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刀松解协同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4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60,采用针刀松解+手法整复治疗)、对照组(n=60,采用针刺+手法整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症状、 体征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头痛、颈僵痛等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m高于对照组,PI、R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刀松解协同手法整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刀侧入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47例应用针刀后入路法治疗,观察组患者48例应用针刀侧入路法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及基地动脉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水平变化,依据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检测两组患者的评估量表(ESCV).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右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m、PSV、EDV水平及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RI、P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侧入路能有效提升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缓解患者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计数并测量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流速(Vmean)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则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显著改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较常规治疗更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用径颅多普勒(TCD)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前后的效果,对12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TCD检测左右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牵引治疗前后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值、阻力指数(RI)值.结果,两侧VA、BA的Vp、Vm值经牵引治疗后明显加快,恢复或接近正常范围,PI、RI值明显下降.用TCD可以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牵引器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微创埋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动脉[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收集100例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方案(推拿、按摩等)+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微创埋线治疗,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进行评分,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动脉(BA、LVA、RVA)血流动力学(Vm、RI、PI)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ESC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均升高(P 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两组动脉(BA、LVA、RVA)血流动力学(Vm、RI、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BA、LVA、RVA)的Vm高于本组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动脉(BA、LVA、RVA) Vm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BA、LVA、RVA) RI、PI低于本组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动脉(BA、LVA、RVA) RI、PI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创埋线治疗能够通过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血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气温中针灸疗法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聪明汤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纤维蛋白原(serum fibrinogen,Fib)及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眩晕评分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unctional scale for CSA,FS-CSA)评分评估眩晕程度,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Fib及T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PI明显降低(P0.05),眩晕评分显著升高(P0.01),FS-CSA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Fib及TC水平显著降低(P0.01),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显著升高(P0.05),眩晕评分显著升高(P0.01),FSCSA评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益气温中针灸疗法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能与降低血清Fib及T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陈红亮  王华兰 《中医学报》2016,(7):1073-1075
目的:观察四穴五步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四穴五步手法,对照组采用《推拿学》中所规定手法。通过观察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眩晕、头痛症状评分以及症状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穴五步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项六针(取穴:风池、颈3夹脊穴,均取双侧,共6针)联合三步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1次/d,14 d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进行下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左侧及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46/48),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7.08%(37/4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MFV、PS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PI及RI与对照组比较则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项六针)联合推拿(三步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速度,降低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增加了局部血流量,改善患者脑部血液的供应,对患者的颈椎病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伴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收治的60例伴骨质疏松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静脉输注复方骨肽注射液+长春西汀注射液,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与双椎动脉的Vs、Vd、PI、RI四项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基底动脉与双椎动脉的Vs、Vd、PI、RI四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骨肽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本病可显著提高愈显率,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管阻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表现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高频探头 ,频率 7~ 10MHz)检测 13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颈椎病组 )的椎动脉 (VH)内径 (D)、血流速度 (V)和血流量 (Q)、阻力指数 (RI)和搏动指数 (PI) ,观察其形态结构、并与 10 0例 (对照组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颈椎病组VA的V(除平均血流速度外 )、D ,Q ,RI,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高频彩超显示的椎动脉形态和血流参数变化为临床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by high frequency color duplex sonography. METHODS: We measured 138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t the vertebral artery with a 7.5-10 MHz probe of high frequency color duplex sonography, to determine morphological changes, Diameter(D), Velocity(V), Blood flow volume, and Resistance index(RI) and (PI). A controlled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he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the vertebral arteries of the patients bent more severely than the controlled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1) in Diameter (D), Velocity (except mean velocity), Blood flow volume, and resistance index (RI) and (PI). 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color duplex sonography has provided clinical judement on morphological and blood flow dynamic parameter changes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with a valuable objective basi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椎不稳症患者椎动脉(VA)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颈椎不稳症患者100例,按年龄、性别分为5组,进行不同的保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2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VA血流,观察在颈椎前屈、中立、后伸动态体位下的椎动脉形态、内径、走行、血流等变化。并选择同期30例颈椎病(无颈椎不稳症)患者做对照。结果治疗前治疗组88.0%的患者发现椎动脉形态或各检测指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治疗前后PSV、EDV及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后2周,不稳组中E组(综合治疗组)PSV、EDV、RI检测结果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椎不稳症患者的VA血流可进一步了解病情,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颈椎不稳症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孟氏十二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孟氏十二针疗法(双侧风池、完骨、天柱、上风池、上完骨、风府夹穴);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疗法(双侧风池、完骨、天柱)。两组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MV值均显著上升(P〈0.01),PI及RI值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反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40例。治疗组以反压法推拿为主治疗,对照组牵引为主治疗,两组5 d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87例,好转4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痊愈42例,好转59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72.1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反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内服联合中医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内服、中医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80.0%)相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显著更优(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MFV和PSV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I和R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脑部血液供应,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级康复训练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采用药物和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43例,除药物和颈椎牵引治疗外再进行三级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后均行颈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3%和对照组为75.0%,其中观察组治愈率为65.1%,对照组为25.0%,两组间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BA血流速度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三级康复训练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7.
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灯盏花素的防治作用.[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 ( 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后,在第 12-13周采用彩色多谱勒对各组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进行血流参数的测量,包括峰值血流速度( PSV) 、舒张期最低流速( EDV) 、平均血流速度( MV)、阻力指数( RI)和搏动指数( PI).[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 CRA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01),而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则显著增高 (P< 0.05) .在灯盏花素治疗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与糖尿病组相比 CRA的血流速度显著增加 (P< 0.01),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显著降低 (P< 0.05) .[结论] 12周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已开始出现血流灌注不良和血流减少,但灯盏花素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的血流动力学,增加血流量和灌流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结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隔日1次;颈椎牵引每日1次,每次15~20 min;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症状体征评分、疗效指数及经颅多普勒(TCD)探测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评定。 结果 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愈显率91.43%和总有效率100%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症状和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积分均比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双侧VA、BA、双侧PCA的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双侧VA、BA、双侧PCA的Vm均比治疗前显著提升(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采用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更能有效改善患者双侧VA、BA、双侧PCA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9.
负压对缺血肢体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负压对肢体动脉闭塞犬患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犬15只,随机分治疗组10只和对照组5只。两组均采用切断犬后肢股动脉分支、动脉腔内置入螺旋状金属丝的方法,制作肢体缺血模型。在模型制作后2wk,治疗组行患肢负压治疗10d,对照组不做负压治疗。两组均于模型前、模型后2wk及治疗结束后,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患肢股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平均流速(Vmean)、阻力指数(R1)、搏动指数(P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肢股动脉Vmax、Vmean显著增加(P<0.001),RI、PI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负压对缺血肢体血流动力学表现为流速增加,阻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