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腰腿、腰背疼痛、下肢麻木感、一侧骶脊肌紧张、痉挛及腰段棘突偏移,跛行等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工作中是常见的。由于拖延治疗或治疗不当,使椎间盘的纤维环膨出加剧或破裂的纤维增大,髓核突出增多,神经压迫症状更加明显,疼痛导致肢体活动受限或被运活动均使骶脊肌、骶腰机群及脊韧带功能紊乱。椎关节滑脱,移位,椎间隙改变,棘突偏移;而脊神经根或坐骨神经由于压迫废用,出现萎缩、粘连或水肿。患者进入长期的急慢性、间歇性发作过程,疼痛难忍、坐卧不安。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脑血管意外后的运动康复手段以Hughlings Jackson提出的针对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相对简单的运动模式为基础。已知包括灵敏性不足和肌力低下的运动障碍与肌肉兴奋性过低或兴奋性过高(即痉挛,表现为拮抗肌的不自主收缩)有关。而肌电反馈已被用于兴奋轻瘫肌肉和抑制痉挛肌肉。现已证明,肌电反馈在教会中风病人增加轻瘫肌肉活动方面是有益的。还有报道指出肌电反馈可用以减少静止时痉挛肌的活动及其相关的反应,也可抑制被动牵伸时拮抗肌的不自主活动。 然而在有关训练痉挛肢体的报道中,拮抗肌和主动肌均应用肌电反馈,而未分别测定肌电反馈对拮抗肌或主动肌的影响。从这些文献中不能看出肌电反馈对痉挛性拮抗肌是否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另外,训练转换测量方面文献缺乏也促使进行本研究。目前应用肌电反馈治疗的过程越来越多地被概念化  相似文献   

3.
面肌痉挛是发生于一侧面部表情肌的阵发性不自主的痉挛和抽搐,又称半侧颜面痉挛或面肌抽搐。虽不危及生命,但反复的面肌抽动常使患者处于尴尬境地,造成很大的生活不便和精神痛苦。因病因不明,治疗起来往往颇感棘手。中、西药、针灸、注射、疗效均欠满意。2002年至2004年,我院理疗科收治了12例面肌痉挛的病人,采用沈阳产CZT-8A电脑超声、中频治疗机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史艳莉 《中国康复》2007,22(4):263-263
2005年1月-2006年11月我科收治的L3横突综合征、患者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16-68岁,平均38.5岁;病程15d-21年;一侧病变36例,双侧32例;有外伤史35例;临床表现为单或双侧腰胀痛,部分向下肢放射痛但多不过膝,腰部前屈活动受限,L3横突尖处固定压痛和不同程度腰肌痉挛,痛点处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物;化验、X光片无异常;排除其它腰部疾患、妇科及泌尿系统疾病等。  相似文献   

5.
腰椎后凸畸形,在慢性腰腿痛疾病中,是比较多见的。这种畸形,是腰椎正常生理曲线变直或消失,使之后凸增大,腰肌呈现保护性痉挛状态,因而腰部活动受限,站立及行走均不能自然挺直腰部,不同程度地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劳动,给患者造成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为了矫正腰椎后凸畸形,我们以矿泉运动浴为主,配合矫正医疗体操及按摩等康复治疗,维持或恢  相似文献   

6.
正肩胛提肌止点炎症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它是肩胛提肌损伤的好发部位[1],它的发病机理多为长时间伏案工作、长期单一姿势或感受寒冷等,肩胛提肌长时间受到牵拉,久而痉挛、水肿、粘连,组织致密、弹性较差的肌肉起止点就容易产生无菌性炎症。肩胛提肌损伤常见症状为颈肩部疼痛、僵硬、颈部活动受限、上肢后伸活动受限等,容易和颈椎病相混淆[2]。肩胛提肌损伤时会造成肩胛神经支配区疼痛,疼痛常放射的部位为患侧头部、肩关节、肩峰或上肢后  相似文献   

7.
刘民 《中国康复》2011,18(6):411-411
2008年5~2010年5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符合臂丛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40例,均有颈椎病基础病史,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颈肌僵直、活动严重受限,以一侧侧屈受限为明显,有明显压痛点及肩胛内侧、上臂放射痛,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0~70岁,平均50岁;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突出物压迫或累及椎管周围相应的脊髓、神经或血管等而产生的症候群.好发于青壮年,其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腰肌痉挛、脊柱畸形和(或)活动受限,神经功能损害,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我科 2008年 6月-2009年 6月收治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采用情志护理、腰椎牵引、中药熏洗、饮食调护、功能锻炼等中医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痉挛状态常见过高的肌张力。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  相似文献   

10.
颞颌关节综合征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之一,主要症状是颞颌关节弹响、疼痛,疼痛多由于肌肉痉挛所致,常出现嚼肌、颞肌、舌骨上肌群、翼外肌及颈后部诸肌群的持续性疼痛。亦可放射至颈部、肩部、咽喉部、枕部及颅顶部,呈间歇性疼痛,还可导致张口受限,下颌偏斜等。其原因复...  相似文献   

11.
小关节周围疼痛多是由于用力不当或受外力作用引起的小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等发生位置改变或痉挛。常以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牵涉痛为主症,检查时局部无明显红肿,但有压痛、条索或增厚感,严重者影响患者的工作和休息,本人多年来采用弹拔、旋转、理筋等手法治疗过上百例...  相似文献   

12.
35例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而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偏或半侧颜面痉挛、面部肌张力障碍综合征(Meige 氏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的疾病。本病虽对生命无严重威胁,但频繁发作常造成患者精神与生活上的极大痛苦,目前尚无特殊疗法。近年来我们在门诊使用2%普鲁卡因行茎乳孔封闭治疗面肌痉挛病人35例,远近期疗效均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慢性腰肌劳损可有外伤史及腰部迁延慢性病史,为经常从事弯腰劳动,或身体虚弱及长期处于不适宜的姿势所致。表现为腰骶部酸痛、钝痛,休息、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弯腰、久坐、劳累后加重。查体可见腰部平坦,生理曲线消失或腰骶角过深,腰部活动受限,前屈明显,用拳叩击腰部有舒适感。一侧或两侧腰段骶棘肌、腰骶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处有明显压痛,经X线摄片有或无椎体边缘变钝及增生。体育疗法可加强腰背肌群的协调练习,消除腰痛致病因素,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我院针对2003-04—  相似文献   

14.
肌痉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肌张力障碍,其表现为肢体被动运动初始阻力持续增强,关节活动受限,是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有关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脑卒中偏瘫后约有80%~9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肌痉挛,其中上肢屈肌痉挛较为典型,并因此影响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加重异常运动模式.在偏瘫恢复的全过程中,肌痉挛的控制是关系到患者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之一.有报道示肌电生物反馈可减少休息时的痉挛肌肉活动及联合反应;痉挛肌肉被动牵张时不需要拮抗肌活动,从而相应减少运动错误发生[1],故用肌牵张方法治疗痉挛疗效确定[2].  相似文献   

15.
上肢痉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痉挛可造成上肢功能受限,出现肘屈曲、腕掌屈、前臂旋前、手指屈曲等异常模式,致使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下降,如穿衣困难,姿势不美观,出现痉挛性肢体疼痛和关节挛缩等问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1].课题组根据针对康复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上肢屈曲痉挛,自行研发的抗痉挛三角架并应用于上肢屈曲痉挛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周燕  张艳宁 《护理研究》2008,22(3):708-708
三腔气囊导尿管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一般情况下一侧尿管口接引流袋,另一侧尿管口接,中洗袋或瓶,第2天当病人下床活动时必须将冲洗袋或瓶提在手中,限制了病人下床活动的次数及时间。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了一个既可方便病人又不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的新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徐秋菊 《现代康复》1998,2(12):1326-1326
小关节周围疼痛多是由于用力不当或受外力作用引起的小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等发生位置改变或痉挛。常以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牵涉痛为主症,检查时局部无明显红肿,但有压痛、条索或增厚感,严重影响患的工作和休息,本人多年来采用弹拔、旋转、理筋等手法治疗过上百例患,效果明显,现将1998年治疗的50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ST)是颈肌受到中枢神经异常冲动造成不可控制的痉挛或阵挛,使头颈部向一侧痉挛性倾斜扭转,致使患者出现多种症状和姿势异常。以往采用口服药物、针灸及理疗等方法,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多采用手术治疗或  相似文献   

19.
<正> 确定非随意肌状态如痉挛、联合反应(ARs)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这种状态及其对物理治疗反应的一个先决条件。为了定量的评估痉挛,使用了若干种生物力学器械方法测量病人放松时的关节被动运动阻力。器械一般分为测量准静态反应(如手握肌力计)和测量速度控制的动态反应(如等速肌力计)两大类。由于痉挛被看作与速度有关的现象,因此后者的使用尤为重要。痉挛的运动学评定还可使用电子量角器进行。 上述器械用于测量单个关节在受限情况下的肌张力,而对多关节参与的功能活动则不太适用。但这一不足可部分地通过测量“联合反应”(ARs)的幅度而加以弥补。联合反应由患侧的非自主活动组成,可由健侧的用力活动诱发,当肌张力增高时变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呃逆俗称“打嗝儿”,是一侧或双侧膈肌反射性、阵发性痉挛,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发出一种短促的特殊声音。因寒冷、饮食等刺激所致一时性呃逆并非病态.若为顽固性呃逆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治疗方法很多,现就药物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