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伴严重运动障碍的脑性瘫痪患儿髋内收肌痉挛的治疗是一个挑站性的问题。它抑制运动的发展,也是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肉毒毒素A是治疗可行走的脑性瘫痪患儿马蹄足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肉毒毒素A在治疗髋内收肌痉挛中的作用及对骨骼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1例脑性瘫痪后四肢瘫患儿,平均年龄5岁零9个月。治疗前,7例患儿有单侧的髋部移位。11例患儿(21髋)均于内收肌单次注射肉毒毒素A,剂量为20U/kg,治疗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其中1例6个月后失访。评定:采用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采用8个运动…  相似文献   

2.
内收肌痉挛是脑瘫儿童的常见症状。已经发现内收肌的超微结构会出现一些病理性变化,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出现继发障碍,如髋关节脱位、肌腱短缩、关节挛缩、髋关节疼痛等。内收肌痉挛的处理方法包括内收肌牵拉训练、矫形器与训练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内收肌肌腱切断术、酚阻滞术、肉毒毒素注射、鞘内注射巴氯酚等,各有其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化髋内收肌等长肌力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平衡能力影响。方法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从深圳某高校中招募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大学生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和试验组(n=9)。两组均进行踝关节稳定训练,试验组增加髋内收肌等长肌力训练。每次1 h,每周3次,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坎伯兰踝关节不稳评定问卷(CAIT)、 Y平衡测试(YBT)、Balance-check平衡设备和Back-check髋内收肌最大等长肌力测试。结果训练后,两组CAIT评分、YBT各方向距离、Balance-check的得分较训练前提高(t>2.540, P<0.05);试验组Back-check髋内收肌肌力较训练前显著提高(t=8.485, P<0.001)。试验组CAIT评分、YBT (后内侧、外侧)距离、Balance-check得分、Back-check髋内收肌肌力的训练前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t>2.168, P<0.05),平均旋转角速度、最大旋转角速度和平衡等级差值均小于对照组(t>2.804, P<0.05)。结论加强髋内收肌等长肌力训练更有利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平衡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4.
麻痹性髋半脱位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之一。由于臀肌瘫痪、髋部肌力平衡失调,髋关节渐发生屈曲内收畸形,最终导致麻痹性髋半脱位发生,为髋部常见的畸形。外科治疗麻痹性髋半脱位的目的是恢复髋关节的正常骨性关系和重建臀部肌力平衡,即臼顶重建和臀肌重建。我院自1986~1990年为16例儿麻后遗症麻痹性髋半脱位患者施行骨盆截骨加盖术,恢复其正常的髋关节头臼关系,效果满意。1 手术方法1.1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行股骨髁上牵引3~4周。如髋关节屈曲内收挛缩严重,应先行股内收肌切断术。1.2 手术步骤 作髋关节前外侧切口。切开髂嵴内、外侧的肌肉附丽,剥离内、外板。于髂前上、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评估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的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观察PFPS患者各种表面肌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探讨髋内收对股内斜肌的针对性强化作用机制。 方法将PFP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 结果双足半蹲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的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分别为(103.31±44.54)μV和(8.02±3.45)μVs,分别与组内VMO RMS的(85.02±41.19)μV和IEMG的(6.72±3.20)μV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与组内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足半蹲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优先强化VMO,使VL与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各关节都有正常的活动范围 ,也就是关节的活动度有一定的值。关节活动是在 3维坐标系内进行的 ,主要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等。对骨关节病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可帮助其尽早康复。本文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亦可在社区中应用。1基本原理1.1影响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1.1.1生理结构因素1.1.1.1拮抗肌的张力 如髋关节的外展动作受到内收肌的张力限制 ,使其不能过度外展 ;同样 ,髋屈肌限制髋的伸展动作。1.1.1.2软组织的接触 如髋、膝关节屈曲后可与胸腹部相接触 ,影响髋、膝关节的过度屈曲。1.1.1.3韧带的张力 如果关…  相似文献   

7.
1病历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47岁,73kg,180cm,加纳人,右髋疼痛伴跛行30年,加重1年,诊断为“右股骨头缺血坏死(FICAT—V期)”,拟行右全髋置换术+内收肌松解术。  相似文献   

8.
1资料与方法 4年来,我科共收治急性脊髓损伤术后病员5例,均系男性,年龄在23~38岁,均为不稳定性胸椎骨折,椎板减压,哈氏棒内固定术后,时间为术后 14-40 d不等,入院时均存在双下肢无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不同程度大、小便失禁及心理障碍。 方法:(1)平卧位或侧卧位,平卧位时双髋关节外展不超过45°,预防内收肌痉挛和外展过度损伤内收肌,脚底下垫物使脚掌与小腿垂直,亦可平卧位时屈双膝,双髋脚掌着床,双膝部夹一厚垫;侧卧位时身体着床部位与床垫实,下侧肢体伸直,上部肢体屈膝,屈髋,垫高膝部,小腿与…  相似文献   

9.
我们以闭孔神经阻滞治疗股内收肌筋膜炎患者3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病例1:男性,42岁,干部。主诉:自觉左下肢大腿内侧疼痛,不能抬腿,不能内旋和外展外旋。查体:患肢股内收肌痉挛,沿闭孔神经投影病变即耻骨联合外下一横指处有明显压痛。病例2:男性,30岁,工人。症状:右大腿根部内侧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下蹲。体征:患肢股内收肌紧张,沿闭孔神经走行有压痛。病例3:女性,37岁,教师。临床体征:左大腿内侧酸困,髋关节疼痛,迈不开脚步,肢体内外旋转困难,“4”字试险阳性。药物 1%利多卡因10ml、强…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7岁,双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20余年,右髋疼痛1年,无创伤史,亦无类固醇激素使用史。临床检查:患者跛行入病房,双下肢基本等长,双侧膝关节皮肤表面完整,未见明显缺损或窦道,双侧膝关节研磨试验阳性,前抽屉试验阴性,侧方应力试验阴性。双膝活动度:左侧0-100°;右侧0-130°。双髋活动度:屈曲90°,背伸5°外展20°内收10°,伸髋位外旋20°,伸髋位内旋10°,屈髋位外旋5°  相似文献   

11.
小儿脑瘫髋内旋畸形矫治术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丽华  刘晶  胡岩 《中国康复》2002,17(2):121-122
小儿脑瘫痉挛性髋内旋畸形多为脑皮质运动区损害的后遗症 ,其主要表现为髋内旋功能的臀中小肌张力增高、过度兴奋[1] 。此症治疗困难 ,我院1980至 1996年共收治 8例 (11髋 )髋内旋畸形患儿 ,均采用Steel手术方法 ,同时配合康复护理 ,随访疗效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小儿脑瘫髋内旋畸形 8例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8~ 11岁 ;截瘫 3例 ,单瘫 5例 ;病因为难产缺氧 5例 ,弃儿病因不明 3例 ,其中 1例曾在他院行内收肌和闭孔神经前支切断、绳肌及跟腱延长 ,另 1例行内收肌 ,闭孔神经前支切断与股直肌松解 ;所有均存在明显行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Pemberton髋臼成形术在发育性髋脱位的治疗上具有的优势.方法 运用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脱位106例116髋,均采用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或内收肌、髂腰肌切断加Pemberton髋臼成形术加转子下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双侧髋脱位患儿均先做1侧,1年后再做另1侧,同时将第1次手术股骨内固定钢板取除.术后舒筋汤外洗.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2~10年,平均随访6年.本组优67髋,良34髋,可10髋,差5髋,优良率87%.结论 Pemberton髋臼成形术适用于多个年龄段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患者,疗效肯定,在发育性髋脱位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关节稳定性差,易脱位,护理困难。自制可调式髋关节外展架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收等易引发的脱位。方法通过21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配带可调式髋关节外展架,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患者的关节稳定性,翻身活动,褥疮防治等均有良好效果。结论该支架设计合理,操作简便,患者舒适,能有效防止假体脱位、褥疮的发生,方便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针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关节稳定性差,易脱位,护理困难.自制可调式髋关节外展架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收等易引发的脱位.方法 通过21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配带可调式髋关节外展架,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 患者的关节稳定性,翻身活动,褥疮防治等均有良好效果.结论 该支架设计合理,操作简便,患者舒适,能有效防止假体脱位、褥疮的发生,方便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血管意外患者恢复期患肢膝屈伸肌群、髋外展肌群、髋内收肌群抗阻训练的效果,探讨下肢功能评定与步态分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5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训练,观察组在恢复期接受患肢股四头肌、髋外展肌群、髋内收肌群抗阻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法、Barthel指数法、简易步态定量分析法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步态明显改善(P<0.01)、运动功能与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步速与下肢活动功能及活力能力均显著相关(|r|=0.76--0.80,P<0.01),步态的对称性与下肢运动功能显著相关(|r|=0.79,P<0.01).结论脑血管意外患者恢复期患肢膝的屈伸肌群、髋的内收外展肌群抗阻训练有助于下肢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步态改善;简单的定量步态分析可客观观察下肢行走能力的改善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内收肌切断加改良三期石膏治疗6~36个月儿童发育性髋发育不良(DDH)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DDH患儿26例,共30个髋(其中4例双髋DDH)。术前对Crowe分型Ⅲ型中的2例患儿和全部Ⅳ型的3例患儿,在全麻下行患侧痉挛的内收肌切断,下肢悬吊牵引,牵引1~2周。其余21例患儿复位前均在全麻下切断患侧痉挛的内收肌,所有患儿都要切断健侧紧张的内收肌。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第Ⅰ期石膏固定:将患髋置于屈膝90°,屈髋≥90°,髋外展90°,蛙式石膏固定,在两腿之间放以木棒支撑固定,固定3个月,每月复查1次。第Ⅱ期石膏:将患肢或双侧患肢置于外展60°、内旋位、屈膝20°~30°位,石膏固定,要将髋部固定,如双侧脱位,双下肢大腿管形石膏间木棍支撑固定。固定3个月,每月复查1次。第Ⅲ期石膏:双髋外展45°~60°、内旋位、屈膝20°~30°位短腿管型石膏固定,不固定髋部,中间以木棍支撑固定。固定3个月,每个月复查1次。每期石膏固定满1个月时,拆除踝以下部分石膏。三期石膏结束后,如髋臼指数超过35°,可将石膏固定时间延长3个月或半年。结果本组26例患儿30个髋关节中,2例单侧髋DDH患儿由于髋臼指数>35°,延长固定3个月时间,1例单侧髋DDH患儿复位困难,行手术治疗。随访1~5年,29个髋均得到同心圆复位,无再脱位发生。并且患儿双下肢等长,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恢复正常,髋关节活动范围正常,行走无疼痛,无股骨头缺血坏死。结论双侧内收肌切断术加改良三期石膏是治疗6~36个月DDH的有效方法之一,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徐红  陈军 《现代护理》2001,7(3):13-13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PosteriorRnyzotomy ,简称SPR)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新方法 ,研究表明 ,SPR手术能够解除肌肉痉挛 ,改善肢体功能[1] ,但并发症[2 ] 也不容忽视。我院采用SPR方法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 8例 ,在术前术后实施了周密的护理计划 ,效果良好 ,现对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5~ 15岁 ,平均 3.5岁。均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患儿全身发育和智力接近正常。双上肢无症状 ,或症状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屈髋内旋 ,内收肌痉挛 ,膝关节…  相似文献   

18.
对77例臀筋膜挛缩松解术后患儿进行早期、有计划的屈髋、髋内收和内旋锻炼,注重患儿的心理疏导,进行集体教育。加强出院后的康复锻炼指导等。结果手术后患儿的双侧髋关节屈曲受限、外展畸形得到明显改善,减轻了患儿的痛苦,保证了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早期手术治疗是其较有效的治疗方法[1]。脊柱后凸又称驼背,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柱向后异常凸出,使脊柱本身及其附属组织解剖形态改变的一种疾患[2],多在胸段或胸腰段,患者胸廓可与骨盆相抵触,伸颈仰头,双髋可呈屈曲内收,髋、膝有时肿胀,有些患者颈椎僵直于屈曲位,不能后仰[3]。本科2015年2月7日收治1例脊柱后凸90°并发食管癌的患者,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  相似文献   

20.
1病例简介患者男,67岁,主因"右髋疼痛,活动受限20余年,加重1年"入院。入院查体:患者持拐行走,右下肢不能负重,右髋固定屈曲30°外旋20°畸形,有10°主动屈曲活动度,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为零,活动痛明显,可见脊柱下腰段后凸畸形,脊柱各节段均无活动度。Thomas征(+),右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4级,余髋关节肌群因髋关节活动受限无法准确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