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对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年左右的时间医院收治确诊合并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n=45)与对照组(n=45),对照组采取常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的治疗方法,而实验组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式,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颈椎功能康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在颈曲夹角与椎间高度两项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的总发生率(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Arch钢板系统与颈椎椎管成形术相结合治疗颈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997年3月至2011年10月诊治的21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基础上加用颈椎后路Arch钢板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1例患者随访3~15个月,术前JOA评分7.9,术后评分13.5。结论利用后路固定Arch钢板系统固定颈椎管扩大成形后椎管,能有效地防止再关门和减少轴性症状,从而减少再次手术的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6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锚钉组和对照组,每组43人,锚钉组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手术,使用带线锚钉进行门轴侧固定;对照组行单纯后路单开门手术。根据术后JOA评分,手术对生产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影像学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结果锚钉组患者在术中应用自制颈椎侧块锚钉固定时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JOA评分15.2,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改善效果明显,术后6个月仅3例仍有颈部轻度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评估显示内固定牢靠,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带线锚钉固定操作简单易行,临床效果非常良好,同时有效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9,(3):371-37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塞脉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 JOA评分、 N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 4周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可减轻其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分为联合组和后路组,每组20例。联合组采用手术方式为前路减压cage植入椎间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后路组采用手术方式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脊椎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住院时间、疗效等。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评估分数优于后路组,且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间优于后路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并发症为5%,优于后路组75%、15%,组间采取统计学分析,认为具有一定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联合术可有效帮助脊椎型颈椎病患者改善脊髓功能恢复,并为重症脊椎型颈椎病患者缓解压迫,且提供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可加快治疗时间,提升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颈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法,以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5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行传统的丝线缝合固定术,研究组27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并使用微型钛板固定,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JOA评分、椎管活动度改善情况、颈椎轴性症发生率以及椎管矢状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间隔使用微型钛板固定,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1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52例为存在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行不稳定节段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侧块钢板内固定组);同期75例无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行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及脊髓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 随诊4~57个月,平均(20.46±13.21)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脊髓功能评分两组相近,手术后近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6.54%(45/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时远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100.00%(52/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结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能够保证植骨融合,维持颈椎稳定,防止术后畸形发生,有利于远期脊髓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最初由日本学者提出,治疗后纵韧带骨化(OPLL),并在不断改进中得到普遍推广.脊髓型颈椎病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此术式.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1988~2003 年应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12例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不同手术方法探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两组,锚钉悬吊固定组(AS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锚钉悬吊固定法;Arch钢板固定组(TP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Arch钢板固定法。每组各45例。通过两种方法分析AS组与TP组的神经功能、轴性症状、开门角度和门轴侧融合率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差异性。结果手术前AS组与TP组JOA评分无差异性,AS组与TP组手术后1年与手术前相比较JOA评分均明显升高;AS组与TP组相比较神经功能改善率无差异性;术后1年,TP组11例发生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4.44%,AS组26例发生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7.78%,经比较有明显差异。通过CT测量开门角度,术后1个月和1年,TP组与AS组相比较开门角度明显增大,两组术后1年与术后1个月相比较降低,但TP组仍大于AS组。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Arch钢板固定法优于锚钉悬吊固定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一年内远期预后整体效果好,Arch钢板固定法好于锚钉悬吊固定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对23例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23例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有颈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操作不复杂,椎管减压充分,手术并发症出现少,是一种有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于1995年3月-200年8月间应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8-72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爱行变突出25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育合并后纵韧带钙化7例;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年龄58.9岁。平均随访24.3月。32例患者术后3月,6月,1年,3年,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8.1%,65.9%,69.1%,68.4%;优良率分别为71.9%,81.3%,78.1%,77.3%。颈部轴性症状减轻,随访时X线检查未见不稳,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一种疗效好且稳定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锚定不同节段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轴性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节段均为C3-7。根据锚定节段分为两组,A组48例患者,锚定节段为C3-7,使用锚定钉5枚。B组38例患者,锚定节段为C3,5,7,使用锚定钉3枚。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变化、轴性症状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6.4±18.3)%,B组为(56.8±19.6)%,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角度为(9.27±5.42)°,B组为(9.06±4.89)°,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2.9%(11/48),B组为23.7%(9/38),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锚定3个节段与锚定5个节段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且术后并发症并不增加,但降低了内固定费用,手术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单纯前路或后路与后前路联合手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及预后状况,探讨后前路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将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9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颈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钛网植入钛板内固定术121例(单纯前路手术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12例(单纯后路手术组),后前路联合手术65例(后前路联合手术组).行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比三组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4.7±1.4)年.单纯前路手术组改善率78.1%,优良率72.7%(88/121),单纯后路手术组改善率70.6%,优良率66.1%(74/1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前路联合手术组改善率86.7%,优良率83.1%(54/65),与单纯前路手术组、单纯后路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中,后前路联合手术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单纯前路手术或单纯后路手术.脊柱稳定性单纯前路手术、单纯后路手术、后前路联合手术逐一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1例,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管矢状径、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48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CT提示铰链侧骨质愈合;末次随访根据JOA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末次随访JOA改善率达62.5%;颈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1.1)mm,术后1个月为(13.5±1.4)mm,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1),术后各期无明显变化(P〉0.05);颈椎曲度术前为(12.6±14.7)。,末次随访为(17.1±12.4)。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1),术后6个月内颈椎曲度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能够有效的扩大并维持椎管矢状径,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分别接受椎管成形术的患者47例(A组)、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的患者51例(B组),术后随访13~56(26.5±7.9)个月.手术前后分别测量颈椎前凸角度、颈椎曲度指数(CCI),并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1%(1/47)比21.6%(1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30,P<0.05).A、B组手术前后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手术前后颈椎前凸角度及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CCI改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发生C5神经根麻痹11例作为B1组,另40例为B2组.B1组术后CCI改变率要明显大于B2组[(38.7±18.3)%比(22.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2,P<0.05).结论 相比颈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C5神经根麻痹可能与颈后路术后颈椎前凸增加有关.神经根拴系效应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9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