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人体血资源愈加短缺,自体血回收再回输显得更有意义.笔者通过对51例腹腔内出血自体回输与50例腹腔内出血未作自体血回收而输等量异体血患者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Hb在输注前和输注后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LT在输注前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输注后有极显著性差异.因此,自体血回输不仅节约血资源,减少患者的输血反应,而且可以减少患者因输异体血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人体血资源愈加短缺,自体血回收再回输显得更有意义。笔通过对51例腹腔内出血自体回输与50例腹腔内出血末作自体血回收而输等量异体血患的比较,发现两组患的Hb在输注前和输注后的差异没有显性,PLT在输注前没有显差异,而在输注后有极显性差异。因此,自体血回输不仅节约血资源,减少患的输血反应,而且可以减少患因输异体血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自体血液回收的临床应用情况,为血液保护技术推广提供循证输血学证据.方法 111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手术当天至术后7d内输血方式分为3组,自体组仅输自体血,异体组仅输异体血,混合组输自体血和异体血;自体血主要为术后回收非洗涤式自体全血.比较3组总失血量、自体血及术日至术后7d内异体血输注量、术前、术后Hb及变化.结果 自体组与混合组总失血量均较高于异体组,但自体组与混合组无差异;自体组与混合组自体血输注量无差异;异体组与混合组术日RBC输注量和7 d RBC输注量无差异;3组内术前与术后1d、7d Hb值配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自体组术前Hb值最高,异体组最低;术后1 dHb改变3组无差异;但自体组术后7d Hb改变值高于异体组,混合组与其他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结合患者术前基本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失血,可灵活应用术后自体血液回收以减少甚至避免异体输血;临床医师接受该技术的同时,也应注重输血指证的把握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对于库血需求量的影响。方法将估计术中失血大于1000mL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均采用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对照组根据出血量补充库血。分别于术前、回输自体血或库血前、回输自体血和/或库血后3个时间点测动脉血气分析、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电解质,并记录2组患者的出血量、输注血量,观察组还需记录自体血回收量和回输量。结果观察组的库血输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的pH值,HCT,Na^+浓度与K^+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2组输血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收应用于神经外科出血量较大的手术,可降低术中库血需求量,具有血液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血回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脊柱手术患者,分为自体血回收(A组)及非回收组(B组).测定术前、术后3 h术后24 h静脉血RBC、Hb、Hct、PLT、及PT、ATPP、Fib.测定术前术后24 h的R及K时间.结果:A组回收血及输注异体血量少于B组.两组各时间点检验值无差别.术后3 h、24 h PLT下降,PT、APTT延长;术后24 h的R及K时间延长.结论:自体血回收对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收应用于脊椎外科手术时血液保护效果及对小肠微循环的影响。【方法】40例ASA 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脊椎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自体血回输组(Ⅰ组)和异体血输注组(Ⅱ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及全麻诱导插管前(T1)、诱导结束后30min(T2)、术毕(T3)、术后24h(T4)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表达。【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异体血输注量增多,Ⅱ组在T3、T4时点I-FABP与D-乳酸表达增高。【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可以有效减少脊椎手术异体血的输注,对小肠微循环灌注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回收血中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出血量≥800ml的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术中进行自体血回收,并在术中予以回输;B组为对照组,术中按需输注异体血。测量各组患者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P-选择素(CD62P)的表达量,同时测量A组回收血中的PLT及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量。结果两组间PT、APTT、TT、FIB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PAC-1的表达均高于术前(P〉0.05)。A组回收血中PLT显著低于体内血(P〈0.01),而血小板PAC-1和CD62P表达量则显著高于体内血(P〈0.01)。结论自体血回收可引起回收血中血小板的活化,但在一定范围内并未引起不良反应。其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改变与输注异体血基本一致。所以,术中自体血回收是安全的,可以起到节约用血、减少异体输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48例骨科手术随机分为自体血回收组和对照组各24例,回收组主要输自体血,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输库血;对照组全部采用库血,观察两组患者出、凝血情况,输库血的比例及不良反应。结果:自体血回收组用库血比例、库血用量明显降低,术后Hct与Hb恢复比对照组快,不影响术后凝血功能,无输血反应。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是骨科手术中安全有效、简便可靠的输血方式,可减少异体输血量,避免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收中输注不同晶体溶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河北省中医院2011年3月-2015年2月,98名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98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奇数入观察组,偶数入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在自体血液回收中输注醋酸林格氏液,对照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观察2组患者自体血回输前、回输后2 h、24 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FT),以及静脉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b)。记录2组术前失血量、术后回收血量及术中输血不良反应,检测和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24 h血乳酸水平、Plt、ALT等。结果 1)98名急诊手术患者,术中自体血经血液回收机回收后,均获得血细胞压积为65%的浓缩血液,并于术后2 h内回输给患者。回输后MAP、RBC、Hb比术前明显增高,HR、CFT比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2组患者术中均未观察到过敏、溶血等不良反应。2组术前失血量、术后回收血量以及术前血乳酸水平、Plt及AL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24 h血乳酸水平、ALT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Plt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24 h血乳酸水平、ALT比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自体血回收时,输注醋酸林格氏液可改善回收血质量,防止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对血小板和肝功能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advanced autologous apheresis,AAA)在择期特大手术中的节血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行巨大神经纤维瘤择期手术的15例患者,根据是否进行AAA分为深度自体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前后Hb和Plt、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回收量、术前自体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采集量、术中异体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结果 1)2组患者基线水平一致,手术前后Hb和Plt、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深度自体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 000 mL(1 200,3 500)vs 2 600 mL(1 000,3 875)(P0.05),术中自体血回收量为44 U vs 9 U;3)2组术前自体浓缩红细胞和自体血小板采集总量分别为68 U vs 4 U、17 U vs 0 U;4)2组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总量分别为18 U vs 53 U、24 U vs 66 U、2 U vs 4 U;5)深度自体组有5例患者避免了异体血输注,占55.6%(5/9)。结论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自体红细胞和自体血小板,具备避免特大择期手术患者使用异体红细胞和异体血小板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于异体血用量的影响。方法:将46例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按是否使用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技术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照组没有使用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分别统计两组术中或术后输异体血量、检测术后24小时血常规变化;观察组需统计自体血液回收量和回输量。结果:观察组的输异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24小时血常规较术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Hb、Hct、Plt比术前明显降低;比较两组术后24小时血常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应用于心血管外科出血量较大的手术,能明显减少异体血用量,减少输异体血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值得在其它科手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国产BW-8100A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血液的流变学和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减少库血的应用,预防血液传染病,使国产血液回收技术更安全可靠。方法 分别使用国产BW 810 0A型和进口HemoneticsCellSaverV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2 0例心外手术患者的术野失血;从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方面与患者自体血进行比较,明确回收血液的性质。结果 ①血液流变学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全血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 <0 .0 1) ;前两组回收血液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 <0 .0 5 ) ;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浆粘度低于自体血组(P <0 .0 5 ) ;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聚集指数高于自体血组(P <0 0 1)。②生化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红细胞压积高于自体血组(P <0 .0 1) ;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小板数、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蛋白含量都低于自体血组(P <0 .0 1)。结论 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血液流变学、生化指标相似,经洗涤、浓缩处理后可安全回输。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可减少同种异体血的输注,且没有增加肿瘤的复发。联合射线辐照或去白细胞滤器过滤可提高回收血输注的安全性。去白细胞滤器操作简易。因此,肿瘤患者中应用联合去白细胞滤器的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应视为可行方案,但仍需要进一步建立相关的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和术后自体血回收在全髋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全髋置换术68例,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术中和/或术后自体血回收。对照组:34例,自体血未回收。以术后HGB低于90g/L为输异体血指标,监测术前及术后HGB,观察术中失血、输血情况、输血反应和输血费用。结果实验组的异体血使用量和输血反应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在术中出血和输血费用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术中和术后自体血回收是减少全髋置换术中输血及输血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AAA)在髋臼周围截骨术中避免输注异体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统计2014年2月-2016年12月行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病例,采用配对研究方法,将未采用AAA技术(即常规贮存自体全血及未采集自体血)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AAA技术进行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患者,按照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术前Hb和Plt、手术失血量、术中自体血回收量为条件,配对选择上述条件相似且均无统计学差异的45例患者作为深度自体组。配对比较分析2组患者自体浓缩红细胞采集量和采集率、异体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和输注率,围术期Hb和Plt变化,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深度自体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采集自体红细胞量分别为146 U和14 U,自体血采集率分别为100.00%和17.78%;2组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量分别为4 U vs 40 U和0 U vs 24 U,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率分别为4.44%vs40.00%、0.00 vs 26.67%;2组患者围术期Hb和Plt水平变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1.0(9.5,12.0)vs 12.0(10.0,15.0)(P0.05);2组的总住院费用、治疗费用、检查检验费用和输血相关费用分别为4.01(3.72,7.72)vs 4.47(3.58,7.70)(P0.05),3.30(2.98,6.95)vs 4.00(23.04,7.14)(P0.05),0.48(0.45,0.53)vs 0.47(0.44,0.50)(P0.05),0.26(0.25,0.28)vs 0.06(0.04,0.15)(P0.05)。结论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周围截骨手术,单采深度自体储血技术能使90%以上患者避免异体血输注,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16.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是近年来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术式,由于多数患者术中出血量大而需输注大量异体血,利用血液回收机行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则可减少异体血的使用,达到节约用血的目的。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5月对12例OPCAB患者进行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收输注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异体输血需求与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22年5月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137例,按术中是否使用自体血回输分为试验组(自体血组,70例)和对照组(异体血组,67例)。对2组手术失血量、异体红细胞和凝血成分的输注比例和量,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功能、电解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ICU入住比例和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为37.1%vs 100.0%(P<0.05),血浆输注率为31.4%vs 53.7%(P<0.05)。2组术后24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延长,其中对照组APTT在出院时未恢复(P<0.05);2组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4 h均较术前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2组血钙术后30 min降低,但试验组下降程度较轻(P<0.05),2组术后24 h均未恢复(P<0.05)。手术失血量、异体红细胞和凝血成分的输注量、Hb水平、并发症发生率、ICU入住比例和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IOAT)在脑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推广其在各种外科大型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3~2009年间脑外科患者120例,术中使用美国Haemonetics Cell Saver 5型血液回收仪对出血进行回收,血液经过过滤、离心、洗涤等处理回输给患者,记录其回收血量和回输血量并进行分析。分别检测术前和回输后1 d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输自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术中共回收血液228 310mL,平均每例回收1 902.6 mL;共回输血液56 056 mL,平均每例回输467.1 mL,经处理后回输给患者,未出现1例输血反应,患者术后1 d未出现凝血功能的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脑外科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能明显减少异体血的输注,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节约血液资源。自体血回输后未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影响,一般认为回输血量大于1 200 mL可考虑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自体血液回收机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琳  王玫  黄焕森 《现代护理》2003,9(5):369-370
目的 探讨自体血液回收机在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护理。方法 实施自体血液回收的择期手术患者 1 5例 ,手术前输注 6 %羟乙基淀粉液实行中度血液稀释。手术中使用国产自体 血液回收机 ,术中失血合用肝素盐水抗凝处理回收 ,经血液回收机的过滤、洗涤、浓缩处理后回输病人。整个过程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结果 本组病人术中自体血液回收量平均为 (6 80± 2 5 0 )ml,术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 ,无异常出血表现 ,术后恢复好。结论 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后回输是安全可靠的 ,可明显减少异体输血量 ,节约血源 ,减少因输异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分离对心脏手术患者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状态及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40名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Ⅱ组:AN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不进行APRP采集分离。于诱导前(T1)、采血后10min(T2)、自体血回输前10min(T3)、回输后10min(T4)、术后24h(T5)各时点测定Plt、血小板在静息状态及ADP激活后活化指标CD62P、PAC-1的表达量,并测定APRP分离初期和回输前CD62P、PAC-1的表达量,术后出血量及异体输血量。结果T4、T5时点PltⅠ组明显高于Ⅱ组对应时点(P<0.05),术后出血量及异体血输注量Ⅰ组明显减少。APRP分离和保存期间没有进一步激活血小板功能。结论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回输更有效地保护血液,急性自体血小板分离不会进一步激活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