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悬饮是常见的病证。《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谈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通过临症观察,我们发现本病起始于阳,故似太阳表证。多因失治误治,热入与水互结于胸胁而成饮。邪热入里临症多表现为发热汗  相似文献   

2.
悬饮是痰饮中的四次之一。它是水饮流渗在两胁,仃留不散,如物空悬,故名悬饮。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等症。《金匮要略》说:“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对悬饮的证治己具梗概。笔者运用苇茎汤加味治疗十二例,效果尚为满意,现报告如下,并略加讨论,以供参考。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9例,女3例;年龄在17—20岁3人,26—30岁5人,32一56岁4人。二、职业与发病时间:职业与职工和学生  相似文献   

3.
考“饮”的名称,虽首见于内经,而明确地辨证,则详见于金匮痰饮篇中。在该篇内仲聖吸收了前人的精华、结合了个人临床的实践经验,根据不同的症状,把“饮”病进一步发挥,而分为“痰饮”(当作淡饮解)、“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类型,后世医家对“饮”症命名虽增有“流饮”“癖饮”之異,然究之仍不出于仲景所论“四饮六证”范畴之内。金匮痰饮篇说:“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巢氏病源说:“饮水过多,留注胁下,令胁间悬,咳唾引胁痛,故云悬饮。”又局方云:“‘悬饮’亦谓流饮,在胁间动摇漉漉有声。”按此系由于三焦脉气闭  相似文献   

4.
<正>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目前一般认为西医所说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即属于中医“悬饮”的范畴。用十枣汤或控涎丹治疗该病而获效者杂志上屡有报道。然而就笔者临床观察,单纯使用十枣汤或控涎丹之类祛痰逐饮药治疗,对于早期悬饮其有效率只是在10%左右,既便是对中、后期悬饮,其有效率也仅在50%上下。可是采取痰瘀同治的方法,在祛痰逐饮药中加入活血逐瘀药  相似文献   

5.
悬饮病名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书中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悬饮属于中医学中广义痰饮的范畴,笔者认为小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在治疗悬饮病以及现代医学之胸腔积液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或谓“饮证就是水肿”。“溢饮就是浮肿”等等。笔者对此说法持有不同意见,认为饮证与水肿不能等同,现在就有关问题提出粗浅认识,和同道们共同商榷,并希指正。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症饮咳嗽病脉证治篇》里说:“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痰饮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饮后水流于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应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  相似文献   

7.
十枣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枣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一张名方。《伤寒论》云:“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电,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后世医家继承和阐发仲景该方之意,运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十枣汤由大戟、甘遂、芫花、大枣四味组成。大戟苦寒有毒,能泻三焦脏腑之水;甘遂性味苦寒,能逐经隧之水;芫花辛温有毒,善攻胸胁之癖饮,三药合用,其荡涤水饮之力更峻,故配伍大枣十枚,一则保其脾精,预培脾  相似文献   

8.
(五)痰饮咳嗽病[原文]1.夫饮有四,何谓也,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2.四饮何以为异,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1998,(10)
1悬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11诊断依据①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②积饮形成后,...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第2条“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指出悬饮的概念是饮邪潴留于胁下,循经上逆射肺,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气机逆乱而产生咳嗽并牵引胁下作痛,相当于现代的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形成原因最常见的有肿瘤性、感染性、结缔组织病及其他如外伤、手术等。经方在现代临床胸腔积液的治疗中收到良好疗效。现将常用的五张经方在临床的研究情况作一回顾。1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方源于《金匮要略》,治“支饮不得息”。全方具泻肺逐水平喘之功。方中葶苈子为肺家气分药,与桑白皮同入肺经,皆为泻肺行水之良…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饮水流行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喉间痰鸣,咳喘气鸣,咳痰黏稠或清稀痰涎,《金匮要略·肺痈咳嗽上气病》:“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证治要诀·哮喘》指出:“宿有此根。”临床常见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炎、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属支饮范畴。水湿痰饮流行四肢,身体痛重,流走经络、皮肤、肌肤则四肢大小关节疼痛畸形,或全身各部可触结节…  相似文献   

12.
<正>癌性胸水,也叫恶性胸腔积液,是中晚期癌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部分癌症患者的主要临床体征,严重的胸水甚至可危及生命。癌性胸水主要是指恶性肿瘤胸膜转移或胸膜原发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特别是晚期肺癌。癌性胸腔积液属于中医学"悬饮"范畴,《金匮要略》:"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即是对悬饮的描述。许尤琪教授认为,癌性胸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大结胸证是中医急重症之一,首载于《伤寒论》.对其病机的认识有“水热互结”和“上湿下燥”之说,发病原因“不尽误下”.临床上存在本证的病症甚多,诸如水肿痢疾之初起、大腹水肿、身发黄疸、剧烈胸痛、留饮而肩背凝滞、小儿龟背等,患者多体质壮实.1“心下”为辨证重点《伤寒论》提出本证临床表现有:“按之痛”、“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  相似文献   

14.
渗出性胸膜炎属祖国医学“悬饮”病范畴。祖国医学虽无渗出性胸膜炎之病名,但早在《内经·至真要大论》中已有“岁太阴在泉……民病积饮心痛”之记载。汉代张仲景专设悬饮一证,详述其理法方药,后又有“辟饮”、“结胸”、“胸痹”等病证的描述,其表现颇似本病。笔者系统地整理了近年来有关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资料,现综述如下。一、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悬饮病不外有内外二因。外因:寒邪袭肺,饮邪流胁,悬结不散;寒湿浸渍,由表及里,困遏脾胃运化功能,水湿聚而成饮。内因:  相似文献   

15.
<正>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对内科杂病的审因辨证,在临床中至今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有关症状和脉象等均有论述。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指出了四饮的辨证和鉴别。水在胸胁如物悬挂所以叫悬饮。水饮停留在胁下指的是胸腔部位。胁下有水,妨碍阴阳  相似文献   

16.
结核性胸膜炎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属“胸肋痛”“悬饮”等范畴。我院肺科自1990年~1993年10月,采用中西药治疗40例结核性胸膜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关于水饮的治法,理论完备,方药俱全。验之临床,每有效验。今略探如下,望批评指证。一、以祛邪为主的治法1.峻泻逐水法:《伤寒论》157条说:“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十枣汤主之。”本证是悬饮无疑。应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主证。饮为有形之阴邪,停结于胸胁之间,胸阳被遏,气机受阻,故见心下痞硬而满,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在胸,肺气不利,故见呼吸短气;饮逆  相似文献   

18.
正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1诊断依据(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  相似文献   

19.
张军海 《河北中医》2008,30(1):63-63
悬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胁下的一种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或兼干呕、短气等。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外邪侵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所致。如《  相似文献   

20.
十枣汤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枣汤为《伤寒论》、《金匾要略》方。《伤寒论》云:"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场主之"。《金匾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病是饮者,十枣汤主之。"后世医家继承和阐发仲景该方之意,运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十枣汤由大朝、甘遂、完花、大枣四味组成。大朝苦寒有毒,能泻三焦脏腑之水;甘遂性味苦寒,能逐经隧之水;芜花辛温有毒,善攻胸胁之癌饮,三药合用,其荡涤水饮之力更峻,故配伍大枣十枚,一则保其脾精,预培脾土之虚,二则缓其峻毒,且制水势之横,使十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