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电针八髎穴为主治疗脊髓损伤排尿障碍6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64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八髎穴并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治疗1-4个疗程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90.6%,对照组患者治愈率59.4%,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电针八髎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王玲玲教授以深刺八髎穴为核心治疗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深刺八髎穴是取效的关键,只有以长针对穴位进行深刺操作,才能通过直接刺激骶神经发挥出八髎穴良好的治疗效应。揣穴是深刺的基础,结合表面解剖学知识,总结出八髎穴的揣穴方法;刺法是深刺的前提,针刺角度必须根据各对骶后孔的形态特点作相应的调整,否则难以实现八髎穴的深刺。古今文献对八髎穴的定位及具体操作语焉不详,限制了八髎穴的临床应用。王玲玲教授对八髎穴的定位、刺法及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将其操作技术及相关临床病案作一介绍,以利于八髎穴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八髎穴在临床中用于治疗腹泻、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病例举证具体分析针刺八髎穴治疗腹泻、便秘的临床疗效。结果:八髎穴临床运用广泛,而现在临床上多用八髎穴来治疗腰痛及妇科疾病等,而较少用于其他方面,高希言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八髎穴治疗便秘、腹泻。结论:针灸八髎穴治疗便秘和腹泻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并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膀胱体表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SC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SC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加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LUTS评分明显减少,最大尿流率、平均单次尿量明显增加,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电针组各项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的SCI后尿潴留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深刺组、浅刺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浅刺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浅刺八髎穴(25~40mm),深刺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深刺八髎穴(进针60~75mm),两组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患者排尿日记、膀胱残余尿量以及评估临床疗效。结果:8周治疗结束后,三组分别在膀胱残余尿量、日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最大尿量、单次尿量5个方面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1);组间两两比较,深刺八髎穴组和浅刺八髎穴组在排尿、漏尿次数上均对照组减少(P 0.01);深刺组和浅刺组在单次尿量和最大尿量上显著多于对照组(P 0.01);深刺组和浅刺组在膀胱残余尿量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1);深刺八髎穴组在残余尿量上较浅刺八髎穴组减少更显著(P 0.01),在排尿日记4个方面均较浅刺八髎穴组显著改善(P 0.05)。深刺八髎穴组总有效率为92.5%,浅刺八髎穴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深刺八髎组与浅刺八髎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5),且深刺八髎穴组总有效率优于浅刺八髎穴组(P 0.05)。结论:深刺和浅刺八髎穴均可有效改善SCI后膀胱功能,改善尿潴留症状,且深刺八髎穴疗效优于浅刺八髎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八髎穴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伴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临床用药等情况完全一致,治疗组在基础康复治疗上加用针刺八髎穴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膀胱功能积分、排尿功能指标测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排尿功能指标测定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八髎穴联合盆底肌训练能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临床文献中八髎穴的主治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17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7年)和PubMed(1966—2017年)中使用八髎穴治疗疾病的临床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八髎穴主治疾病和常用治疗方式,以及常见主治疾病的常用配穴、治疗方式、治疗频次、疗程及疗效。结果:共纳入临床文献160篇,使用八髎穴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文献占43.75%(70/160),其次是妇科疾病(34/160,21.25%)、肛肠科疾病(23/160,14.38%)、运动系统疾病(16/160,10.00%)等;就具体疾病而言,卒中后排尿障碍文献占比最多(26/160,16.25%),其次是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15/160,9.38%)、痛经(14/160,8.75%)、便秘(14/160,8.75%)等;使用电针干预八髎穴治疗常见病的临床文献占30.36%(34/112),其次是普通针刺(30/112,26.79%)、温针灸(11/112,9.82%)、推拿(9/112,8.04%)等,治疗频次以每日1次常见,不同疾病的常用配穴、疗程各不相同,使用八髎穴为主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率可达75%以上。结论:临床上以八髎为主穴可用于治疗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肛肠科、男科等多个系统或专科的疾病,主治疾病以卒中后排尿障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痛经和便秘等为主;在治疗方法上,以电针和普通针刺常见,治疗频次以每日1次常见,可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配穴和具体疗程,使用八髎穴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率较高,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八髎穴有关文献的综述,发现八髎穴在治疗妇科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膀胱功能失调等疾病应用广泛,取得较好的疗效。因其解剖生理上的特异性,针刺八髎穴随着针刺深度、角度、提插捻转的不同产生不同方向的针刺感传,而针刺感传方向不同,在治疗疾病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研究系统总结回顾了八髎穴为主治疗疾病,重点介绍八髎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操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2):207-210
脊髓损伤是常见致死、致残原因,给患者带来身体、心理困扰,以及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针刺对脊髓损伤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在其治疗中扮演重要地位,故该文从选穴规律、针刺手法、针刺方法等方面总结近年来针刺治疗脊髓损伤的特点,发现针刺治疗脊髓损伤选穴灵活,多取俞募穴、背部穴、八髎穴、远近配穴以及辨证选穴;针刺方法多样,可用电针、芒针、耳针、温针等;针刺时可在进针时辅以一定手法、配合单式及复式补泻手法等加强疗效。  相似文献   

10.
电针八髎、会阳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疗效观察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探寻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较佳疗法。方法:将84例观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八髎、会阳穴,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痊愈率为43.5%;对照组分别为63.2%、23.7%。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八髎、会阳穴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疗效优于常规取穴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疼痛综合征之一,大量文献研究显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神经胶质细胞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神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各种神经活性物质,发挥信号转导通路功能,在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作用,电针刺激可通过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镇痛效应。本文就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国内外最新文献研究,对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及其参与电针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芹  王琳  刘国真 《针刺研究》2007,32(5):335-337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糖尿病肾病(DN)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DN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54例DN患者,按分层随机设计方法分为针刺组30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针刺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肝俞、胃脘下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等穴,两组疗程均为30 d,观察治疗前后DN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针刺组30例中,16例有显著改善,12例有效,2例无效;对照组24例中,6例有显著改善,10例有效,8例无效。有效率分别为93.3%和66.7%,针刺组改善DN临床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且针刺对全血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DN血液流变学,对延缓DN进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10位正常志愿者皮质兴奋和动作准备电位探讨头针短期调节机制。经由对其皮下脑皮质相关治疗区域的刺激,头皮针能改变此相关皮质的功能已达到有效的治疗,这是头皮针的基本原理。根据本神经生理基础研究所提供数据,显示头皮针乃调节后期动作准备电位,主要分布在针刺激对侧的运动和感觉皮质。此外,在成对的脉冲磁场刺激实验中,从通过头皮针之体感刺激输入对侧感觉皮层,头皮针显现抑制作用主要引向长间时的皮质应激性反应。本研究中于针刺穴位得气后仅留针,之后并无使用手法加强,可能因此没有达到足够刺激的强度,进而无法产生更强针灸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火龙灸法与单纯针刺法治疗肾虚督寒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的差别,为提高肾虚督寒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肾虚督寒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大椎、肝俞、天柱、后溪等穴配合火龙灸自大椎至秩边所属督脉及膀胱经覆盖区域,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SR 20分法量表评分,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SR 20分法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8/4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火龙灸法治疗肾虚督寒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CFC)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并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经济安全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笔者整理近年相关文献,对针灸治疗CFC的优势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CFC依据病理特征可以分为慢传输型(STC)、出口梗阻型(OCC)和混合型,其中STC为针刺疗法的优势类型。针对STC,针刺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便秘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心理不适,具有较好的远期治疗效应,其机制与改善结肠动力、肠道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分泌等病理环节密切相关,选穴规律为选取结肠所在体表投射部位穴位。针对OCC,针刺结合生物反馈疗法优于单纯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具有疗程短、起效快的优势,其机制与改善盆底表面肌电和肛管直肠压力有关,选穴规律为选取盆底部位穴位。针灸疗法的上述作用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TZDs)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增加甚至肥胖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推广。针刺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肥胖的手段,本文从中枢神经系统摄食相关靶基点出发,认为针刺可能通过改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从而影响TZDs的入脑量或影响下丘脑摄食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瘦素及神经肽Y的活性及表达,抑制摄食,进而减少TZDs所致体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用秩边穴齐刺加灸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秩边穴区灸法敏感点齐刺,并取旁水道、旁归来、肾俞、三阴交等穴同施温针灸,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相同穴位和针刺操作,不予艾灸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QOL),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I-PSS评分及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89.0%(89/100),对照组为74.0%(74/1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同施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8.
针刺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锋  陈建永  詹程胹 《针刺研究》2006,31(5):294-29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每日以针刺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每日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均5 d为1疗程,休息2 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排便次数、大便形状、排便困难程度和进行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包括每周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积分增加,及排便困难积分减少(P<0.05,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症状,并有较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咪唑啉受体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本文以辐射热照射致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测痛的指标 ,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 (ith)咪唑啉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的方法观察咪唑啉受体对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 :ith可乐宁和电针双侧“次”穴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均可被事先注射咪唑啉受体的拮抗剂苯恶唑 (Idazoxan)所阻断。结论 :说明激活咪唑啉受体可能是可乐宁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共同脊髓机制 ,但是没有观察到可乐宁明显加强针刺镇痛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astric distention(GD) and acupuncture at three different acupoints on the spontaneous discharge of neurons in the medial vestibular nucleus(MVN), and to clarify the specific function of the MVN in the centr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underlying acupuncture regulation.METHODS: GD was conducted using a balloon inserted in the stomach cavity, and acupuncture was performed separately at each of three acupoints:Zusanli(ST 36), Quchi(LI 11), and Weishu(BL 21).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GD on the spontaneous discharge of MVN neurons was assessed using a glass microelectrode filled with a sodium acetate electrolyte solution containing 1% pontamine sky blue; the discharge signals from the neurons were amplified by the microelectrode amplifier and recorded in the Spike2 system.RESULTS: GD and acupunctu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pontaneous discharge of MVN neurons. Furthermore, acupuncture at Zusanli(ST 36) and Weishu(BL 21)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at altering the discharge of GD-responsive MVN neurons compared with GD-nonresponsive neurons.CONCLUSION: GD and acupuncture at three different acupoints affected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MVN neurons. The MVN is involved in the centr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underlying acupuncture regulation of gastric functions.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gastric function may therefore be mediated via these particular MVN neur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