片(Titmus与Optec3500)与随机点画片(TNO)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状镜较Worth四点检测阳性率高;大于9岁患者术后双眼视觉较术前增加32%。结论斜视手术是恢复、重建双眼视觉的有效方法,不同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弱视儿童双眼总和视觉诱发电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春红  廖瑜俊  杨洋  邓燕  彭小维  鄢涛  殷小龙 《眼科研究》2009,27(12):1133-1136
目的探讨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及总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反应的特点,评估总和P-VEP反应对双眼视觉功能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80名正常儿童和在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眼科确诊的远视性弱视儿童151例,进行双眼总和P-VEP检查,分析总和P-VEP反应的特点。正常儿童与弱视儿童的人口基线学特征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EP检查方法和刺激条件的选择参照吴乐正等的方法,记录电极的放置按照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的要求。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双眼视觉功能检查采用Titmus立体图、同视机三级画片。P-VEP检测结果以双眼反应/单眼反应(B/M)比值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弱视组儿童总和P-VEP反应低于正常对照组(t=10.75,P〈0.01);不同程度弱视组的B/M值随弱视的严重程度明显减低(F=10.93,P〈0.01);无同时视者总和P-VEP与有同时视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5,P〈0.01)。结论总和P-VEP反应作为一种客观指标,可以反映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状况,对其双眼视功能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弱视遮盖治疗的类型诸相关因素对视力和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观察不同类型和不同注视性质弱视儿童68例(102只眼),予以遮盖治疗和积极的视觉及双眼视功能训练,动态分析治疗前后视力和立体视的变化。结果 随访1~3年,视力进步96只眼(94.12%),融合范围扩大50例(73.53%),立体视锐度提高47例(69.12%)。治疗前后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弱视遮盖治疗相关因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屈光不正引起的双眼弱视不需遮盖治疗,对非中心注视性弱视脱抑制治疗和双眼视功能训练间接遮盖优于直接遮盖、分时段的短时部分遮盖优于长时全部遮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