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姚雪婷 《河北医学》2014,(12):2035-2038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患者主动脉顺应性中的MRI 检测的临床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随机选取30例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高血压组,另计算机检索随机选取30例同时期与我院体检的正常人为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MRI检测,测量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有效率,并计算主动脉顺应性的相关参数。结果:高血压组患者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70.00%),高血压组患者的血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顺应性的相关检测中,MRI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准确可靠,值得临床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同等血压条件下,H型高血压患者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管顺应性的差异.方法 入选H型高血压患者(H型组)、非H型高血压患者(非H型组)及正常血压者(对照组)各120例,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功能(FMD)、主动脉顺应性指数,同时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析H型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和主动脉顺应性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Hcy升高是否为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主动脉顺应性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H型组与对照组相比,FMD减小,主动脉张力及主动脉膨胀指数降低,主动脉僵硬指数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与FMD、主动脉顺应性有很高的相关性.且Hcy升高是H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主动脉顺应性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主动脉顺应性受损与Hcy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Hcy是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主动脉顺应性受损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根部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冠脉造影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4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2例,其中A组采用氨氯地平为基础降低治疗,B组采用以美多心安为基础降压治疗,共治疗8周另选24例血压正常者作对照。于治疗前后用食管超声检测主动脉根部扩张度(D值)和僵硬度(β值),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根部顺应性减弱,表现为D值的降低和β值的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氨氯地平和美多心安均能有效的改善主动脉根部顺应性,表现为D值的升高和β值的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血浆脑钠肽(BNP)浓度与D值存在显著负相关(r=0.524,P<0.01)与β值存在显著正相关(r=0.425,P<0.01);治疗后血浆BNP浓度与D值仍呈显著负相关(r=0.521,P<0.01)与β值呈显著正相关(r=0.354,P<0.01)。结论:相对于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能有效的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根部顺应性。血浆BNP水平可能是反应主动脉根部顺应性的指标,其浓度的降低可以是主动脉根部顺应性改善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最近的研究报道指出,主动脉缩窄修补术后往往出现主动脉顺应性的丧失。德国HagerA等的一项大型临床试验选取了273例主动脉分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23年的随访调查发现:67例(25%)患者术后出现高血压,已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63例(23%)为动态血压升高,26例(10%)在运动期间血压水平超出参考值2个标准差;仅117例(43%)患者血压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主动脉管径与高血压、主动脉返流联系。方法对6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并应用二维超声对主动脉根部管径于4个水平分别测量,多普勒超声观察主动脉瓣口有无返流,同时,以34例正常血压者对比。结果高血压患者主动脉上嵴及升主动脉近段管径显著增加(P<0.05),主动脉瓣返流较正常血压组显著增高,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非杓型组更明显(P<0.01?。结论高血压可使主动脉根部远段增宽,并可能导致主动脉返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使之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ET)评价血压对颈动脉内皮功能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8月采用ET技术及颅脑MRI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正常血压与各级高血压各60例,将各组间ET参数中的血管僵硬度(β)、弹性模量(Eρ)、血管顺应性(AC)及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及MRI检测出的腔隙性梗死进行比较。结果血管僵硬度(β)、弹性模量(Eρ)、不稳定斑块及腔隙性梗死统计数据随血压升高而升高,血管顺应性(AC)随血压升高而降低。结论血压升高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在高血压早期,即使颈动脉未发生形态及结构的改变,血压已成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不同血压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桡动脉脉搏分析仪和血管外超声检测69例正常血压者、42例正常高值血压者、87例1级高血压和38例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顺应性(C1)、小动脉顺应性(C2)和颈动脉IMT。结果:①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C1和C2逐步减低,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总动脉IMT在正常高值组与正常血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血压l级及2级以上组IMT均增厚,与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卡方分析表明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C1异常减退率分别为0%、1.4%、2.4%,组间无统汁学差异(P>0.05)。C2异常减退率在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分别为23.3%、42.9%和77.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动脉顺应性C2降低早于血压升高、C1减退和颈动脉IMT增厚,提示C2减低能更早更敏感地反映不同血压水平亚临床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8.
对56例正常血压和89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与大动脉顺应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发现夜间血压下降〈10%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在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顺应性低于讹诈间血压下降率〉10%者(P〈0.01)。血压负荷值、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均与动脉顺应性呈负相关,但夜间更为明显,提示持续血压升高,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 夜节律状况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56例正常血压和89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与大动脉顺应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发现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顺应性显著低于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P<0.01)。血压负荷值、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均与动脉顺应性呈负相关,但夜间更为明显,提示持续血压升高,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状况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的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探讨血压正常高值人群的动脉僵硬度的情况.方法 应用康普乐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对入选的622例血压正常髙值人群进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 (carotid-femoral PWV,CF-PWV)检测,并与同期血压正常人群(n=512)及高血压1级患者(n=445)进行CF-PWV值的比较.结果 血压正常髙值人群的CF-PWV值明显高于正常血压人群,低于高血压1级患者,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动脉僵硬度增高,动脉顺应性已有减退,但优于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复方芪麻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主动脉顺应性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按初始血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牛黄降压胶囊组、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压,并取主动脉,测量主动脉顺应性;将老年大鼠按初始血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牛黄降压胶囊组、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口服给药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压,并取血清检测一氧化氮(N0)、内皮缩血管肽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主动脉内压上升斜率、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降低(P<0.叭或P<0.05);与老年SHR大鼠比较,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血清NO含量明显升高(P<0.01或P<0.05),ET-1、AngⅡ含量显著下降(P<0.01或P<0.05).结论 复方芪麻胶囊具有明显降低血压、改善主动脉顺应性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与降低ET-1、AngⅡ含量、升高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声法测定48例高血压病人及54例正常人血管顺应性、总外周阻力、心输出量等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流体力学因素,并检测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在高血压组和正常组中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高血压组血管顺应性差,总外周阻力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13.
给30例中、老年肾虚型高血压患者和11例正常血压的健康人应用了滋阴补肾药一长生降压液,观察其对某些心功能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外周阻力(TPR)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而主动脉顺应性(AC)则明显低于血压正常者。该药可明显降低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的TPR和血浆NE水平。非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仅有上述变化趋势。结果提示:改善交感神经紧张性调节、降低血浆NE水平从而影响外周阻力,可能是长生降压液降低血压的作用环节之一。在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中重视辩证分型对提高疗效是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跟踪(ET)技术评价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病人无粥样硬化时期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改变。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6月,于青州市人民医院采用电子血压计选择病例。应用ET技术检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50例正常高值血压病人及50例理想血压病人颈动脉硬化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及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高血压组的β、Ep、PWVβ高于正常高值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高于理想血压组;高血压组AC低于正常高值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低于理想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275~101.259,P<0.01)。各组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4,P>0.05)。结论理想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高血压组的颈总动脉弹性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缩窄性高血压大鼠早期心脏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及 L精氨酸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14 ~16 周龄雄性 Wister 大鼠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备高血压模型,口服 L精氨酸( 精氨酸组) 和未服 L精氨酸( 手术组) 的高血压大鼠及正常血压大鼠( 对照组) 在同样条件下喂养2 周后,测量血压,并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结果 ①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后发生严重的高血压且心脏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增强;②口服 L精氨酸2 周未能防止腹主动脉缩窄性高血压的发生。结论 腹主动脉缩窄性高血压大鼠早期心脏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增强; L精氨酸的降压作用可能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50例健康人,50例冠心病病人,50例高血压病人的心阻抗微分图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健康人组心脏收缩舒张,泵血功能,总外周阻力,主动脉顺应性及冠状动脉灌注压力等项指标均正常。冠心病组以收缩,舒张泵血功能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压力降低为主要改变。高血压病组以总外周阻力增大,主动脉顺应性降低为主要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超高频探头对高血压患者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性诊断监测。方法使用飞利浦EnVisorC飞凡彩超诊断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80例)与正常血压组(60例)其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形成的病变意义。结果在高血压患者一组中,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的发生率为51.4%,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技术在预防和监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病变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心导纳图法分析了66例,三种不同血压组患者(其中正常血压组32例、低血压组11例和高血压组23例)的总外周阻力、血管顺度(亦称血管顺应性)及左心射血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高血压组总外周阻力明显高于低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P<0.01),血管顺度明显降低(P<0.01),且与脉压差呈显著的负相关(r=-0.72,P<0.01)。随着血压的升高,每搏输出量及导纳微分环上射血面积显著下降(P<0.01)。结果提示,心导纳图法在分析高血压病及高血压心脏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例老年高血压性肥厚性心肌病(HHCME)、21例老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E)及30例健康老年人的主动脉顺应性(CA)进行超声检测。结果发现,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动脉顺应性均比正常组明显减退(P<0,01),HHCME组又显著低于LVHE组(P<0.01)。CA与左心室壁相对厚度(RWT)等呈显著负相关(r=-0.464~-0.711,P<0.01),与左房室瓣EF斜率(EFV)等呈显著正相关(r=0.448~0.616,P<0.05~0.01)。上述结果提示,动脉顺应性的严重减退是HHCME的又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晕清降压方对代谢性高血压部分组分的影响,并探讨其降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代谢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晕清降压方治疗。于4周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尿酸、血压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改善代谢紊乱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降压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晕清降压方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有效改善代谢性高血压部分代谢组分,其降低血压的机制可能与改善其代谢异常组分,减轻代谢异常成分对血管造成的损害,恢复血管顺应性,降低血管阻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