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513-15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体内循环微粒(MPs)对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45例(实验组)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采用两步离心法提取MPs;然后用两组MPs孵育离体SD大鼠胸主动脉,并检测分析二者对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对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MPs比较,实验组MPs明显抑制了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和离体血管NO的产生。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的MPst通过抑制NO的产生损害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提示MPs有作为内皮功能受损标志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Gao ZX  Weng XS  Qiu GX  Wu ZH  Cui W  Shao B  Mei SP  Xiao J  Yang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17-1021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应用与血浆细胞膜微粒(MPs)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33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史的患者(A组)及24例年龄、性别、种族匹配的健康志愿者(B组)的新鲜血;离心分离出乏血小板血浆;应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PE-CD31、FITC-CD42b、FITC-CD45、FITC-CD51/61、PE-CD54、PEcy5-CD62E、FITC-CD105标定;流式细胞仪测定膜微粒的数量.结果 两组血浆细胞膜微粒的平均秩次CD31+MPs(24.1 vs 35.7,P=0.009)、CD45+MPs(25.5 vs 33.8,P=0.019)、CD51/61+MPs(25.6 vs 33.7,P=0.045)、CD31+CD42b+MPs(21.6 vs 39.3,P=0.000)、CD31+CD45+MPs(24.8 vs 34.8,P=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皮质激素应用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糖皮质激素应用可导致血浆细胞膜微粒明显减少;细胞膜微粒代谢失衡可能与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肺高压(PH)模型体内循环微粒(MPs)的改变及左旋精氨酸(L-Arg)对MPs的影响,探讨肺动脉高压的防治机制。方法:取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6):对照组(C组)、MCT组(M组)L-Arg/MCT组(L组)。C组不做处理,通过腹腔注射野百合碱诱导M组和L组大鼠PH模型,随后L组大鼠每日注射L-Arg,C组和M组每日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3周。3周时测大鼠右心室压力、取血提取MPs、检测MPs含量及MPs对大鼠肺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M组和L组的MPs含量较C组均升高(P<0.05),且L组MPs含量较M组低(P<0.05);M组和L组MPs对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Arg通过减少肺高压大鼠体内的MPs的含量而不是MPs的质量来改善肺高压,进一步阐明了L-Arg防治PH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膜微粒(MPs)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结扎SD大鼠左冠脉前降支的方法来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提取血液中的MPs。提取培养SD大鼠的BMSCs,并建立缺氧无血清的干细胞凋亡模型。分别按照不同浓度(即0.5 μg/mL、1 μg/mL和2 μg/mL)的MPs对干细胞进行预处理,分别利用Hoechst染色、Tunel检测、AnnexinV/PI流式细胞学、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来揭示MPs抑制BMSCs的凋亡作用,并用Akt信号通路的通路抑制剂AZD5363来初步探讨其抗凋亡的相关机制。结果: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MPs能够有效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BMSCs的凋亡(P<0.01);并且其抗凋亡作用呈现出浓度依赖性,0.5 μg/mL 浓度的MPs亦能达到显著抗凋亡作用(P<0.05)。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来实现。结论: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MPs能有效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BMSCs的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脉支架植入(PCI)术前后体内循环微粒(MPs)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AMI 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入院时及急诊PCI术后30 min时的血液,通过两步离心法提取MPs,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血浆MPs的浓度变化情况及术后MPs浓度与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及对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 NOS)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术前比较,PCI术后患者血浆中MPs浓度明显升高[(2.46±0.53)mg/ml vs(4.31±0.67)mg/ml,P<0.05]。而且术后MPs浓度与术后心血管事件次数呈正相关(rs=0.59,P<0.000 1)。与术前比较,术后MPs明显抑制了内皮细胞e NOS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急诊PCI术后血浆MPs浓度有作为间接反映预后检测指标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循环微粒(MPs)在肺动脉高压(PH)大鼠体内含量的改变及其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中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CT3组(M3组)、MCT5组(M5组)3组,每组10只。M3组、M5组用野百合碱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PH模型,剩余的18只用于后续血管环检测。M3组和M5组分别在注射野百合碱后3周(中期)和5周(晚期)时右心导管法测定右心室收缩压(RVSP)来间接反映肺动脉压力,然后用腹主动脉采血法抽取大鼠血液并提取和检测MPs。用提取的三组MPs刺激大鼠肺动脉(每组6只)后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弹性蛋白(elastin)蛋白的变化。结果:大鼠血浆MPs含量随PH病情进展而逐渐升高(M5>M3>C);MPs处理肺动脉后可下调eNOS表达,但是上调elastin表达,而且这一作用与PH病情相关,即M5作用强于M3(P<0.05)。结论:MPs随PH进展逐渐升高,升高的MPs可以损害内皮功能,这一发现进一步完善了PH的发病机制,为将来防治PH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房缺(ASD)患者房间隔缺损口血液流速对机体循环微粒(MPs)水平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02-01~2017-02-28之间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成人先天性ASD患者3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期间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30例。经心脏B超记录实验组缺损口血流速度;提取两组患者血浆中MPs,检测MPs含量并分析其与房间隔缺损口血流速度的相关性;用两组MPs处理离体大鼠胸主动脉检测对血管舒张功能及其相关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2.35±0.73)mg/mL相比,成人先天性房缺组(4.23±0.88)mg/mL,血浆中MPs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MPs水平与房间隔缺损口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0.60,P=0.0012),实验组MPs较对照组明显抑制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舒张,刺激iNOS和ET-1表达(P<0.05)。结论 成人先天性ASD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机体MPs升高,而升高的MPs可能进一步导致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细胞微粒(MPs)由多种细胞受刺激后分泌,与炎症、凝血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内皮微粒(EMPs)为损伤内皮细胞胞膜脱落形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炎症息息相关,可表达胞质蛋白,且不同疾病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亦不同。EMPs蛋白组学通过对EMPs所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蛋白标志物,是临床上常用的筛选标志物的方法之一,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长营  杨静  孙奕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12):1082-1084,1088
细胞膜微粒是从各种类型细胞胞膜脱落的小囊泡状物质。现已证实循环血液细胞及内皮细胞都可释放约1μm或更小的膜碎片,它们大都具有其母细胞的一些基本特征。目前已在心血管疾病、凝血状态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状态下检测到微粒水平的增高,因此微粒的检测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检测微粒的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测定和功能分析等。然而,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和微粒计数的变量分析仍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较好地检测微粒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就当前检测微粒的相关技术及其标准化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损伤处理的内皮祖细胞(EPC)来源微粒(MPs)对EPC的影响。方法 培养EPC并使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用高糖(HG)、肿瘤坏死因子(TNF)-α重组蛋白处理EPC,进而提取MPs。用透射电镜观察EPC内微管、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变化,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评价细胞迁移能力,细胞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管腔形成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后EPC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大鼠肉瘤(RAS)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trol-EPC-MPs组比较,HG-EPC-MPs组、TNF-α-EPC-MPs组微管结构完整,长度有所缩短,高尔基体结构相对完整。与control-EPC-MPs组比较,HG-EPC-MPs组、TNF-α-EPC-MPs组EPC增殖率下调,细胞迁移能力降低,成管减少(P<0.05)。与control-EPC-MPs组比较,HG-EPC-MPs组、TNF-α-EPC-MPs组eNOS、SIRT1、RAS和ERK的mRNA及其蛋白...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5,(8):946-947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大鼠体内循环微颗粒(MPs)对肺动脉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以进一步阐述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C组,n=6)、MCT模型组(M组,n=6),M组大鼠按照50mg/kg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C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与M组等量乙醇生理盐水混合液;常规喂养20d后行右室插管测定大鼠右室收缩压(RVSP),而后采用腹主动脉采血法取血并提取MPs,将提取的MPs刺激大鼠肺动脉,观察MPs对大鼠肺动脉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C组来源的MPs对肺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无影响,M组来源的MPs部分抑制肺动脉的舒张功能。结论:肺动脉高压大鼠体内的循环MPs通过抑制肺动脉舒张进而加重肺动脉高压的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杨迎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3,(28):3755-3756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160例健康体检者和患者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血小板微粒检测,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患者血小板微粒量检测结果。结果健康体检者血浆中的血小板微粒水平明显低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和冠心病患者(P<0.01),但与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相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中微粒检测可作为血栓性疾病临床诊断,以及血小板预测和活性判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潘中华 《吉林医学》2014,(6):1174-1174
目的:对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35例)、急性脑梗死(49例)、冠心病(69例)及健康体检者(10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流式细胞仪,将3 mm、0.8 mm的标准微球作为参照,对采集血小板微粒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血小板及血液中微粒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微粒增加不明显,与健康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血栓性疾病预测及诊断、血小板活化中,血小板微粒是重要的检测指标,应在临床诊治中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正>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存在对人体的危害报导甚多,对不溶性微粒的检测方法国内外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七十年代以前各国药典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都用目视法检查澄明度,但目视法仅能检出50um以上的不性微粒。以后,英国药典1973年版,美国药典19版第一增补本及日本药局方第十改正本检测用仪器或显微镜检测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以改进目视法的不足之处,从而对小于50um的不溶性微粒得以控制,故为提高输液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证。 检测不溶性微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正常人和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循环微粒的含量,并探究循环微粒在口腔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差速离心法收集正常人和口腔癌循环微粒。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微粒的浓度;MTT 法和EdU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划痕实验和Transwell 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循环微粒对肿瘤细胞体内成瘤的影响。结果口腔癌患者循环微粒的含量比正常人的高,且循环微粒的浓度与口腔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口腔癌患者来源的循环微粒促进口腔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体内成瘤。结论口腔癌患者来源的循环微粒促进口腔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体内成瘤,在口腔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琼 《中外医疗》2014,(18):180-181
目的研究抗人肝癌免疫毫微粒的制备以及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使用异型双工能SPDP对人肝癌以及载阿霉素(ADR)和人血清蛋白微粒进行偶联,通过实验对其的免疫特性进行测试。检测的方法使用MTT法,这种方法的检测对免疫毫微粒是否能够对体外具备杀伤的作用十分有效。检测后在人肝癌老鼠模型上使用HAb18-HSA(ADM)-NS、HSA(ADM)-NS和ADM,来测试其对肝癌的抑制情况。结果 HAb18抗体可以偶联到毫微粒上,对体外杀伤的细胞值为45.5μg/mL,与ADM的366.1μg/mL比较下,明显了降低。免疫毫微粒能够和靶细胞结合并且对靶细胞具有杀伤和选择功能。结论偶联的方法适用制备肝癌免疫毫微粒,并且免疫毫微粒在对抗肝癌治疗上有着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7种中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中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方法:利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按临床用药组合对7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的混合液进行了微粒测定和比较.结果:输液中加入中药注射液后微粒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液中加入中草药注射液可使微粒显著增加,应加强对中草药注射液输注微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浅析荧光磁微粒酶免法检测TSH在孕前优生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于我实验室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TSH的妇女180例,分成甲亢组、甲减组和对照组各60例,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和荧光磁微粒酶免法,同时监测三组的TSH的含量,并分析。结果两种方法监测正常人群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测甲减时,荧光磁微粒酶免法所测结果偏高(P0.05),检测甲亢时荧光磁微粒酶免法所测结果偏低(P0.05)。结论在孕前优生检查中采用荧光磁微粒酶免法检测TSH,对人体无放射性危害,操作简单方便易懂,检测结果稳定性好,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评估红细胞源微粒(RMPs)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之间的关联,描述RMPs在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分ACS组(n=200),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n=100)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n=100),对照组为非冠心病组(n=100)。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收集ACS组以及对照组的外周血,离心后加入钙离子载体A23187,得到MPs。用特异性红细胞微粒抗体(glycophorine A)标记RMPs,后经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在体外,将ACS患者血浆中提取的RMPs加入对照组血浆中,在荧光标记的血栓底物作用下诱导血栓形成并用荧光光度仪检测RMPs的致血栓活性。结果 RMPs水平在ACS的AMI亚组(163×102)和UAP亚组(96×102)都明显高于对照组(12×102,P<0.05)。ACS患者在每一个时间段相对荧光单位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的MPs更易导致血栓形成且所需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组的外周血中RMPs水平明显升高,提示RMPs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过程。MPs诱导的血栓形成峰值前移,提示RMPs可能诱导凝血酶形成,揭示ACS发生急性血栓与RMPs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磁微粒化学发光平台中,样本吸附反应杯造成检测结果的假阳性,为医学实验室提供一种研究样本吸附的方法,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方法首先对磁微粒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平台间测试结果进行比对,确认平台差异标本,然后通过替换磁微粒化学发光试剂盒中磁微粒组分,查找造成平台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在样本稀释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试图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磁微粒化学发光平台与ELISA平台检测结果一致。结果 5例样本出现平台间差异,其在磁微粒平台全部为阳性,ELISA平台全部为阴性;将磁微粒试剂盒中磁微粒组分替换成缓冲液后,其检测结果仍为阳性,证实磁微粒平台样本与反应杯发生非特异性结合;通过在样本稀释液中添加0.5%Triton X-100后,5例样本在磁微粒化学发光平台的假阳性现象消失。结论磁微粒化学发光平台检测结果易受非特异性结合因素影响,特别是在间接法免疫分析中,人体内免疫球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在反应杯上,导致检测结果偏高,在样本稀释过程中加入适当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此现象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