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概述[1] 自从1972年lunkenheimer等在用高频震荡器研究心肌阻抗的实验时发现高频震荡通气( high fre-quence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HFOV) 可以保持有效气体交换后,近十余年来人们不断通过对其作用机理、临床参数调节及肺力学参数监测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体会到HFOV在机械通气治疗方面确实起到一些独特的作用.如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动物实验中,HFOV和常频机械通气(CV)两种方法相比,表明HFOV可以减少气漏发生,使肺均匀膨胀,改善气体交…  相似文献   

2.
惠晓霞  李德亮  朱萍 《医学信息》2010,23(4):908-909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常频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方法 对2006 年~2008 年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且资料完整的76 例NRDS 患儿的常见并发症进行回顾性的和总结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76 例患儿中有 58 例患者发生严重的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为 76.3%,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45例,肺出血5 例,颅内出血 2 例,动脉导管开放(PDA)2 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2 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1 例,气胸 1 例,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VAP, VAP 的发生与机械通气的时间呈正相关.其中治愈 50 例,死亡 5 例,3 例放弃治疗自动签字出院,随访资料显示 2 例死亡,1 例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治愈率为 86.2%.结论 NRDS 常频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其与机械通气的时间密切相关.积极预防,早期诊治机械通气并发症,加强对症支持,加强气道管理,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降低吸气峰压,尽快撤机是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提高机械通气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呼吸机对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术后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32例新生儿膈疝术后使用常频和高频呼吸机疗效及其转归.结果高频和常频组治疗后PH 、PaCO2、PO2的变化,p均<0.05,提示两组治疗在改善通气和氧合方面均有效.而高频组上机平均时间较常频组短,且气胸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常频和高频呼吸机均能有效改善通气和氧合,而高频呼吸机在减少气胸发生和缩短上机时间方面更优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呼吸机对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术后治疗的疗效 .方法 对比分析 32例新生儿膈疝术后使用常频和高频呼吸机疗效及其转归 .结果 高频和常频组治疗后PH、PaCO2 、PO2 的变化 ,p均 <0 .0 5 ,提示两组治疗在改善通气和氧合方面均有效 .而高频组上机平均时间较常频组短 ,且气胸发生率明显降低 .结论 常频和高频呼吸机均能有效改善通气和氧合 ,而高频呼吸机在减少气胸发生和缩短上机时间方面更优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机械通气治疗2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对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呼吸机参数、胸部X线变化等进行观察。结果:用药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胸部X线透亮度明显改善、颗粒网状阴影消失,血气分析及机械通气参数如FiO2、PIP、PEEP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能迅速有效地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压力控制呼气末正压呼吸小潮气量通气模式治疗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应用多功能呼吸机压力控制呼气末正压呼吸小潮气量通气模式治疗28例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结果 28例患者抢救成功23例,成功率82.1%,无相关治疗性肺损伤。结论 压力控制急性呼吸窘怕综合征小潮气量通气模式治疗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安全有效并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机械通气来维持其呼吸功能。然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为了有效防止VILI的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联盟推荐使用小潮气量和限制气道平台压的保护性通气策略,但是从呼吸机能量传递的角度来看,VILI实际上是潮气量、气道压力和呼吸频率等呼吸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机械功率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参数的共同作用,正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主要介绍了机械能与机械功率的定义,并对不同呼吸模式下机械功率的计算方法进行系统地综述,同时总结回顾了机械功率与VILI有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机械功率的安全阈值可望为未来临床制定个性化机械通气策略,有效预防VILI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频喷射通气治疗不同程度ARDS的实验研究潘正甫,谢协驹,胡松海南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海口 570005)莫燕娜,陈世民,朱洪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急性肺损伤引起的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死亡率高,是临床治疗上的一大难题。高频喷射通气(H...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对25例NRDS的早产儿早期应用PS联合NCPAP治疗,并对其临床特点、血气分析、X线胸片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儿中20例呼吸困难明显减轻或消失,X线胸片示透亮度明显改善,5例因病情加重改用机械通气,其中2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早期Ps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机械通气使用率。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的常见病,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尤其是早产儿,本病主要因各种原因导致合成和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表面张力升高,致使肺不张,影响了正常呼吸,导致NRDS发生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三凹征等症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在早产儿出生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阶段及时加以补充,使早产儿避免发生RDS,存活率则可以大大提高[1]。基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或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和给氧呼吸支持是治疗NRDS的关键,但应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为此,本文进行了机械通气与固尔苏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临床试验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呼吸支持技术范围广泛,包括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腔静脉内氧合、体外CO2去除(extracorporeal CO2 removal,ECCO2R)、膈肌起搏及氧疗等,但最重要、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可分为正压通气、负压通气和高频通气等.  相似文献   

12.
Rough集系统在机械通气教学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通气在呼吸危重症的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减轻或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稳定患者的呼吸功能,为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提供机会,同时也是对呼吸衰竭、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的积极治疗.一线医生虽然经过了一段理论培训及初步的模拟操作训练,但还不能完全独立熟练地使用机械通气;而综合性医院中拥有呼吸机的科室众多,各科室医生使用呼吸机的水平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3.
极低出生体重儿346例10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原因、主要并发症的特点及影响其存活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提供帮助。方法对本院近10年收治的34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住院年份(1994~1999年和2000~2004年)分两组,对其疾病的构成及其生存和死亡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有妊娠并发症(31.8%)、羊膜早破(24.9%)、多胎妊娠(20.8%)和原因不明(11.3%)。所有住院患儿均有一种以上并发症,主要有低体温278例(80.3%)、呼吸暂停195例(56.4%)、出生窒息188例(54.3%)、脑室内出血177例(51.2%)、呼吸窘迫综合征112例(32.4%)、感染98例(28.6%)、各种畸形36例(10.4%)。前后5年比较,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生窒息、脑室内出血、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宫内感染、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上升;低体温,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仍高。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80.9%。前后5年比较,近5年存活率明显提高(74.6%比85.1%,P<0.05)。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感染及各种畸形。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密切监护;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防治院内感染。适时、合理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常频机械通气和高频通气,从而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鲁春贤 《医学信息》2007,20(10):896-897
目的探讨重症胸外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疗方法。方法对19例重症胸外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PaO2、PaCO2、PaO2/FiO2,并给予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测患者生命征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除3例死于颅内再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外,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呼吸窘迫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积极进行早期有效治疗,同时改善低氧血症是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危重症患者常表现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乃至急性呼吸衰竭,需要通过机械通气提供呼吸支持。但临床观察发现,机械通气后患者死亡率非常高( 50%)。鉴于机械通气的力学本质,机械通气后的高死亡率很可能与通气条件下机械拉伸刺激引起的肺损伤相关,因而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理解机械通气条件下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及其机理和潜在对抗措施,对完善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Covid-19危重症患者治疗中机械通气导致的肺损伤涉及诸多生物力学因素及作用机制,包括机械通气力学参数的变化、炎症因子风暴、纤毛-黏液系统、气道平滑肌的作用、肺纤维化、细胞对于拉伸的感应机制等。这些生物力学问题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以为完善新冠肺炎等呼吸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对18例具有RDS临床表现的早产儿气管内给予PS并加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并选择同期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20例早产儿RDS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良现、胸片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同时进行其他综合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体征、胸片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 《医学信息》2008,21(9):1647-1648
颅内出血(ICH)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常由于围产期窒息、缺氧、产伤、早产、机械通气不当、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所致[1].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肺表面活性物质(PS)以及机械通气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的治疗。临床医生对PS治疗的有效性已有共识,但对PS的使用方式及与呼吸机联合治疗的选择颇有争议。因此,寻找高质量的证据来评价RDS患儿PS以及机械通气治疗,选择最佳的证据应用于临床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低平均气道压和小潮气量为主要特征的高频震荡通气(HFOV),自出现以来备受医务、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就HFOV通气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重点介绍与分析了有关HFOV的通气模型、通气机制和通气模式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藉此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HFOV通气技术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建立多级、高阶、非线性的黏性阻力、惯性阻力和顺应性(RIC)通气模型;更为充分地揭示HFOV之所以能够有效通气的机制;研究实现低风险的无创HFOV。对HFOV通气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将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一种不同于常频通气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合作研制的HJ-1型一氧化氮高频喷射通气治疗仪用于兔海水淹溺肺水肿的救治,复制兔海水淹溺肺水肿模型,将兔随机分为3组:海水淹溺肺水肿对照组、4药组(海水淹溺肺水肿动物用4种药物和高频喷射通气治疗仪救治),NO组(在4药组基础上再用HJ-1型一氧化氮高频喷射通气治疗仪救治),用血气分析仪测定Pao2,Sao2,pH值,发现NO组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动物的存活时间大大延长,并阻止了海水淹溺肺水肿向海水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转归,提示该仪器用于救治肺水肿类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