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 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小于3 mm)在破裂后早期进行栓塞治疗及术后3~6个月的随访情况。结果 14例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4例100%栓塞,8例90%栓塞,2例80%栓塞;2例单纯用支架覆盖,即刻造影未见动脉瘤显影。术中无破裂出血。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 例,其中1 例死亡,1 例有偏瘫。16 例颅内动脉瘤随访3 ~6个月,有1 例复发出血。6例动脉瘤在3~6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有1例复发。结论 在急性期使用微弹簧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瘤颈的残留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密切,颅内支架及辅助球囊的使用,有助于减少微小动脉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收治的8例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行头颅CT证实有颅内出血;1例行CTA检查,7例行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P3段1例,大脑后动脉P4段4例,大脑中动脉M5段2例,大脑前动脉A4段1例。3例行开颅手术;4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1例因载瘤动脉太细,未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给予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1例遗留左侧肢体偏瘫,其余7例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缺失。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颅内动脉瘤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Onyx胶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Onyx胶栓塞治疗的12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栓塞范围≥80% 56例(畸形团完全闭塞14例),<80% 64例。术中少量出血2例,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术后出血4例,其中2例死亡。术后一过性神经功能缺损2例。118例随访2~48个月,平均(25.1±5.6)个月,患者头痛、头晕及癫痫等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45例DSA随访示,完全闭塞26例,与术前比较无变化19例。结论 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应掌握其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破裂伴颅内血肿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4年1~5月收治12例MCAA破裂伴颅内血肿,于发病12 h内急诊手术。结果 12例均完成手术治疗并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后随访2~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4例,中残2例,恢复良好4例。结论 MCAA破裂伴颅内血肿超早期(12 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先处理血肿初步减压,及时解除颅内血肿的占位效应,可有效降低脑疝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国产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与Jasper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颅内动脉瘤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对照组使用Jasper电解脱弹簧圈。结果 观察组应用Presgo弹簧圈31枚,平均解脱时间为(6.9±2.0)s;均达到致密栓塞效果,术中出现轻度血管痉挛1例。对照组应用Jasper弹簧圈39枚,平均解脱时间为(40.6±4.9)s;均达到致密栓塞效果,术中出现轻度血管痉挛2例。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明显不适,无再次破裂出血。术后3~6个月DSA复查,载瘤动脉通畅,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与Jasper电解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同样安全有效,而前者解脱性能更优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对象为瘤颈/瘤体比为1/3至1/1。结果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59例,大部分栓塞6例。所有病例栓塞过程中没有发生弹簧圈游离出动脉瘤的现象。39例出院后随访6个月,36例行CTA检查,3例行DSA检查,均没有发现动脉瘤复发。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非常实用且较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3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置入同侧A2段19例,对侧A2段16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栓塞程度>95%)27例,近全栓塞(90%~95%)6例,部分栓塞(<90%)2例。载瘤动脉保留完好。DSA随访6~12个月,3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2例动脉瘤瘤颈部部分显影,考虑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5分28例,4分3例,3分2例,2分2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致密栓塞度高,载瘤动脉保护良好,复发率低,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6例,使用3D电解脱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6例,球囊辅助技术12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4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32例 ,次全栓塞 10例,不全栓塞4例。本组死亡3例,其余43例,出院时GOS评分为4~5分。结论 “网篮”编织技术、球囊辅助技术、 双微导管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等各有优缺点,具体采用何种技术需要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及载瘤动脉情况而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46例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病人,均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结果 46例患者取栓手术均取得成功,总再通率91.3%(42/46);取栓次数为1~4次;取栓时间平均为23 min;术后死亡2例。出院后随访1~3个月,失访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31例,1分10例,2分1例,4分1例,6分2例。结论 动脉内机械取栓能大大缩短血管再通时间,最大程度的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减轻脑组织损伤,是治疗急颅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复合手术与栓塞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开封市中医院和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3例复合手术与16例栓塞手术病例。结果 术后栓塞组术后发生2例脑积水、1例脑梗死、1例脑血管痉挛,复合组未发生;两组各有1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复合组2例发生术后颅内感染,栓塞组未发生;两组各有1例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复合组有4例功能障碍,栓塞组有8例功能障碍;两组出院及随访GOS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栓塞组1例1年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复合组未发生,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血管内栓塞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3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67例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50例采用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支架置入32例,单纯微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4例,微弹簧圈加真丝线段栓塞1例;17例未行外科治疗。结果 CTA及MRA造影随访28例,DSA造影随访20例,42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术后3 d再次出血死亡,4例复查见椎动脉闭塞,1例遗留进食呛咳;未治疗17例中,4例住院期间又突然发生出血死亡。结论采用支架置入重建受累血管的真腔、闭塞假腔是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5年12月年收治的88例OSAs的临床资料。88例共109枚动脉瘤。无眼部症状的48例69枚小型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9枚,单纯弹簧圈栓塞20枚;无眼部症状的17例单发大型或巨大动脉瘤中,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13例,球囊联合支架辅助栓塞2例;合并视力障碍的23例(均为单发动脉瘤,小型动脉瘤12枚,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11枚),12例栓塞,1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栓塞治疗的98枚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示,致密栓塞87枚,瘤颈部分显影11枚。88例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6个月DSA或CTA随访,致密栓塞的47枚小型动脉瘤中,复发2枚(4.2%);17例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中,复发5例(29.4%)。合并视力障碍的23例中,术后眼部症状改善13例(栓塞6例,夹闭7例),未见明显变化6例(栓塞3例,夹闭3例),加重4例(栓塞3例,夹闭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OSAs微创、安全、有效,但对改善视力障碍而言,夹闭术可能优于栓塞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48例(破裂动脉瘤25例,未破裂23例)VBDAs的临床资料,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9例,单纯支架置入术4例,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术15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例,近全栓塞12例,不全栓塞8例。3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梗死,32例(破裂13例,未破裂19例)预后良好,6例(破裂5例,未破裂1例)不佳;术后复发5例(破裂2例,未破裂3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VBDAs是安全有效的,但存在动脉瘤复发可能,长期随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08例(116枚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4.3±5.4)个月。结果 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均达到致密栓塞。栓塞后6个月,mRS评分0~2分,且无新发神经功能退化或出血死亡病例;DSA复查显示栓塞良好、动脉瘤稳定110枚(94.8%),有血栓栓塞(血管狭窄)并发症6枚(5.17%),且无神经功能缺陷症状,仅影像检查与术后即刻造影对比有狭窄,无再次出血、无复发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有着良好的中长期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软脑膜动静脉瘘(PAVF)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9例PAVF的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3~23岁,平均(12.3±6.0)岁;头痛5例(颅内出血3例),癫痫发作3例,肢体无力1例。大脑后动脉供血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3例,大脑前动脉供血2例,小脑后下动脉供血1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供血1例;皮层静脉引流8例,深部静脉引流1例。Onyx胶+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9例均达到治愈性栓塞。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术后随访1~8个月,完成DSA随访6例,320-CTA随访2例,MRA随访1例;9例瘘口均未见复发;8例症状完全缓解,1例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结论 PAVF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病,以儿童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化;随医学技术的发展,治疗首选血管内介入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侧段1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开颅夹闭术1例,行枕动脉-PICA血管吻合术1例,保守治疗1例;过渡段5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动脉瘤包裹术1例;远侧段5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例,NBCA闭塞载瘤动脉1例,Gluba胶闭塞载瘤动脉1例,开颅切除动脉瘤2例。结果 术后1周内死亡5例,其余病例随访6~36个月,其中近侧段行单纯弹簧圈栓塞的1例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远侧段开颅切除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共济失调,近侧段保守治疗的1例未见动脉瘤增大,其余13例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 确保PICA延髓支通畅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首要前提,PIC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PICA是否为优势血管是动脉瘤治疗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而血管内治疗与手术相辅相成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15年4月采用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21例。结果 栓塞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15例,瘤颈部分残留6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再出血2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DSA随访15例(9例即刻完全栓塞的患者造影复查动脉瘤仍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6例栓塞即刻大部分栓塞患者5例动脉瘤级瘤颈未显影,1例瘤颈仍部分显影;术后支架移位2例,载瘤动脉轻度狭窄1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结论 采用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是安全的,复发率低,规范的操作、栓塞材料的合理选择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